收藏 分享(赏)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99838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40页
高三历史新人教必修1考点分析-2008高考一轮复习资料.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07高三历史新课标必修1考点分析(人教版)第一模块 历史必修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考点浏览】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郡县制的背景、内容、影响2、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作用及评价(2)行省制度的内容及影响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评价(2)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1 教

2、师向学生提供“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作为时间坐标进行后续政治史的学习。 2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概念性很强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 3 初中教材对分封制作了详细叙述,教学中可用问题引导学生唤起回忆,实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整合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2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3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4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1联系本专题后续政治史的的有关

3、内容,做适当的延伸性学习:如中国古代中央宰相制度的变化、两汉三公的变化、郡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等。2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来加深对郡县制建立背景的理解和认识。3引导学生用图示法去建构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简表,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 4组织学生运用讨论法去认识秦始皇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 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2 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3

4、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1 适度补充材料说明秦朝和汉初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帮助学生认识汉武帝设置“中朝”机构的目的。2帮助学生从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做纵向的概括,以把握历史的演变特点,可以用表格或箭头图示的方式。3学生制作唐朝、元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将所学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对元朝设置行省制的知识则可以通过“查一查自己所在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一个行省区划”的方式,以“亲近”历史。4引导学生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如宰相制度始于秦,废于明。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2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

5、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认识到专制向民主发展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1可以引用唐太宗和明太祖对宰相作用持不同看法的史料,分析明太祖废宰相的目的及影响。 2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明朝的宰辅制度与英国内阁制的区别。让学生知道英国内阁制和首相制来源于中国明朝的政治创造。3进行专题总结,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史论共享: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人民版)2宗法制的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

6、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人教版)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岳麓版)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人教版)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岳麓版)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人民版)4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

7、,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的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人民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人教版)5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

8、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人民版)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人教版)【重点讲解】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内容: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首先是周王对诸侯国: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周王以自己的名义将王畿以外的一些土地、人民等分封给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和一些先代的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

9、氏族部落首领),让他们建立起诸侯国。其次是诸候国对周王: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的政令,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经常派劳役为王室服务。目的:周王朝想通过建立子国的方式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2、宗法制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宗法制的内容:通过血缘的关系,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法的核心)。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宗法制特点: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10、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家” 和“国”密切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等级森严。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 3、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三、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一)“始皇帝”与三公九卿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嬴政宣布自己为“始皇帝”,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2、三

11、公九卿制度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二)废分封,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县是郡的下级地方行政机构,县设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机构。与行政相适应,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

12、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2、消极: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补充:1、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皇权的至高无上:首先,皇帝总揽国家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其次,确立了“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

13、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原因(必然性):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思想根源:法家思想;确立: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四、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汉武帝的集权措施(中央

14、、地方双管齐下)1、措施: 置中朝(内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目的: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设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但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 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诸侯国问题。2、影响: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1、三省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

15、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1、收精兵:设置三衙统兵和枢密院调兵相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并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原则部署兵力2、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等的权力;(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3、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目的:使地方

16、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4、作用及影响: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却造成了 “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和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四)元加强中央集权1、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评价: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

17、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要注意与前面的秦时中央集权的影响结合起来。)五、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明清专制皇权的加强1、明太祖废丞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

18、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2、清初承袭明制,设内阁管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设军机处。清朝设军机处: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权限: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积极作用:简化处理政务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结果: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3、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

19、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考点专训】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考点浏览】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1)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背景、内容、影响(2)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课标要求】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2了解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3认识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与西方民主政治的传承关系。4体会古代希腊文明的灿烂辉煌。1可以考虑以学生熟知的希腊神话或古典建筑等实例出发,设计问题情境,拉近历史

20、学习的时空距离。2要充分运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因素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养成在分析历史现象时,注意考虑地域因素的意识。3比较希腊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认识其不同的历史影响,以便更好地认识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养成中外历史贯通的大历史观。4探讨希腊文明多方面的辉煌,明确奴隶制民主政治的高度发达是希腊辉煌的主要体现。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1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2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1引导学生梳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归纳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在此需要结合内容,简洁地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实质。2联系古代中国

21、的专制政治制度及其危害,通过比较,认识希腊政治制度的民主性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但是也要看到它的不足,避免夸大历史影响。3明确希腊民主政治与希腊文明的夭系,即希腊民主政治是希腊文明的表现之一,也是希腊文明辉煌的重要条件。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1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2认识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3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体会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1可以从罗马神话或罗马建筑引入罗马法的学习,也需要结合历史地图,先行讲述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政治变迁,使罗马法的学习建立在较丰富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2选取一些法律条文,引导

22、学生的材料阅读,帮助其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并评价罗马法。3罗马法的影响不但在当时而且还泽被后世,可以组织讨论活动,对有价值的认识,可以抄录下来,组织集体朗读,以增强感受,引导学生体会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传承史论共享:1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人民版)希腊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人民版)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岳麓版)2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23、: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人民版)雅典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诸多文化名人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作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大象版)雅典民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岳麓版)3罗马法的作用: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人民版)针对国内各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实际差别,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

24、展。(人民版)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人民版)【重点讲解】一、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一)爱琴文明与古希腊的城邦制度1、爱琴文明: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它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克里特文明又称“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最大的特点是:充满好战尚武气息。2、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希腊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以工商、航海为主,向海外殖民扩张(

25、民主的经济基础,富有开拓、冒险精神)。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二)雅典的民主政治公元前86世纪,斯巴达和雅典是最大的城邦1、民主政治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民主制的确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3、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

26、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补充:1、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是集体领导;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2、雅典民主制的得失:得: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失: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限制、窒息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生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3、古希腊城邦政

27、体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划分依据:根据城邦公民享有权力的多少)。二、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一)罗马法的形成:1、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制定的,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是罗马法的渊源。意义: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篡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2、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鉴于西罗马灭亡而编,标志着罗

28、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意义: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对人们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3、罗马法的影响: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稳定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考点专训】第三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考点浏览】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权

29、利法案的主要内容、意义及影响(2)责任制内阁的形成(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2)联邦制的权力结构(3)总统制的特点(4)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课标要求】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情况。2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程序。3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4体会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的政治变革,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1可以选择英国“议会”为线索来贯穿教学过程,英国议会改革的有关史实,有助于理解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也

30、便于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方面的作用。2引导学生阅读 权利法案 的有关条文,概括权利法案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作用,并认识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价值。3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政治制度,认识其不同的本质和影响,引导学生体会中外历史进程的差异。说出美国 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1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2知道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和美国联邦政府的构成情况。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1可以选择一些具体鲜活的实例,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美国 1787 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 帮助学生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诞生

31、的背景,是理解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影响的必要条件,独立战争及战后状况的事件性叙述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3运用课堂讨论、代表发言等形式,组织学生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1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2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3理解各国政治制度的差异是由各国的国情所决定的。1以大事年表的形式,归纳法兰西共和之路的曲折历程,帮助学生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诞生的背景。2结合德意志帝国的统一进程,理解 德意志帝国宪法 产生的背景,分析德国

32、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做出合理评价。3可以组织角色辩论,甲方是法国共和制的拥护者,乙方是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拥戴者,让他们各自陈述权力构成和制度利弊,引导学生进行两种制度的比较。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1了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形式。2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3体会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1作为对本专题的整体回顾,需要对17世纪以来的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历程做一梳理,将抽象的制度置于具体的政治事件的结构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线索,准确地进行知识定位。 2列表比较英美法德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点,体会资产阶级代

33、议制在西方的广泛影响,从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角度认识人类文明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史论共享: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它的主要特点是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人教版)(18世纪以后)内阁权力开始膨胀,英国议会的黄金时代过去了。(人民版)(具有)权力制衡的特点。(大象版)2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英国实行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英国国王虽是国家元首,但无实权,不负实际政治责任,因此,英国实际实行的是议会内阁制的共和制。而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的共和制。在这里显示出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的不同。(大象版)3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

34、的比较:在德意志,世袭的帝国皇帝仍然保持封建专制时代的权威,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大象版)在法兰西,虽然总统名义上拥有很大的权力,但实际上处于类似于议会君主制的“虚君”的地位,被称为“虚位元首”。(大象版)4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施,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人民版)【重点讲解】一、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1、13世纪,英国议会制度基本形成,以大宪章为依据,要求限制王

35、权。2、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和议会发生矛盾。爆发:1640年革命爆发。(二)、权利法案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取得胜利。内容: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事权等方面限制了国王权利。意义: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影响:“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贵族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实行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第期稳定发展时期。(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内阁的含义:内阁原来是指国王召集亲信大臣商议国

36、家机密的秘密小房间,后来指决议国家大事的最高行政班子。2、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纪,“首相”产生,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尔。3、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4、国王权力的逐渐削弱。5、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理所当然的首相。6、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度确立。补充:1、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即政府首脑;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与首相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

37、权;实行分权原则。2、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3、32年议会改革法案使更多的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和迅速发展。二、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一)1787年宪法与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独立战争后松散的邦联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给英国商品倾销以可乘之机。政治上的松散状态也无法形成强有力中央政府来稳定秩序,保护国家和利益和主权。美国在独立战争胜利后通过第一个治

38、国方案: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它维护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按三权分立学说,推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把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全国性议会:立法,掌管财政)、司法(统管全国的司法体系:法院)和行政(全国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三个部门。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国会有立法权,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权否决,国会又有权在一定条件下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但须经国会认可,国会有权依法弹劾总统和高级文官;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经国会认可,最高法院又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以违宪为由宣布无效。规定了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1789宪法修正

39、案规定了人民若干自由权。宪法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局限性:如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拥有与白人同等的权利。意义:它所确立的联邦制度、三权分立开创了世界先例,有力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该宪法是资产阶级最早的成文法,它的颁布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和共和政体,进步巨大,影响深远。二、联邦制的形成和巩固1789年,美利坚合众国第一届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总统,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总统。治国原则:依法治国,坚决杜绝专制。(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但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若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

40、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州的权力主要是处理本州范围内的事务,如以地方名义征税,管理州内工商业和劳工,组织警卫力量和维持治安,等等。)1861年,美国南方11个蓄奴州发动叛乱,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爆发。林肯总统领导的广大北方依法平定叛乱并取得胜利。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美国资本主义共和政体获得相对的完善。补充: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项目美国总统制共和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总统国王国家元首产生方式民选世袭国家元首有无任期任期制终生制国家元首有无实权有无(虚君,国家的象征)政府首脑是谁总统首相政府如何产生总统任命议会产生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总统议会三

41、、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一)1875年法国宪法制定的背景和内容1875年,国民议会才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内容:宪法规定,议会是立法机关,由上院(参议院)和下院(众议院)组成。两院都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连选连任。 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末届满的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由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在普

42、鲁士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成立了德意志帝国,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1、国体联邦制国家由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等22个邦和3个自由市组成。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海关和银行立法、征收间接税、颁行民法及刑法等权限,各邦则保留了一 些自治权。2、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家担任,称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

43、的上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共58人,其中普鲁士代表17人,操纵着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评价:德意志帝国宪法形式上确立了德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使帝国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规定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实质上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补充: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是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1)议会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是普选产生,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议会制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2)一

44、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3)都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作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代议制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调节、缓和了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代议制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考点专训】第四单元 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考点浏览】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起者和起止时间(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林则徐

45、开展禁烟运动 三元里抗英斗争 黄海海战2、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1)卢沟桥事变(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南京大屠杀(4)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课标要求】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2概述三元里人民抗英、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爱国官兵英勇抗日、台湾人民反割台、义和团抗击

46、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3通过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1教师引导学生从列强侵华和人民抗争两个维度构建中国近代史主线:一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形成和加深;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和救国探索。2指导学生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和阶段性特点。如“鸦片战争一一开始沦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一一加深了”、“甲午战争 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完全沦为”。注意通过不平等条约具体内容来淦释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的过程。3援引一些影视资料片断,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讲述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故事,使其体会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列举侵华日军的罪

47、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l,列举南京大屠杀、七三部队对中国军民进行活体试验等侵华日军的罪行。2简述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几次重大战役,中国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等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4理解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体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1教学“侵华日军的罪行”,应该建立在具体生动的事例之上,可以搜集包括影视、回忆录、实物等史料来表现日军的暴行,注重学生的感受,恰当地引导学生的民族情绪。2联系时事,围绕中日

48、关系做适当的师生对话,引导确立这样的认识: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3可以让学生讲一讲他所知道的反映中华儿女英勇抗战史的文艺作品,让学生讲一讲地方的身边的抗战史,以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亲近意识,激活课堂思维。4联系近代以来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史论共享:1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意义: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持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人民版)2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它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

49、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人教版)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民版)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岳麓版)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的

50、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2概述三元里人民抗英、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爱国官兵英勇抗日、台湾人民反割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3通过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1教师引导学生从列强侵华和人民抗争两个维度构建中国近代史主线:一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形成和加深;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和救国探索。2指导学生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和阶段性特点。如“鸦片战争一一开始沦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一一加深了”、“甲午战争 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完全沦为”。注意通过不平

51、等条约具体内容来淦释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的过程。3援引一些影视资料片断,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讲述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故事,使其体会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l,列举南京大屠杀、七三部队对中国军民进行活体试验等侵华日军的罪行。2简述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几次重大战役,中国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等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4理解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体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和不

52、怕牺牲的斗争精神。1教学“侵华日军的罪行”,应该建立在具体生动的事例之上,可以搜集包括影视、回忆录、实物等史料来表现日军的暴行,注重学生的感受,恰当地引导学生的民族情绪。2联系时事,围绕中日关系做适当的师生对话,引导确立这样的认识: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3可以让学生讲一讲他所知道的反映中华儿女英勇抗战史的文艺作品,让学生讲一讲地方的身边的抗战史,以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亲近意识,激活课堂思维。4联系近代以来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史

53、论共享:1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意义: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持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人民版)2 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它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人教版)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民版)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岳麓版)【重点讲解】一、列举1

54、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一)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走私和虎门硝烟(1)英国走私鸦片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危害:“兵荒银弱”,危害清朝统治。(2)中国禁烟运动:林则徐禁烟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犯,收缴鸦片。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 。影响: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2、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国政府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8月。条约内容及危害:将广洲、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中国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中国向英国商人征收进出口货

55、物税,必须同英国政府商议。(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3、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发动1858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联军攻入北京城洗劫北京并烧毁圆明园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影响: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56、)攫取利益。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二)甲午中日战争战争背景: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中国的运兵船,战争爆发。日本在海陆两个战场同时对华作战。1894年11月,日军攻占旅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

57、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后来,在列强的干涉下,日本交还辽东半岛,但中国需交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2、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3、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

58、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4、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5、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三)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6月,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内容: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允许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概述中国军民反抗

59、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爱国军民英勇斗争的事迹鸦片战争: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广州期间缉拿烟贩、整顿海防、学习外国技术,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虎门炮台关天培奋勇杀敌,英勇献身。广州北郊三元里爱国绅民的反侵略战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浙江定海战役中,总兵葛云飞拼死报国。第二次鸦片战争:1859年大沽炮台的爱国将士英勇抵抗英法联军,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甲午中日战争:平壤战役中的清军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中的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英勇抵抗,壮烈殉国。(二)义和团运动性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他们英勇抗击

60、了八国联军的侵略,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三)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1、三元里一带的爱国绅民,自发组织与英军侵略军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2、甲午中日战争中,显示出中国爱国军民不畏强暴、坚决抵御外侮的斗争精神。3、面对野蛮残暴的侵略者,民众也以各种形式进行抵抗。特别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显示出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补充:义和团运动1、口号:扶清灭洋(评价: “扶清”有利于争取军官,但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具有反帝精神,但笼统排外。“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

61、矛盾。)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使清政府态度产生变化:镇压招抚剿灭3、评价义和团运动:性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他们英勇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但它对清政府认识不清,盲目排外也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三、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一)20世纪30-40年代日军侵华暴行1、侵华战争(1)1931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2)1932年1月,日本侵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3)19

62、35年,日本侵略军为侵占中国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4)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5)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制造了八一三事变。2、日军的滔天罪行(1)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2)1941年初,日军对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村民进行残酷屠杀。此外,残暴的日本侵略者还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用中国活人作试验,称为“七三一部队”。(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全民族的抗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形成: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63、宣告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建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意义: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团结抗日的全民族统一战线。从此,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入了一个全民族抗战的崭新阶段。(三)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抗战及其意义1、四次会战:松沪会战(谢晋元)、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2、 意义:国民党正面战场是当时抗日的主战场,其军队是抗日的主力。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具有重要的意义。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牵制了日军的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也鼓舞了全

64、国人民,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四)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1、1937年8月,召开洛川会议,确定全面抗战路线。2、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3、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4、1941年开始,面对极端困难的局面,中共制定各项政策和措施,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的胜利。在民主政权中,团结抗日各阶级、阶层;经济上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5、抗战胜利前夕,召开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作重要准备。(五)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

65、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它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补充: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1935年月,中共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共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事实上承认了共

66、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宣告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建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2、西安事变:原因:日本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在西安督促“剿匪”的蒋介石及多名国民党军政要员,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共主张和平解决的原因: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认真分析了国内外复杂的形势,认为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危急形势下,应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确定了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

67、基础。3、全民族抗战1937年秋,中共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分正面战场和敌后两个战场与日军抗战。4、抗战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考点专训】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点浏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辛亥革命(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2)武昌起义主要经过(3)中华民国的成立(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5)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2、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运动的主要过程及影响(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3、新民主主义革命(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2)红军长

68、征(3)三大战役(4)七届二中全会主要决议及意义(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课标要求】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2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3感受农民阶级在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中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1联系“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适度引入列强侵华的史料,帮助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背景,指导学生从阶级矛盾、民族危机等方面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2提供“兴起一发展一高潮一转折一失败”的知识线索,帮助学生梳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斗争史实。3以绘制表格的方法,引导学生

69、分析 天朝天亩制度 、 资政新篇 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异同。4可以围绕“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组织一次课堂小讨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史论结合,同时有机进行太平天国人物评说。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体会孙中山等革命者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感受革命先烈追求“民主”、“自由”的高尚情怀。1 联系学生己经学过的列强侵华、清政府反动卖国的历史,简要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为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作铺垫。2 利用武昌起义形势图、清王朝分崩离析图等地图资料,提供“武昌起义一革命扩展

70、一成立民国”的线索,引导学生归纳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3,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可以侧重其变革政治体制的意义,可以引用1912年前后的一些史实作对比性的说明,也可以援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一些重要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价值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1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革命性影响。2体会爱国学生、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中所表现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4体会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革命精神。1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巴黎和会

71、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2以“五四青年节”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描述五四运动的场景,使其感受青年学生的爱国激情;帮助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去讨论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3注意运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中共一大开会的游船等图片,注意对一大召开的事件性描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炼中共早期党员的优秀品质。4适当联系必修111第三专题中“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等知识,指导学生从思想、阶级、组织等方面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1了解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战略转

72、移、国共合作抗日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等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3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1这部分内容跨度很大,重要的历史事件较多,不宜在教学中讲究历史事件的细节,可以引导学生从主要背景、革命策略、基本过程、结果与意义等方面,用列表的方法,归纳革命史的主要内容,并以此呈现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 2可以援引毛泽东同志的部分草命诗词,从一个侧面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同时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的热情与乐观精神。3可以从社会性质、政治、经济、国际意义等视角,引导学生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

73、胜利的伟大意义,需要适当联系“辛亥革命影响”的知识,使意义的讨论具有一定的对比性和历史纵深感。4课后分小组收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图片,按一定主题给图片标上名称,搞一次小展览。史论共享:1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它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人民版)太平天国运动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破天荒地提出了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资政新篇。(岳麓版)2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74、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人民版)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人教版)3五四运动的影响:它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人民版)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75、,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岳麓版)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人教版)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人民版)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人教版)【重点讲解】一、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一)太平天国运动的简要过程经过:太平天国由南到北发展

76、。前期:从1851年广西金田起义到1853年定都天京;颁布具有浓厚平均主义色彩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东征,1853年达到全盛时期;后期: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防御战;洪仁王干主持朝政,发布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失败。(二)传统的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作用: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前者主要反封建,后者主要反帝国主义。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承担了反封建和反侵略的任务。打击了封建势力和侵略势力。局限性: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

77、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他们是以封建手段反封建制度。因此,传统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启示:农民运动应该由新的阶级来领导,由新的思想武器来武装,才有出路。补充:1、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土地。评价革命性: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空想,无法实现。2、资政新篇内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做法。评价:进步性: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78、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性:打上了洪仁玕在香港生活经历的烙印,脱离当时社会实际,无法实现。二、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一)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1、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政治纲领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武昌起义:由与同盟会保持密切联系的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策划,在起义计划泄密的非常情况下,1911年10月 10日,由革命士兵熊秉坤、金兆龙率先起义,并取得成功。革命党人建立第一个省级政府湖北军政府,国号“中华民国”。3、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受武昌起义的鼓舞,全国十

79、几个省相继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二)中华民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实行了政治制度的创新。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而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4、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5、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补充:(1)辛亥革命背景: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辛丑条

80、约签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内外交困,进行新政,新政失败。(2)“三民主义”: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体;“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三、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

81、会变革的影响。(一)五四运动的背景和简要过程导火线:1918年的战胜国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做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中国外交失败。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高潮:上海的“三罢”斗争。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结果:初步胜利。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二)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性质: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

82、命的开端。补充:五四运动背景:一战期间,中国民主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同时无产阶级队伍也壮大起来,为五四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日本在一战期间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出兵占领山东,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日民族矛盾尖锐。【考点专训】第六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考点浏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实践1、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三大改造的完成及其意义(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

83、建立的历史意义【课标要求】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2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3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品质和奋斗精神,感受人类先进思想的精神感召力。1从经济根源、斗争实践、思想基础等方面,简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掌握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2适当引用 共产党宣言 的文本内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联系专题三中的“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讨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3以列表格、绘制图示、提炼关键词等方法,帮助学生概括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完整地认识中国建立的

84、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1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2认识巴黎公社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3体会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1以列表格、提炼关键词等方法,帮助学生归纳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2联系共产党宣言的有关内容,指导学生讨论:巴黎公社如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3适当补充对巴黎公社不同评价的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并说一说对巴黎公社革命的评价。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1概述

85、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史实。2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3体会列宁等革命者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积极探索的革命精神。1 从社会矛盾、阶级状况、政党条件、社会危机等方面,指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2,可以提供“四月纲领一七月事件一十月决议一十一月起义一革命扩展一建立政权”的参考线索,帮助学生梳理十月革命的主要史实。3联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和“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等知识,引导学生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影响。 4选用部分影视资料或其他文字史料,组织学生讲一讲列宁的故事,体会列宁的精神,使课堂教学增添生命的活力。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86、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1概述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等有关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2认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意义。3体会新中国人民掌握生产资料当家作主的喜悦之情,激发学生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而贡献力量的热情。1结合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调整生产关系、恢复国民经济等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可能性及条件,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2用列表的形式,从方针(原则)、形式、结果(特点)等方面,帮助学生归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3联系“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等内容,从政治体制和经济关系两方面4援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材料,引导学生历史地看待三大改造,正确

87、认识其历史意义和遗留下来的问题。史论共享: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此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成为包括抗拒的历史潮流。(人民版)此后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岳麓版)2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人教版)19世纪 70 年代,不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同时,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可供借鉴的经验,这些都是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原因。(人民版)3十月革命的意义:

88、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的改造创造了重要前提;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人民版)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人教版)它还突破了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的理论。(大象版)4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几千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基本结束了。(人民版)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

89、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教版)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中国人民获得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解放,中华民族开始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象版)【重点讲解】一、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开始指导工人运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

90、响(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性质:第一个工人政权)1、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临时政府企图偷袭国民自卫军的阵地2、巴黎公社的建立:经过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经过选举产生自己的政权公社,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3、巴黎公社政权建设:政治: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经济:维护劳动者利益;组成工人合作社;改善劳动条件。教育: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4、意义:(1)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

91、义的学说;(2)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补充: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阶级条件: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思想条件: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2、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法国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客观原因:敌人的疯狂镇压,巴黎公社寡不敌众。主观原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没有建立工农联盟。3、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1)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即可一蹴而就。无产阶级的解放不仅仅是一场

92、革命,还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2)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的领导。(3)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二、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1、经过俄历10月25日即公历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的工人赤卫队、革命士兵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首次胜利。十月革命爆发,俄国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2、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政权建立:(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大会;政府人民委员会 ) 政权巩固措施:(1)政治上: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93、正式宣布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2)经济上:土地法令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外交上:和平法令,退出帝国主义战争。(4)1918春,苏维埃政体在苏俄初步确立; 1922年,苏联成立(四个加盟共和国) 3、十月革命的影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使俄国在短时期内摆脱封建残余的束缚,建立新型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了寻求解放的道路。三、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一

94、)中国共产党的创建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先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判别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把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中共二大确立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最重要的成果是制定了民主革命阶段的最低纲领。大会明确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现阶段的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概括为:反帝、反封、统一)意义: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

95、貌焕然一新。(二)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合作的标志: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对三民主义作了重新解释,发展为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三大政策,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蓬勃开展起来,并进行了北伐,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三)南昌起义与井冈山道路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领导;结果被迫撤离南昌,转移到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意义:

96、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组建人民军队的开始。2、井冈山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根据“八七会议”的决议,毛泽东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在损失较重的情况下,放弃进攻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湘粤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意义:井冈山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影响: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为燎原之势。(四)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1934年10月中央机

97、关和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是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和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胜利结束。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为全民族抗战的到来创造了条件。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精神财富。遵义会议:背景由于左倾错误,红军处于极端危险的 境地。时间1935年1月。地点贵州省遵义市。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

98、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五)抗日战争 中日民族矛盾的逐步激化: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在中共的积极努力下,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随后,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5月,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大国将主要力量投入对日作战,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八路军、新四军和一切抗

99、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为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六)解放战争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共产党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又粉碎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长江以北的辽沈、淮海、平津。结果:三大战役共

100、歼灭或改编了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由于国民党政府缺乏诚意,国共北平谈判破裂。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另外世界被压迫民主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补充:国共合作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工人运动过程中,深

101、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联合在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政党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在与北洋军阀斗争的过程中也认识到:国民党必须补充新鲜血液,必须加以改组。【考点专训】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浏览】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2)开国大典2、现代中国民主政治(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确立(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3、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4、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2)中华

102、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3)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4)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5、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1)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其意义(3)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课标要求】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

103、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4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人民民主的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的认同。 1联系西柏坡会议和人民解放军军事上的胜利,结合本课内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成立新中国的准各工作。2围绕一届政协、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尝试情境体验和理性分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运用相关文献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4结合中国国情并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比较,分析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形成原因,以实现模块间的知识迁移。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1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

104、破坏的典型史实。2运用史实来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运用史料和发生在本土地区的史实,感受和说明失去民主法制的保障,人和社会将会面临怎样的灾难。1搜集和运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包括一些影视资料和典型个案等材料(不妨让学生一起参与材料搜集活动),分析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感受民主政治建设出现的重大挫折。2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史有论地总结历史教训,并凸显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这一主题。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1列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修改宪法、提出“依法治国”战略等方面的民主法制建设

105、的主要成就。2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说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3感受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里的喜和忧,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养育自觉投身民主法制建设的公民素质。1引导学生简要勾勒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联系第一单元的专制政治,适当援引旧中国的一些宪法条文,以便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同时养育纵向的历史意识,体现课程的专题性。2可以举行“法律法规知多少”的小竞赛,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也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来撰写小型的法制报告,以让学生感受研究性学习的过程。3适度提出“以德治国”,与“

106、依法治国”相表里,关注公民素养。4教学要求栏目里提到的“修改宪法”的史实主要是指1982年和1999年的两次“修宪”。 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1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2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3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和民族自豪,增进海峡两岸是一家的亲情,强化国家统一的意识。1将“一国两制”的构想贯穿于教学始终,使教学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2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畅谈港澳回归的意义,展望台湾回归的前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3可以做适当的拓展性教学:联系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归纳和概括香港、台湾问题的由来

107、;组织“认识台湾”的资料搜集活动。4值得关注与台湾话题有关的时事,培养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意识,强化国家统一意识,激发学生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史论共享:1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人民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人教版)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岳麓版)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版)2从文化大革命看民主法制建设:“

108、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岳麓版)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人教版)3认识依法治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人教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建设法治国家则是新时期的治国方略。(人民版)1982年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人教版)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09、(人民版)4“一国两制”构想及其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人民版)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人教版)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人民版)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贡献。(人教版)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内容标准学习要求

110、教学建议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与意义。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4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人民民主的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的认同。 1联系西柏坡会议和人民解放军军事上的胜利,结合本课内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成立新中国的准各工作。2围绕一届政协、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尝试情境体验和理性分析,

11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运用相关文献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4结合中国国情并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比较,分析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形成原因,以实现模块间的知识迁移。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1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典型史实。2运用史实来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运用史料和发生在本土地区的史实,感受和说明失去民主法制的保障,人和社会将会面临怎样的灾难。1搜集和运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包括一些影视资料和典型个案等材料(不妨让学生一起参与材料搜集活动),分析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感受

112、民主政治建设出现的重大挫折。2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史有论地总结历史教训,并凸显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这一主题。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1列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修改宪法、提出“依法治国”战略等方面的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2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说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3感受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里的喜和忧,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养育自觉投身民主法制建设的公民素质。1引导学生简要勾勒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联系第一单元的专制政治,适当援引旧中国

113、的一些宪法条文,以便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同时养育纵向的历史意识,体现课程的专题性。2可以举行“法律法规知多少”的小竞赛,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也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来撰写小型的法制报告,以让学生感受研究性学习的过程。3适度提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表里,关注公民素养。4教学要求栏目里提到的“修改宪法”的史实主要是指1982年和1999年的两次“修宪”。 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1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2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3感受香港澳门回归

114、的庄严和民族自豪,增进海峡两岸是一家的亲情,强化国家统一的意识。1将“一国两制”的构想贯穿于教学始终,使教学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2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畅谈港澳回归的意义,展望台湾回归的前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3可以做适当的拓展性教学:联系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归纳和概括香港、台湾问题的由来;组织“认识台湾”的资料搜集活动。4值得关注与台湾话题有关的时事,培养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意识,强化国家统一意识,激发学生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史论共享:1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人民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

115、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人教版)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岳麓版)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版)2从文化大革命看民主法制建设:“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岳麓版)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人教版)3认识依法治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

116、局面,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人教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建设法治国家则是新时期的治国方略。(人民版)1982年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人教版)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人民版)4“一国两制”构想及其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人民版)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人教版)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

117、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人民版)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贡献。(人教版)【重点讲解】一、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与会代表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代表。会议

118、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规定了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公元纪年。在1954年报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作为施政纲领。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周恩来

119、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开国大典。历史意义: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最重大的事件。(二)新中国的政治建构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背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人民需要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共同纲领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

120、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奠定了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21、。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1956年“八字方针”。 “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目的: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标志着共产党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届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3)新时代的“十六字”方针。1982年,中国共产党为了落实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任务,与民主党派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激发了各民主党

122、派参政议政、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背景:由于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以往政府实行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所造成的的事实的不平等。为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了民族问题,1954年宪法进一步明确。史实: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践: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立,之后,又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共5个省级自治区。相应地建立了30个自治州、119个自治县(旗)、1356个民族乡。意义: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调动

123、了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二、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文革”危害民主的史实: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村被无政府主义者冲击;秩序被武斗所取代;生产被混乱所取代。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文化科学教育界知名人士惨遭批斗、抄家和人身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罗织“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被永远开除出党,并被迫害致死。从上海到各地党政秩序被破坏,造反派夺权。公检法机关无法正常工作。三、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2、党和政府还进行了

124、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3、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重要法律。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这两部法律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了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时期。4、基层民主选举。背景: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通过;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目的: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史实:从1988年到2003年初,全国大多数省份完成了三到四轮村委会、居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在

125、城市里,明确了基层的民主程序: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三年。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正不断发展。意义:是中国政府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极大地激发广大民众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基层公民的权利。四、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982年,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针对历史、现实的香港问题,正式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和生活

126、方式长期不变。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大会通过。意义:为中英、中葡解决香港、澳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且得以成功实践,为祖国解决台湾问题树立了榜样,还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借鉴。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香港的回归原因: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实力大增,国际地位提升;“一国两制”成为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指导思想;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一国两制”伟大

127、构想是可以实践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三)澳门的回归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正式行使对澳门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中国统一历程中的重要一步,科学的“一国两制”理论的又一成功实践,为中葡交往搭建了安全和谐的桥梁,也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的真正停火。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展开了交流。解决两岸关系的前提条件:一个中国。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

128、上的原则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要性: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紧迫性:国际上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敌视还存在,破坏分子还在,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导致两岸关系紧张。【考点专训】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点浏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冷战”的内容(2)“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欧共体形成(2

129、)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3)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2)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3)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课标要求】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具体表现。2从多维的角度辩证地认识美苏之间的“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3从“冷战”政策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史实中认识到霸权主义的危害,明确国家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130、,确认“存异”和宽容的态度与价值观。1有必要结合二战后期的历史,特别是美、苏的政治和军事的战略进攻来帮助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2“冷战”是教学的核心话语,可以以此为抓手,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冷战”的含义)、整体建构知识框架(“冷战”的表现)和多维分析、相互对话的能力(“冷战”的影响)。3适度联系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和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以加深对“冷战”的认识。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简要归纳欧洲共同体形成和扩大的基本过程,了解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的表现。 2叙述中国振兴所历经的阶段与概貌,说明不结盟运动的基本

131、情况。3概述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表现。4 感受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增强振兴中国的使命感。1有必要向学生展示世界政治地图,然后从不同国际政治力量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角度援引史料,通过史料教学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形成世界多极化的空间概念。2可以选择欧共体或日本的有关史实为基点,将宏阔的世界背景、当前的媒体材料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用讨论和板报的形式来把握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情况,以求切入点具体、背景开阔、思维发散、认识丰富、感悟历史的借鉴价值等等教学效果。3联系专题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多边外交来讲述中国的振兴。了解苏联角解体后两

132、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表现所在,知道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2了解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3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理想。 4畅想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所能赋予的平等、公正和安宁感。1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建立开放而宏观的国际视野的重要载体,要注意引领学生学会提纲掣领地表述多极化加强的史实。2可以援引史料和“当前”的事实,以“世界周刊”一类的形式引导学生畅谈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关注他们的国际理解意识与和平愿望。3联系前两课的内容,对二战以来的世界政治做一整体回顾,

133、帮助学生概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4以下两点在教学中要引起注意:苏联解体只是世界多极化加强的背景知识;世界多极化也只是一个趋势。史论共享:1“冷战”的原因与影响: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要领导世界,实力增强的苏联成为美国实行霸权主义野心的严重障碍。(人民版)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为应对美国的封锁和威胁,为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苏联被迫针锋相对。(人教版)在“冷战”局势下,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一次又一次紧张。但是美苏的势均力敌又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人民版

134、)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表现: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岳麓版)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它还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作为斗争内容;(人教版)在两极格局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都充分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不断发展。(人民版)3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

135、政治、经济新秩序。(人民版)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岳麓版)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表明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是漫长的。(人教版)【重点讲解】一、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一)“冷战”的兴起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开始。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军

136、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二)“冷战”的影响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美苏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美苏两国为了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补充:(一)“冷战”兴起的历史背景1、战后,反法西斯同盟任务完成,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2、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3

137、、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4、 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美苏对抗以冷战形式进行的原因)(二)美国实行“冷战”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三)“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2、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二、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

138、展。(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国家随着自身实力的恢复与增强,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要求改变战后初期受美国支配的局面。同时,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洲共同体形成后政治经济联合的表现: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影响:随着实力的增强,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它们也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它的对欧政策,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二)日本的崛起1、日本迅速崛起的

139、原因:“冷战”爆发后,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考虑,改变对日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存的封建因素,为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政府重视科技与教育。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位置,采取了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美国的援助,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2、从19561972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

140、心的全方位外交。3、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原则和宗旨:独立、自主、

141、不结盟、非集团。不结盟的含义: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或:中国的振兴),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三、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至此,苏联完全解体,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坍塌,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1、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目前,世界格局呈现出

142、“一超(美国)多强(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2、多极化趋势加强对世界的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补充:(一)苏联解体的经过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历了数次改革后,未能奏效,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总书记,开始进行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向政治改革。在政治改革中,指导思想发生根本改变,导致国内政局逐渐失控,民族纷争迭起,各派政治力量激烈斗争。与此同时,东欧发生剧变。东欧新政权与苏联分道扬镳,向西方靠拢。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143、两德统一。1991年,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相继解散,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1991年发生的“819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1991年12月,独联体的建立,标志苏联解体。(二)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1、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2、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考点专训】第九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点浏览】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及其意义(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意义(4)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

144、万隆会议及其意义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情况及其意义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1)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2)中日建交及其影响 (3)中美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1)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完善和发展(2)上海合作组织【课标要求】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1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3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1联系

145、当时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化,分析中国外交政策制定和调整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政策制定的特定历史背景。2介绍新中国外交活动中的一些精彩片断,增强历史的生动感和鲜活性,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应当引导学生分层把握并运用史实加以说明。4引导学生联系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对照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说明“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增强历史使命感。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2概括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3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1引导学生回忆联合

146、国成立的有关史实,结合背景资料的分析,说明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史必然。2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的史料展示,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胜利喜悦,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3师生互动,畅谈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外交活动,为学习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的外交史积累素材。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 了解币美奚索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2探讨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和平。1补充与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关的细节性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探讨其国际影响创设必要的情境。2适当分

147、析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帮助学生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认识外交政策与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关系,增强历史洞察力。3联系现实展望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树立“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正确观念。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1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2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3树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贡献的理想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意识。1分析中国国内改革开放的形势,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认识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148、,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出去”的外交战略。2以合作小组展示资料的形式,熟悉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体会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3可以选择一些“当下”的我国外交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阐述外交努力的意义,同时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4引导学生编制新中国外交成就大事年表,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回顾,学会一些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方法。史论共享: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莫定了基础。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

149、的基本准则。(人教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岳麓版)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合法权利的恢复,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人教版)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大象版)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影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与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

150、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人教版)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故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民版)4上海合作组织的意义: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创始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民版)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方面做出了贡献。(岳麓版)【重点讲解】一、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基

151、本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1、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和缅甸,两国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52、。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补充: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初期,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中苏建交,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二、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新中国成立后,

153、由于美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国民党集团所占据。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关系的重大突破;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3、中日关系的改善: 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正式建交。七十年代外交的影响:打破了美、苏两大霸权对中国的“围堵”,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正常交往,为七十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

154、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补充:1、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了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以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得以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美国霸权的衰落,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的加强,中国内政外交上的成就,使人们认识到中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3、 中日关系的改善:二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与台湾保持“外交关

155、系”。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年,田中角荣任日本首相后,采取了推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方针;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订了联合声明;随后,日本同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 1978年,中日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三、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一)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强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独立自主的外交具体表现为实行不结盟政策

156、;开展多边外交,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二)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在历届联大上,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积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三)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形成了上海共识。十分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2002年,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

157、睦邻友好关系,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补充: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改变了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加强睦邻友好,增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原则,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已形成;2、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不断加强,被接纳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同“七十七国集团”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了建设性进展。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中国政府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考点专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