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南城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 井田制B. 宗法制C. 礼乐制D. 分封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在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之间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故D项正确;A项是土地制度,排除;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点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实行王位世袭制,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以宗法制为
2、核心。 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血缘和部族色彩。 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具有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夏朝开创了我国早期的一些典型的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袭制。这些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有直接影响。2.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 史记B. 孟姜女传说C. 商朝卜辞D. 资治通鉴【答案】C【解析】阅读题文要求选出是直接史料学习方法的选项,选项中ABD三项都是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间接史料,不符题意,应排除,C商朝卜辞则是直接反应商朝历史的史料,即直接史料,故
3、选C。3.古代中国社会有“出妇”之道,妇女没有家庭财产的继承权,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随夫,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这种现象根源于A. 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原则B. 宗法制的宗族森严原则C. 宗法制的父系血缘继承原则D. 早期政治制度的“家国同构”原则【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确立了父系血缘继承的原则,即血缘集团在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女性在继承方面没有权力。这种 “父权统制,男尊女卑”的观念导致古代中国社会有“出妇”之道,妇女没有家庭财产的继承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女子地位的低下,这与分封制、宗法制的宗族森严原则“家国同构”原则没有关系
4、,故ACD三项排除。点睛: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女子地位的低下,联系宗法制的父系血缘继承原则就可找到答案。4.范文澜中国通史载“秦始皇焚民间藏书,坑孟派儒生,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皇宫中却藏有大量图书,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张苍、叔孙通、伏胜等)或传经或议论政事。”作者认为秦始皇A. 焚书坑儒只是针对儒家B. 采取多种措施维护统治C. 依旧借助儒家治理国家D. 积极推行法制,依法治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秦始皇焚民间藏书”“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皇宫中却藏有大量图书,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张苍、叔孙通、伏胜等)或传经或议论政事”可知,秦始皇并非完全废止
5、儒家思想,只用法家一种思想治国,体现秦始皇采取多种措施维护统治,故B正确;根据“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可知,焚书坑儒不是只针对儒家,排除A;材料反映秦始皇采取多种措施维护统治,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不能体现“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张苍、叔孙通、伏胜等)或传经或议论政事”,排除。5.隋朝时,因避隋文帝父杨忠讳,“忠臣”改为“诚臣”,“中书令”改为“内书令”,“侍中”改为“侍内”,四川的“中江”改为“内江”;唐朝时,因避唐太宗讳,“李世勣”改名“李勣”,“民部”改为“户部”。这些现象说明了皇帝制度的特点是A. 皇权至上B. 皇位世袭C. 皇帝独尊D. 统领百官【答案】C【解
6、析】据材料“隋朝时,因避隋文帝父杨忠讳唐朝时,因避唐太宗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皇帝的姓氏独尊的现象,本质上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特点之一即皇帝独尊,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权至上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皇位世袭,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皇帝统领百官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区别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等相近概念的含义,学生应该联系所学知识对这些概念加以理解,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避讳”,即可得出正确答案。6.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
7、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反映的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 垂直管理,互相监督D. 国家政务与宫廷事务混杂【答案】D【解析】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秦朝中央官制既有国家政府的职能,又有皇帝宫廷事务职能,两者项混杂,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彼此牵制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垂直管理,互相监督的特点,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宗庙礼仪、宫殿警卫御用车
8、马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学生可以正确理解这些职能体现了国家政府的职能和皇帝宫廷事务交叉,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进行正确判断。7.尚书本是宫中保管、传递文书的小吏。汉武帝任用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朝廷重臣也可以“领尚书事”为名掌实权。据此判断,汉武帝时的尚书应属于A. 内朝官B. 外戚集团C. 外朝官D. 宦官集团【答案】A【解析】材料“汉武帝”“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朝廷重臣也可以“领尚书事”为名掌实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尚书应是内朝官,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8.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
9、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A. 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 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 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 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重在加强对地方郡守的监察,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以便更好的发挥郡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汉刺史制度9.某同学在读元史时发现一位理财“专家”阿合马,他曾任职于中书省,他想知道这位中书省官员的职能相当于唐朝的A. 中书省B. 尚书省C. 门下
10、省D. 户部【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中书省的权力得以强化拥有较大的行政决策权和执行权,其执行权类似与唐代尚书省,根据材料“理财“专家”阿合马”可知,他应该是尚书省下的专管财务的户部,故D项正确,B项排除;A项负责起草诏书,排除;C项负责封驳审议,排除。点睛:首先要明确元朝中书省的职能,然后结合“理财“专家”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10.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材料反映的本质是A.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B. 内阁大臣等同于宰相C. 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D. 内阁
11、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实质上内阁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D项正确。A项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丞相制度被废除之后,明朝才设立内阁,内阁大臣不等同于宰相,排除B。皇帝只是在法理上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两步走:一是抓住题干意思“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二是紧扣设问要求“本质”,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1.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
12、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等。这反映了宋代A. 重文轻武导致冗官现象严重B. 举制实现了社会阶层平等C. 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D. 人才选拔做到了公平和公正【答案】C【解析】据材料“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科举制出身的宰相文化素质高,说明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重文轻武导致冗官现象严重,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社会阶层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当时人才选拔做到了公平和公正,故D项错误。故选C。12.隋文帝以“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下令“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隋
13、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A. 提高行政效率B. 分割宰相权力C. 防止吏治腐败D. 减轻人民负担【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的“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继任者不得重居之”可以推知是为了防止官吏腐败而规定的,故选C;A、B、D与材料无关,排除。13.康熙时期,理藩院参与了多伦会盟等一系列军政大事,会盟后,还派官员去山西等地准备耒耜,助喀尔喀蒙古种植农作物。在和噶尔丹交战过程中,理藩院大臣亲率漠南蒙古兵。对平叛官兵的奖赏,理藩院也要提出意见供康熙参考。当时,对俄事务“一并置于理藩院的管理之下”。据此可知理藩院取代军机处成为了中枢机构理藩院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的交流理藩院的职能近似于唐代的鸿胪
14、寺理藩院是康熙缓和满汉矛盾政策的执行者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军机处设立于雍正皇帝在位时期,而题干是指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故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含有的选项;由题干中的“理藩院参与了多伦会盟等一系列军政大事,会盟后,还派官员去山西等地准备耒耜,助喀尔喀蒙古种植农作物”可以得出,理藩院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的交流,故符合题意;由题干中的对俄事务“一并置于理藩院的管理之下”可知,理藩院还兼有处理与外国关系的职能,这与唐代的鸿胪寺职权范围有相似之处,故符合题意;理藩院是清朝时期用来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故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含有的选项。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故选C而排除
15、ABD。【点睛】“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再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14. 下面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 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 唐代B. 宋代C. 元代D. 明代【答案】B【解析】掌握图中信息是关键。从图中能发现地方机构中有“路”“州”“县”“知州”“通判”等字样,这些信息告诉我们该图反映的应是宋代地方机构示意图。故答案应选
16、B。15.在古代儒生笔下,夏商周三代是值得顶礼膜拜的黄金时代,但程颐却说:“尝观自三代而后,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如百年无内乱;四圣百年;受命之日,市不易肆;百年未尝杀大臣;至诚以待夷狄。”其中与“本朝百年无内乱”有关的是A. 设置刺史,监察地方B. 开创科举,选拔人才C. 授田于民,安顿流民D. 分化事权,收权中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根据“程颐”确定“本朝”为北宋,进而根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定选项。汉代设置刺史,故排除A项;开科举是隋朝时期,排除B项;授田于民是北魏的均田制,排除C项。北宋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派文臣做知州
17、,设通判监督;分割宰相权力;统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税大部分收归中央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内乱的基础。故D项符合题意。16.1903年,有人指出“(中国)不自立,必灭亡,必(被)瓜分各省先行自图自立”,提出“广东者,广东人之广东也筑成广东自立之势,以建立全中国自立之起点”。此类观点在当时蔚然成一种思潮,并加速了“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这种思潮本质上反映了A. 三民主义的提出掀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潮B. 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必然结果C. 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的实质性瓦解D. 先进知识分子要求在中国建立联邦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在190
18、5年才提出,且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地方自治,故A选项错误;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目标是反对封建专制,实现民主平等,与地方自治无关,故B选项错误;“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说明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趋于瓦解,故C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建立联邦制的要求,故D选项错误。故选C。17.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A. 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B. 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 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D. 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19、: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的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初民国成立,建立共和政体,2月清帝被迫退位, 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因此选C。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清帝退位18.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临时大总统“有宣战、媾和缔结条约”“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设立中央临时裁判所”等权力。据此推断,修正“组织大纲”意在A. 迅速稳定国内局势B. 创建责任内阁制C. 制约袁世凯专权D. 贯彻主权在民原则【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赋予总统“有宣
20、战、媾和缔结条约”“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设立中央临时裁判所”等权利,有利于迅速稳定国内局势,故A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总统的权力,并未提到内阁,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的是加强总统权力,这不利于制约袁世凯权力,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体现主权在民原则,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传统社会,民众一般是很少组成团体来参政的,而在辛亥革命后,工人、商人、妇女等对国事、政事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辛亥革命A. 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B. 促进政治参与主体的多元
21、化C. 改变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结构D. 提高了民众民主政治的素质【答案】B【解析】辛亥革命是要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排除A;由材料“工人、商人、妇女等对国事、政事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可见辛亥革命促进政治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辛亥革命改变当时社会的阶级结构的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提高民众民主政治的的兴趣,但没有反映提高民众民主政治的素质的信息,排除D。20.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下列能说明这些结论的有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给日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
22、国贼”的口号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的出路五四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A. B. C. D. 【答案】C【解析】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五四运动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商人在内的其他各社会阶层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符合爱国主义的精神,体现团结战斗的精神。故C正确。21.下边是新闻漫画游子身上衣,游子身披五星红旗,喜笑颜开,欢欣鼓舞。漫画反映的事件A. 标志着香港回归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B. 彻底结束了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C. 直接促使两岸实现通邮、通商、通航D. 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以来的隔绝状态【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时
23、间“1997年”可知,漫画中任务喜笑颜开、欢欣鼓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香港回归祖国有关,香港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1997年统治澳门的是葡萄牙,排除。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商、通航,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以来隔绝的状态,与材料不符,排除CD。22.周恩来在谈到中美在上海签署的中美上海公报时说:“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中美来往的收获就在这里”这说明中美关系的突破A. 提高了中国的大国形象B. 推动了中国重返联合国C. 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D. 促进了中美间友好往来【答案】C【解析】材料“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
24、来往了”说明中美关系的突破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使越来越多的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故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国在1971年已经重返联合国,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美关系缓和对中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关系的影响,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是指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由对立和敌对逐步变为接触和交流。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日建交,从关系正常化以后,中美关系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和起伏,但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中美保持了领导人的互访和高级官员的磋商,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取得进展。23. 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5、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A. 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 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 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变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了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改革开放后,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方针,即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24.一个西史学家在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说:“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
26、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是有罪的。”这种观点A. 不正确,它忽视了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掠夺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有罪B. 不正确,它认为两大军事集团发动战争都是无罪的、正义的C. 正确,这场战争确实没有人知道战争的责任在谁D. 正确,这场战争是秘密外交的结果【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有罪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故题干观点不正确,它忽视了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掠夺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有罪,故答案选A。两大军事集团犮动战争都是有罪,故B错误。题干观点不正确,
27、故C错误。题干观点不正确,这与秘密外交无关,故D错误。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评价【名师点睛】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性的,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25.1920年由国际联盟主持签署的多边条约斯瓦尔巴条约授予签约国及其公民在北极地区的斯瓦尔巴群岛开展经济和科研活动的权利。1925年中国北洋政府应法国之邀请,与多国共同签署了该条约。2004年中国据此条约在该地建立了北极黄河科考站。北洋政府签署斯瓦尔巴条约A. 反映出当时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28、B. 从本质上看是受到列强胁迫的产物C. 为中国在北极确权奠定了法理基础D. 有利于中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答案】C【解析】旧中国综合国力弱小,排除A;由材料“1925年中国北洋政府应法国之邀请,与多国共同签署了该条约”,可见中国没有受到列强的胁迫,排除B;由材料“斯瓦尔巴条约授予签约国及其公民在北极地区的斯瓦尔巴群岛开展经济和科研活动的权利2004年中国据此条约在该地建立了北极黄河科考站”,可见斯瓦尔巴条约是我国在北极确权奠定了法理基础,故选C;斯瓦尔巴条约并非不平等条约,排除D。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发展史,古代的制度文
29、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材料一 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西汉)司马迁史记材料二 材料三 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日益趋于乱也,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故主张)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县之城郭皆其藩垣,县之仓廪城郭皆其仓廪。顾炎武材料四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明)宋濂元史材料五 为了保障救灾措
30、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出统治者实行某种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的主要作用?为了加强实行该制度所形成的统治秩序,统治者还推行了什么重要的配套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中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及该管理方式带来的主要危害。(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他认为可行的解决途径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推行的地方管理制
31、度的原因是什么?(5)据材料五,简要说明在灾难面前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所起的作用?【答案】(1)巩固西周对地方的统治实行宗法制和礼乐制度(2)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容易导致国家分裂(3)郡县制弊端:导致权力集中到中央,地方行政没有积极性解决途径:扩大地方行政自主权(4)原因:元朝版图异常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吸取宋朝地方权力弱小的教训(5)能够集中大量人力救灾,修建大型救灾工程,筹集大量救灾物资,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灾【解析】本题考查不同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各自的优缺点及解决办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1)根据材料一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联系所学可知分封制的主要作用
32、是巩固西周对地方的统治。为了加强实行该制度所形成的统治秩序,统治者还实行宗法制和礼乐制度。(2)从图中有“国”有“郡”的信息来看,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联系所学可知,该管理方式带来的主要危害是地方王国势力强大,会威胁中央集权,容易导致国家分裂。(3)顾炎武认为郡县制存在的弊端,根据材料中的“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可知郡县制弊端是导致权力集中到中央,地方行政没有积极性。根据材料中的“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县之城郭皆其藩垣,县之仓廪城郭皆其仓廪”,可以看出顾炎武认为可行的解决途径是扩大地方行政自主权。(4)元朝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的原因,根据材料中的
33、“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5)根据材料中的“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可以看出在灾难面前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所起的作用包括能够集中大量人力救灾,修建大型救灾工程,筹集大量救灾物资,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灾等等。27.2015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华诞,某校高中学生开展了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一、围绕“艰苦探索”提出问题:(1)1921年7
34、月,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当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备了哪些条件?(2)1922年在中共“二大”上,把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做出这一修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3)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由此开辟了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小组二、围绕“光辉历程”展开调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功绩之一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4)结合下列四幅插图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做的主要贡献?小组三、围绕“伟大复兴”进行论
35、证: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功绩还在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祖国的统一,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材料二: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5)材料一和材料
36、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答案】(1)经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组织基础: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国际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任写其中三点即可的3分)(2)主要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或中国国情)(2分)(3)根据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1分。答井冈山根据地或井冈山亦可)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井冈山道路)(1分。答井冈山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亦可)。(4)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率领红军胜利
37、完成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与国民党合作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4分。任答其中4点言之有理即可)(5)蒋介石坚持反共反人民,准备反攻大陆;周恩来主张平等协商,和平统一。(2分)双方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立场不同。(2分)【解析】(1)依据所学从经济、思想、组织和国际条件思考回答。 (2)依据所学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回答。 (3)第一小问从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回答;第二小问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回答。 (4)依据材料三四附图,分别从国民党一大、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胜利以及解放战争等
38、角度思考回答。 (5)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从蒋介石坚持反共反人民,准备反攻大陆回答;依据材料二归纳周恩来主张;第二小问从阶级立场回答即可。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观察下列漫画,漫画上有两个人物:希特勒和斯大林。希特勒拥抱的同时,在斯大林的背上狠狠的插上了一刀!图中的文字是:“原谅我,同志,但这机会实在太诱人了。”材料二 “彩虹是有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那条希望的彩虹。”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
39、日宴会上的演讲(1)结合漫画和所学知识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结合德黑兰会议的背景,说明材料二中“彩虹”的寓意是什么?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会后盟军在欧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这一行动有何意义?【答案】(1)苏联得以暂时不被拖进战争,赢得了备战时间;苏联领导人对希特勒的冒险性估计不足,导致苏德战争之初严重失利。德国免去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客观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2)寓意:合作。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或诺曼底登陆)。意义:使德军陷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若回答“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也可得分)。【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希特勒拥抱的同时,在斯大林的背上狠狠的插上了一刀”以及漫画中语言提示并结合所学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于苏联方面作用以及对于德国方面的作用进行综合分析回答。(2)寓意:依据材料二“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的信息可知是合作;军事行动:依据所学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进行的诺曼底登陆回答;意义:依据诺曼底登陆的作用从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以及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