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9845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2022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速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2.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呼应着“一带一路”倡议,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

2、代的延伸,诗歌创作也开辟出了一条朝向海洋的航线。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当曹操面对大海时,首先征服他的是大海对日月经行的容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但是,曹操在观沧海中对海洋的书写也预示了诗人的位置与书写范式:一种海边眺望式的感性书写。这种书写一直延展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意味着诗人的立足之地仍然是坚实的陆地。诗人用想象中的春暖花开遮蔽了对大海本身的恐惧,拒绝了直接面对大海不测的幽深与辽阔。这种对于海洋

3、的眺望式书写构成了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在眺望中,海洋成为陆地的中断而不是延伸,作为陆地的限制而不是开放。用黑格尔的话说,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是真正地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三沙抒怀诗遇三沙海天集等诗集的陆续出版,展示了诗人们跃过陆地的边界,朝向海洋,投身大海的积极努力。诗人们终于摆脱了眺望式、观光式、想象式的海洋书写,而真正让海洋作为一种诗歌元素内化为诗人的生存视野,从而在诗歌中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空间感受与诗歌审美经验。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

4、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在诗歌中,海洋成为祖国的具体构成部分,被诗人具体地感知。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祖国在此,有了颜色、气味、形状和声音/蓝色的系着白浪花飘带的祖国/贵重的被波浪簇拥的乡土。”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无垠的大海的蓝也是我们贵重的乡土。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海洋在拓展诗的经验疆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激发诗歌本身的形式与语音的潜能。诗人蒋浩的作品诗是一首典型的“海之诗”。在诗中,“诗与海”之间具有非常微妙的互喻、互文关系。诗歌采用的体例具有波浪般的片段性、一种海水涌动的语法和一排排浪式的句群。“岛是这颗心脏。波浪是

5、,船也是。”诗人不再仅仅把海洋作为一个观光的对象,而是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重新展开诗人的语言和诗人的世界。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诗歌审美经验的体验。当诗人被命运驱使,来到大海之中,他总会从大海里获取他所寻找的东西。许多震撼的瞬间会楔入诗人涌动的生命的潮汐中。这样的瞬间,要求诗人更新自己的诗歌语言与诗歌经验来适应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或者说,为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找到一种恰当的诗歌表达。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秩序。当一个诗人敢于站在大海边上,敢于出海,敢于像海燕置身于海洋的风暴中,他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摘

6、编自田一坡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审美方式的嬗变促使诗人们拓宽诗的题材,把笔触伸向大海去抒写海洋意象和海洋经验。B. 从李琦和蒋浩的作品看,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通过海与诗的互喻,能更新我们对祖国的认知。C. 当诗人跃过陆地的边界,投身大海之中,那些震撼的瞬间总会使他找到一种全新的生存经验。D. 当诗人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而不是观光对象时,诗歌语言就不再是以前的“风花雪月”了。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开篇就提出了“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的背景与意义。B. 第二至六段从不同角度提出分论

7、点以论证中心观点,各段间构成并列式的论证结构。C. 在论证对待海洋的态度时,作者列举三沙抒怀等,与曹操和海子的诗形成对比。D. 文章最后指出诗人们要敢于置身海洋的风暴中,才不会辜负这个新时代,收束有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难得的机遇,有利于打破眺望式书写构成的双重自闭。B.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是李世民春日望海中的诗句,属于海边眺望式的感性写作。C. 想要更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海洋化的生存秩序,诗人创作要摒弃传统的诗意经验模式。D. 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不能回避与海洋发生积极联系,这是创作的进步,呼应了时代的发展。【

8、答案】1. C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诗歌审美方式的嬗变促使诗人们拓宽诗的题材,把笔触伸向大海去抒写海洋意象和海洋经验”错误,选项因果倒置,第一段说的是“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选项将二者的关系颠倒了。B.“从李琦和蒋浩的作品看,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通过海与诗的互喻,能更新我们对祖国的认知”错误,选项把李琦和蒋浩作品的特点交融到一起了。第四段说的是“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在

9、诗歌中,海洋成为祖国的具体构成部分,被诗人具体地感知。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第五段说的是“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诗人蒋浩在诗中,诗与海之间具有非常微妙的互喻、互文关系”。D.“诗歌语言就不再是以前的风花雪月了”错误,“不再是”的说法过于绝对,第六段说的是“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各段之间构成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几段分别是说“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用黑格尔的话说,他们和海不发

10、生积极的关系”“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是真正地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诗歌审美经验的体验”,由此可见,并非是并列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要摒弃传统的诗意经验模式”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第六段说的是“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秩序”。文中说的是用传

11、统的诗意经验模式不能很好地应对,但并非是要摒弃。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内容重点是“双减”:一是减少校内作业量,减轻学生负担;二是减少校外培训负担,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此次“双减”新政,国家层面透露的风向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出重拳、出实策,让教育回归公益属性,让教育主阵地回到学校,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双减”新政引发教培行业大变局,细观中央和地方的一系列相关动作,就会发现此次教育改革之非比寻常。比如上海、北京等地率

12、先推行大学区改革,在中考招生中大幅扩大分配到校名额,有力遏制学区房价格非理性上涨,逐步推进房产与教育脱钩。又比如上海、北京和深圳纷纷推出教师全面轮岗制度,优质教师将通过有序的轮岗制度进行规范化流动,打破“名校壁垒”和“学区壁垒”。当下中国教育面临:一方面,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家竞争更需要教育提供高质量“人才红利”的支撑;另一方面,家长和学生对更均衡更优质教育的需要前所未有的强烈。因此,如今中国也很迫切需要推行一场全民参与其中的教育改革:不是只在教育系统内部做加减法,而是要在国家和社会中形成全面的教育共识。(摘编自陈先哲“双减”:中国教育改革新起点)材料二:日前,第三届国民视觉健康高峰论坛分享

13、了一组数据,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超八成,中高度近视接近50%,我国的近视呈低龄化特点,而高度近视发展成眼疾病的概率非常大,不容忽视。“在一段时间内,应试教育使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成为义务教育的指挥棒。这种教育模式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重智育,轻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能力。因此,导致校内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很多学生还参加校外培训,作业做到晚上十一二点。学生无暇参加体育锻炼,影响睡眠,这是造成近视的重要原因。”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说。专家也强调“很多孩子陷入网络中,基本上是因为父母没时间陪伴,能吸引孩子的就是这些电子产品。”家长应给与孩子更多的支持、关注

14、和陪伴,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坐姿等习惯。“现在青少年玩游戏的时间有限制了,这就很好。我们没有办法阻止科技的发展,但是我们有办法通过正常、合法的手段让孩子不要沉迷到这些环境中。”(摘编自张曼玉眼睛不近视比得100分还重要,儿童青少年近视怎么防)材料三:说到“双减”,从开学这几天看到,孩子确实是最大的受益者,看得见的作业负担减少,回家没有那么多作业了,校外培训被大大压缩,兴趣班回归应有的兴趣,放学后终于有时间找伙伴玩了,周末可以有更多的运动安排。“双减”带来教育范式的变化,家长和社会的心态处于某种试探阶段,以前总担心“别人家的孩子会加餐”,如今在顶层设计下集体叫停,一二三大家同时减,可以不必那

15、么卷了。对于家庭和社会,这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减负。“双减”是还孩子童年的教育模式调整,减轻了孩子的负担,疏解了社会焦虑,但这种“减”并不是物理式的一刀切,会涉及时间的再分配以及利益的再调整,总需要有人让出部分利益和多担一些责任,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做了非常可贵的兜底。老师总是那个说“没事,我来”的人,默默地做“双减”的兜底者,比过去担当了更多的责任。老师并不天然应该做这种兜底者,我们欠老师们一声感恩。(摘编自曹林“双减”总有人埋单,我们欠老师一声感恩)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推行大学区改革,在中招时扩大分配到校名额,既能遏制学区房价格非理性上涨,也利于教育的公

16、平。B. 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影响健康,限制其玩游戏时间和父母的陪伴对孩子摆脱这一习惯都有助力作用。C. “双减”政策利国利民,教师应当发扬职业奉献精神,责无旁贷地充当这场重大教育改革“兜底者”。D. 眼睛不近视比得100分还重要,在教育过程中要摆脱功利心理,“五育共举”,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5. 下列对“双减”政策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决策者不但要有进行教育改革的决心,还要在顶层设计和具体操作中兼顾多方平衡,“双减”政策才能行稳致远。B. “双减”是还孩子童年的教育模式调整,减轻了孩子的负担,疏解了社会焦虑,有利于社会和谐,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C. 之所以要实

17、行教师全面轮岗制度,是因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有限,优质的教师资源在不同的学校和地域之间分配十分不均衡。D. 如果不实行“双减”,可能会导致很多家长费尽心思争夺各种形式的教育资源,而不少弱势群体则不堪竞争,早早出局。6. 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为什么国家要实行“双减”政策?【答案】4. C 5. B 6. (1)教育偏离了学校主阵地,失去了其公益属性,变得功利,不利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2)当下中国教育面临的现状:一方面,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家竞争更需要教育提供高质量“人才红利”的支撑;另一方面家长和学生对更均衡更优质教育的需要前所未有的强烈。(3)应试教育使学生校内的课业负担过重,很多学生还参加校

18、外培训,学生无暇参加体育锻炼,影响睡眠,也无暇和同伴玩耍交流,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4)教育“内卷”现象严重,家庭和社会整体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不利于社会和谐。【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责无旁贷地充当这场重大教育改革兜底者”错误。根据材料三第二段,教师在改革中的确发扬了职业奉献精神,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充当了“兜底者”的角色,但“这并不是老师天然应该做的,我们欠老师一声感恩”。题目中“责无旁贷”表述有误。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B“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错误,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双减带来教育范式的变化,家长和社会的心态处

19、于某种试探阶段”可知,题目中“普遍认可”表述有误。 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国家要实行“双减”政策的原因,可以结合教育本身的性质、中国教育现状以及应试教育对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来谈。一是教育本身的性质: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此次双减新政,国家层面透露的风向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出重拳、出实策,让教育回归公益属性,让教育主阵地回到学校,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可知,教育具有公益属性,它的主阵地在学校,所以,当教育偏离了学校主阵地,失去了其公益属性,由于变得功利而不利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时,国家要实行“双减”政策。二是中国教育现状: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当下中

20、国教育面临:一方面,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家竞争更需要教育提供高质量人才红利的支撑;另一方面,家长和学生对更均衡更优质教育的需要前所未有的强烈”可知,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家竞争高质量人才的需要和家长、学生对更均衡更优质教育的强烈需要,国家要实行“双减”政策。三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的话“在一段时间内,应试教育使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成为义务教育的指挥棒。这种教育模式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重智育,轻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能力”可知,对学生而言,应试教育导致校内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校外培训过多,无暇参加体育锻炼,影响

21、睡眠,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国家要实行“双减”政策;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双减带来教育范式的变化,家长和社会的心态处于某种试探阶段,以前总担心别人家的孩子会加餐,如今在顶层设计下集体叫停,一二三大家同时减,可以不必那么卷了。对于家庭和社会,这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减负”可知,对家庭和社会而言,教育“内卷”现象严重,造成家庭和社会精神负担过重,整体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不利于社会和谐,因此,国家要实行“双减”政策。(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漂流的棉弓丁伯刚据说安徽人的弹棉絮手艺是从浙江人那里学来的,后来徒弟超过了师傅。浙江人吃盐少,个小,身单,弹的是小弓;

22、安徽人长得剽悍,弹的是由整棵原木挖出的大弓。小弓嗑嗑嗑、咳!像一个小老头的咳嗽。大弓咚咚咚、锵该沉重的时候沉重,该激昂的时候激昂,没有半点含糊的地方。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安徽弹棉花艺人的辉煌时期。更是父亲一生中的辉煌时期。从湖北到湖南,从安徽到江苏、江西,长江中下游诸省,到处是一片片肥沃的处女地,等待他们去辛勤开垦。弹棉絮赚钱,追随者便多,徒弟一带三五个,大徒弟二徒弟主弓,三徒弟揽活,四徒弟牵纱,五徒弟压盘,师傅呢,大概只需带着师娘在旁边享他的清福了。大约是1960年,祖母带着成年半成年的二叔、小叔、小姑,一家四口衣衫破烂,讨饭的叫花子一般出现在赣西北山区。那时家乡饥荒闹得正凶,祖母他们从

23、寸草俱被饥民抠尽的田土间逃出,而祖父却病死在祁门县大洪岭脚下的路途边,尸骨未收。祖母他们千里迢迢连问带找,投奔她的大儿子我父亲来了。这是一次整个家族的迁徙。三十多年以后的今天,二叔、小叔、小姑都已是儿子孙子成群的老人了,这时候他们已不是简简单单的兄妹四人,而是称作“房”,大房、二房、三房、外房。每当叔叔们说起房这一陌生的词语时,我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仿佛自己已置身于面孔发黄的列祖列宗行列之中,一种家族的使命感,电流一般在血脉中涌动起来,令自己也不由奇怪之至。赣西北山区地广人稀,柴草丰富,适宜于人活命,却不适宜于人的繁衍。母亲一再说,这地方阴气太重,不旺人。我头上的一个哥哥掉进温泉里泡了一下,从

24、此一病不起.十几天后便死去了,我底下的一个妹妹生麻疹,也死掉了。阴气太重的土地上的生命,就如盐碱地上的禾苗,说枯萎就枯萎,不容你有半点怀疑的。1964年,父母带着年幼的我毅然离开此地,举家迁回安徽。说也奇怪,一离开这块土地,大弟、小弟、妹妹,一个接一个出生了。这次返乡,一住便是十三年。父亲在外浪荡惯了,一年到头一身汗水一腿泥怎能忍受得下去,一有机会他便邀上几个人,肩了棉弓出外,称做“搞副业”。那时出外搞副业是极不光彩的一件事,大概与地富反坏右差不了哪里去。尽管一封信接一封信,一个电报接一个电报发向外面,却总不见父亲他们半点消息。而父亲也不知怎回事,顶着那么大的风险出外搞副业,年终回来竟没有存下

25、一点钱,还要将家里养的一头猪卖了来过活。多年以后我方才猜想到,父亲的出外本来就不是为了挣钱,他只是贪恋着那一份自由自在、四海为家的流浪生活。1977 年,父亲终于再一次做出举家外迁的决定。这个时候父亲已经整整五十岁,再不是年轻的时候了,许多人都来相劝,说何必非要把一把老骨头送到外面。父亲却是决心已定,将刚做没几年的一幢房子也卖掉,切断了自己的所有退路。父亲没有想到,这次的迁徙真的不同于以前了,年纪大了尚且不说,再靠一门手艺过快乐的日子已是绝不可能。父亲仍一张棉弓一把木锤穿村走乡,却再也走不出家庭的视线。而安徽老家那边,新一代的生意人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走出田土,他们跑推销,办工厂,即便是做手艺的

26、,也专门往大城市跑,谁还像父亲这样,一个劲要往深山里钻呢?晚年父亲惟一的愿望便是将家庭再次迁回安徽老家去,在江西这边,毕竟是外地人,异乡人,小门小户,何况父亲和大弟脾气不好,得罪了不少人。每当父亲同我商量搬迁的事,我总感到无限惶恐。其实搬迁又谈何容易,弟妹们俱已成家立业,牵家带口,而老家那边呢,田没了,房没了,靠什么生活? 再说一搬回,真的就能比现在好到哪去吗? 可是父亲不听这些,坚持说你们不回我一个人回去,我一定要把这一把骨头送到“家里”去!父亲的愿望毕竟只是一种愿望而已,他一遍遍这么说着,同时却在日落日出中,一天天这么拖着。父亲终于死在了异乡的土地上。注:丁伯刚,江西九江作家,祖籍安徽怀宁

27、,1977年初中毕业后随做手艺的父母移民,到江西。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采用对比手法,安徽人弹棉絮的手艺虽学自浙江人但因两地人体格有异而有很大的不同,暗含着作者的自豪感。B. 文章叙述了作者家族两次搬迁的故事,表现出当时人们生存的不易。他们“漂流”不仅为了活着,也为了血脉的延续。C. 随着时代的发展,安徽老家新一代的生意人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走出农村,传统手艺已经走向衰落,不再受到青睐。D.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以“我”的视角,在平缓的叙事中展现了父亲“漂流”的一生,情真意切,透着淡淡的哀愁。8. 请简要赏析“棉弓”这一物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28、9. 父亲数次离开家乡,“漂流”异乡,但晚年的愿望却是迁回老家,你如何理解父亲这一“矛盾”行为?请简要阐述。【答案】7. C 8. 结构上:棉弓是文章的线索。文章通过写“漂流”的棉弓,展现了父亲“漂流”的一生,条理清晰、完整。人物上:棉弓有利于突出父亲形象。安徽的棉弓大、声音激昂不含糊,是父亲向往自由、敢于闯荡的性格写照。同时,“漂流的棉弓”也寓意父亲最终客死异乡。主旨上:“棉弓”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既表现了对父亲精神世界的理解,也流露出对父亲无法回到故乡的哀愁。 9. 父亲多次离开家乡的原因:出于生存的需要 ,弹棉絮是父亲谋生的手艺,他需要不断“漂流”,养家糊口。父亲个性使然,他心中有着对自由

29、生活的向往。父亲晚年想迁回老家的原因:父亲晚年在异乡生活不如意,他和大弟脾气不好,得罪了不少人。传统的落叶归根思想的影响。【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 原文说的是“而安徽老家那边,新一代的生意人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走出田土,他们跑推销,办工厂,即便是做手艺的,也专门往大城市跑”,并没有说传统手艺不再受青睐。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从结构上看,“棉弓”是父亲谋生的工具,父亲靠着它在外闯荡,从年轻到年老,漂流一生,“棉弓”是父亲一生的见证,也是全文的线索。从人物形象上看,“安徽人长得剽悍,弹的是由整棵原木挖出的大弓大弓咚咚咚、锵该

30、沉重的时候沉重,该激昂的时候激昂,没有半点含糊的地方”“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安徽弹棉花艺人的辉煌时期。更是父亲一生中的辉煌时期”“父亲在外浪荡惯了,一年到头一身汗水一腿泥怎能忍受得下去,一有机会他便邀上几个人,肩了棉弓出外,称做搞副业”“父亲仍一张棉弓一把木锤穿村走乡,却再也走不出家庭的视线”可见,安徽人的棉弓是大弓,声音铿锵激昂毫不含糊,正像父亲习惯于在外闯荡的性格;而“漂流的棉弓”也象征着父亲的命运,年轻时习惯在外闯荡,年纪大了仍愿搬去外地,直到年迈时思念家乡想要回去,却最终客死异乡,一生漂泊。从主旨上分析,作者通过“棉弓”回忆父亲的一生,并理解到父亲“贪恋着那一份自由自在、四海为家的

31、流浪生活”的精神,对于父亲因这种精神而漂泊到外地,以至于晚年“惟一的愿望便是将家庭再次迁回安徽老家去一遍遍这么说着,同时却在日落日出中,一天天这么拖着。父亲终于死在了异乡的土地上”的思乡之情无法满足,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早年父亲离开家乡,“从湖北到湖南,从安徽到江苏、江西,长江中下游诸省,到处是一片片肥沃的处女地,等待他们去辛勤开垦”是为了弹棉花挣钱,到处漂流,才能够挣到更多的钱。中年离开家乡,“父亲在外浪荡惯了,一年到头一身汗水一腿泥怎能忍受得下去,一有机会他便邀上几个人,肩了棉弓出外多年以后我方才猜想到,父亲的出外本来就不是为了挣钱,他只是

32、贪恋着那一份自由自在、四海为家的流浪生活”可见,是因为向往自由的生活。而晚年父亲唯一的愿望是回到家乡,其原因根据“年纪大了尚且不说,再靠一门手艺过快乐的日子已是绝不可能。父亲仍一张棉弓一把木锤穿村走乡,却再也走不出家庭的视线”“在江西这边,毕竟是外地人,异乡人,小门小户,何况父亲和大弟脾气不好,得罪了不少人”可见,是因为在外地生活不如意,而且他和大弟脾气不好,得罪了不少人。“我一定要把这一把骨头送到家里去”可见,父亲虽然年轻时向往自由,但到晚年也难免又叶落归根的思想,希望能够回到真正的“家乡”。这并不矛盾,只是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遭遇、感悟,而自然产生的行为。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

33、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太平兴国二年,河阳三城节度使赵普来见,赴太祖山陵。授太子少保,留京师。六年,赵普奉朝请累年,卢多逊益毁之,郁郁不得志。普子承宗娶燕国长公主女。承宗适知潭州,受诏归阙,成婚礼。未逾月,多逊白遣归任,普由是愤怒。会如京使柴禹锡等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上召问,普对曰:“臣愿备枢轴,以察奸变。”退复密奏:“臣开国旧臣,为权幸所沮。”因言昭宪顾命及先朝自愬之事。上于宫中访得普前所上章,遂大感悟,即留承宗京师。七年四月,赵普既复相,卢多逊益不自安。普屡讽多逊令引退,多逊贪权固位,不能自决。十一月丁卯,宴饯赵普,赐普诗。明日,谓近臣曰:“赵普于国家有大勋力,朕布素时与

34、之游从,齿发衰矣,不欲烦以机务,因诗导意,普感激且泣,朕亦为之堕泪。”宋琪对曰普昨至中书执御诗涕泣谓臣曰此生余年无阶上答庶来世得效犬马之力臣既闻此言今复闻宣谕君臣始终之分可谓尽善矣端拱元年二月,赵普为太保兼侍中。上谕普曰:“卿勿以位高自纵,勿以权势自骄。但能谨赏罚,举贤能,拜爱憎,何忧军国之不治?朕若有过,卿勿面从。古人耻其君不及尧舜,卿其念哉!”先是,普再入相,方立班宣制,工部侍郎雷德骧骤闻之,手不觉坠笏,遽上疏乞归田里。又请对,具呈所以。上勉谕良久,且曰:“卿第去,朕终保全卿,勿以为虑。”三月,枢密副使赵昌言责罢。普恶昌言刚戾难制,因是请加诛殛,上特宽宥。昌言既责,普又请行后命,上不许,乃

35、止。淳化元年,赵普自去秋以病免朝谒,有大政则召对。及冬,病益甚,乃请告。车驾屡幸其第省问,赐予加等。(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太宗皇帝)【注】昭宪顾命:昭宪皇太后的临终叮嘱。自愬:同“自诉”。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普昨至中书/执御诗/涕泣谓臣曰/此生余年/无阶上答/庶来世/得效犬马之力/臣既闻此/言今复闻宣谕/君臣始终之分/可谓尽善矣/B. 普昨至中书/执御诗/涕泣谓臣曰/此生余年/无阶上答/庶来世/得效犬马之力/臣既闻此言/今复闻宣谕/君臣始终之分/可谓尽善矣/C. 普昨至中书/执御诗/涕泣谓臣曰/此生余年无阶/上答/庶来世/得效犬马之力/臣既闻此/

36、言今复闻宣谕/君臣始终之分/可谓尽善矣/D. 普昨至中书/执御诗/涕泣谓臣曰/此生余年无阶/上答/庶来世/得效犬马之力/臣既闻此言/今复闻宣谕/君臣始终之分/可谓尽善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陵,古代借指帝王的陵墓,也借指帝王、帝后,文中取后一个意思。B. 奉朝请是古代给予闲散官员的优待资格,可参加朝会,但无实权。C. 在古代,一般来讲,公主是帝女的封号,皇帝的姐妹加封长公主。D. 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也多用来代指朝廷,归阙就是返回京城。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普是开国功臣,早年就与太宗皇帝过从甚近,

37、此番入京却常年受人排挤;自己的儿子新婚不久就被催着离京,更是让赵普气不过。B. 适逢秦王图谋不轨的消息传来,赵普趁此表达希望留在中枢观察的意愿,皇帝后又亲自验证赵普的密奏属实,终于明白了赵普过往的行事和用心。C. 赵普为政作风严苛,虽经皇帝提醒,但仍然把工部侍郎雷德骧吓得要辞职,甚至要对已被罢官的枢密副使再加严惩,以致圣上不得不出面干预。D. 赵普很受皇帝的倚重,君臣感情颇深,他生病以后虽然不用上朝,但涉及国家大事时仍然被皇帝召见,病重后蒙圣驾亲临探视优抚。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普屡讽多逊令引退,多逊贪权固位,不能自决。(2)朕若有过,卿勿面从。古人耻其君不及尧舜,卿

38、其念哉!【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赵普屡次委婉地劝说卢多逊,让他辞职,可是卢多逊贪恋权势,想保住职位,自己难以决断。(2)我如果有过失,你不要碍于情面一味顺从。古人以自己的君主赶不上尧舜为羞耻,你可要谨记啊!【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赵普昨天到了中书省,拿着皇上写的诗,痛哭流涕地对我说:“我这一生余下的日子,无法报答皇上了,希望有来世,能为皇上效犬马之力。”我已经听过了这番话,今天又听到皇上的宣谕,这一种君臣之间善始善终的情份,可以说是尽善尽美啊!“无阶上答”的意思是“无法报答皇上”,“无阶”修饰“上答”,二者不可断开,排除C、D

39、两项。“此言”的意思是“这些话”,属于复指短语作“闻”的宾语,句意完整,且后又有“闻宣谕”的结构,与之结构相同,故应在“言”后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文中取山陵的后一个意思”解释错误。文中指宋太祖的坟墓,应是取的前一个意思。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虽经皇帝提醒,但仍然把工部侍郎雷德骧吓得要辞职”说法错误。“工部侍郎雷德骧吓得要辞职”发生在太宗提醒赵普之前。原文为“先是,普再入相,方立班宣制,工部侍郎雷德骧骤闻之,手不觉坠笏,遽上疏乞归田里”。“先是”表明了此事发生在太宗提醒赵普之前。故选C。【13题详

40、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讽”,委婉地劝说,暗示;“固”,使牢固、保住;“自决”,自己决断。(2)“若”,如果;“面”,碍于情面;“耻”,以为耻;“念”,记住。参考译文:太平兴国二年,河阳三城节度使赵普来京觐见,先去往太祖赵匡胤的陵墓祭拜。被授予太子少保,留在京城。太平兴国六年,赵普连年只是具有奉朝请的资格,更是被卢多逊诋毁,苦于抱负志向不能施展。赵普的儿子赵承宗娶的是燕国长公主的女儿。赵承宗正在任潭州知州,接到诏书回归京城,举办了婚礼。结婚不到一个月,卢多逊通知赵承宗让他回到自己的任所,赵普因此非常生气。正赶上如京使柴禹锡等人告发秦王赵廷美骄横恣肆,私底下恐怕会发动

41、图谋不轨之事。皇帝召见赵普问询,赵普回答说:“我愿意留在中枢部门,来观察事变。”退朝后又上密奏:“我是开国旧臣,现在被有权势的奸佞之人阻挡。”借机说出了当年昭宪皇太后的临终嘱托和太祖主政时自己向上陈述的有关往事。皇帝在宫中查找到赵普以前所上奏章,于是非常感动并醒悟了,就把赵承宗留在了京城。太平兴国七年四月,赵普已经重任宰相。卢多逊越发觉得自己不太平安。赵普屡次委婉地劝说卢多逊,让他辞职,可是卢多逊贪恋权势,想保住职位,自已难以决断。十一月丁卯日。皇帝宴请赵普,赐给赵普诗。第二天,皇帝对身边的大臣说:“赵普对国家出过大力、立过大功,我从前地位不高的时候就和他交往,他现在牙齿头发都衰落了,我不想拿

42、机要政务劳烦他,借那首诗传达我的心意,赵普感动得都哭了,我也为此而落泪。”宋琪答道:“赵普昨天到了中书省,拿着皇上写的诗,痛哭流涕地对我说:“我这一生余下的日子,无法报答皇上了,希望有来世,能为皇上效犬马之力。我已经听过了这番话,今天又听到皇上的宣谕,这一种君臣之间善始善终的情份,可以说是尽善尽美啊!”端拱元年二月,赵普任太保兼侍中。皇帝告诫赵普说:“你不要因为地位尊贵而放任自己,也不要因为有权有势就骄横跋扈。只要能够对待赏罚谨慎小心,推举贤才能人,消弭仇怨,怎么会担忧军国大政得不到有效治理呢?我如果有过失,你也不要碍于情面一味顺从。古人以自己君主赶不上尧舜为羞耻,你可要谨记啊!”在这之前,赵

43、普再次进入内阁任宰相,当时大家正站在朝堂之上聆听皇上宣布对赵普的任命,工部侍郎雷德骧突然听到此事,手中的笏板不自觉地掉在了地上,立即上疏请求回归乡里。又单独请求奏对,把自己要求离职的缘由详尽地呈给了皇帝。皇帝安慰了他很久。并说:“你只管安心回去,我最终是会保全你的,不要为此担忧。”端拱元年三月,枢密副使赵昌言遭到斥责被免去了官职。赵普厌恶赵昌言倔强固执、难以控制,以此为理由请求杀掉赵昌言。皇帝特别宽恕了赵昌言。赵昌言已经受过责备了,赵普又请求执行续发的命令,皇帝不答应,这事才算作罢。淳化元年,赵普自从前一年秋天因为有病而免于上朝,如果有有关朝政重大事项则召他去咨询。到了冬天,病得更厉害了,于是

44、请求辞职退休,皇帝屡次去他的府邸慰问,赐予他加倍的赏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李商隐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万里重阴非旧囿,一年生意属流尘。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回中:在今陕西陇县西北。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这年因有人作祟,诗人应博学宏词科不第,从京都回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中。“前溪”句:前溪是南朝教习音乐的地方,江南声伎多出于此。此句用人的舞态描摹花之飘零。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中,诗人将石榴花拿来作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

45、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放,却“先期零落”,更使人愁。B. 颔联中,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牡丹残败的景象:先写暴雨击花,再写牡丹的调谢使人不忍直视。“伤心”“破梦”既是写花,也是作者自叹。C. 颈联中,诗人描写环境与花败后的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气候恶劣,已非当年旧圃之环境花落委地,年的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D. 尾联中,“并觉今朝粉态新”,他日牡丹落尽时,回想今朝雨中粉态,更觉其清丽动人。此联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前途黯淡之感更加深沉。15. 与李商隐的锦瑟相比,本诗意象“锦瑟”的作用和蕴含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分别简析。【答案】14. B 15. 作用:锦瑟中,锦瑟是核心意

46、象,作者以此来寄托情怀;此诗中的锦瑟并非核心意象,作者只是把风雨之声喻为锦瑟奏出的急促音符,以此来渲染风雨摧残娇花的气氛。情感:锦瑟中,锦瑟蕴含着作者美好年华逝去的伤感;此诗中,锦瑟蕴含着作者对牡丹的怜惜,对自己科举不顺的哀叹。【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项,“诗人细致地描绘眼前的残败景象”错误,“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句是说:牡丹花那如玉盘一样的花冠上雨珠飞溅,让我屡屡伤心;无情风雨像急奏的锦瑟,繁弦促柱,频频惊破美梦。诗人并没有直接细致地描绘牡丹败落的场景,而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写雨打牡丹。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47、的作用和蕴含情感的能力。锦瑟诗中,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感叹因睹锦瑟之形(五十弦),闻锦瑟之声(弦弦柱柱所发的悲声)而生,所以“锦瑟”是核心意象,作者以此来寄托情怀。下句“一弦一柱思华年”既摹写锦瑟所奏的迷幻、哀怨、清幽、缥缈的音乐意境,又借助于描摹音乐意境的象征性图景对年华所历所感作概括而形象的反映。关键在于“年华”二字,意为聆听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锦瑟”蕴含着作者美好年华逝去的伤感。本诗中,颔联两句紧承首联,进一步描绘赏花人与落花的情牵意连:那点点水珠滴满花冠,如同泪洒玉盘,令人伤感;那萧萧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惊人睡梦,诗人无限怜惜的哀叹就由此而生:衰红满

48、地的园圃笼罩着重重阴霾,今非昔比,一年一年的蓬勃生机化为尘埃,万事皆空,“锦瑟”蕴含着作者对牡丹的怜惜。前三联喻己未及施展才能即遭打击而沦落,心伤泪迸,希望成空,昔日之环境已不可再,今后之前途已不可问。末联则借异日花瓣落尽之时迥视今日雨中情景,犹感粉态之新艳,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联系应宏博试被黜情事,此诗之感遇性质自不待言。本诗的“锦瑟”并非核心意象,作者只是把风雨之声喻为锦瑟奏出的急促音符,渲染气氛,营造萧萧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惊梦的意境,为下文抒情张本。【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

49、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三)古诗文默写填空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苏轼的赤壁赋中刻画“一世之雄”曹操的伟岸形象的句子是:_,_。(2)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现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横扫胡虏的词句是:_,_。(3)杜甫的登高中“_,_”两句暗含多层悲意,具有极强的包孕性和艺术张力,饱含着半生漂泊的诗人老病孤愁、悲慨万端的复杂情感。【答案】 . 酾酒临江 . 横槊赋诗 . 金戈铁马 . 气吞万里

50、如虎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酾、槊、赋、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约在五年前,跨界作为一种新潮的娱乐概念,让人眼前一亮。然而,五年过去了,重新_跨界的形式和内涵,显然已经_。如果说,五年前或者正常的跨界还是基于艺人专业之外的半专业能力,今天的很多跨界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咖位和流量。跨界本身并非贬义词,文艺界跨界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文学界名家大家中不乏新闻工作者和编而优则写的编辑,海明威、马尔克斯、金庸等人的故事一直为人称道。而在

51、影视界,这种现象则更为普遍,写而优则导,演而优则导,摄而优则导的大有人在,而且很多人都在跨界转型中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正是因为行业间联系紧密,合作多、交叉多,在一个行业浸润久了,_中便可摸清另一个行业的门道。再加上早期积累、天赋、后天进修等,跨界只是一件_的事。但是,当跨界渐成一种风气,流量取代天赋、能力和专业水平成为进入所有行当的敲门砖,跨界行为也开始被频繁诟病为“不务正业”,是急于求成地“分一杯羹”。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审视 大相径庭 耳闻目睹 应运而生B. 审查 南辕北辙 耳闻目睹 应运而生C. 审查 南辕北辙 耳闻目染 水到渠成D. 审视

52、大相径庭 耳闻目染 水到渠成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分析他们跨界成功的原因不难发现,即使所跨的两个行业差异巨大,但是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B. 虽然所跨的两个行业差异巨大,但是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他们跨界成功的原因不难发现。C. 分析他们跨界成功的原因不难发现,虽然所跨的两个行业差异巨大,但是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D. 即使所跨的两个行业差异巨大,但是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他们跨界成功的原因不难发现。19. 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分一杯羹”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天气。B. 跨界行为也开始被频繁

53、诟病为“不务正业”。C. 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D. 当苏炳添在东京奧运会上成功晋级时,所有的中国人都在狂呼“苏神”。【答案】17. D 18. C 19. 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审视:仔细地看,反复分析。审查:审核、调查,或者说是对某项事情、情况的核实、核查。也指软件工程中的一个步骤。审视的重点是看;审查的重点是调查核实。语境对象为“跨界的形式和内涵”,不是带有目的性地调查核实,应使用“审视”,排除BC;第二处,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南辕北辙: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后文语境“五年前或者正常的跨界还

54、是基于艺人专业之外的半专业能力,今天的很多跨界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咖位和流量”应该是指前后相差很大,应使用“大相径庭”;第三处,耳闻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耳闻目睹:亲耳听到,亲眼看见。语境“在一个行业浸润久了”强调经常性和不知不觉的影响,而不是“亲身”看到听到,应使用“耳闻目染”,排除A;第四处,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沟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根据前文“再加上早期积累、天赋、后天进修等”判断,此处更多指的是具备了这些条件,而非时机,应使用“水到渠成”。另外,“应运而生”一般不作定语。故选D。【18题详解】本

55、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联系上下文,根据上文“很多人都在跨界转型中获得了更大的成功”,承接部分“分析他们跨界成功的原因不难发现”较为合适;根据下文“正因为行业间联系紧密”判断,句子末尾应该是“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排除BD;“虽然”和“即使”两个词语,前者表示事实,后者表示假设,语境“所跨的两个行业差异巨大”是事实,故用“虽然”更好,排除A。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原文中“分一杯羹”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句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句中引号表示突出强调;C.句中引号表示突出强调;D.句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6、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家三甲医院一年有5万个号被浪费。近日,这条消息引发关注。 ,就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患者为什么会爽约,首先是在于当前的门诊预约没有建立起契约精神,充其量还只能算是一个诊疗关系意向书,患者方面弃之不用而没有任何损失,医生方面也不会因患者不来而刻意等候。当然,号源被闲置也不全是爽约的事, 。比如,有的医院同时提供现场、公众号、APP以及114平台预约挂号,假如给了114平台20%的号,预约的人少了, ,但这些号什么时间分给其他平台,就存在一些技术问题,给早了,这边会提前没号,给晚了,就可能过期作废。为此,建议各医院建立预约收费制,凡预约必须交定金,避免

57、无成本爽约。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 请用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简述文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答案】20. 如果爽约问题不解决 有的还在于技术手段的不足 这些号可能就会被闲置 21. 因为患者的爽约,预约平台的技术不足,造成了一些三甲医院大量的号源被浪费的现象,因此,建议各医院建立预约收费制度。【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前面讲每年医院有很多号被浪费,后面讲“就会造成医疗资源浪费”,此处应该是表假设的条件,也就是这些问题不能被解决,根据前面内容可知,

58、是挂号爽约问题,所以此处需要写与“不解决爽约问题”相关对的内容。第二处,前面讲“号源被闲置”,后面举例说明,如平台预约挂号,什么时间分给其他平台,存在一些技术问题,此处应该是讲“号源被闲置”的原因之一技术问题。第三处,前面是假设的条件“给了114平台20%的号,预约的人少了”,后面讲“这些号什么时间分给其他平台,就存在一些技术问题”,也就是说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些号的重新分配,那么可能会导致这些号被闲置。【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选用句式的能力。材料一共七句话。前三句明确问题,医院有很多号被浪费。然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如第四句分析原因“当前的门诊预约没有建立起契约精神”,第五

59、句讲第二个原因,也就是技术问题,第六句举例说明。最后一句明确结论,如“建议各医院建立预约收费制”。题干要求用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可以用关联词“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由于所以”等。本题原因为“患者的爽约”“技术手法”等,结果为“建议各医院建立预约收费制度”。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革命战争时期,英雄表现为一种生死壮举,李大钊、赵一曼、彭湃、董存瑞、黄继光等烈士是英雄;和平建设时期,英雄表现为一种无私奉献和模范行为,雷锋、焦裕禄也是英雄;改革开放与发展时期,在不同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如袁隆平、钟南山等同样是英雄。自新冠肺炎疫情

60、发生以来,来自不同岗位的平凡英雄们,令我们为之动容,他们坚守奋战在防疫一线,舍小家为大家,为城市筑起了安全防护线。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英雄和英雄精神。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长存英雄信念民族的精神谱系中,英雄是令人仰望的群体;国家的道德天空上,英雄是无比璀璨的星辰。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从“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我以我血荐轩辕”,无数英雄

61、模范以赤子情怀勇担时代使命,为家国理想、人民幸福无私奉献,让这个民族充满了昂扬向上的勇气和力量。诚如马克思所言:“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伟大人物”。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英雄们怀揣着革命理想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那首就义诗惊天地、泣鬼神;闻一多那句“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如实地展现了万马齐喑的旧社会,在英雄人物的带领下,在革命理想的催发下,爆发出惊人的力量。革命英雄们点燃的火种,以燎原之势蔓延整个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摆脱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遇,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历史性巨变。今天,“学习英雄,成为英雄”已

62、是全社会的共识。以英雄的情怀、风范和信念重塑自身,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已是中华儿女戮力同心的目标。我们要以英雄之情怀强化历史责任。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是烈士无畏、殉为家国的崇高情怀,也是我们强心壮志、勇往无前的灯塔与坐标。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形势和更加艰巨的任务,我们唯有赓续先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英雄气概,以冲锋的姿态和无畏的勇气,担负起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我们要以英雄之风范滋养浩然正气。在中国,有一种胸襟,叫袁隆平。他用一粒种子,帮助亿

63、万中国人远离饥饿。在中国,有一种担当,叫吴孟超。他用双手,让16000多名肝胆疾病患者恢复了健康。他们耗尽毕生精力,只为让人民体味到“医食无忧”的感受。国士已去,风范长存。如今,时代中的年轻人在大师精神、国士风范的影响下,苦练本领、磨练意志,努力把自己锻造成能够造福人类、改变世界的精兵强将。我们要以英雄之信念坚定奋斗意志。“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革命时期,无数英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对远大理想的坚贞。在他们心中,信念是力量之源,是行动之基,是激励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真理。现在,新征程已启航,我们正在做和将要做的都是史无前例的壮举。我们迈出的每一步,攀登

64、的每一个高度,都需要将英雄的信念,化为自身精神之钙,强心壮体、勇往向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借革命战争时期、和平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与发展时期等不同时期的英雄模范,向我们展示了英雄与英雄主义的不同类型。生死英雄、奉献英雄、尽职英雄等不同的英雄主义,自有其存在的时代必要性,也各有值得我们今日仍可学习的内容。但需注意的是,材料最后提出“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英雄和英雄精神”,以及写作任务要求我们展开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就说明我们的写作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缅怀过去的英雄,而更应是思考今日需要怎样的英雄。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针对材料中的历史英雄模范,论述我们不同时期一以贯之无私奉献、以己为国的英雄主义,指出其存在的历史必要性以及在今日仍存在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思考在当今我们日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路上,我们应当需要怎样的新时代英雄主义,即我们青少年应向怎样的英雄学习。同时,我们自身应该怎么去做,才能更好地实现新时代英雄主义,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意:1.新时代的爱岗敬业英雄。2.新时代的守疆英雄。3.欲成新时代英雄,我们应从好好学习做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