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97002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2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6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6一、选择题1(2020天津南开区二模)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道:“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由此可以看出,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主要因素是()A地理位置B农耕经济C生产技术D统治政策解析:据材料“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可知中国小农经济影响了中国人的繁荣安定观念和田园诗风,故选B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因此地理位置很少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排除A项;生产技术属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主要因素,排除C

2、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可能会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但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答案:B2(2020天一大联考)西周初年,边陲之地的诸侯国地广人稀。经过春秋时期的开发,这些封国内的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楚国修建芍陂渠,吴王修建伍堰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B南方水旱灾害较为严重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吴、楚经济实力较为强大解析:春秋时期,铁器开始使用,生产力提高,促进了荒地的开垦与水利工程建设,与材料中“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相符,故选A项;材料中“边陲之地的诸侯国”不一定是南方,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正式建立,与材料中“春秋时期”不符,排

3、除C项;“水利工程开始兴建”不等于经济实力较为强大,排除D项。答案:A3(2020四川德阳二模)下图是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据图可知,中国古代()A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B民为邦本观念的传承C重农政策的源远流长D农耕技术的发展缓慢解析:根据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反映的信息可知,我国封建时代的耕作方式一直是铁犁牛耕,农耕技术没有明显的革新,发展缓慢,故选D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片没有反映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农耕技术,与民本思想的传承无关,排除B项;牛耕图强调的是耕作方式的传承,

4、不能说明农业政策源远流长,排除C项。答案:D4(2020福建泉州一模)唐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土地利用主要以土地开垦、扩大耕地面积为主要特征;明清时期,则从土地开垦转向农田改良,注重多种经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这一变化()A应对人口急剧增长的挑战B导致小农经济的解体C启动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D改变传统的经济政策解析:明清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赋役制度的改革等,导致人口急剧增长,人地矛盾突出,要求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故选A项;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是从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的,是由外国的经济侵略导致的,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农产品的商品化,且“启动”一词无从体现,排除C项;传统的经济政策即重农抑商,贯穿整个封

5、建社会,并未改变,排除D项。答案:A5(2020河北张家口二模)宋代,中小地主大量增加。官田已不再是主要的土地占有形式。大多数土地被大官僚、 大地主兼并占有,形成私人田庄,有少部分土地归自耕农所有。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A精耕细作模式的优化B农业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C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解析:据材料宋代,中小地主大量增加。官田已不再是主要的土地占有形式。大多数土地被大官僚、 大地主兼并占有,形成私人田庄,有少部分土地归自耕农所有。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故选D项;精耕细作模式优化是指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和耕作效率的优化,材料主要讲田地所有权的归属,排除A项;

6、 宋代以前,农业已经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中国古代是土地国有制度,排除C项。答案:D6(2020四川南充三模)“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连国家所掌握的官田,在宋代也大量转化为地主的私田,而且还第一次出现了“田主” 的称谓。材料表明()A土地所有权变动频繁B土地兼并现象缓和C中央对地方控制削弱D豪强地主受到抑制解析:据材料“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连国家所掌握的官田,在宋代也大量转化为地主的私田,而且还第一次出现了田主 的称谓”可知宋代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卖的现象频繁,故选A项;宋代政府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土地制度,并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豪强

7、地主主要存在于东汉时期,排除D项。答案:A7(2020山西太原二模)下表为清代部分地方官学与民间书院分布情况。据此可知()省 府(州)学 县学 书院直隶 17 139 96山东 12 104 67河南 13 105 60湖南 17 68 104四川 24 121 161广东 14 85 145A书院教育得到朝廷鼓励B民间教育反映经济发展水平C官学占据全国主导地位D南方地区成为传统儒学重心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清代江南之地地方官学与民间书院数量比北方多,这一民间教育状况反映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故选B项;材料主旨为地方官学与民间书院分布情况比较,未涉及政府政策,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直隶、山东、广东

8、等地区比较,未涉及全国官学状况,排除C项;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清代江南之地地方官学与民间书院数量比北方多,南方地区成为教育重心,并非“传统儒学重心”,排除D项。答案:B8(2020河南九师联盟联考)班昭(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针线赋中载:“熔秋金之钢精,形微妙而直端。”作为例证,材料可以说明()A汉赋的风格受到史学观的影响B铁制品已应用于汉代日常生活C古代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D汉代兵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解析:据材料“熔秋金之钢精,形微妙而直端”,可知钢针做工精巧,说明铁制品已应用于汉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故选B项;班昭是汉代人,针线赋并非史学著作,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钢针的制作,并没有提到是否

9、推动手工业发展,排除C项;铁针并非兵器,排除D项。答案:B9(2020河南洛阳二模)明清时期,江南的苏州地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达到了“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的水平。丝织业出现了生产绫、绢和罗等纺织品的专门织机。这说明苏州地区()A经济结构已出现变化B成为江南地区的工商业中心C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D丝织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解析:“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达到了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的水平。丝织业出现了生产绫、绢和罗等纺织品的专门织机”体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达到了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的水平。丝织业出现了生产绫

10、、绢和罗等纺织品的专门织机”说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其他的改变,排除A项;“苏州地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达到了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的水平”主要讲农业和手工业,不能体现商业发展,排除B项;“丝织业出现了生产绫、绢和罗等纺织品的专门织机”体现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无法证明生产关系也在调整,排除D项。答案:C10(2020山东5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明代后期,政府改革工匠服役制度,允许部分工匠纳银代役,纳银之后由官府以银雇工。这一举措()A提高了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力B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C使白银成为法定货币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述现象是明清时期

11、的纳银代役,这种制度有两个好处,其一是由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工商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二是促进了白银的广泛流通,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进入市场,不参与市场竞争,排除A项;纳银代役制度与政府财政危机没有关系,排除B项;题干内容涉及明清时期的纳银代役制度,但是该制度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没有关系,并且在明清时期,白银仅仅是广泛流通,并未成为政府法定货币,排除C项。答案:D11(2020河南南阳、驻马店、信阳、漯河、周口、三门峡六市一模)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

12、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折射出()A唐宋政治体制的变革B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C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D中国制瓷工艺的进步解析:唐代的文化兼容并蓄,与材料中“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相符,宋代积贫积弱,故“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表现了唐宋文化心态的变化,故选C项;唐宋都是中央集权制度,未发生变革,排除A项;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不应该出现“孤芳的排外心理”,排除B项;“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是风格不同,材料未涉及制瓷工艺的变化,排除D项。答案:C12(2020四川广安、眉山、遂宁、雅安、资阳、乐山、广元、自贡、内江九市二模)沿海走私的现象在整个明代一直存在,

13、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态。这反映出当时()(1) 民间商人出远洋,载货径赴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贩卖(2) 沿海官兵私自遣人或役使军士带货到国外从事走私贸易(3) 出使外国的官员载运私货或夹带商人至国外走私(4) 沿海民众与海盗勾结 向国外贩卖商品A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B海禁政策未真正实行C海外贸易的范围扩大D传统手工业优势明显解析:据表格明代的四种走私形态,可知明代走私贸易基本是中国产品向外输出,反映了我国传统手工业产品在当时具有较强竞争力,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排除A项;海禁政策的实施助推沿海走私贸易发展,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明朝走私活动猖獗,并不能说明贸易范围扩大,排除C项。

14、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主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人士的中国报告和

15、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年,英国威治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人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

16、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关键语句“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归纳回答即可。答案:(1)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具有时代特色;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密切关联;影响了欧洲瓷业发展和欧洲文化;后来衰落,其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运的兴

17、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解析: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中关键语句“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等分析归纳,第二问要抓住“1718世纪”的时代信息去分析,西方开展工业革命,国力蒸蒸日上,而中国不改进技术、政治腐朽,瓷器随中国国力的衰弱退出世界舞台。答案:(2)变化: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由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等。原因:欧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工业革命后欧洲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商业运行均有革新;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发生变化;明清以后,中国

18、瓷器业虽有工艺发展,但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等。14(2020山东济宁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升降比较表天宝元年 (742年)户数 元和年间(806 820年)户数 下降幅度(%)占全国户数 比例(%) 北方3 736 652 866 887 76.8 36.52南方3 117 624 1 506 548 51.68 63.48总计6 854 276 2 373 435 65.73 100 据王育民论唐代南北户口分布比重的消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解析: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

19、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就本题目而言,主要涉及唐朝后期的天宝年间与元和年间,户口数、下降幅度、占全国户口数这三个方面的比较,对这一变化,根据理性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南北方的户口数,二是南北方户口数下降的幅度,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南北户数都大幅度下降,但北方下降幅度高于南方;对这一结论,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解释:其一,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带来政治动荡、经济破坏,其二,北方人民大批南迁;然后我们还要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如南方人口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并且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其社会影响力也不断增强等。答案:变化趋势:南北户数都大幅度下降,但北方下降幅度高于南方。变化原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带来政治动荡、经济破坏;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南方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