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为什么叫“夏季”立夏,标志今年的夏季正式到来。古人为什么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称为立夏?从史料来看,早期一年只分春秋两季,四季划分是后来出现的。那么,夏季概念是何时形成的?四时之夏与民族之夏有何不同?古人为何要用夏字来命名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夏季概念是何时形成的? 尚书:尧帝时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从时序上讲,立夏之时太阳正好到达黄经45度,北半球气温整体开始升高,是年度周期中夏季的起点。但若深究其义,在春、夏、秋、冬4字中,夏和冬的字形与本义似乎都不太好解释,尤以夏字最为难懂。而且,在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系统文字甲骨文中,至今没有找到被公认的夏字。 一年有四季是时序常识,为
2、什么甲骨文中无夏字?一种观点是,殷商时期一年只分春与秋两季,尚无四季之说,将一年称为一个春秋即是佐证,鲁国编年体史书起名春秋也是这个原因。此书经孔子本人修订后影响很大,史家干脆将这段中国历史称为春秋时期,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不过,从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虞书尧典的记载来看,包括夏季在内的四季说法在传说中的尧帝时代(一般认为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就已经出现了。尚书虞书尧典记载,尧帝曾指令相关官员编订历法,即所谓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尚书有古今之分,书中所记史料有的真伪难说。但在孔子生活的
3、时代,春夏秋冬四季概念已为社会普遍接受应该是肯定的。诗经小雅中的四月诗开头即称:四月维夏,六月徂c暑。阴历四月进入初夏,六月酷暑天就来了。 到春秋时,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已是常识,随后,在战国时期正式形成了二十四节气,有了立夏。 夏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 在使用甲骨文的时代因为无夏季和冬季,造成甲骨文中没有夏字,这一说法显然经不住推敲。因为,在形成甲骨文的商殷之前,中国历史上还出现了一个朝代夏,为什么在已出土大量甲骨卜辞后朝文字中,无前朝的只言片语?民国疑古学者甚至因此怀疑被认为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存在。 夏朝之夏与夏季之夏一样吗?从字面意义上看,两者无任何关系。 甲骨文
4、里到底有无夏字?近年在夏字考证方面较有影响的学者之一,是原旅顺博物馆研究员李元星,他于2010年出版了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盘古王母三皇夏王朝新证(书稿原名夏字考)一书,断定和确认了甲骨文中有夏字,并列出了各种结构与不同写法的夏字。李元星从甲骨卜辞中找出来的夏字有一大特点,都是摇头晃脑,手脚不老实的那种。这些字与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夊部所释夏字很接近:夏,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頁从臼。臼,两手;夊,两足也。 许慎的解释与作为季节之夏字在意思上并不沾边,但此说却是夏代表华夏民族、代表中国的最早出处。那么,许慎为什么将中国之人称为夏?其实,许慎所说的中国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而是中原之国,是指中原地
5、区的一个农业国家。 分析一下金文中的夏字,就可知道夏与农业有关系。金文中夏字代表性写法是,说文解字中的,即由此金文变化而来。有学者将金文夏字的构成拆析如下:(甲骨文,见版面图)(页),指人的头;(甲骨文,见版面图)(爪),示意抓;(甲骨文,见版面图)(执),示意操持;(甲骨文,见版面图)(刀),代表开垦工具;(甲骨文,见版面图)(卜),寓意观测天象;(甲骨文,见版面图)(耒),代表耕作农具。由此可见,夏与农业和季节关系密切,祖先造这个字时形象地概括了农人手持刀、脚踩耒,观测天象等农忙的特点。 于是,有学者由金文夏字的结构和造型,逆向去甲骨卜辞中寻找夏字,从甲骨文中找出有头、有手、有脚,或是带农
6、具的夏字几十个,如(甲骨文,见版面图)、(甲骨文,见版面图)、(甲骨文,见版面图)、(甲骨文,见版面图)、这些甲骨文是不是夏字,学术界否定观点不少。但依应季农忙而生夏的观点来说,似乎不无道理。 既然夏是从事生产耕作的农人形象,又怎么成了夏国的国名用字?有学者用古人常以部落物征或首领特长以及历史贡献来敬称并命名国名的现象来解释夏国的得名。如,炎帝因擅长利用火而得名,商朝得名则与最早鼓励和从事商业贸易有关。而中原之国因为是农业国,以农为本,被称为夏便很正常了。后来的夏朝、华夏、夏族等夏之义都是在此基础上转化、变通而来的。 不过,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吴锐有不同的看法,称夏字本义指西部,还有一个意思
7、是跳舞的人,舞者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因此夏字从夊从页从臼。在夏朝时,舞者经常用夏翟(雉鸟的羽毛)作装饰,这种舞蹈因此得名夏,因为舞者手持彩色羽毛,由此又衍生出夏字的第三层意思彩色,与华相通。 依吴锐的观点来看,甲骨文中这个字,倒真似一个人正在舞蹈之状。此夏字上为头,中为躯干,两侧为手,下为足,像一个挺胸叉腰,四肢健壮的人形,故夏字还有高大威武之人的引申义。 夏何以成为季节名? 说文通训定声:夏,象人当暑燕居,手足表露之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考古专家王迅称,现代考古中已发现了最古老的夏字。笔者去拜访王迅先生时,他出示了刻有夏字的石块照片(见图),该石块明显是经人工打磨过的,上面有不少笔
8、画,其中有3个字,王迅释为伐夏社,这个夏字与从甲骨文中找出来的夏字在结构、形状上明显有异。 这个最古老夏字的石片是2007年从河北省邢台市境内的补要村古遗址出土的,年代为先商时期(夏朝末期,殷商尚未立国),目前国内考古圈也多异议。如果补要村发现的夏字真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夏字,不仅将重新定义夏字,连中国文字史都要改写。但是,即使补要村发现的夏和从甲骨文中找到的夏字都是真的,夏字为什么成为季节名以及为什么用夏定义一年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仍难以说清。 对于夏的原始本义,如前面提到的,有的说与农业生产有关,有的则认为字涉舞蹈。如果说夏字与舞蹈关联,那甲骨文中这个字(甲骨文,见版面图),倒可能真是夏字
9、。不过,在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中,将(甲骨文,见版面图)字释为页。不论(甲骨文,见版面图)是夏还是页,与上面提到的和农业生产关联的夏字相比,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字上面都有人头:(甲骨文,见版面图)、(甲骨文,见版面图)、(甲骨文,见版面图)均是(甲骨文,见版面图)的原始造型,即简化字页字的前身。 对这个人头如何理解?一种可以看作农业劳作时,头上热得出汗了;再一种是气温高,导致头上冒汗,用手理发散热。据此,古人用这个流汗的夏字来命名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便不难懂了。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一书中,对夏字已有类似解析:夏,象人当暑燕居,手足表露之形。对照这个(甲骨文,见版面图)造型,朱骏声
10、的说法倒颇妥当,而在朱骏声的生年甲骨文还未被发现。 另外,如果从夏与舞蹈有关的角度考察,夏字最后成为季节名也能解释通,跳舞跳出了汗,这与人们在夏季高温出汗是一样的,用夏字表示热天很自然。 但古人选夏作为高温季节的名称还有别的考虑。西汉扬雄方言释夏: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周郑之间谓之暇。东汉刘熙释名释天也有类似的意思: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礼记乡饮酒说得更具体:南方者夏,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大概意思是,南方是夏的位置,所谓夏就是大之义;南方养育万物,使它长大,这就是仁。 用夏字来定义热天,原因即在大上。因为在夏季,植物、庄稼生长最快,变大了。从这种字义上讲,将一年中的高温季节定名为夏还是很形象的。所以说文通训定声引三礼义守称:夏,大也,至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