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兴国三中高三兴国班化学周练(电化学反应速率)2015.12.1一、选择题1、下图是将SO2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H2SO4的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B、催化剂b表面O2发生还原反应,其附近酸性增强C、催化剂a表面的反应是:SO2+2H2O2e-=SO+4H+D、若得到的硫酸浓度仍为49%,则理论上参加反应的SO2与加入的H2O的质量比为8:152、用石墨作电极电解200mL CuSO4溶液,电解过程中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n(e-)与产生气体的体积V(g)(标准状况)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解前Cu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
2、度为2mol/LB、电解后所得溶液中c(H+)=2mol/LC、当n(e-)=0.6mol时,V(H2):V(O2)=2:3D、向电解后的溶液中加入16g CuO,则溶液可恢复为电解前的浓度3、电解原理在化学工业中有广泛的作用。图甲表示一个电解池,装有电解液a;X、Y是两块电极板,通过导线与直流电源相连。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此装置用于电解精炼铜,则X为纯铜、Y为粗铜,电解的溶液a可以是硫酸铜或氯化铜溶液B、按图甲装置用惰性电极电解AgNO3溶液,若图乙横坐标x表示流入电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则E可表示反应生成硝酸的物质的量,F表示电解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C、按图甲装置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的
3、硫酸铜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加入0.5mol的碳酸铜刚好恢复到通电前的浓度和pH,则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为2.0molD、若X、Y为铂电极,a溶液为500mL KCl和KNO3的混合液,经过一段时间后,两极均得到标准状况下11.2L气体,则原混合液中KCl的物质的量浓度至少为2.0molL-14、为增强铝的耐腐蚀性,现以铅蓄电池为外电源,以Al作阳极、Pb作阴极,电解稀硫酸,使铝表面的氧化膜增厚。反应原理如下:电池:Pb(s)+PbO2(s)+2H2SO4(aq)=2PbSO4(s)+2H2O(l)电解池:2Al+3H2OAl2O3+3H2电解过程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5、有关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4、A、构成原电池时Cu极反应为:Cu2e-=Cu2+B、构成原电池时溶液中SO移向Cu极C、要使Fe极不被腐蚀,Cu片换成Zn片或a接直流电源负极D、形成电解池,Cu电极不可能溶解6、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微型实验装置。实验时,先断开K2,闭合K1,两极均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断开K1,两极均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断开K1,闭合K2,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A、断开K2,闭合K1时,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2Cl-Cl2+H2B、断开K2,闭合K1时,石墨电极附近溶液变红C、断开K1,闭合K2时,铜电极上的电极反应为:Cl2+2e-=2Cl-D、断开K1,闭合K2时,石墨电极
5、作正极7、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铁制品生锈、铝制品表面出现白斑等众多的金属腐蚀现象。可以通过下列装置所示实验进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按图I装置实验,为了更快更清晰地观察到液柱上升,可采用下列方法:用酒精灯加热具支试管B、图II是图I所示装置的原理示意图,图II的正极材料是铁C、铝制品表面出现白斑可以通过图III装置进行探究,Cl-由活性炭区向铝箔表面区迁移,并发生电极反应:2Cl-2e-=Cl2D、图III装置的总反应为4Al+3O2+6H2O=4Al(OH)3,生成的Al(OH)3进一步脱水形成白斑8、将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区(
6、a)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棕色铁锈环(b),如图所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液滴中的Cl-由a区向b区迁移B、液滴边缘是正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C、液滴下的Fe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生成的Fe2+由a区向b区迁移,与b区的OH-形成Fe(OH)2,进一步氧化、脱水形成铁锈D、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在铜铁接触处滴加NaCl溶液,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Cu2+9、一定条件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N2和H2发生可逆反应:N2(g)+3H2(g)2NH3(g) kJmol-1测得0到10秒内,
7、c(H2)减小了0.75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0到15秒内c(NH3)增加量等于0.25 molL-1B、10秒内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25 molL-1s-1C、达平衡后,分离出少量NH3,v正增大D、该反应的逆反应的活化能大于92.2 kJmol-110、下列关于改变条件对活化分子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A、温度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可能增大活化分子的分子数B、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能使分子获得更高的能量,活化分子百分数提高C、其他条件不变时,对于有气体参与和生成的反应而言,缩小体积增大体系的压强能增大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百分数D、其他条件不变时,加入正催化剂能提高反应体系中
8、含有的活化分子百分数11、根据反应:S2O+2H+=SO2+S+H2O,下表各组实验最快出现浑浊的是12、反应A(g)+B(g)C(g)+D(g)发生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下图,表示反应的焓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B、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1减小,E2增大C、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不变D、反应达到平衡时,降低温度,A的转化率增大13、常温下,往H2O2溶液中滴加少量FeSO4溶液,可发生如下两个反应:2Fe2+H2O2+2H+=2Fe3+2H2O2Fe3+H2O2=2Fe2+O2+2H+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H2O2的氧化性比Fe3+强,其还原性Fe2
9、+强B、在H2O2分解过程中,Fe2+和Fe3+的总量保持不变C、在H2O2分解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下降D、H2O2生产过程要严格避免混入Fe2+14、下列表格中的各种情况,可以用下图的曲线表示的是班级 姓名 座号 得分 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二、非选择题15、锂锰电池的体积小、性能优良,是常用的一次电池。该电池反应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解质LiClO4。溶于混合有机溶剂中,Li+通过电解质迁移入MnO2晶格中,生成LiMnO2。回答下列问题:(1)外电路的电流方向是由极流向极。(填字母)(2)电池正极反应式为。(3)是否可用水代替电池中的混合有机溶剂?(填“
10、是”或“否”),原因是。(4)MnO2可与KOH和KClO3在高温下反应,生成K2Mn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2MnO4在酸性溶液中歧化,生成KMnO4和MnO2和物质的量之比为。16、某课外小组分别用下图所示装置对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进行实验探究。请回答:I、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第一组实验。(1)在保证电极反应不变的情况下,不能替代Cu作电极的是(填选项字母)。A、铝B、石墨C、银D、铂(2)N极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为。(3)实验过程中,SO(填“从左向右”“从右向左”或“不”)移动;滤纸上能观察到的现象有。II、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第二组实验。实验过程中,两极均有气体产生,Y极区溶液逐渐变成紫
11、红色;停止实验,铁电极明显变细,电解液仍然澄清。查阅资料发现,高铁酸根(FeO)在溶液中呈紫红色。(4)电解过程中,X极区溶液的pH(填“增大”“减小”或“不变”)。(5)电解过程中,Y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Fe6e-+8OH-=FeO+4H2O和。(6)若在X极收集到672mL气体,在Y极收集到168mL气体(均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则Y电极(铁电极)质量减少g。(7)在碱性锌电池中,用高铁酸钾作为正极材料,电池反应为:2K2FeO4+3Zn=Fe2O3+ZnO+2K2ZnO2该电池正极发生的反应的电极反应为。17、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某燃料电池以熔融的K2
12、CO3(其中不含O2-和HCO)为电解质,以丁烷为燃料,以空气为氧化剂,以具有催化作用和导电性能的稀土金属材料为电极。该燃料电池负极电极反应式为:2C4H10+26CO52e-=34CO2+10H2O。试回答下列问题:(1)该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正极电极反应式为。(3)为了使该燃料电池长时间稳定运行,电池的电解质组成应保持稳定。为此,必须在通入的空气中加入一种物质,加入的物质是,它来自。(4)某学生想用该燃料电池和如图所示装置来电解饱和食盐水: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将湿润的淀粉-KI试纸放在该装置附近,发现试纸变蓝,待一段时间后又发现蓝色褪云,这是因为过量的Cl2将生成的I2氧化
13、。若反应的Cl2和I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且生成两种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电解后得到200mL 3.25molL-1NaOH溶液,则消耗C4H10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mL。18、H2O2是一种绿色氧化还原试剂,在化学研究中应用广泛。(1)某小组拟在同浓度Fe3+的催化下,探究H2O2浓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限选试剂与仪器:30%H2O2、0.1molL-1Fe2(SO4)3、蒸馏水、锥形瓶、双孔塞、水槽、胶管、玻璃导管、量筒、秒表、恒温水浴槽、注射器。写出本实验H2O2分解反应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设计实验方案:在不同H2O2浓度下,测定(要求所测得的数据能直接体现反应速率大小)。设计实验装置,完成上图的装置示意图。参照下表格式,拟定实验表格,完整体现实验方案(列出所选试剂体积、需记录的待测物理量和所拟定的数据;数据用字母表示)。(2)利用下图(a)和(b)中的信息,按图(c)装置(连接的A、B瓶中已充有NO2气体)进行实验。可观察到B瓶中气体颜色比A瓶中的(填“深”或“浅”),其原因是。 - 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