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题精解】本题考查诗歌的构思技巧。“构思脉络”是指行文的思路,也就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所以它往往对应着诗文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本诗层次清晰,可分三层。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试题精解】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画线句颇似“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从情与景的角度以及诗句在诗中的位置加以赏析。“一往情深深几许”言
2、情,情是虚的。“深山夕照深秋雨”,写景,“深山”、“夕阳”、“秋雨”直观形象,可见可感。画线句处于全诗的结尾,“深山夕照深秋雨”以景语作结,将无限的深情隐含于无言的景物当中,含婉深致,耐人寻味。【参考答案】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试题精解】本题属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想象对方抵达后的孤寂和愁苦);“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
3、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的第一点要求就指出: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高考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着眼于“读懂”诗歌。备考时应以“读懂”作为基本点和突破口。复习时应注意:
4、全面了解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的分类和具体手法的内涵;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其中的修辞手法,如借代和借喻、对比与衬托、比喻和比拟等。答题思路应全面、明确。表达技巧是服务于思想感情的表达的,因而,在答题时,不仅要考虑该手法对句意呈现的作用,还要特别关注其对诗歌感情、意趣等表现的促进作用。一、答题方法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与要点: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以及选用这种手法的妙处;说说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根据题目要求,拟写
5、答案。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写法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答题过程】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本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诗人与不被人重视的幽草同病相怜,与树上的黄鹂一样哀叹。黄昏时刻急雨带来春汛,猛然掀起诗人心底狂波,眼前在骤雨拍打下自横之舟更是引起诗人情感的共鸣。第三步,说说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本诗表达了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和忧伤的情怀。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本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四句诗句句写景,处处与自己的处境暗合,而又激起自己感情的微澜:诗人与不被人重视的幽草同病相怜,与树上的黄鹂一样哀叹。黄昏时刻急雨带来春汛,猛然掀起诗人心底狂波,眼前在骤雨拍打下自横之舟更是引起诗人情感的共鸣。全诗不着痕迹地表达了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和忧伤的情怀。二、易犯的错误1缺乏常识,不熟悉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以及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征及其表达效果,无从下手。2往往只答出所采用的表达技巧,却不联系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也不指出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失去本该得到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