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习题 第一板块 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1840年前)时期 课时检测(八)元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8896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习题 第一板块 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1840年前)时期 课时检测(八)元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习题 第一板块 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1840年前)时期 课时检测(八)元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习题 第一板块 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1840年前)时期 课时检测(八)元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习题 第一板块 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1840年前)时期 课时检测(八)元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习题 第一板块 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转型—元明清(1840年前)时期 课时检测(八)元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检测(八)元明清时期的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江西高三联考)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例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元朝的这一做法 ()A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B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发展D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解析:选B材料“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就是为了防止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元代有意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2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

2、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史实 结论A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C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解析:选C商鞅变法有助于秦国加强中央集权,不能直接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故A项错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能说明儒学独尊,不能说明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是整个明王朝的政策结果,不仅仅是明太祖的“禁令

3、”,故D项错误。3(2016惠州三模)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C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解析:选D明太祖未设置内阁,故A项错误;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故B项错误;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互相牵制,才滋生了矛盾,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4(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的官秩仅五品,权位远逊

4、于六部尚书。明后期,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明代阁臣权力的变化 ()A抑制了皇权的过度膨胀B使内阁成为最高决策机构C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D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解析:选C明代阁臣权力的大小依皇帝的旨意而定,升降也由皇帝决定,所以其不能抑制皇权的膨胀,故A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而非决策机构,故B项错误;明后期权力集中于首辅,这就使权力不致过于分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国家机器的运作效率,故C项正确;明太祖时期就已经废除了宰相,故D项错误。5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反映了明朝

5、()A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B皇权专制不断削弱C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解析:选A材料强调“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说明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故A项正确。6(2017武汉调研)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51名进士,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治罪,同年六月亲自殿试落第的举人,录取的61人均为北方人。之后逐渐形成分南北按比例录取的制度,这()A强化了文化专制B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C平衡了南北势力D有利于科举制的公平和公正解析:选C材料中从明初科举取士南北比例极不平衡到按比例录取,反映科举取士地域分布日趋合理。科举取士的南北比例实

6、际上反映了地方势力在朝廷中的话语权,科举取士按比例录取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南北势力,故C项正确。7(2017黄冈质检)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 ()A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B内阁辅臣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C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D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解析:选D根据材料“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得出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故D项正确。8(2017河南中原名校联考)明嘉

7、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自何年起,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材料现象 ()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B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C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D表明权力制衡己被打破解析:选B明代内阁不是法定决策结构,内阁大臣的权力依附于皇权,因此材料现象实际上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故B项正确。9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D军机处代替内

8、阁成为了中央官署解析:选C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C项正确。10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时被要求磕头以谢皇恩,经争取后改为单膝下跪叩头三次。在颐和园等待接见时因天气炎热要求稍事休息,清廷官员认为不能让皇帝久等而将其斥骂。这一现象反映出()A对外政策的松动B文化专制的加强C朝贡体制的破产D天朝心态的延续解析:选D题干中“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时被要求磕头以谢皇恩”“清廷官员认为不能让皇帝久等而将其斥骂”都说明了天朝心态的延续,故D项正确。11

9、(2016滨州一模)雍正二年(1772)对民间消费行为规定:“庶民妇女,有僭用冠帔、补服、大轿者禁,违者罪坐夫男。”该规定( )A有助于澄清吏治以稳定社会B有利于禁绝当时奢侈消费行为C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D切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解析:选C材料与吏治无关,故A项错误;庶民妇女用“冠帔、补服、大轿”不一定就是奢侈消费,“禁绝”说法也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僭用”表明是为了防止庶民妇女超越规制,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故C项正确;对民间消费的这种规定是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故D项错误。12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

10、,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A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B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C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D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解析:选B“皆由督抚奏定”“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表明地方督抚权力日益扩大,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冲击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

11、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诸辅之中尤以首揆(宰相)为重。夫治道得失,人才用舍,理乱兴衰,睪宰臣是系。其贤邪忠佞,清正贪鄙,判若白黑,百世不可掩也。 (清)张廷玉明史卷一O九宰辅年表一材料二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谦称,即秦牧)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卷五O一(1)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内阁制度的变迁

12、过程。(16分)(2)据材料二,归纳叶向高评论内阁的观点。(9分)解析:抓住材料一中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三个不同时期内阁制度的特点来分析其变迁过程。叶向高对阁臣的评论比较客观,四句话点出了阁臣的特点,概括这四句话的含义即为其观点所在。答案:(1)过程:明太祖罢中书省后,设四辅官,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他们于国家大事不能发挥作用;明成祖让殿阁大学士参预机务,还提升了他们的职位,但国家大事往往由皇帝自己裁决,阁臣只是顾问而已;仁宗以后,阁臣地位迅速提高,随着票拟权的取得,阁臣变成不居丞相之名的丞相,他们的作为直接关系国家兴衰治乱;内阁制度日益健全,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13、,并逐渐制度化。(2)观点: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一旦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是阁臣落败;内阁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一切都听命于皇帝。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材料二明

14、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4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8分)解析:第(1)问,从内阁成员的人数、组织形式、分工和权力的大小上去分析其变化。第(2)问,明清时期内阁的变化与内阁的自我完善和加强皇权有关;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的发展、强化君权和行政效率分析其影响。答案:(1)变化: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答出两点即可)(2)原因:内阁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出于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影响: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内阁分工的细化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