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8839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孔子学说理性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尚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

2、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 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

3、说到关键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

4、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藏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

5、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是这一主流思想的补充,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B. 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C. 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D. 尽

6、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偶有抬头也偶尔出现一批拥有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对孔子与庄子的学说进行剖析,展现出艺术表现不同但旨归一致的中国士大夫精神。B. 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结构谨严。C. 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D. 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语言鲜活,感染力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艺术人生

7、”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着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王维的山居秋暝。B. 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的理性态度和精神。C.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D. 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答案】1. B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题中B项,“以出世和解

8、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错误,选项扩大范围,第三段说的是“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由此可知,原文是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成分得到淡化,而非所有成分都得到淡化。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题中,C项,“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

9、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错误,从文中来看,罗素的话是过渡句,承上启下。证明“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以及证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一方面高旷幽远,一方面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

10、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题中,B项,“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偷换主语,从文中来看,儒学与道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原文“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中国文化”错误,原文的陈述主语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而非“中国文化”。C项,“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错误,从第二段来看,原文的意思应是“孔子庄子在艺术上追求精美,生活上追求情理”。D项,“落红不是无

11、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低俗化”错误,从最后一段来看,相反,应是“时有抬头的高贵精神”的体现。故选A。【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

12、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语言文字运用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映象中的心与我们春天刻在桦(hu)树干上的心有更多的联系,经常穿着一支箭。B. “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m)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至入微。C. 所有的吃人的礼教、东方的智慧等等贬褒(bo)不一的议论,也多是围绕传统文化而发的。D.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gn)冷炙作奖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

13、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这里既考查了字音,也考查了字形,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本题中,A项“映象”应为“印象”,“桦树”中的“桦”应读“hu”;B项“描摹”中的“摩”应读“m”,“细至入微”应为“细致入微”;D项“残羹冷炙”中的“羹”应读“gng”,“作奖赏”中的“作”应为“做”。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_,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上。在描写贾府的没落过程中,曹雪芹充分展示了贾氏几代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并塑造了王熙凤、贾母、探春以及一大批丫环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大多性格鲜明、_。以王

14、熙凤为例,作者对她的描写在笔墨上不下于宝、黛、钗。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因而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协理宁国府”就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当时宁国府要办一个隆重的葬礼,事务繁杂,( )。她果然_,事无巨细,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妥贴得体。她置身贾府复杂的矛盾中,更是费尽心机,应付自如。在她的性格中,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如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等;也有爽朗大度的一面,以其谈笑风生赢得了老少尊卑的喜悦。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65回)但就是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也自有其艰难窘迫之处,不仅她曾受赵姨

15、娘的暗算,经常更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_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在后40回中因心劳力拙而死去。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叹为观止 惟妙惟肖 不负众望 左支右绌B. 登堂入室 栩栩如生 不孚众望 左支右绌C. 叹为观止 栩栩如生 不负众望 捉襟见肘D. 登堂入室 惟妙惟肖 不孚众望 捉襟见肘6.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她不仅曾受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B. 不仅她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C. 不仅她曾受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D. 她不仅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

16、气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于是,只得从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帮忙,因为宁国府无人操办。B. 宁国府竟无人能操办,于是不得不从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帮忙。C. 不得不到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宁国府竟无人能操办。D. 既然宁国府无人操办,就到荣国府去请来王熙凤。【答案】5. C 6. D 7. B【解析】【5题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叹为观止” 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第一处是说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填“叹为观止”。“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

17、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 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强调的是形似,意思是模仿得像真的一样,真假难辨。“栩栩如生”强调的是神似,意思是描写、刻画、创作得像活的一样,好像在动。第二处是说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所以填“栩栩如生”。“不负众望” 指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不孚众望” 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下文说王熙凤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妥贴得体”, 没有辜负大家对她的期望,所以第三处填“不负众望”。“ 左支右绌” 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捉襟见肘”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捉襟见肘偏重于窘迫,并常用于形容经济困难、

18、穿得破烂或物资奇缺;左支右绌偏重力量不足。语境说贾府“衰落的局面”,应该与处境窘迫或经济困难有关,所以填“捉襟见肘”。故选C。【6题详解】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句中有两处错误,关联词的位置不当,分句前后的主语都是“她”,所以关联词放在主语后;搭配不当,应为“遭暗算,受气。”题中A项,“受暗算”“遭到的气搭配不当”;B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她”放到句首;C项,兼有AB项的错误。故选D。7题详解】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选填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

19、、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B项,注意陈述对象的衔接,先承上文说“宁国府”事务繁杂的现状,后接下文说“王熙凤”的精明能干。故选B。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

20、,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日:“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

21、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日:“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日:“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日:“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缩写节选自汉书苏武传)8.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招供。B. 虞常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访。C. 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监禁。D. 阴相与谋劫单于阏母氏归汉 阴:阴谋。9.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用

22、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A. 与相同,与也相同B. 与相同,与不同C. 与不同,与相同D. 与不同,与也不同10.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欲因此时降武A. 宁许以负秦曲B. 其一人夜亡C. 单于壮其节D. 且庸人尚羞之1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B. 缑王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

23、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精神的真正表现。C. 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D. 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12. 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 子卿尚复谁为乎?B. 何以知之?C. 求人可使报秦者末得。D. 自书典所记,末之有也。13. 下列画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衡下车B. 举孝廉不行C. 公车特征拜郎中D. 因以讽谏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2)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3)

24、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答案】8. D 9. D 10. A 11. B 12. C 13. D 14. (1)汉武帝赞许且鞮侯单于的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凭借中郎将的身份执旄节出使,送回被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臣。(2)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3)苏武到北海后,匈奴不给他粮食,他只好掘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解析】【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

25、易判断出来。D项,“阴”,结合“谋劫单于阏母氏归汉”分析,“阴谋”错误,应该译为暗地里。句意: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故选D。【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文言文中“会”的意思有:聚合,合拢;彼此见面;理解、领悟、懂;恰巧碰上;应当、一定;古同“绘”,五彩的刺绣。文言文中“生”的意思有:本义是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生育、养育;救活、使活;制造事端等;生产、制作等。适

26、逢,会同,被活(捉),活下去。故选D。【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降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活用方法相同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A项,动词使动用法,使担负;B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C项,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壮;D项,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故选A。【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

27、,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缑王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错误。结合“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分析,打算伏弩射杀卫律的是虞常,不是缑王。故选B。【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A项,“谁为”,宾语前置句;B项,“何以”,宾语前置句;C项,“可使报秦”修饰“人

28、”,定语后置句;D项,“末之有”,语序应该是“未有之”,宾语前置句。故选C。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画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是古今异义”,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A项,“下车”,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从车上下来。B项,“不行”,古义:不去(应荐);今义:不可以。C项,“特征”,古义:特地征召;今义:为事物的特点,标志等。故选D。【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

29、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嘉”,赞许;“其”,代词,他的;“乃”,连词,于是;“以”,介词,凭借;“使”,出使;“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2)第一个“使”,派遣;“晓”,通知、告诉;“会”,会合、聚集;“论”,审处。(3)“既”,已经,之后;“至”,到;“廪食”,公家供给口粮;“掘”,挖掘;“去”,通“弆”,收藏、贮存;“而”,连词,表承接;“食”,吃;“之”,代词,指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30、。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

31、国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庭也扣留他们以相抵。 公元前100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摆列财物赠给单于。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

32、破奴重新陷胡地,在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

33、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

34、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

35、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四、诗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岁暮白居易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膏明自爇缘多事,雁默先烹为不才。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注】 爇(ru):焚烧。 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15.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36、,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冬尽年终之时”为“穷阴”。B. “雁默线烹”引用了典故,不鸣叫者先被杀,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嫉妒而先被淘汰。C. “不如且进手中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都是借酒表达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D. 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本诗语浅意深.言近旨远,体现了白诗一贯的风格。16.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它又是怎样体现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 B 16. 盛年不再的感叹:时光易逝,年老多病,青春不再。拟人,以“催”、“去不回”形象地写出来时光不再和易逝。有才无法施展的感叹,有才而无用武之地(怀才不遇

37、)愤懑:积极施展才能而引火烧身,不积极表现又被打压。用典雁不鸣叫者先被杀,比喻无才者先被淘汰面对祸福,借酒浇愁的苦闷之情(无奈之情)或命运无常的愁苦.无奈。心理和动作描写,“细寻”、“进”表达愁苦之情。【解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妒忌而先被淘汰”错。结合注释内容“竖子请曰:其一能鸣

38、,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不才”分析可知,应是“比喻无才者先被淘汰”。故选B。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它又是怎样体现的”,需要结合抒情方式分析具

39、体情感。“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催”运用拟人手法,结合“壮齿韶颜”的“去不回”分析可知,青春一去不回;“穷阴急景”,写出时光飞逝的感慨。“旧病重因年老发”,写出了诗人年老多病,引发许多愁绪。结合注释内容及“多事”“不才”分析,运用典故,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嫉妒而被淘汰,写出了有才而无用武之地愤懑。“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运用心理、动作描写,人生祸福难以说清楚,命运无常,只能把这一切寄托在酒中了,借酒消愁,来排遣内心的苦闷之情。五、名篇名句理解性默写17.补写所缺句子。(1)雨霖铃中“_,_”两句写留恋之情,描摹了离别的男女手牵着手,眼看着眼,因悲伤而说不出话来的情状。(2

40、)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 _ 。”(3)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苏轼却在词的开头用平静的口气说道:“ _,_。”(4)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反用西晋张翰弃官归乡的故事,写自己登临非为思乡的句子是:“_,_ ?”(5)望海潮中用 “_,_” 写了钱塘江壮阔的景象。(6)醉花阴一词中“_,_”两句以乐景写哀情,写词人黄昏时独饮赏菊的情景。(7)公而忘私是历代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曾经说:“_,_。”蔺相如特别强调要把国家的事情放在前,而把个人的私事放在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也曾说:“_,_。”意思就是要

41、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答案】 (1). 执手相看泪眼 (2). 竟无语凝噎 (3). 人生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莫听穿林打叶声 (6). 何妨吟啸且徐行 (7). 休说鲈鱼堪脍 (8). 尽西风季鹰归未 (9). 怒涛卷霜雪 (10). 天堑无涯 (11). 东篱把酒黄昏后 (12). 有暗香盈袖 (13). 吾所以为此者 (14).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5). 先天下之忧而忧 (16). 后天下之乐而乐【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

42、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凝”“酹”“啸”“脍”“涯”“篱”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六、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鲜花盛开的古镇刘建超古镇不大,地域偏僻,四季开满鲜花。古镇的警务室只有两个警官年纪稍长的昊杰和刚分配来的实习警官茫茫。茫茫的到来,让吴杰非常欢喜。筒易的木屋里,昊杰把靠近窗户、能看到后山风景的床铺腾给了茫茫。“你可是咱警务室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啊,说明咱古城的警务室很被上级重视。”昊杰额头的皱纹都舒展了,吴杰最担心的就是警务室

43、要撒并,茫茫的到来给他吃了定心丸。茫茫的心思却不在这个简陋偏僻的警务室里,山高路远,人少户稀,有啥好留恋的? 况且女朋友在城里噘着嘴生着气,催促着他找领导调回去。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路边山涧草木金黄,蓝天白云,山雀啁啾,昊杰急匆匆地走在古镇蜿蜒的土路上,他无心留恋秋日的景色,背着吉他挺着微微发福的肚子,面色焦急。茫茫留下一封信,走了。茫茫的女朋友下了最后通牒,大款男同学追她如醉如痴,丰厚的经济条件让她的父母招架不住了。女友说,茫茫你再不回来,我就是别人的妻子了。小镇三面环山,山高峰险,峭壁悬崖,一条路通向山外的火车站。火车每天只在古镇停靠一次。 昊杰气喘吁吁地走着,汗水浸湿了警服。昨天茫茫收到

44、一封信,情绪有些变化,沉默了一下午,烟抽得很凶。吴杰怪自己疏忽,应该和茫茫谈谈,疏导疏导啊。茫茫长得魁梧健壮,年轻英俊。昊杰个头儿不高,腆着肚子。是个面目和善的半大老头儿。两人站在一起时,就像是父子。古镇不大,人口少,偏僻的山沟里,外来的人也不多。昊杰更多的时间是对着少言寡语的茫茫唠叨,张家的姑娘考上高中了,李家媳妇生了大胖小子了。吴杰一个人生活,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张罗,茫茫来了也跟着昊杰搭伙。昊杰爱吃面,茫茫喜欢吃米,吴杰有时要做两样饭,从来不嫌麻烦。茫茫有次半夜发烧,当时大雪封门,昊杰连滚带爬地请来医生,守着茫茫一夜不合眼。茫茫脚气感染,行走不便,昊杰借来轮椅,推着茫茫在小院里转悠,还帮他冲

45、澡搓背。镇上的人见状,说茫茫倒像是来古镇度假的,昊杰成了服务生了。 茫茫的话少,从不说自己的事情,昊杰也从不过问。只有一次,茫茫说大学时自己的吉他弹奏得过优胜胜奖。昊杰就托人从城里捎来一把吉他,他从茫茫接过吉他的眼神里捕捉到了谅喜。从此,木屋里就有了茫茫忧郁的琴声。昊杰汗流決背地赶到火车站,火车还是开走了,只看到火车留下的一缕袅袅白烟。昊杰沮丧地坐在排椅上喘着粗气,一个影子罩住了他。他抬头,茫茫立在他面前。昊杰擦着帽梯上的温汗说:“茫茫,就想这样不辞而别当逃兵了?”“我不是当逃兵,我要找找领导,把我调回去,局里更适合我。”“为什么没有乘火车走?” “为了爱情,我能理解。可也不能不打声招呼啊。”

46、茫茫转过脸看看身边的半大老头儿,说:“老昊,我只是不明白,你为什么待我这么好?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你就这么安心地默默无闻一辈子?”昊杰有过一个女友,两人很恩爱。女友就是古镇的人,为了女友,他申请调到这个偏僻的山坳小镇。也是个秋日的午后,他和女友在山坡上散步,遇到了一个被通缉的毒贩。在扭打搏斗中,毒贩的匕首刺中女友的胸口,女友就躺倒在他的怀中,原本一周后他就要和女友举行婚礼。女友长眠在小镇的山坡上,他从床边窗户上就可以看到后山上女友安息的地方,那里四季开满鲜花。“再有一年我就可以退休了,能留在这里永远陪伴她了。咱警察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默默无闻,不都是一个目的,保护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安宁吗?茫茫不说话

47、,烟凶狠地缭绕着。昊杰将身边的吉他交給茫茫,默默地站起身,戴好帽子,朝古镇的方向缓緩走去。昊杰采集了一束秋菊,坐在后山坡女友的墓前。落日的余晖,抚慰着安静的古镇,阵阵花香弥漫。傍晚,昊杰回到简陋的小院,听到木屋里传出茫茫忧郁的琴18.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简要介绍了作品的人物,也叙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活动的环境,为后面故事发展作好铺垫。B. 小说采用插叙手法所写女朋友的死,是吴杰执着留在小镇安心当警察的直接原因;小说还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以及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了昊杰这一丰满形象。C. 小说主要情节是围绕茫茫的去与留展开,并层层推进的; 茫

48、茫的女朋友和茫茫之间的矛盾冲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D. 小说以“鲜花盛开的古镇”为题,在文中又多饮描写古镇的优美景色,这就为后文茫茫能够留在古镇埋下伏笔。19. 试概括小说中昊杰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答案】18. D 19. 有责任感,有担当意识,爱岗敬业,执着坚持;重情重义,痴情专一;善良、体贴、热心、关爱他人。【解析】【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D项,“这就为后文

49、茫茫能够留在古镇埋下伏笔”错误。结合“古镇不大,地域偏僻,四季开满鲜花”“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路边山涧草木金黄,蓝天白云,山雀啁啾”“昊杰采集了一束秋菊,坐在后山坡女友的墓前。落日的余晖,抚慰着安静的古镇,阵阵花香弥漫”等分析,为后文茫茫能够留在古镇埋下伏笔”分析错误,结尾以省略号收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如茫茫为何要弹吉他,茫茫的吉他声为何忧郁,茫茫会留下来吗等。故选D。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

50、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此题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的言行,再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人物形象的特征分析。小说中介绍昊杰为了照顾茫茫爱吃米的习惯,有时要做两样饭,从来不嫌麻烦。大雪封门,茫茫半夜

51、发烧,昊杰连滚带爬地请来医生,守着茫茫一夜不合眼。茫茫脚气感染,行走不便,昊杰借来轮椅,推着茫茫在小院里转悠,还帮他冲澡搓背。还托人买了吉他给茫茫,这些做法体现了昊杰是一个善良,体贴,热心,关爱他人的人。结合“女友就是古镇的人,为了女友,他申请调到这个偏僻的山坳小镇”“再有一年我就可以退休了,能留在这里永远陪伴她了”分析,他为了女友,申请调到这个偏僻的山坳小镇。女友长眠在小镇的山坡后,他决定退休后长久留在这里永远陪伴她,这表明他是个重情重义,痴情专一的人。昊杰说“咱警察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默默无闻,不都是一个目的,保护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安宁吗”及文中昊杰的语言描写,表明他是一位有责任感,有担当意识

52、,爱岗敬业,执着坚持的好警察。八、写作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跨界”思维让他打开一片新天地。但有位大科学家却不以为然。他表示尊敬这位物理学家,但却不能容忍这样的做法,这就好比寻找一块木板最薄的地方,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了许多孔。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劲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但是也有人说,一辈子钻“最厚的地方”,不如多钻几处“最薄的地方”,那样更有成就感。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

53、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处于大发展时代的你,对此有何感触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事不避难者进!干事创业就要朝最厚的地方钻孔据说,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但有位大科学家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表示:我尊敬这种人,但我却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许多孔。这种评价,其实强调了在困难面前再坚持一下的理念,非常值得深思。哲人有言,“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

54、,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的确,就拿字典编纂来说,陆谷孙教授为完成一部英汉大词典,花费了近20年工夫,等到下卷出版时已是年过半百;世界享有盛名的牛津英语词典定期更新,有编辑甚至用了一年时间来修订“go”这一常用单词的含义。“钻厚板”才能取到火种,“凿深井”方能得到甘泉,这是干事创业过程中颠扑不破的硬道理。由此而言,成长无法抄近道,成功没有短平快。不可否认,现实中总有一些人觉得自己付出太多、收获太少,哀怨时运不济、命运不公。其实,把付出转化为养分需要一定的过程,恰恰需要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只不过,有的人缺乏闯劲,拈轻怕重,喜欢简单重复,一味“复制粘贴”;有的人缺乏韧劲,

55、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总是在奇迹发生前五分钟停止努力”。倘若凡事追求眼前成绩,没有“再坚持一下”的定力,那么一个人是不可能钻透人生的硬木板的。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坠入自怨自艾的陷阱。王安石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最厚的地方”往往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却也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事实上,成功大多长着一副“困难外表”,披着一层“危险外衣”。砥砺攻坚克难的毅力,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力,多倾注些耐心,多下点笨功夫,胜利的曙光就不会遥远。换言之,经常“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多到吃劲的岗位上磨练,一个人终将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钻“最厚的

56、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或许只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但对国家民族而言,却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譬如,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就会永远受制于人;腐败这个“最大威胁”拔除不掉,就会失去民心;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步伐。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直面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因“没有后方”而困难重重。邓小平却说,“共产党员的特点是越困难越有劲、越团结”。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在最困难的地方站住脚、生下根的那股劲。面向未来,铭记“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道理,砥

57、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志,我们拥有的将是无穷的力量。【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写作内容,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就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进行选择,立意行文时注意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述,重点注意材料后面“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的要求,要从“个人”上升到“国家、民族”。可从以下角度立意。“最厚的地方”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人生总有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于个人而言, “钻最薄的地方”就是缺乏韧劲,拈轻怕重,遇到难题瞻前顾后;敢于“钻最厚的地方”就是不怕 困难,攻坚克难,终将磨砺

58、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一样的风景。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 进。于国家而言,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就会永远受制于人;腐败这个“最大威胁”拔除不掉,就会失去 民心;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步伐。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最 厚的地方”。直面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事业发展、民族振兴的新局面。 “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与其跨界发展, 不如专一执着,持之以恒,一生做好一件事,必有大成。【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

59、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