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提升作业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5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长沙模拟)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A.宗法礼乐制度文化的广泛传播 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解析】选C。材料表明周天子通过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的方式,使周人使用的文
2、字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包括偏远的楚或吴、越之地,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C正确。2.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儿子为诸侯,又封黄帝、神农、尧、舜、禹的后代为诸侯,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行为备受古人推崇。这反映了()68410000A.古代人对血缘延续的重视B.分封制有利于巩固政权C.古代人对政治文明的追求D.武王政治统治技术高超【解析】选A。根据材料“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可知其体现了古代人对血缘延续的重视, 故A正确;分封制有利于巩固政权,观点正确,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行为与对政治文明的追求无关,故C错误;武王政治统治技术
3、不是本题的主旨所在,故D错误。【拓展延伸】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原则、最核心的内容,其形成于殷商后期,西周初年完全定型。西周规定: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中,财产和职位必须是嫡长子继承,即“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如果正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贵的妾之子;此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纷争,保证政权交接的平稳性,从而保证了统治阶级的内部团结,维护了社会的稳定。3.古代儒者在阐述政治思想时往往将“君”与“国”混为一体,君主在统治理念上常常将“国”视为放大的“家”。这说明()A.儒家思想促使“家国一体”观念的产生B.“家天下
4、”取代“公天下”是历史进步C.君主借助家庭伦理强化统治D.“家国同构”体现专制集权【解析】选C。材料“君主在统治理念上常常将国视为放大的家”,说明家庭伦理有利于强化统治,故C正确。【加固训练】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认为,万物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造物主” 创造的。如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原,万物皆有始祖,所以要敬畏天地祖先。这些是()A.祖先崇拜盛行的历史原因 B.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的缘由 D.宗法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解析】选C。根据材料“敬畏天地祖先”体现了祖先崇拜,但不是材料主旨,故A错误;根据材料“天地是生命的本原,万物皆有始
5、祖”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但并不是材料主旨,故B错误;根据材料“所以要敬畏天地祖先”得出宗法观念根深蒂固,故C正确;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材料可知这些思想是受宗法制的影响而产生的,故D错误。4.(2018石家庄模拟)商代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与商代相比,西周()68410001A.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 B.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C.依靠分封以开疆拓土 D.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解析】选D。商代与西周均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故A错误;由材料“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商王与周
6、王的权威比较,故B错误;C无关商王与周王的权威比较,故C错误;由材料“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可知周王的统治权威要高于商王,说明西周时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故D正确。【加固训练】在西周分封制下,被嫡长子继承制排除在王位继承圈以外的众王子弟,获得了新建诸侯国的权力,更得到了一般宗族子弟绝不会得到的各种政治特权。材料表明西周分封制()A.推动了王室宗族迅速分化B.强化了王室间的血缘纽带C.有效缓和了各诸侯国矛盾D.实现了地方对中央的拱卫【解析】选A。在分封制下,非嫡长子的其他子弟可以建立诸侯国及享有各种政治特权,这样就推动了王室宗族的分化,故A正确;宗法制强化王室间的血缘纽带,
7、分封制无此作用,故B错误;材料仅体现分封制下众王子弟的权利,未体现各诸侯国间的矛盾,故C错误;D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错误。5.(2018云南联考)周初康叔封于卫,周公特别关照他,周人有“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若殷人“乃湎于酒,勿庸杀之”。由此可知,西周初年()A.政治制度建设缺乏统一性B.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森严C.实行严格的民族分化政策D.治国策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解析】选D。西周初年对周人、殷人饮酒处罚不同,主要是对殷人采取怀柔政策,以便加以控制,体现了治国策略的灵活性,D正确;周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政治制度具有统一性,A错误;B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主要体现因俗而治
8、,不是民族分化政策,C错误。故选D。6.诗经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诸侯是国家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材料主要说明西周()68410002A.将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强化王权B.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C.通过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D.建立核心制度以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解析】选B。西周是王朝国家,而部落是原始社会的组织,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西周的管理方式,“大邦”“大宗”“宗子”等体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说明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故B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的分封制,还体现了宗法
9、制,故C不全面;材料强调宗法制和分封制都是为巩固统治服务的,未体现维护等级特权,故D错误。7.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可以祈福长寿,并将“孝”的含义从“事死”扩大到“事生”,不仅要孝顺父母、祖父母,还要孝顺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姻亲诸侯等。这反映出周代()A.伦理政治的建构 B.宗法观念的淡化C.神权政治的强化 D.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选A。周人认为孝的内涵不仅体现在家庭内部,还体现在宗族及姻亲诸侯的政治关系中,结合西周实行宗法制、分封制可知,A正确。【加固训练】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A.
10、儒学正统坚不可摧 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 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不涉及破坏、摧毁问题,故A错误;根据材料“以孝治天下”,体现的是伦理关系,“治国纲领”,体现的是政治关系,故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的德行,故C错误;宗法制强调的是宗法血缘,故D错误。8.(2018咸宁模拟)张岂之的中国历史先秦卷记载:前707年,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王中肩”。这实质上()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春秋战国礼乐制度崩溃D.承认了郑庄公社会地位的提升【解析】选C。
11、“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的问题,故A错误;“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不存在继承问题,就不存在宗法制的问题,故B错误;“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王中肩”,郑军射中周桓王肩膀,周天子权威荡然无存,可见尊卑秩序已乱,故C正确;“战斗中郑军射王中肩”没有进一步对其地位的描述,郑庄公也没有因此得到大家认可,无法确定其地位的提升,故D错误。9.春秋争霸,诸侯胜者被周天子承认为霸主。古人对“霸”字的解释是: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职。霸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据此可以得出 ()A.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影响力尚存B.
12、霸主取代周天子进行统治C.中央集权体制日趋瓦解 D.周天子沦为诸侯的附庸【解析】选A。据材料可得春秋争霸,胜者被周天子形式上承认为霸主,执行方伯的责任,说明了周王室衰微,但影响力尚存,故A正确。10.(2018洛阳模拟)春秋时期,官吏报酬的形式以土地为标准;而战国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官员报酬的变动()A.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B.反映了官吏待遇下降C.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D.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解析】选A。官吏的俸禄由土地变为粮食,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产物,因此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故A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官员的待遇的下降,故B错误;分封制瓦解是源
13、于井田制的瓦解,官员俸禄变化是分封制瓦解带来的影响,故C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官员俸禄形式的变化,并未涉及农业的发展状况,故D错误。11.春秋中后期,在卿大夫家族内部,一些庶孽小宗开始对抗大宗,并争夺权益,如鲁国的臧会跟臧氏大宗臧昭伯闹得势不两立,一怒之下臧会投靠了季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68410003A.社会风气日趋败坏B.传统宗法关系难以维系C.贵族之间斗争激烈D.小宗的经济独立性增强【解析】选D。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小宗私有财产的积累,小宗的经济独立性得以增强,旧有的血缘等级制已成为其进一步扩展势力的障碍,因而在家族内部,小宗强烈要求进行权力的再分配,故D正确。12.战国时期,
14、或由匹夫而为将相,或朝贫形而暮公侯,或起自刑余,或出于盗薮,不论新旧,不问亲疏。这种现象表明()A.士农工商结构趋于瓦解B.礼崩乐坏加速王室衰微C.世卿世禄制度遭受冲击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可知,战国时期诸多的公卿将相已由匹夫之徒担任,“不论新旧,不问亲疏”,这就表明西周初年以来确定的世卿世禄制度走向瓦解,故C正确。二、非选择题(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
15、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 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材料二西周时期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合而为一,形成宗法等级制国家。古希腊罗马的家族组织被打碎,建立了纯粹的地域国家。这影响了东西方治国模式的不同。 西周崇尚礼制,礼涵括了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以制度层面为主,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规范。西周的礼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开始突破狭小的部族组织的局限,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它使一个来源多样、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罗马法的
16、发展反映了罗马人依法治国的观念和罗马人崇尚法治的意识。罗马法在治理国家和协调社会关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王和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等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家训的主要特征。(8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欧洲不同的治国模式,分析这两种治国模式形成的背景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17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得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等。 第(2)题第一问(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二“西周崇尚礼制以制度层面为主,
17、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规范”得出西周以礼治国等。第二问(古代中国)结合所学西周实行宗法制,以血缘为分配权力的主要依据,得出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组织中家族血缘关系占据核心地位等。第三问(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二“使一个来源多样、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得出西周的礼制促成了人们的文化心理认同等。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家国情怀。(任答4 点,8分) (2)模式:西周以礼治国;古代欧洲以法治国。(4分) 背景: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组织中家族血缘关系占据核心地位;古代欧洲在政治中去除家族血缘关系,为以法治国铺平道路。(6分) 意义:西周的礼制促成了人
18、们的文化心理认同,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古代欧洲的法治推动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西方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7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人眼里的“中国”实则是国家、民族乃至“中华文明”的同义词,包括诸如中国的历史、朝代、儒家思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家族联系和习俗、人际关系、家庭、孝道、祖先崇拜、价值观、独特的哲学体系简言之,中国万物孕育于中华文明之中。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认同源于民族国家的历史,中国人的认同则是其文明的产物。中国人并没有将中国视为民族国家,而更多地看作文明国家。或者我们可以说,中华文明像一个古老的地质构造,文明国家是深厚的底
19、层,而民族国家的意识则是浅显的表层。西方社会由民族组成,而中国由文明构成,这种差异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英马达雅克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 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以“文明”或“民族”为话题,自拟题目并用史实说明。68410004【解析】根据材料中中西对比中呈现的不同的认知,中国:“中国人并没有将中国视为民族国家,而更多地看作文明国家”,而文明体现在:“诸如中国的历史、朝代、儒家思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家族联系和习俗、人际关系、家庭、孝道、祖先崇拜、价值观、独特的哲学体系”的各个方面;西方:“西方人认同源于民族国家的历史”,形成了两种观点。答案:示例一:古代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家”。(2分
20、) 分析说明:政治方面,中国古代虽然经历朝代更迭,但文明依然延续,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最终被“汉化” 并接受延续了中原文明。思想方面,儒家虽融入其他学派(如道教、佛教)思想,但孔子的理念依然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基础。社会方面,重“伦理道德”、重“祖先崇拜”、重“家庭教育”、重“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因此说明古代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家”。(共10分) 示例二:西方国家是民族国家而不是“文明国家”。(2分) 分析说明:西方国家的历史被割裂过。如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曾经被湮灭。宗教改革促使欧洲民族意识产生,此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随着启蒙运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是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进行扩张的。因此说明西方国家是民族国家而不是“文明国家”。(共10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