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真题精研引领航向1.(2017全国卷T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命题人揭秘】本题通过考查明代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的变异,让学生明确明代政治的显著特点,进而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解析】选A。题干叙述了明代从朱元璋时期的不许宦官读书识字到中后期宦官读书制度化的这种变化
2、,说明明代中后期宦官参与中枢决策的历史事实,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宦官逐渐读书识字,故A正确。B史实性错误,明代是皇权强化的典型时期。C与史实不符,伴随着明代皇权的不断加强,内阁议政功能也是在逐渐加强的,这是皇权加强的产物。D表述错误,决策权属于皇帝。2.(2016全国卷T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命题人揭秘】本题通过考查清代乾隆年间大量移民在台湾安居繁衍,使学生树立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进而培养学生
3、的家国情怀。【解析】选B。由材料中信息可知乾隆年间已入台的福建裔移民回乡请祖先牌位的现象骤然增多,表明当时移居台湾的福建人很多;在宗法制的影响下,宗法情结浓厚,敬祖祭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正确;A说法本身有误,移民问题并不是族谱编修的原因,编修族谱是中国人宗法观念的体现;C说法过于绝对;D材料中并未涉及,而且从移民增多可知两岸居民交往频繁。3.(2015全国卷T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命题人揭秘】本题
4、通过考查明代都城的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政治与经济相互关联。进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析】选B。明成祖出于政治和军事目的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客观上会推动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繁荣,故B正确。明朝在太祖时期即已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完成了统一进程,A不正确。明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地域性商人群体开始形成,C不正确。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此后南北经济格局没有发生过改变,D不正确。4.(2014全国卷T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
5、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命题人揭秘】本题通过考查明代君主集权的加强,使学生养成透过历史现象探寻历史本质的历史学科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现象的学科核心素养。【解析】选B。明朝内阁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虽然明朝中后期内阁地位提高,权压众臣,六部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但六部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不可能出现内阁取代六部的现象,而题干中也没有相关信息,故C不正确。内阁首辅之所以能操纵朝政,权倾一时,实际上是在行使皇权,因为阁臣的升降,其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即权力来源于皇帝,这正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故A、D不正确。5(2013全国卷T
6、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解析】图片反映了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太和殿和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从图片中可看出,太和殿高大雄伟,白金汉宫工整威严,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然后再结合中国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相关史实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予以解读,进一步提取出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特点,如中国的皇权至上,英国国王的统而不治、地位尊贵以及首相的民主政治。中英比较可从中英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拓展作答。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分)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
7、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2)概括综合。(4分)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学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拓展性作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1.(2015海南单科T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
8、刑无据【解析】选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确立了中国古代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故A错;题目中朱元璋强调为治乱世而用重刑,故B正确;明代时期的治国思想仍是儒学思想,C表述错误;材料反映了朱元璋用严刑峻法治国,但执法无准、量刑无据并未体现,故D错。2.(2015海南单科T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解析】选D。从材料中看出雍正帝强调“思宁”,即地方稳定,并非重视农业生产,故A与题意不符;雍正帝从维护统治秩序出发
9、督责地方官员,关心百姓不是其主要目的,故B错;申饬官员无能并非雍正帝的主要意图,C错;材料反映了雍正帝对地方官员处理灾情的不满,认为地方官员没有尽到维护地方稳定的责任,故D正确。【备选真题】(2016浙江卷T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解析】选D。户帖属于第一手资料,不是口述史料,排除A、B,选D;明太祖实录记载内容比较简单,与户帖相比缺少历史实录感,排除C。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