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困、古、敏、言、荡、绞、贤、色、就、正、贰、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等。(2)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2、过程与方法:(1)自主阅读,疏通文意;(2)疏通文意,领会孔子所说的“学”与“好学”的基本内涵。(3)合作探究孔子“学”内涵,以及其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理解孔子对道德修养的极端重视。二、教学重难点1、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2、领悟孔子“学”内涵,以及其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三、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探究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第
2、一课时一、导入设计古代很多人家的大门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耕读人家”。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又有着酷爱学习的传统。儒家学派历来重视读书,强调读书与做人并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他不是“生而知之者”,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战国时期的荀子就曾经写过劝学就劝勉人们学习。我们看一下孔子主张怎么学习,都学些什么?二、初读入境1.初读课文(5分钟):自由朗读5分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正确断句,疏通意;2.再读课文要求:划出存在难点的字、词、句子,同学间自行解答,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3、阅读选文,思考:每则的主要话题是什么,并思
3、考哪几则是同类话题?明确:学习的原因:(1)第1则:智力差异(2)第2、3则:充实自我(3)第4则:学可去蔽(弥补不足)学的基本内涵:(1)第 4则:六言六蔽(2)第5则:学礼(3)第6则:修身(4)第10则:学“文”好学的表现:7、8学习的意义:(1)第 9则:提高学识修养(2)第11则:说话有水平,立足社会三、品读悟理小组合作请任选一话题,结合具体事例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1、师范品读第4则: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译文:一味地喜欢仁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愚蠢。感悟:一个人的品质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有“仁”“智”等美德也会害人害己。例如:寓言故事:
4、因为没明辨是非而带来麻烦甚至送了命。东郭先生与狼农夫与蛇不鼓不成列历史事件:不鼓不成列:春秋时期,宋楚在弘大战,楚军正在渡河,宋有大将建议趁此消灭楚军。宋襄公为了表示“仁”,等楚军渡河再战。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因伤了腿而送命。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子夷目的意见,他却教训道: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宋襄公遵循的战争原则,可能是古代原始社会村社间械斗的公共规则。但时代变了,战争性质不同,仍固守老的法则,必然要失败。宋襄公因泓战伤发,不久死去,他的图霸也就成为历史上的笑柄。 君子在战场上不再伤害已经受了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胡子花
5、白的人。古代领兵作战,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东郭先生把“兼爱”施于恶狼身上,因而险遭厄运。这一寓言告诉我们,即使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存在“东郭先生”式的问题。一个人应该真心实意地爱人民,但丝毫不应该怜惜狼一样的恶人。 现在,“东郭先生”和“中山狼”已经成为汉语中固定词语, “东郭先生” 专指那些不辨是非而滥施同情心的人,“中山狼”则指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2、分组品读分组品读,要求读出思想,读出精神,对出对现实人生有指导意义、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品读要求:选定话题朗读翻译感悟(联想历史现实)3、交流展示小组展示点评总结点拨准备:
6、(1)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一个人的品质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有“仁”“智”等美德也会害人害己。 例如:杨修鸡肋 互联网“黑客” 考场作弊(2)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是说一味喜欢诚信而不好学,它的弊病是害人害己。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其意思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也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总之是否坚持信,关键要看是否符合义。 例如:途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
7、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孔子。有个叫公良孺的弟子,带着五辆私车随从孔子。他为人长大贤能,又有勇气力量,对孔子说:“我昔日跟着您在匡遭遇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遭遇危难,这是命啊。我与您再次蒙难,宁可搏斗而死。”搏斗非常激烈。蒲邑人恐惧,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孔子接着前往卫都。子贡说:“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要挟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 故旧不遗:朱元璋当皇帝后费尽周折要找到年轻时和他一起种田的田兴,和他共享荣华富贵;汉光武称帝后找到同学严光叙旧;韩信不忘漂母给他饭吃的旧恩,做了楚王后奉黄金千两给漂母。与田兴书是朱元璋写给
8、老友田兴的书信,约作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田兴其人田兴,生卒年月不详。幼时是和朱元璋一起种地的好伙伴,朱元璋当和尚后,与家人朋友失散。田兴也包括在内,后来田兴流落在外,成了一个小商人,得知朱元璋起义后,积极响应,为朱元璋招兵买马,出谋划策,帮助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感激不已,称他是自己的老哥,朱元璋称帝后对有功之臣皆给予封赏,但是田兴不辞而别,功成身退,即使朱元璋多次派人去请,并亲笔写下与田兴书恳请田兴回朝,但是田兴从此隐居在山林之中,并没有出来做官。 “漂母”这个典故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少年时虽有才能却得不到别人的赏识,做生意又不善于谋划,所以只好寄人篱下,受到人们的辱骂
9、和鄙视。有一次,韩信在淮阴城下钓鱼,眼看已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他还没有地方可去。河边有一些老年妇女在漂洗棉絮,有位善良的老人看见韩信饥饿难耐的样子,就把自己的饭菜拿出来给韩信吃,这样连着十几天,韩信非常感激,发誓以后定要重报这位老大妈。老人听了这话后,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根本没有指望你来报答。”后来,人们就有这个典故来表示馈赠食物。 四、总结深化人皆向往优雅的气质,而气质的变化,来自于勤向圣贤的学习与熏陶。古云“好学近乎知”,智慧与美德的结合是最美丽的气质。“纯中国学时期”的论语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多读论语,接近智慧、接近高尚,用它的光芒照亮美丽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以说,书斋里是一种学问,书斋外又是一种学问,两种学问做通了,才是大学问。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