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六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下图是某天气系统示意图,虚线表示等压线,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图示天气系统是A. 南半球的反气旋B. 南半球的气旋C. 北半球的反气旋D. 北半球的气旋2. 与图示同类的天气系统有A. 夏季在我国形成雨带的锋面B. 使江淮地区形成伏旱的高压C. 冬半年控制我国大部的亚洲高压D. 夏季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答案】1. D 2. D【解析】【1题详解】南半球反气旋气流在水平方向上逆时针由中心流向四周,故A与题意不符;南半球气旋气流在水平方向上顺时针由四
2、周流向中心,故B与题意不符;北半球反气旋气流在水平方向上顺时针由中心流向四周,故C与题意不符;北半球气旋气流在水平方向逆时针由四周流向中心,故D正确。故选D。【2题详解】图示天气系统是北半球气旋,夏季在我国形成雨带的锋面,属于锋面系统;使江淮地区形成伏旱的高压和冬半年控制我国大部的亚洲高压属于反气旋;夏季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为热带气旋,符合。故选D。2019年10月13日,第19号强台风海贝思登陆日本,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截至目前已造成66人死亡、15人失踪。受“海贝思”影响,日本当地引发了众多的次生灾害。据此回答下面小题。3. 下列图示能反应台风海贝思气流运动的是( )A. B. C. D
3、. 4. 推测台风海贝思在日本引发的次生灾害是( )A. 地震B. 寒潮C. 干旱D. 风暴潮【答案】3. C 4. D【解析】【3题详解】主要考查了台风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气流运动特征,台风(北半球气旋)水平方向上气流逆时针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A为大气逆时针辐合下沉;B为大气逆时针辐散下沉;C为大气逆时针辐合上升;D为大气逆时针辐散上升;故选C。【4题详解】台风带来强烈的狂风、暴雨,可能引发风暴潮、洪涝、滑坡 、泥石流等次生灾害,D正确。地震是由内力作用引起的,A错误。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季,且为冷空气由高纬流向低纬,B错误。干旱主要降水少造成的,台风带来降水,C错误。故选D
4、。下图为华北某区域 T1 到 T3 时刻气旋周围锋面的分布与发展过程示意图。T3 时刻卫星云图显示该区域形成很厚的浓云,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据此完成下列小题。5. T1 时刻 a、b 间气压变化规律是A. B. C. D. 6. 甲地从 T1 到 T3 时段的天气现象是A. 气压不断降低B. 气温不断升高C. 天气终未晴朗D. 风速一直减小7. 下列图示能正确示意 T3 时刻甲、乙两地间锋面特征的是A. B. C. D. 【答案】5. B 6. C 7. A【解析】【5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a气压为1000-1004,b为1004以上,故ba,ab之间的连线的气压值是先降至1000以下后又升
5、到1000以上,符合该变化的是乙图,选B。6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从 T1 到 T3 时段经历了气旋中心天气(阴雨天气)、冷锋后天气(阴雨天气)、准静止锋天气(阴雨天气),因此该时段的甲的天气一直是阴雨状况,始终没有放晴,据此分析选C。【7题详解】T3 时刻显示甲、乙两地间的锋面是锢囚锋。结合T1 到 T3 时段的锋面发展状况可知,该锢囚锋是冷锋追上暖锋形成的。该锋面特征是暖气团、较冷气团和更冷气团相遇时形成的。其中,甲后方为更冷气团,其前方为冷气团,在这两类冷性气团间为锢囚住的暖气团,据此分析选A。【点睛】常见的天气系统: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8. 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A
6、. 大气降水B. 沙漠凝结水C. 冰雪融水D. 湖泊水9. 该区域河流径流量变化的一般特征有( )冬季出现明显的断流现象 季节变化小,年际变化大流量较平稳,没有明显的汛期 流量变化受气温的影响,丰水期出现在夏季A. B. C. D. 【答案】8. C 9. D【解析】【8题详解】该地是塔里木盆地,处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C正确;大气降水、沙漠凝结水、湖泊水补给较少,ABD错误。故选C。【9题详解】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这些河流多分布在西北内陆,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随着冰雪融化,内流河水量增多,丰水期出现在
7、夏季,季节变化大;夏季过后,河流水量逐渐减少,甚至断流,正确;故选D。【点睛】考查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读我国东南沿海局部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0. 图中水循环环节正确的是A. 为地下径流B. 为降水C. 为地表径流D. 为植物蒸腾11. 图示河流水位最低时期的主要补给水源是A. 地下水B. 雨水C. 冰川融水D. 积雪融水【答案】10. B 11. A【解析】【10题详解】水循环环节包括:蒸发、水气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根据箭头的位置和方向可以判断,为地表
8、径流,为降水,为地下径流,为蒸发。故选B。【11题详解】我国东南沿海为季风气候,冬季降水少,图示河流两侧有含水层,河流水位最低时期,降水稀少,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我国东南沿海的冰川融水和积雪融水补给少。故选A。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 建设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的影响是A. 减少大气降水B. 减少植物蒸腾C. 减少地表径流D. 减少地下径流13. 图中生物滞留设施不具有的作用是A. 在雨水排放到接雨水管渠系统后可以对径流污染进行控制B. 进行渗滤、滞
9、蓄处理C. 发挥削减径流流量峰值、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D. 将径流雨水用于补充地下水14. 关于生物滞留设施,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施工技术难度较高,建设费用高B. 适用于城市道路绿化带C. 适用于停车场的周边绿地D. 适用于土壤渗透性能好的绿地【答案】12. C 13. A 14. A【解析】【12题详解】建设海绵城市的生物滞留设施可以增加下渗,增加土地对水分的截流,从而减少地表的径流,故C正确。对大气降水没有影响,增加植物蒸腾,增加地下径流。ABD错误。故选C。【13题详解】图中生物滞留设施是在雨水排放到接雨水管渠系统前起作用,不能对径流污染进行控制,故A错误。生物滞留设施可以减少地表的径流
10、,增加对雨水的渗透,进行滞蓄处理,故B正确。生物滞留设施可以减少地表的径流,发挥削减径流流量峰值的作用,增加对雨水的渗透,滞蓄雨水,还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故C正确。增加下渗,增加土地对水分的截流补充地下水,故D正确。A符合题意,故选A。14题详解】生物的滞留措施可以在城市道路绿化带,停车场使用,以提高雨水的渗透,适用于土地渗透性能好的绿地。BCD说法正确。建设费用和维护费用较高,但施工技术难度不算高,A错误,A符合题意。故选A。下图为三个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5. 图示洋流中()A. 暖流B. 为寒流C. 位于北半球D. 位于南半球16. 图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11、A. 洋流北部有大渔场B. 洋流有降温减湿作用C. 洋流加大同纬度不同海区温差D. 洋流加大沿岸地区降水量【答案】15. C 16. C【解析】【15题详解】洋流所在区域为副热带且为顺时针方向,依据洋流分布规律可知,该洋流位于北半球,C正确;中高纬度大陆东岸为寒流,故为寒流,A错误;中低纬度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故为暖流,B错误;由流向、纬度位置及海陆分布情况可知其应在北半球,D错误。故选C【16题详解】洋流为北半球寒流,附近不具备形成大渔场的条件,A错误;为北半球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B错误;洋流为寒流,对周围环境有降温减湿作用,加大了同纬度不同海区的温度差异,C正确;洋流为北半球寒流
12、,对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D错误。故选C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17. 图中甲洋流一定是A. 自北向南流B. 自南向北流C. 暖流D. 寒流18. 图中洋流A. 对沿岸地区具有增温增湿作用B. 可以加快该海域船只的航行速度C. 有利于该海域渔场的形成D. 抑制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与发展【答案】17. D 18.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要熟悉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掌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7题详解】读图可知,洋流位于大洋的东部,30附近大陆的西岸,如果此图是南半球,洋流自南向北流,属于寒流;如果此图是北半球,洋流自北向南流,属于寒流,综合可知,中低纬大陆西岸洋流
13、为寒流,故图中洋流一定是寒流,D正确。故选D。【18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图中洋流是寒流,对沿岸地区具有降温减湿作用,A错误;没有确定航向,不能说明加快该海域船只的航行速度,B错误;寒流具有上升流性质,能够把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该海域渔场的形成,C对;降温减湿加大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与发展,D错误。故选C。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 ,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9. 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A. 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B. 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C. 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
14、本性改变D. 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20. 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A. 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 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 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D. 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袋【答案】19. B 20. A【解析】【19题详解】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影响洋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热带地区更加干旱。故选B。【20题详解】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充分利用太阳能,减少汽车尾气
15、的排放量,是公众参与的有效方面。故选A。温度距平是指该年平均气温与多年平均气温的差距。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1. 下列各时段中,全球气温均高于平均值的是A. 1880-1900年B. 1900-1940年C. 1940-1980年D. 1980-2000年22. 下列有关图示气温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 植被破坏,导致沙尘天气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B. 冰箱、空调使用时释放的氟氯烃化合物造成“臭氧层空洞”,使紫外线增加C. 毁林,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增多D. 近现代地壳运动频繁,火山喷发导致大气中的热量剧增23. 为了应对全球变暖,下列做法目前比较合理的是A. 全部
16、使用清洁能源B. 提高煤炭消费比重C. 植树造林缓解升温D. 全面限制工业发展【答案】21. D 22. C 23. 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21题详解】根据图示,全球气温均高于平均值的是19802000年。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22题详解】图示反映了近现代全球变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为: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大面积的毁林,故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温室效应国强,导致了全球气温波动上升。C正确。【23题详解】使用清洁能源能够减少污染,但目前没有条件全面使用清洁能源,A错误。提高煤炭消费比重,加重全球气候变暖,B错误。树木有吸收有害气体、清新空气、减少噪声、
17、防止水土流失等很多功能,能够改善环境,C正确。全面限制工业发展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D错误。【点睛】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的温度距平反映的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并能结合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分析,知识性试题。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据此回答下列各题。24. 衡量地区水资源的多少,通常用下列哪一指标A. 多年平均降水量B. 多年平均蒸发量C.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D. 多年降水量与径流量之和25. 实施“引松济辽”工程的原因是因为辽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少 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 地处内陆
18、,气候干旱 人口多,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量大A. B. C. D. 26. 辽河流域除调水外,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建议还包括A. 控制大城市发展规模B. 增强节水意识,普及节水技术C. 有计划的控制人口增长D. 控制工业发展,严禁大水漫灌【答案】24. C 25. B 26. B【解析】【分析】考查水资源概念,区域水资源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等相关知识。【24题详解】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主要指标;而世界上各洲径流量的多少,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这两个量之差就是多年平均径流量,C正确,ABD错误。故选C。【25题详解】由材料分析可知,辽
19、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水总量较少,水资源总量少,再加上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需水量大,而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水资源比较丰富,因此为了解决该地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大问题,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据此判断,正确,故选B。【26题详解】增强节水意识,普及节水技术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缓解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的重要“节流”措施,B正确。故选B。【点睛】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1)原因:自然原因:空间分配不均;时间分配不均;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人为原因: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污染严重;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大。(2)措施: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海水淡化、
20、人工增雨、节约用水;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提高节水意识;保护水源、防止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27. 图片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我国水资源的数量本来就少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水污染十分严重,为水质性缺水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A. B. C. D. 28. 华北地区缺水的自然原因有( )。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大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不足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A. B. C. D. 【答案】27. C 28.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以及读图识图能
21、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水资源短缺及其原因分析,需要抓住图中关键信息,结合基础知识答题。【27题详解】图片中的问题是水资源短缺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水污染十分严重,为水质性缺水,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正确,结合选项,C正确,其余选项错误。故选C。【28题详解】华北地区缺水的自然原因主要有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大(季风气候降水量季节差异大),河流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不足,正确;而华北地区降水较多,不对;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不属于自然原因,不对;结合选项B正确,其余选项错误。故选B。我国三大自然区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22、,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9. 青藏高寒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最多,其主要的自然原因是A. 冰川广布,湖泊众多B. 人口稀少,人均占有量大C. 地势低平,水网密布D. 季风影响,降水量大30. 为缓解水资源短缺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可采取的措施有实施人工增雨优化农业结构推广节水技术降低水费A. B. C. D. 【答案】29. A 30. C【解析】【29题详解】青藏高寒区地势高,热量条件差,冰川广布,高原湖泊众多,是我国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水资源丰富,故A正确。人口稀少不属于自然原因,故B错误。青藏高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地势高,故
23、C错误。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除河谷地区外几乎不受季风影响。故D错误。【30题详解】西北地区降水少,为缓解水资源短缺,可优化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正确。人工增雨仅能缓解小范围内短期的气候干旱现象,而不会改善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状况;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应提高水费价格,以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错误。故C正确。【点睛】第一小题解答时需注意题干要求“自然原因”。二、填空题(共40分)31.读下面“印度洋洋流图”,回答下列问题。(1)由此洋流图判断为北半球_ (季节),洋流是_,洋流是_, 洋流对流经地区气候的影响是_。(2)同纬度的A、B两海域,水温较高的是_,影响的主要因素是A附近有_经过。(3)此
24、时,若一艘油轮经过印度半岛南端附近海域时,发生石油泄漏事故,在洋流作用下,水面上的油膜向_方向漂流。洋流对石油污染所起的作用是_。【答案】 (1). 夏季 (2). 西风漂流 (3). 西澳大利亚寒流 (4). 降温减湿 (5). A (6). 马达加斯加暖流 (7). 东 (8). 加快石油泄漏区的海水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详解】(1)读图分析,此时,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北印度洋是季风洋流,因此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夏季;洋流位于南半球西风带内,是西风漂流;洋
25、流流经澳大利亚西海岸,是西澳大利亚寒流;洋流对流经地区气候的影响是降温、减湿,使沙漠延伸到西海岸。(2)同纬度的A、B两海域,水温较高的是A,因为A附近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有增温作用。(3)此时,洋流呈顺时针方向。印度半岛南端附近海域洋流向东流,在洋流作用下,水面上的油膜向方向东漂流。洋流对石油污染所起的作用是把污染物质带到其它海域,扩大污染面积,水体面积增大,净化污染能力增强,加快石油泄漏区的海水净化速度。32.读我国某地地质剖面图(左),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右),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是_,该处地貌的成因是_。(2)甲、乙、丁三处中,_处地下可能有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可
26、以在_ 处地下修隧道。(3)在乙处常发育成河流,有人提议在乙处修建水库,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4)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箭头的方向,将各数字所代表的地质作用填到横线上。_,_ ,_ ,_【答案】(1)背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2)丁 丁 (3)不合理 此处为断层,地质构造不稳定,水易渗漏; (4)冷却凝固;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熔再生【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较容易。【详解】(1)从岩层形态看,丁处岩层向上拱起,因此为背斜构造。从地表形态看,丁图地势较两侧低,为谷地;背斜岩层线上拱起,顶部受张力作用
27、,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2)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且油、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背斜常是良好的储油、储天然气构造。背斜岩层的走向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存地下水,便于施工,因此适合修建地下隧道。三地中丁处属于背斜构造。(3)乙处岩层断裂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为断层构造。断层地质构造不稳定,水易渗漏,因此不适合修建水库。(4)岩浆上涌后冷凝形成岩浆岩;岩浆岩经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后形成沉积物;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等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经重熔作用会形成岩浆。因此代表冷却凝固,其中A代表侵入岩、B代表喷出岩;代表固结成岩、C为沉积岩;变质作用、D为变质岩;代表重熔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