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 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 8 课时 减去相同数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探究“可以装满几袋”这个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题型的基本策略。2.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合作交流,辨析比较及优化意识的能力。3.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减法运算的意义,掌握“减去相同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减去相同数”的策略。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荣德基PPT 课件 小木棒 图片学生准备:小木棒教学过程:一 引
2、入新课算一算。39-6+7= 68+5-9= 56+8-3= 36+40-20=30+(11-4)= 76-(20+7)= 63+(25-10)= 48-(16+20)=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特殊的加法,这节课就来学习特殊的减法。板书课题:减去相同数二 课前检测师布置任务:1. 学生自查、互查预习单。2. 预习存疑,二次探究。3. 通过预习,你收获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问?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进行简单的梳理,并让全班同学互相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预习得非常棒!不会的同学也不要灰心,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更深入地探究吧!三 探索新知1. 出示教材P78 例5。28 个橘子
3、,9 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 板书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师:哪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回答,适当板书生1:我想把橘子每9 个圈起来,可以圈3 次,还剩1 个。生2:可以列减法算式。28-9-9-9=1(个)答:可以装满3 袋,还剩1 个。生3:可以用箭头表示。答:可以装满3 袋,还剩1 个。生4:列表法。在上节课连加的经验基础上会尝试列表法。个数281910每次减9-9-9-9剩余个数19101每次都减9,减了3次,最后等于1,说明可以装满3 袋,还剩1 个。3. 回顾反思,检验结果。师:这样装的结果正确吗? 有学生可能会提出要检验追问:用什么方法检验?
4、可能会出现:(1)用加法检验。用上节课所学的内容:9+9+9+1=28( 个);(2)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数完3 袋再加1 个,共28 个。设计意图 把学生操作的方法通过课件呈现,完善学生思考的过程。丰富学生对相同减数概念的理解,检验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强化检验的意识,教给学生基本的检验方法。4. 小结。追问:这些方法中,你发现了什么相同之处?引导学生理解每“9 个”橘子,感悟相同减数的含义生:28 个橘子,9 个装一袋,可以装满3 袋,还剩1 个。师:同学们讲解得都不错!我们要知道用连减(减去相同数)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减到剩余的数小于所减的数。解决按指定的个数
5、分物体的问题:可以用将实物按要求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也可以用从总数里面连续减的方法解决。四 当堂检测1. 算一算。42-7-7=28 34-5-5=24 12-3-3=627-9-9=9 37-6-6=25 32-8-8=162. 用30 根小棒拼下面的图形,最多可以拼几个?30-6-6-6-6-6=0(根)答:最多可以拼5 个。3. 答:需要3 次才能把苹果全部运走。4. 填一填,算一算。有27 个星星,每5 个圈在一起,能圈几圈?还剩几个?能圈(5)圈,还剩(2)个。五 课堂总结解决按指定的个数分物体的问题:可以用将实物按要求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也可以用从总数里面连续减的方法解决。六 课后作业
6、1. 请完成教材P7984 练习十八、整理和复习、练习十九剩余习题。2. 请完成预习单第7 单元第1 课时。3. 请完成典中点相关习题,具体内容见习题课件。板书减去相同数例5:2 8个橘子,9 个装一袋,可以装满几袋?方法一:把橘子每9 个圈起来,可以圈3 次,还剩1 个。方法二:可以列减法算式。2 8 - 9 - 9 - 9 = 1 (个)答:可以装满3 袋,还剩1 个。方法三:可以用箭头表示。答:可以装满3 袋,还剩1 个。方法四:列表法。个数281910每次减9-9-9-9剩余个数19101答:可以装满3 袋,还剩1 个。课后反思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想到了多种多样的解题策略,有的是用圈一圈的方法,有的是用列表的方法,还有的是用箭头连减的方法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题目的理解,并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但是通过这节课的作业反馈,我觉得平时课堂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引导学生说清应该怎样解答,为什么这样解答。给学生表达的框架,平时加强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结合前后知识进行系统备课。备课时,根据本课的知识点进行前后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知识进行提升,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本课知识与前面知识的不同,与后面知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