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龙泉高中期中考试卷1梭伦说:“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导致梭伦这一态度的主要因素是A雅典国家的最终形成 B全面平等的民主制度C财产等级的严格区分 D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2“商君遗礼,弃仁思,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子壮到出赞。”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3“至
2、唐(中期),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A说明均田制被破坏是偶然的 B没有涉及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C全面分析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说明唐朝没有实行过均田制4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此段文字反映了A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C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 D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繁荣5穆罕默德阿里曾对着一份奥斯曼素丹的诏书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这段话所包含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是A穆罕默德阿里
3、欲取代奥斯曼素丹的地位B穆罕默德阿里已经实现了对埃及的统治C埃及当时已经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D埃及当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块重要殖民地616世纪初,英王亨利八世刚刚即位时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曾得到基督教世界的君主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金玫瑰”。但时隔不久,他就走上了公开对抗教廷和教皇的道路,英国国教替代了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此举的深远影响是A 英国国教成为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B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巩固C英国民族意识增强及民族国家发展 D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7宋代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例如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妾
4、孀居二十年,也在出免役、助役等钱,钱即出而差役如故。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新法引起了人民大众的普遍不满B免役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C话本作为文学史料价值不大D变法中存在一定扰民现象81895年6月,光绪帝颁布的12道新政诏书遭到抵制,珍妃之兄侍郎志锐及其师文廷式暗助光绪寻求宫外人士支持。次年,珍妃遭慈禧杖责,太监寇良才问斩,文廷式等被定为“翁党”遭贬斥,宫廷关系紧张。这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A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B激化了清廷内外朝矛盾C改变了清廷权力结构D开启政治博弈的新局面920世纪以前,欧洲对俄国的影响要比俄国对欧洲的影响大得多,而且这种影响一直是俄国发展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下列选项中不能为此提供佐证
5、的是A工业革命推动了l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B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发生了“十二月党人”起义C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俄国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D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俄国农奴爆发起义10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外曾出现过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两种极端。但有学者认为:借助传统文化外衣宣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思想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手段。以下能作为该观点论据的是( )A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B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C洋务运动和国民大革命 D戊戌变法和文艺复兴11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明治维新推行了A“殖产兴业”政策 B废除了旧体制C实行“文明开化
6、”政策 D进行军事改革12有学者认为,经过明治维新后,日本从一个封建的东方农业国转变为深受西方明影响的工业化国家,但并未完全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其主要的历史依据是A实行义务兵役制并同时组建常备军 B重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C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并扶持高等教育 D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现代产业制度13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24分)材料一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管仲兴齐,用的是商人的办法。管仲规定,鱼盐可以自由出口,关隘只登记不征税。他还提出“寓税于价”的办法,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收税。商鞅变法出台了众多法令,比如“重关市之赋”,他认为“货币活跃了,粮食就萎缩了”,因此对
7、货币抱持敌视的态度。材料二 20世纪初,商部还仿照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商会模式,颁布实施商会简明章程,倡导各地商人设立商务总会和分会。在此后的数年内,各地商会如火如荼。至1907年,全国80个重要的城市商会代表聚集上海,倡议成立了华商联合会,全国商会息息相关,联成一体。材料三 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放权开始于1981年的财政包干制度,国务院宣布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包干体制,除了京津沪三大直辖市之外,其余省份均进行形式各异的财政包干,这一制度被形象地称为“分灶吃饭”,也就是“统收统支”的一口大灶已经养不活那么多儿子了,于是各自分开吃小灶,温饱苦乐,自求多福。1987年前后,国务院相继提出了“企
8、业承包”、“部门承包”、“财政大包干”、“外贸大包干”、“信贷切块包干”,时称“五大包干”。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管仲经济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实施商会简明章程的背景。(10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央政府推行财政包干制度的作用。(6分)14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阅读材料:(16分)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
9、),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年-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 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地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摘编自唐纳德基恩明治天皇:18521912材料三 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
10、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摘编自王光波一本书读懂日本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8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4分) 15历史学家李剑鸣说: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是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变成有条理有意义的历史知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戊戌变法的若干信息(12分)序号信息1康有为说“能变则存
11、,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2康有为说“弱亡中国皆此物也(指旧的官僚体制),诚宜尽撤。”3光绪帝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涉及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4康有为说如要“尊君权”,“非去太后不可”。5维新派认为“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图自强在一反掌间尔。”“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6地方官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7积威既久,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因此胆为之破,至今每闻锣鼓之声,或闻吆喝之声,或闻雷辄变色云。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8赫德说维新派“
12、不顾中国的吸收力量,三个月内所想改革的政事,足够中国九年消化”9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仅顽固派难以接受,不少维新派也接受不了,翁同和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10“皇上下诏定国是。决行改革,于是诸臣上奏,虽不敢明言改革之非,而腹诽益甚。五月初王下诏废八股取士之制,举国守旧迁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之术矣。”上面材料是关于戊戌变法的一些零散信息,请你围绕“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这一主题,将这些零散信息概括整理出有条理有意义的历史知识。参考答案1D 2C 3B 4D 5B 6C 7D 8A 9D 10D 11C 12B13(1)异:管仲改革重视商业,商鞅变法抑制商业。
13、同: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是在国家主导下的改革(8分)(2)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西学的传播;清末“新政”的实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10分)(3)作用:激发了地方的积极性。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6分)14(1)特点:全方位的西化;有选择的学习;直接聘请外国专家。(4分)(2)原因:日本人的观念转变;改革者的国际视野;改革者的强国抱负;改革派掌握了近代新式武装;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8分)(3)好处: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或:成为亚洲强国);灾难: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或:侵略朝鲜、中国)。(4分)15(12分)弄巧成拙的理论依据:托古改制不仅顽固派反对,不少维新派也接受不了。罔顾国情的盲目乐观:认为“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图自强在一反掌间尔”。严重失误的政治策略: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一开始就将矛头指向太后和旧的官僚体制。急于求成的改革措施: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二三百条涉及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地方官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诸臣“虽不敢明言改革之非,而腹诽益甚阴谋与新政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