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77959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1页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近3年真题 模拟).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高考试题A组2013年高考题1.(2013新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歌内容及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上阕最后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于

2、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对比,表现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借用贺知章的故事,从表达技巧看,一是用典,一是对比。唐代诗人贺知章去老还乡,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以示矜恤。陆游于此翻出一层新意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皇帝赐予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容不下他,谁又稀罕“君恩”的赐予

3、?表达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赋闲而归隐江湖的愤慨不平之情。参考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2.(2013湖南,10,8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钓船归贺铸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句。(1分)(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3)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4分)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4、、炼字以及探究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1)根据上句“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提示可写出下句,“鳜”字易错。(2)“春深”点明暮春时节,令人联想到百花落尽绿叶茂盛的景象,词人写绿之“净”,正是要表现自己内心之“净”,外在景物与词人内在心灵完全契合。(3)词人的情感融在意象之中,“柴扉”“鳜鱼”等意象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抒发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白鸥”“钓船”等意象与隐士生活有关,结合“忘机”一词,可感受到词人甘于淡泊,以隐居为乐的情怀。参考答案:(1)桃花流水鳜鱼肥(2)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词人通过“钓

5、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3.(2013山东,14,8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第(1)(2)题。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三、四句中的烟,其色如云白,把烟比喻成白云,写出了烟之白,之浓;“流来野寺前”,把烟比喻成水,写出了烟的动态美。比喻、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下之烟的特点,使诗句具有颜色美与

6、动感美。参考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前六句,描写了一幅山中夜景图,营造了静谧凄凉的氛围,为烘托诗人的心情作了铺垫。“谁见无家客”一句是关键,无家,是因为诗人遭逢离乱,半生漂泊,所以痛彻心扉的思乡与回归之愁应是其不眠的真正原因。参考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

7、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4.(2013福建,6,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选自宋诗精华录)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绿”兼具形容词和动词的功能,把无形的“春风”形象化,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春风吹到树上树就绿了的奇妙动态变化。鉴赏“绿”字需结合具体语境,可联想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处的“绿”可理解为使动,“使树绿”,展示

8、的是一种动态美,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春天的生机。参考答案:“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颈联中,诗人想象友人到家遇春燕、浣征衣的情景,表现对友人的关心眷念。尾联中,诗人想象友人在家摆脱了琐事杂务,终日临水闲居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闲适生活的艳羡。参考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友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进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眷念。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

9、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5.(2013安徽,89,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该类题目,应首先把握诗歌意象,在此基础上,整合、概括诗人情感。韦诗中的意象是:皎洁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恬静的月色,人略显孤独。赵诗中的意象是: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凄冷萧瑟之景蕴含凄凉孤独之感。同时两人对

10、景物描写的差别体现了两人心境的细微差别。参考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步骤一般是:表达技巧+技巧分析+表达效果(含情感)。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诗第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赏析修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参考

11、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6.(2013湖北,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解析

1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联系词人写此词时的生活境遇、思想状况等,注意注释里“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等内容。朋友远道来访,由此可联想到词人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二是结合有关词句进行分析。上片中的“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表达了词人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下片中的“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则又写出了词人与友人离别的愁绪。参考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离别在即的愁绪。(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

13、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抓住前人对此词的评论“飘逸”进行具体分析,二要对“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进行具体分析。在这两句中,“阆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而“阆苑”则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词人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可谓想象奇特,使得词作虚实结合,富有浪漫色彩。在这两句中,“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使得其境界分外开阔,展示了词作的飘逸之姿。另外,词人以“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以“楼高”句设想将来,也使得本词的语言灵动飘逸,别致脱俗。参考答案

14、: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7.(2013重庆,12,7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酬孝峙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

15、词。注: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熏风:东南风。(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象,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分析上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运用了比喻

16、的修辞手法。参考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不仅要理解这句话的表面含意,同时还要结合全词、注释等相关内容去探究这句话的深层内涵和其中隐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句话的大意是词人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拒绝出仕。表现了词人不屑于清朝统治者用来笼络人的高官厚禄,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过凄楚的生活,也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参考答案: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8.(2013四川,13,8分)阅读下面

17、的宋诗,回答问题。九日和韩魏公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通过分析诗歌所用意象,理解概括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联年近半百的苏洵以“不才”自称,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己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颔

18、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多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后一句运用典故,借“闲”、“老”二字表现了自己虚度年华、用非所长的深沉哀叹。颈联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泯。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韩琦志得意满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未酬的深沉哀怨。“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整首诗处处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参考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

19、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主要从分析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内容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的字句,三层对比:喜与忧的对比,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比,“久”与“偶”在时间上的对比;作用上,运用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参考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

20、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9.(2013辽宁,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用“细”字来形容树梢的影子映入了茶

21、杯。而“轻逐”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叶声与篆烟相伴的情态。参考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是: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如通过生活环境中的“竹轩”“柴门”“狭径”等,可见他的闲适;“倦卧”“闲吟”等可以看出他的洒脱,

22、而“竹”“雪”“梅”等意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参考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10.(2013江苏,9,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中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

23、,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其后,而且还像“太古”一样“静”(“太古”给人以“静”感)。参考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干中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已便”是因为“时光”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适宜: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参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

24、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醉于馀花、眠于好鸟之鸣中、不问世事、竹席醉眠、不闻世味、提笔忘言,表面看是悠闲恬淡,实则含有对世事的耿耿于怀、终不能忘的强烈情绪,其愈说闲淡,愈见其对世事的牵挂、谪居的怨愤。参考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B组20092012年高考题1.(2012安徽,89,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最爱东山晴后雪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

25、红光里涌银山。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首。(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分析诗人形象的总体特征,可通过诗歌中的具体描写对此进行分析。从“只知”“忘寒”“最爱”几个词可看出,诗人因爱美景而不觉寒冷,表现出对东山雪景的异常喜爱。诗中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分析诗中形象应从熔铸了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出发,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特点。参考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位心境悠闲、陶醉

26、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此题属于炼字型鉴赏,要从字的本义入手,还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或词类活用的情况。比如本题“软”字运用了通感,“涌”字运用了比拟。解答此类试题,通常要先确定诗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再分析其在描述景象中的作用,如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有什么样的妙处。“软”“涌”分别从触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夕阳下雪景的美丽,将其产生的效果表述出来即可。“软红光里涌银山”一句是全诗最妙的景语,在春日的傍晚,夕阳柔软的红光照在东山之上,而东山被白雪覆盖,仿佛是银山向诗人

27、涌来。其中“软”字写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是那么的柔和,赋予了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另一个“涌”字则把白雪覆盖的东山在夕阳之下闪耀着光芒,使人产生它正向自己涌动而来的感觉描绘得十分贴切,有化静为动的奇功。参考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2.(2012广东,10,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注:朱樱:樱桃的一种。昼门关

28、: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描写了四月农村的繁忙景象。颔联写村中景色,作者将富有农家特色的几种事物组成了对仗工整、色彩鲜明的对偶句,既写出了农村四月的景色的特点,又表现出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参考答案: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映衬类

29、: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布局谋篇技巧的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答题时,首先要知道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多是承上启下、照应、领起下文等;其次,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判断,如本题中时值四月,作者行走在余杭大道上,一路所见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

30、象和人们忙碌的身影。参考答案: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3.(2012福建,6,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望江南宋 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玉花:喻雪花。(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

31、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具有综合性,解答本题要注意对意象的把握和分析,以及衬托手法的运用。“箬笠”“蓑衣”两个意象不难想象出那个穿蓑戴笠怡然垂钓的渔翁形象,而“但闻冰散响”(以声衬静)和“时振玉花空”(动作)又不难看出衬托手法的运用。参考答案:“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考生在读懂全词的

32、基础上,紧紧抓住下阕中的一些关键词,如“远烟”“茅舍”“欢笑”等便不难解题。另外,考生要注意联系词句进行阐述。解答这类题时,考生要善于找到切入点:一是抓住意象,如本题中的“云水”“远烟”“茅舍竹篱”等;二是抓住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参考答案: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快乐。4.(2012浙江,2122,7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33、。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诗句中的一些词语意义。未展芭蕉从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来看。诗人别开生面,赋予它一个美好的名称芳心。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的诗。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芳心:指花的芬芳的花蕊。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且教:还是让。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34、(其一)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从题目和具体诗句中很容易得出答案。参考答案:还未展开芳心(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考生通过分析可知,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上设喻,由未展芭蕉的形状联想到蜡烛;第二句把未展芭蕉比喻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第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的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要“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告

35、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解答这类题目时,可参考以下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用一两个词准确地指出诗歌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第二步,阐述诗歌中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即结合诗歌中的相关语句阐述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第三步,分析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或表达了什么主旨等。参考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

36、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5.(2012湖南,10,8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度破讷沙(其二)李 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破讷沙:沙漠名。鹈泉:泉水名。(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2分)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对唐诗题材分类考生都很熟悉,可以通过王维和岑参等来印证答题。答案:边塞(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诗歌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感情诸方面来回答。诗中“雁”“战初归”“铁衣”等内容能反映诗人的思想

37、感情以及诗人塑造出来的慷慨悲壮的氛围。参考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6.(2012江苏,9,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词开门见山,直

38、抒胸臆,开篇便写“恨”有“千万”,“恨极”,紧接写“恨极在天涯”,指出恨虽千头万绪而所恨之事仅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人久不归。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诗歌内容。参考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考生分析本词可知,“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写词中抒情主人公一天到晚形影相吊,无人能理解其心事。其“心里事”不说“人不知”,而说“山月不知”,孤寂无聊之情由此体现出来。解答此类题应注意三点:一是知人论世,关注诗歌的写作背景;二是由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三

39、是抓住周围的景物描写以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景物描写往往对人物形象起烘托作用。如本词中“山月”“水风”“花”等。参考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结句看似是单纯景语,却写出凝望碧云的人白天聊赖,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极”之意已和盘托出。解答此类题时,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该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手法名称),它们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语句寓意),起到了什么作用(主观意图),收到了什么效果(客观效果)等。

40、参考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无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7.(2012山东,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能力。分析时要抓住“雨”“江乡”“叶”等意象,同时还要紧扣“晓”“萧萧”“正飘”等关键词。营造的氛围要注意意象的色调。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

41、的氛围。(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孤舟”在诗中具有双关的特点,分析时要结合末句的景物描写。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点出意象的特点,其次要分析其在诗歌内容和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要遵循高考试题“小切口,大联系”的命题特点,同时要注意术语的运用,要言之有物,平日还要多进行强化训练,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模式。参考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8.(2012辽宁,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初见嵩山张耒

42、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解答本题一可先看标题。标题对作品而言,为眼睛,为窗口。透过标题,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本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二可看抒

43、情字眼。本诗第二句中“豁”就是抒情字眼,蕴涵着诗人的喜悦之情。参考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妙在何处”主要考作用,主要鉴赏语言与表达技巧。鉴赏时要考虑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特点或富有表现力的词,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问,理解诗歌的内涵,既要理解表层义,更要挖掘深层义。解答

44、本题可遵循如下步骤:解释该句的意思。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9.(2012新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

45、色。(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联系全词,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进行分析。从题目(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考生可分析红叶、黄花、飞云、归鸿等意象,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作答。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46、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通过分析下片内容可知。作者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此褪去了颜色。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10.(2011江苏,9,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

47、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的意境像庾信那样清新,风格像鲍照那样俊逸。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解答这类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根据题材,把握思想感情。某一种诗歌题材(如送别

48、诗、边塞诗、山水诗、咏史怀古诗),往往用于表达某种类似的情感。二是知人论世,把握思想感情。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熟悉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抱负等,对准确把握与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三是紧扣题目,把握思想感情。阅读诗歌时,要对题目保持足够的“敏感”,从而根据题目透露的信息准确把握和评价诗歌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诗坛地位,无人可比;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的风格,清新、俊逸。(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根据诗句内容可知表达技巧为对偶,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内容具体化。“渭北”指杜甫

49、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对仗工整,“渭北”对“江东”,“春天树”对“日暮云”。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必须结合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密切联系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中渗透的诗人的思想感情,重点评析其作用效果。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构思脉络”是行文的思

50、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诗眼是“忆”字。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11.(2011安徽,89,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琅玡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形象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本

51、诗共四句,除第三句外,其他三句都描绘了优美的画面。可根据画面内容进行概括。这些画面写出了琅玡溪的幽静美好。联系注释中的写作背景,相较于钩心斗角的仕途给作者带来的厌恶之感,作者在琅玡溪忘却仕途烦恼、醉心山水,表达了一种闲适之情。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不知溪源来远近”一句,眼前幽静的溪水为实写,而形成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并不知道,本句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山深之处,春雪消融,琅玡

52、溪不断壮大,一路远行,一路欢歌,此为虚写。“但见流出山中花”一句,山花随溪水流出是实写,而本句又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山深之处春意盎然、落英缤纷的景象,此为虚写。此两句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地写出了琅玡溪的诱人景色。参考答案:第三句为虚写,由眼前的溪水作者联想到溪水的源头;第四句为实写,写溪水中漂来山中落花,是眼前所见之景。三、四两句虚实结合,给人们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12.(2011浙江,2122,7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

53、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开篇的作用一般包括以下几点:引起下文,统领全文,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渲染某种氛围等。解答此题,需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然是开篇,就要考虑总领、开门见山等作用;另外,可以从诗歌的主旨、情感的角度去考虑。参考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词人融情于景,将满腔幽怨化为景语,含而不露。画线句一问一答,情在问中,巧妙地以景作答,选取“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

54、象委婉地表达了感情。解答此题需要分析画线句的语言特色,即词句使用的修辞、词句中景物的关系等,然后还要结合词句的主旨和情感进行分析。参考答案: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13.(2010辽宁,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雨陈与义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四壁:

55、家徒四壁,指穷困。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与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做这类题,应结合题目及注释,对全诗有个整体把握,然后对诗句情景进行想象并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出来。第二联中“燕子”和“梧桐”两个意象应引起重视。秋天就要到了,燕子也该回到南方过冬了,但雨却阻断了行程。细腻的感受为作者捕捉,也暗含作者自身的感情。另一形象是“梧桐”,使人很容易想到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也成了文学作品中“愁”的象征,雨后梧桐更是不同。作者捕

56、捉这两个形象的变化,表达了自己的怀旧、失落之意。参考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熟记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技巧,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在本题中,题干表述得比较含蓄,给出了读诗后的感受“若即若离”,这是一种表达效果,让考生分析这种妙处的由来,故须向表达技巧上考虑。诗题为“雨”,但诗中多写动植物及人在雨中的感受,以此表现“雨”,便是侧面描写。参考答案:

57、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如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4.(2010湖南,11,7分)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好事近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白”“红蓼”一“白”一“红”,色彩鲜艳,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恬美幽静、令人心醉的美景图。“蓑”与“新绿”相

58、连,新颖别致;“映”字体物精妙,令人怡悦。诗歌中的“炼字”要重点分析其表达效果,要结合整首词的意境来分析。参考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立足原词,又要知人论世。上片写景,写从湓口上船,沿途所见美景,绿草、白、红蓼,美丽宜人;下片叙事抒情,啖菱芡、饮美酒、四海为家,任驰江南江北,旷达之情自见。参考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

59、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漂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15.(2009海南、宁夏,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本词上阕“柔桑”“嫩芽”“蚕种”“细草”“黄犊”“寒林”“暮鸦”等意象既点明描写的是农村景物,也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蓬勃生长的物候特征。解

60、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征,然后对所有意象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问要特别留意“最后两句”这个限制条件,很明显,“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构成对比。首先要回答词作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61、,其次要回答是怎样运用的。第二问要联系全词考虑,知人论世,留意词后注释,又要仔细分析最后两句。单看注解容易理解为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但只要联系上阕所写早春景物的特点及最后两句的对比分析,就会发现表达了词人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第三问难度较大,关键是答题角度的选择,理解“代人赋”言在此而意在彼,明为“代人”,实则“为己”,以默默无闻而又生机勃勃的荠菜花自比。参考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

62、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模拟试题A组2013年新课标高考模拟题选粹1.(安徽名校联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木兰花李商隐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注:元:原来。(1)请赏析“洞庭波冷晓侵云”中“侵”字的妙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该题属于“炼字”题。解答时先指出“侵”的原意,方便对其引申义、比喻义的比较与分析;还要指出“侵”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以及所起到的作用。参考答案:侵,原意指侵入、渐进。清晨,洞庭湖清冷的水波、凛凛寒意直逼云霄。一个“侵”字,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洞庭波以强健的生命,生动形象地渲

63、染出洞庭湖送别的萧瑟、冷清的氛围。(2)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之感,这该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意象入手。题中明言是“漂泊之感”,那么就应该从其象征物“木兰舟”入手;之后抓住两者的相似点,指出其“以船为喻,借物抒情”的特色就可以了。参考答案:诗人几度在木兰舟中望人远行,却不知道自身其实也像是木兰花树斫成的一叶孤舟,已成天涯漂泊之客。诗人以船为喻,借物抒情,抒发了身如孤舟漂泊天涯的惆怅感伤之情。2.(泉州高中毕业班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山北写望林逋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 。樵当云外见,僧向水

64、边归。一曲谁横笛,蒹葭白鸟飞。注:翠微:青绿色的山气。(1)“图画亦应非”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观点和情感?请简要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极力赞美山北晚景,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山北晚景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要准确把握题目要求,抓住要求的重点,在诗句中找出相关信息,有理有据地分析总结,还要切记“句不离篇”的原则。参考答案:观点:山北晚景是连图画也应难以描绘的。情感:对山北晚景的赞美与喜爱。(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妙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已明确赏析的角度及分析的方向,首先要分清

65、哪是动,哪是静,然后结合全诗分析尾联营造的环境氛围和诗人的情感。参考答案:尾联以“一曲横笛”惊飞了“蒹葭”中的“白鸟”,以动衬托出山间的宁静,并与前两联的“飘黄叶”“水边归”等照应,共同营造出了一幅幽美闲适的山居图,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3.(浙江五校联盟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摄山秋夕屈大均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注:此诗写于作者北游途中。摄山,又名栖霞山。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1)这首诗颔联中的“

66、疑”字特别精当,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本题属于炼字类试题。解答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题目要求,在具体的诗句中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炼字型题目要注意,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再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疑”是怀疑的意思,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侧面写出了落叶沙沙,一夜不曾停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极不宁静的摄山秋夕。(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整体理解全诗,逐句阅读,揣摩具体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应先点明表达技巧,然

67、后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这种技巧,最后指出此技巧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描写树上的叶子纷纷坠落,使得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被频频惊起,渲染秋夜山林的不平静,正面衬托作者心绪的不平静。颈联描写门外浓密的青松,清澈的潭水,这种安谧恬静又反衬了作者心中的波澜。为尾联作者披衣上路继续远行,念念不忘联络反清志士做了充分的铺垫。4.(江苏郑梁梅中学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方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注:天经,姓

68、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客子光阴诗卷里”,“我”寓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安于贫贱,甘于淡泊,表现了情趣的高雅;“杏花消息雨声中”,杏花时节,伴随着窗外稀稀落落的雨声,“我”时常探听远方好友的音讯,“西庵禅伯方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西庵所居住的智老精于禅学,但病魔缠身;北栅所居住的天经精于儒学,又安于穷困。“我”忽然想念他们,于是就荡舟寻访这二位老友(重友情);“纶巾鹤氅试春风”,在春风的吹拂下,“我”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是何等的风流俊逸。参

69、考答案: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一联写诗人观赏杏花,以诗自娱,以自然清新的笔触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却并未道出诗人是喜是悲,是苦是乐,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就对仗来说,此联除了“里”“中”外,其余都不算工对,但也正因为如此,反映了诗人在古典诗歌的对仗艺术上所作的探索,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上句写客子吟咏度日的宁静、淡泊,下句写一个杏花春雨的清丽,从而

70、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参考答案:此联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上句写客子吟咏度日的宁静淡泊,下句写杏花春雨的清丽,表达了诗人的淡泊、闲适之情,意境和谐。5.(江苏押题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瑞鹤仙乡城见月蒋捷绀烟迷雁迹,渐碎鼓零钟,街喧初息。风檠背寒壁,放冰蟾,飞到蛛丝帘隙。琼瑰暗泣,念乡关、霜华似织。漫将身化鹤归来,忘却旧游端的。欢极蓬壶蕖浸,花院梨溶,醉连春夕。柯云罢弈,樱桃在,梦难觅。劝清光、乍可幽窗相照,休照红楼夜笛。怕人间换谱伊凉,素娥未识。注:宋朝亡后,作者回到故里,面对寒月抚今追昔,写下此篇。绀:深青带红的颜色。伊凉:伊州

71、凉州,曲调名。(1)请赏析“绀烟迷雁迹,渐碎鼓零钟,街喧初息”的写景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写景特色,可以从修辞,写景的顺序、角度,炼字等方面作答。本句写景从写景顺序来看是从远到近,从写景角度考虑是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参考答案:由远而近、视听相结合,形象地写出乡城入夜之景的变化过程。(2)请分析“欢极蓬壶蕖浸,花院梨溶,醉连春夕”在全词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结构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能力。宋词一般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欢极蓬壶蕖浸,花院梨溶,醉连春夕”开头承上,回忆京师上元夜之繁华,在全篇中起到过渡作用。参考答案:写京师上元夜之繁华,与上片萧瑟的景

72、象形成对比,以昔衬今,为尾句抒发故国之思及对趋奉朝廷而求欢乐之人的怨恨之情作铺垫。(3)本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通读全文,结合注释,从词作所描绘的意象出发;再结合词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参考答案:山河依旧人事全非之深慨;故国之思;对趋奉朝廷而求欢乐之人的怨恨。6.(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等值诊断联合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张主簿草堂赋大雨元好问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毛发凛余威。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注:本诗写于正大五年戊子(1228年),金将领完颜

73、彝在大昌原击败蒙古军。百年:代指人生,这里指诗人自己。(1)请分析诗歌前两联描摹雨景的精妙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借助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不同角度和方法进行赏析。参考答案:听觉与视觉相融合,首联先写雨前风吹树声、蛙鸣,后写大雨突至的画面,引人入境,动人心魄。侧面烘托,颔联借长江的浪涛和天地合围的情形来侧面烘托出大雨磅礴的气势。(从修辞的角度答出比喻或夸张,分析合理亦可)(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来揣测诗人的情感,另外要通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达到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全面理

74、解。参考答案:本诗通过描绘大雨气势磅礴、雷霆万钧的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突然而至的大雨的欣喜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对金击败蒙古军的喜悦之情。7.(湖南湘潭一中第五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曾觌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注:作者南宋词人曾觌(d)1169年隆冬去金国进贡时,路过邯郸,望见六国时期赵王宴乐之所丛台,遂作此词。(1)请分析“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在结构上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是一首怀古伤今之作,“繁华一瞬,不堪思忆”一句为上阕的结句,不

75、难看出其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即“不堪思忆”的原因“伤”,“启下”即对故国往昔繁华景象的回忆。解答这类题,先要明确结构上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诗作具体句子分析。参考答案:承上启下(过渡),承上文“伤”,点明了引发伤感的原因,又引出了下阕对赵国故都繁华奢靡景象的思忆。(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四个理解层次,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表达方式(描写、抒情等)、表现手法(反衬、象征、想象、渲染等)、谋篇布局的技巧(开头、过渡、结尾等)。结合题目注释,解读作者邯郸道上望见丛台破败景象

76、而想象往昔此处的奢靡,不难看出这首词所运用的虚实结合手法。参考答案: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或对比,寓情于景),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时的赵国丛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实写了萧瑟秋风中邯郸古道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以虚衬实,寄寓了作者对宋王朝割地求和、国家衰微的悲痛之感。8.(青岛高三质量统一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注: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1)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的第

77、一、二句主要写诗人远离京城,三、四句写对京城的眷恋和回京之艰难。题干要求从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第二句的妙处,据此不难作答。参考答案: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2)诗贵含蓄,此诗第三、四句情感表达曲折委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注意“青山似欲留人住”的拟人手法,二要注意“百匝千遭”的阻隔。参考答案:诗人用山欲留人来表达不得回乡的痛楚之情,不说走不了,而说山留人,将重重阻碍的羁绊,说成殷勤的挽留;没有直接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表面写景物,语气平静舒缓,实则蕴含着对

78、统治者的愤懑之情。9.(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注: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经眼:从眼前经过。翡翠:翡翠鸟。麒麟:石麒麟墓饰。(1)首联主要意象是什么?写的是何时之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首联写暮春时节落花飞舞,由此可断定意象和景色。参考答案:主要意象是“飞花”。写的是“暮春”景色。(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解析:本题

79、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既然自选角度,那就要首先确定颈联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此联实写景,虚写时世;以小见大。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是翡翠鸟在此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承上启下,为下文直抒胸臆,寄寓感慨铺垫。然后,选择主要的方面进行赏析。答案:略。(3)诗中“物理”的含义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第一问“物理”一词与今不同,“理”即道理、规律,“物”即事情;第二问

80、要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逐一归纳,如惜春、伤春之情,国家兴亡之叹和对自身命运反思等。参考答案:这里的“物理”指的是“事理”,也就是事情发展变化的规律、宇宙万物的道理。表达了惜春、伤春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凝结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反思。(写对两点即可)10.(佛山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南乡子黄庭坚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注:黄庭坚为仇家构陷,被流放到宜州,只能栖身戍楼,困苦不堪。戏马台,南朝宋武帝刘裕在彭城(今徐州)戏马台

81、欢宴重阳。金络头,多为有功武将战马头部的佩饰。(1)词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画线句子中“诸将”与“独倚楼”明显构成对比,结合注解不难分析。参考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词人将众将热议功名与自己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作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2)本词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复杂”一词看似复杂,结合具体词句可以逐一得到解释。参考答案:诸将在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

82、弃。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在时光流逝的波涛中。即使是像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对人事(盛衰)无常的感慨。词人举杯劝酒,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词人兴致勃发,插花于头,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豁达乐观)。B组20112012年新课标高考模拟题选粹1.(2012江苏高三毕业生百校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蜀先主庙刘禹锡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注: 蜀先主即刘备,先主庙在夔州,作者曾任夔州刺史(821-824),此诗当作于此时。五铢钱:汉武帝时的货币。王莽代汉时,

83、曾废,至光武帝时恢复五铢钱,比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象贤:学习先祖的贤才。(1)首联“千秋尚凛然”的“尚”字有何妙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属于炼字题。炼字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尚凛然”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中“尚”字用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自不待言了。参考答案:尚,“尚且”“还”“依旧、依然”之意,先主庙堂之威势千年尚且逼人,其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似存;境界雄阔,凸显了先主万古长存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先主的崇敬景仰之情。(2)试分析

84、颔、颈两联的表现手法及其各自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表现手法的赏析的表述: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的情感。根据注释提示可知,“五铢钱”是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这里是用典,借钱币之说,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颈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的短于教子、致使子嗣不肖相对比,正反相形,具有词意颉颃、声情顿挫之妙。参考答案:分别是用典和对比的手法。颔联用典故颂扬了刘备兴复汉室的英雄之志,意蕴丰富;颈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与他的短于教子和子嗣不肖相对比,抒发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感叹。(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

85、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尾联感叹后主的不肖,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公。一天,“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三国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尾联两句当化用此意。参考答案:感叹后主刘禅的不肖;对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总结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警策昏庸无能的唐朝统治者。2.(2012漳州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秋江写望宋林逋苍茫沙咀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注: 写望:描写眼前的景物。林逋(967-

86、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终身不仕不娶,长期隐居西湖的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1)“片水无痕浸碧天”一句中“浸”在使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浸”是“映照”的意思。这句是说:水面静得没有波纹,把青天映了出来。应从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等方面回答。参考答案:“浸”字形象地写出了平静的水面倒映青天的特点,营造了一种静谧安适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歌作简要欣赏。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鹭鸶安详地在沙滩上打盹,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水面连一丝涟漪都没有。一片芦花被刚刚下过的雨

87、洗刷得格外白净,缕缕炊烟自渔船上徐徐升起,把寂静的世界点活了。在这静谧的景色中自然隐藏着诗人醉心自然、宁静轻松的心情。由此,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不难看出。参考答案: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中描写了安详打盹的鹭鸶、平静的水面、白净的芦花和渔船上升起的炊烟,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秋江美景图,表现了诗人醉心自然、宁静轻松的心情。3.(2012安徽江南十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卖花声雨花台朱彝尊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注: 雨花台,即今南京雨花台。白门湾、大长干、小长干均在南京。朱彝尊(1

88、6291709),清初词人。(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作者朱彝尊是清朝的一位词人,这首词是他在游览雨花台时写出来的,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描写了清初战乱之后金陵破败荒凉景象,以此来表达自己满腔的悲凉与伤感之情。参考答案:怀古伤今之情。词人看到眼前金陵城寥落衰败、雨花台萧瑟冷清的景象,想到它曾经的繁华阜盛,一种昔盛今衰的感慨油然而生。(2)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全词以景寄情,情喻景中。在这首词中,作者分别描写了柳、潮、歌板、酒旗、鱼竿、草、坛、燕子、斜阳等一

89、系列景物,无论哪种景物的描写都带着浓浓的衰败落寞的哀伤之感,作者以此巧妙地将自己吊古伤今无尽的伤感之情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含蓄自然的表达出来。词中大量化用了前人的词句。像“潮打城还”就是化用了刘禹锡在石头城中“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诗意。这样一来,就可以使读者在联系以前诗词的基础上,更快更深刻地体会出作者的感受和词的意境。参考答案:借景抒情。词人选取衰柳、潮水、秋草、斜阳等衰败、冷清的意象来抒发家国兴亡之感。用典。如“燕子斜阳”出自刘禹锡的乌衣巷,“更无人处一凭栏”“如此江山”出自李煜的浪淘沙,词人借此来写金陵城的昔盛今衰,表达一种感伤之情。(其他还有“白门湾”“潮打城还”)4.(2012温州一模

9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游终南山孟郊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1)请赏析开头两句中“塞”和“生”两字的妙处。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就实际情况说,终南山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南山塞天地”,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峰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日和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时从“石上生”的。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山,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终南山之大,

91、作者游兴之浓,也于此徐徐传出。身在终南山深处,朝望日,夕望月,都从终南山高处初露半轮,然后冉冉升起,这就像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参考答案:“塞”字,极尽夸张。写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全被千岩万峰所遮挡,表现了终南山充满天地之间的磅礴气势。“生”字,选字新奇独特,形象地描绘了朝日和夕月从终南山的山巅初露半轮,然后再冉冉升起的景象,生动传神,别有情趣。(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什么在结尾流露出了“悔读书”的想法。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赞美终南山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

92、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参考答案:终南山无比优美的景象,自成天地,清幽宜人,让诗人流连陶醉。山中人“正”而不邪,置身其中的诗人也感到人正心平,连险峻的山路都变得平坦了,使他能够远离污浊的世俗红尘,超然物外。5.(2012广州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辛弃疾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注:晋臣:辛弃疾的朋友,写有落梅词。雨僝(chn)风僽(zhu):风雨交相摧折。春酎(zhu):醇美的浓酒。(1)“十三女儿

93、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和“轻薄荡子难久”分别写出了春天怎样的情景?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一枝枝不教花瘦”,写出了花的繁盛,而摧残它的偏又是无情的春风春雨。于是,用嗔怨的口气,向春神诘问。下半阕“而今”一句跟上半阕“昨日”作对照,把临去的春光比之于轻薄荡子。参考答案:分别写出了昨日春花烂漫、而今春天飞逝难以久留的情景。(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这里,连不可捕捉的清愁也形象化了,通过候春来表现爱春惜春感情,使表现的感情更加强化。正因为年年落花,年年送春,清愁也就会年年应约而来。应从句意、情感、效果等角度回答。参考答案:春天离去,词人

94、与凄凉愁闷的情绪相约,在杨柳岸边等候春天的归来。这句话用“约”和“候”来表现惜春盼春的感情,化虚为实,情感表达形象生动。6.(2012威海部分高中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韦应物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1)分析“独鸟下东南”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赏析精妙字需要注意:解释词语时应把词语放在诗句中进行分析,分析所赏之字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本题中的“独”字是“孤独”之意,写鸟“独”实际上是写人“独”,从而突出诗人的孤独、愁苦之情。参考答案:“独”有孤

95、独、失群之意。迷蒙雨幕上一只小鸟独自向东南飞去,形单影只。“独”字以物写人,看见这失群的小鸟,诗人不由得想到只身赶路的自己,表现了此时诗人的孤独、愁苦之情。(2)结合诗歌颔联“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回答,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题材,如诗歌的类型是羁旅诗,一般表达的情感就是羁旅之愁,回答时再结合一下题干中的诗句即可。参考答案:远处山寺传来一声接一声的悠长的暮钟声,茫茫楚天挂上了雨幕,诗人内心不由生出一种凄怆之感,表达了诗人不知前路在何方的羁旅之愁。7.(2012福州高三三月质量检查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

96、完成后面的问题。贫女唐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注:秦韬玉,出身寒微,累举不第。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饰。称“时世妆”,又称“俭妆”。(1)结合诗句分析贫女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回答本题关键是要结合诗句做好分析,首联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开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颈联写凭一双巧手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决不迎合流俗,

97、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尾联写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每天压线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针针刺痛着自家伤痕累累的心灵!女主人公忧郁神伤的形象默然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参考答案:“蓬门未识绮罗香”写贫女衣着朴实。“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写贫女手巧勤劳,不同别人争妍斗丽。“拟托良媒益自伤”写贫女的苦闷哀怨。这首诗塑造了朴实勤劳,不迎合流俗,忧郁神伤的贫女形象。(2)“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千古名句,请说说诗人借此表达了哪些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

98、、寄人篱下的感恨。参考答案:这一名句语意双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深切同情,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辛酸。寄寓着封建社会寒士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8.(2012江西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午枕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攲斜见画楼。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注:诗人一生从政,致力新法,但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全部废除。吹箫,列仙传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攲(q),倾斜、歪向一边。(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并试述诗歌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及概括诗歌主旨的能力。诗眼可以是一个字

99、,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句诗。由于眼前的“兴废”不是除旧布新,而是除新布旧,这深深地刺伤了诗人的心灵,因此结句终于归结为一个“愁”字。参考答案:诗眼:“兴废使人愁”。诗中主要通过梦醒后的所思所感,抒发兴废之愁。由于眼前的“兴废”不是除旧布新,而是除新布旧,诗人不能不感到寂寞与愁闷。(2)诗人善于在逆境中用深刻的哲理开拓自己的心胸,诗歌中间两联“表面上句句是景语,实际上句句是理语”,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写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颇具深意。自然界所以能出现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主要是因为它能够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朱户攲

100、斜见画楼”,通过朱户、画楼的兴废迭代,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以上四句由春梦生出感想,表面上句句是景语,实际上句句是理语。景和理的结合,既表现了诗人优雅、冷静的思想风貌,又表现了诗人善于在逆境中用哲理来开拓自己心胸,用美好事物来陶冶自己情操。参考答案:颔联写野草、鸣鸠表现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诗人从中汲取力量,并对此感到欣慰。颈联通过旧蹊开新径,朱户、画楼的兴废迭代,暗示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9.(2011合肥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寻春王阳明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日暮草香含雨气,九

101、峰晴色散溪流。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注:意到:估计(我)到近旁。(1)颔联中“江鸥”的形象有何特征和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这首诗中的“江鸥”所活动的背景是含“雨气”“草香”“十里湖光”的日暮中,环境温馨和谐,满是情趣,动作是“忽飞去”,满是调皮,体现了诗人的情趣。参考答案:形象特征:活泼可爱与顽皮,充满情趣。(答对人有疑虑,也可)作用:写出了景物(环境)的生动特征,衬托出诗人的亲近而不得的失落;表现了诗人对眼前春景的迷恋,对乡村生活的陶醉。(2)王阳明的诗歌常将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请结合本诗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

102、容的能力。首先要领会整首诗的意境和诗人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是否与惯常的道理相关联。是仅抒个人情怀还是抒发一种普遍的哲理,是我们分析的重点所在。参考答案:本诗前三联依次描写了湖水、田野、江鸥、野草、山峰、溪流等景物,融入了作者对春景的迷恋,对乡野的热爱。尾联在寻春快乐之际点出对生活的感悟:只要融于自然,快乐到处都有。10.(2011浙江新高考联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南宋方岳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里,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

103、。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注: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螺红:酒名。菰菜莼羹: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又曰: “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两仙翁:指欧阳修和苏轼。(1)上片前四小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简要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注意前四句是写景,又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这也是写情的句子。景物是优美的,但词中的感情却是“遗恨”。由此可以判断出手法。参考答案:运用了反衬手法,用雨后的壮美秋景反衬心中的无限哀愁。(2)词的上片末两句和下片末两句各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要由词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如“遗恨”一词和“孤”字。参考答案:上片末两句情感:大好河山不能收复,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下片末两句情感:心忧国事,孤傲不屈,壮怀激烈之情。(或知其不可而为之,孤独而又愤然前行的悲壮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