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答:_(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答:_解析 (1)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诗,诗人的情感寄寓在诗歌的意象中。韦诗中的意象是:皎洁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恬静的月色,人略显孤独。赵诗中的意象是: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凄冷萧瑟之景蕴含凄凉孤独之感。同时两人对景物描写的差
2、别体现了两人心境的细微差别。(2)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诗第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赏析修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解题步骤为: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在诗中的具体表现表达效果(或表现了何种思想感情)。答案 (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2)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
3、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到蜀后记途中经历唐雍陶剑峰重叠雪云漫,忆昨来时处处难。大散岭头春足雨,褒斜谷里夏犹寒。蜀门去国三千里,巴路登山八十盘。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1)前四句写“途中经历”时,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答:_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答题时,既要答出表达技巧,也要举例简析。(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要结合内容准确地进行分析概括。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主要有: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
4、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等。答案(1)借景抒情。如“大散岭头春足雨,褒斜谷里夏犹寒”,表达出旅途步履维艰的慨叹。描写和议论相结合。前四个句子中,第二句是议论,其他三句是描写。逐层推进。“剑峰重叠雪云漫”为第一层,“大散岭头春足雨”是第二层,“褒斜谷里夏犹寒”是第三层。景色随时间地点转换,层层推进。铺陈渲染。“剑峰重叠”“雪云漫”“岭头春足雨”“谷里夏犹寒”等,表现了途中的万般惊险与艰难。对偶。如“大散岭头春足雨,褒斜谷里夏犹寒”一联。(答出两条即可,如有其他有创见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
5、可。)(2)蜀道行旅之难的慨叹之情;人生旅途的感喟之情;回到家乡时的惬意和喜悦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惜琼花张先汀苹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萤火而今,飞破秋夕。汴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 断云孤鹜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1)词的开头两句“汀苹白,苕水碧”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答:_ (2)这首词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怀人思归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作答此类题首先需要抓住所给景物的特点,大体把握其基调,如由“白”与“碧”可知此景为乐景,此情为乐情;然后对意境或图景的特点加以概括;再
6、用简略的语言把意境或图景描绘一下即可。(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时,应先点明表达技巧,通过上下片内容来看,此词主要通过春与秋的对比、昔日的欢乐与今日的落寞的对比表达了怀人的思归之情。答案(1)描绘出一幅明丽的画面:汀上花盛开,洁白似雪;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2)对比。词人将昔日故乡风光的艳丽和今日异乡秋色的萧索进行对比,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今日的独倚高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将怀人思归之情在节序交替和情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言之成理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烟明孟洋湘流落口外,沙炯暮生烟。杳杳千峰失,霏霏万壑连。鹊翻知浦树,人语辨江船。暗里猿声
7、断,愁深搅夜眠。(1)诗中的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_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对其艺术效果作简要赏析。答:_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象和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将相关诗句翻译为现代汉语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如果从缘景生情、情景交融、远近结合等角度赏析,言之成理亦可。答案(1)(示例)描写了湘江流水、迷蒙烟雾、似乎消失了的群峰、云雾下的深谷,描绘了一幅幽静迷蒙的湘江烟雨图。(2)(示例)动静结合。如前两联写了江水流动、浓雾升起和在烟雾笼罩下的群峰以及连成一片的深谷的景象,由动入静,动静相衬,营造了幽静迷蒙的氛
8、围,触动了作者深深的忧愁。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一剪梅无名氏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1)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答:_(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答:_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鉴赏诗歌语言,要先了解其本义,然后结合词性,理解其修饰关系和修饰效果。(2)此题考查对景情关系的准确理解能力。要能准确判断写景和抒情的句子,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答案(1)“强”有勉强之意。写出了词人灯下因思乡而想看家书,
9、但又因看家书易勾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表现了词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2)上片写景,描绘出一幅暮春时节充满生机的江南风景图;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离别怀乡的深沉愁苦之情。所写之景是虚景,上下两片是虚实结合;上片的乐景与下片的离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词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鹧鸪天宋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注】指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1)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答:_(2)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答:_解析(1)“暗淡轻黄体性柔”写出了桂花的色泽形态,“情疏迹远只香留”则写出了桂花的香浓。本词中的描写是为议论服务的,此处的描写就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2)此词虽是咏桂,却是词人自喻。回答此题时应先说明桂花的遭遇,然后说明词人借桂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词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这样写是为后面围绕桂花的品性进行议论作铺垫。(2)作者认为颜色并不艳丽的桂花是百花中的上品;让梅花嫉妒,令菊花害羞,并因屈原在离骚中没有将其收列而为之抱屈。词人借助对桂花的议论,表现了自己清高淡泊、追求高洁品行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