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专题形成性评价(一)(专题一)(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王位世袭制 ()A.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B.稳定了土地私有制度C.建立了严格宗法体系D.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金属工具,这就比以前的石器、骨器等生产工具的生产效率高,原来以氏族公社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所代替,生产资料也就相应地逐渐转归个体家庭私有,
2、反映在政治上就是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故选D;分封制的出现,使得贵族政治的世卿世禄制得以实现,而不是王位世袭制,排除A;题干内容主要是王位世袭制的进步意义,但是王位世袭制与稳定土地私有制没有关系,排除B;西周时期实行的宗法制建立了严格的宗法体系,而不是王位世袭制,排除C。2.(2021江苏学业考)如图所示文物及其铭文,有周康王赐予盂器物和人口、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等信息。该史料可用于认识()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察举制【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是在夏朝之前实施,故排除A;根据“有周康王赐予盂器物和人口、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把土地
3、和人民分给诸侯,诸侯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故B正确;郡县制是秦朝确立的地方行政体制,故排除C;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选官制,故排除D。【补偿训练】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这一现象反映出()A.分封制度被破坏B.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 D.贵族特权被废除【解析】选A。分封制下,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三家分晋说明分封制被破坏,A正确;B、D题干无从反映,也不符合史实;C易误选,原因是对题干的表面认识。3.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周代宗法制的完善,使宗统与君统结合起
4、来。这一结合()A.标志君主专制制度确立B.使王权较商代有所强化C.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加强D.确保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解析】选B。随着宗法制的完善,宗统与君统的结合使得周天子可以利用在家族中的绝对大宗地位巩固自己的统治,从而使王权较商代有所强化,故选B;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排除A、C;D中的“确保”说法绝对,排除。【补偿训练】族谱又称家谱,它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以历史的眼光看,家谱具有 ()A.宗法制的特征B.礼乐制的遗风 C.禅让制的传统D.分封制的痕迹【解析】选A。由材料中的信息“族谱”可知,这与注重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有关,故答案
5、选A。4.通常意义上,“帝国”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标准: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其二,专制统治;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按照上述理论,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个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的帝国是()A.秦朝B.汉朝C.唐朝 D.元朝【解析】选A。通过灭东方六国,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并加强对周边控制,选择A符合题意。5.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记卷四中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该评价主要着眼于郡县制()A.是由李斯首先创建的 B.有利于强国兼并弱国C.标志着贵族政治形成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选D。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有
6、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深化点拨】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演变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6.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官员职能奉常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典客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皇室宗族事务治粟内史租税和国家财政少府皇家财政和官府手工业A.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B.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解析】选A。由材料九卿部分官员职能可知,九卿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一些部门又专门负责皇室事务,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故A正
7、确。【拓展延伸】皇帝制度对中国的影响皇帝制度与封建专制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封建专制制度因皇帝制度的确立而得到加强,而皇帝制度又构成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和具体表现,二者“形神”结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1)积极影响:皇帝制度强调集中、大一统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专制制度本身固有的割据性和分散性。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这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皇帝制度下,各项政令统一,这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2)消极影响:这一制度毕竟是一种剥削制度,对广大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造成他们的极端贫困,在一定程度
8、上束缚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在明中期以后停滞不前,落在世界先进国家的后面。7.在中国古代对权力监督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下列官职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是()A.刺史B.郡守C.同平章事 D.三司使【解析】选A。刺史是负责监察的官员,故A正确;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不负责权力的监督,故B错误;宋代同平章事等同于宰相的官衔,处理行政事务,不负责权力的监督,故C错误;三司使掌管财政事务,不是负责权力的监督,故D错误。8.据史载,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从公元1260年到1273年,先后在京兆、利州、兴元三地往返迁易治所,其管理地区有时包括四川、甘肃,有时则各自分出别立“行省”。这体现
9、出()A.元朝设行省的目的不明确B.广阔疆域是行省设置之根源 C.行省职权有一个变动过程 D.元朝部分行省的结构变化【解析】选D。元朝设行省的最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行省职权变化的信息,排除C;由材料“在京兆、利州、兴元三地往返迁易治所,其管理地区有时包括四川、甘肃,有时则各自分出别立”说明元朝部分行省的结构变化,故选D。【深化点拨】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的表现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
10、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9.(2021太原高一检测)唐朝的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场所,其最初“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由此可知,唐朝设置政事堂的直接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维护君主权威C.削弱丞相职权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选A。从材料中的政事堂的运行过程来看,该机构的设置有利于机构之间的协调,便于行政效率的提高,A正确;B、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补偿训练】下图是一幅中
11、国古代“行政机构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清代【解析】选C。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行中书省”来判断是元朝。10.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解析】选B。录取的进士中,三代不仕者有300人左右,父辈有官职的100多人中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说明更多社会下层的人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从而进入仕途,因此选官制度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正确。11.(2021合肥高一检测)据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
12、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这表明清代军机处()A.兼有考核官吏职能B.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充当了皇权的顾问D.具有办事密速的特点【解析】选D。根据“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可得出军机处的保密性较强,效率高,D正确;A、B、C在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12.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这一理念是()A.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B.完善中央集权是政
13、治改革的基本诉求C.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自主性D.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解析】选D。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属于专制主义的内容,这一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的不断强化君主集权、削弱相权的理念,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请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方法一史料研习材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
14、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材料二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
15、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12分)方法二规律认识(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中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6分)方法三观点探讨材料三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8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同一历
16、史事物的多角度分析。作答时要注意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通过一定的认识角度建立起联系,组织答案。题干围绕皇帝制度的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展开设问,第(1)题通过隋唐宰相制度与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比较,分析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变化情况;第(2)题从中国古代中央权力中枢的演变情况,来分析古代皇权专制的基本规律;第(3)题要注意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对待历史问题。答案:(1)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被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2
17、)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3)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14.(2021中山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
18、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一、二摘自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1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
19、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10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汉代官僚政治发展、选官途径和标准等方面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选拔人才的目的、发展趋势、选拔标准等方面思考作答。第(2)题特点,根据材料三“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可知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
20、归中央;根据材料三“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可知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趋势,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材料二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材料三是隋朝的科举制度,据此可知西汉至隋朝时期,中央不断加强对官吏的选拔和考核,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答案:(1)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途径之一,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相同点: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出制度化趋势;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