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第二学期历史中期试卷一、选择题 1.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这位先贤是A. 大禹B. 神农氏C. 李冰D. 郑国【答案】B【解析】【详解】A项,结合所学知识,大禹是古代中国最后一位部落首领,其历史贡献主要是治水,故A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业进化而来的,相传,神农氏教民耕作,故B正确;C项,结合所学知识,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郑国修建了郑国渠,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2. 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 铁犁牛耕的出现B. 耕犁技术的成熟C. 精耕细作的开始D. 单
2、位亩产量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材料一中使用的是藕犁进行耕作,材料二中使用的是曲辕犁,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从藕犁到曲辕犁反映出的是耕作技术的进步,故此题应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耕犁技术的成熟3.“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帘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时A. 田园生活自然祥和B. 商品经济发达C. 自耕农经济脆弱D.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耕田属于农业,织布属于手工业,所以反应了我国古代经济
3、的特点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我国古代经济受生产力的制约达不到生活自然祥和的程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是受抑制的,不发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未涉及自耕农经济脆弱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耕田属于农业,织布属于手工业”。4.有人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珐琅彩(即粉彩瓷器)。更具发现的目中的文物判断这座墓葬的时间应该不早于A. 魏晋B. 隋唐C. 宋代D. 清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瓷胎画珐琅是清代皇室自
4、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即珐琅彩是清代才有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魏晋还没有珐琅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隋唐还没有珐琅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宋代还没有珐琅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名师点睛】珐琅彩始兴于清代,系由铜胎珐琅移植而来,故称“瓷胎珐琅”。康熙朝多在器外壁上釉处用黄、蓝、红、豆绿、绛紫等色彩作地。5.古代中国的治铁技术一直領先于世界,冶铁过程中的供风形式不断革新.下图的鼓风装置的动力是A. 人力B. 畜力C. 水力D. 自然通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东汉的太守王景(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5、,提高冶炼质量.,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水力而非人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水力而非畜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水力而非自然通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水排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的发明,是机械工程史上的一大发明,约早于欧洲一千多年。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诗创造了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6. 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吗A. 长安城的落日B. 宋代东京的辉煌C. 汴河两岸D. 坊墙倒塌以后【答案】D【解析】【分析】略【详解】根据所学,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市的
6、发展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故坊墙倒塌以后符合题意,D正确。7.电视剧乔家大院讲的是晋商乔家在遭到生意上的重大挫折后,奋发图强,东山再起的故事。晋商的活动范围不仅遍布全国,有的还走出国门。作为实力最强的商帮之一,晋商兴起于A. 唐代B. 北宋C. 明代D. 民国初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晋商是兴起于明清时期的商帮,故选C项;唐宋时期商帮还没有兴起,排除AB项;民国初期不符合商帮兴起的时代,排除D项。8.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东西,往往被皇家垄断。宫廷使用和收藏的工艺品主要来自于A. 外国贡品B. 民间私营手工业C. 家庭手工业D. 官营手工业【答案】D【解析】【详
7、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制造工艺水平代表了手工业最高水平,其产品主要应用于皇帝和贵族使用。故答案为D项。A项古代中国手工业品水平远超外国贡品,排除;B项民间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生产能力不足以满足官府需要,排除;C项家庭手工业主要应用于自己消费,排除。9.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A. 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B. 制瓷行业中出现分工很细的技术分工C.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 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江南地区部分民营手工业作坊中出现自由雇佣劳动关系。其中,以“机户出资,机工出
8、力”最为典型。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均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核心特征,排除。【点睛】其备考启示:理解每一个核心历史概念的时空范围、典型特征和主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0.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末状元张謇愤而辞官从商,投资创办了南通大生纱厂。该企业属于A. 洋务企业B. 外资企业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洋务企业是清政府洋务派兴办的军用或民用企业;外资企业是由外国列强在华兴办的近代企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是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权兴办的很多企业后被四大家族把持的企业。因此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由个人投资兴办的企业。故选C考点:民族工业点评:
9、近代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学生要牢牢的把握民族工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和每个阶段的原因、发展的表现及影响等。11.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C. 封建主义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D. 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来看,这反映了封建主义阻碍了民族工业发展。故答案为C项。A
10、项民族资本主义春天到来时清政府的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西方列强始终在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点睛】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通过现象把握历史本质。12.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把握,曲线图主要反映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从产生标志看,A、C项正确,从消亡情况看,只有A项符合题意。13.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高潮,近代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究其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A. 晚清政府放宽
11、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 爱国心的驱使C. “币制”改革的影响D.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币制”改革是在20世纪30年代,和材料中的“19世纪末”在时间上不适合,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而选项A、B、D均属于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的原因。14.设想你是位19世纪70年代投资企业的人,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最好投资于A. 重工业B. 军事工业C. 农业D. 轻工业【答案】D【解析】【详解】轻工业投资小见效快,19世纪70年代投资企业的民族资本家大多是从投资轻工业开始。故答案为D项。重工业投资大,见效慢,排除A项;军事工业投资大,且受政策限制,排除B
12、项;C项不符合“投资企业”的要求,排除。15.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则报道应出现于A. 18951911年B. 19121919年C. 19271936年D. 19451949年【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不对,这一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C不对,这两个时期日本加快侵华步伐,因此都不可能看到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的局面;D符合题意,1945年抗战胜利后,日本投降,欧洲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积极进行全球性扩张,对华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故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近代民族
13、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曲折发展历程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16.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可以把它归结为A.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B. 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C.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D. 中国人民同国际敌对势力的矛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建立了先进的社会制度,但生产力是落后的,所以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三大改造完成资产阶级不存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不再是主要矛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变成社会主义,也就不存在
14、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属于国际矛盾,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中共八大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7.“为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年轻的共和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历程中经历了很多挫折。大跃进、_、_等,先后都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困难。”材料中空格处可以填写的内容是A. 三大改造人民公社B. 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C. 第一个五年计划文化大革
15、命D. 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答案】B【解析】【详解】新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存在重大失误,分别是1958年实施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1966-1976年实行的文化大革命,先后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困难,故B项正确;三大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属于正确的探索,故A项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符合中国国情经济探索,故C项错误;农业生产合作是三大改造的内容,属于正确经济探索,故D项错误。18.下列趋势图,最能显示“文革”期间工农业产值变化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爆发后,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最初工农业产值是下降趋势;工农
16、业产值上升是由于周恩来、邓小平整顿,下降是因为左倾错误仍然存在,工农业总产值变化是一波三折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是直线下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直线上升,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先下降又上升,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9.1973年,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了起色,其主要原因是A.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还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B. 党中央及时纠正“左”倾错误C.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调整了国民经济D. 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并采取有效措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了起色是因为周恩来实行了恢复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选C是
17、符合题意的,正确;1973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早已经扩展到经济领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周恩来而非党中央及时纠正“左”倾错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在1975年,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0.“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最早尝到包产到户好处的农民们所总结的朴实话语。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省份是A. 广东B. 安徽C. 江苏D. 黑龙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故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省份也就是安徽省而非江苏、黑龙江,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C、D错误;广东是最
18、早开放的地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2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A. 改革管理体制B. 增加企业活力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 改革分配制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故选B;AD是增强企业活力的措施,排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排除C。22.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下列哪一件事所强调重要思想A. 中共十四大B. 邓小平南方谈话C.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D. 中共十五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才是硬道理、
19、改革的步伐要大一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等内容,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共十四大是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十四届三中全会是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共十五大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3.“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公斤。?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国民经济“
20、八字方针”的推动D. 开展一五计划的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的提高是因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是1950至1952年,选项A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八字方针”是1960至1962年,选项C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一五计划是1953至1957年,选项D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4. 下面的情况,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是( )A. 男子全部是长袍马褂,女子以猎装为主B. 男子以西装和中山装为主,女子以旗袍为主C. 女子以连衣裙和列宁装为主D. 绿军装成流行服装【
21、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清中期以前的;CD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民国时期就行西装和中山装。女性改良旗袍成为时尚,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民国时期的服饰【详解】25.歌手周杰伦在上海1943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忧伤?下列情况与歌词中的描述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是A. 报童在街上叫卖B. 申报刊登上演国产电影的广告C. 公司职员坐电车或骑自行车上班D. 林小姐边喝咖啡边欣赏当地的电视节目E. 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答
22、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出现电视机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而材料是一九四三,不可能出现,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而A、B、C、E一九四三年前是均可能出现的。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材料三:康熙松江府
23、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答案】(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相同点:表现在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不同点:
24、表现在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早期资本家。(3)不同。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起阻碍作用。(4)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从生产状况、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等方面组织答案,可以答为: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第二小问从工匠与机户的关系入手。可以答为:本质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可见相同点是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
25、在。不同点表现在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早期资本家。(3)从生产组织形式角度分析,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起阻碍作用。 (4)从传统经济的发展方面回答,由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来看,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7.近代民族工商业诞生后举步维艰,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1)结合史实分析“春天”到来的原因。(2)列举这一时期民族资本发展最快的两个行业和涌现出的著名实业家。(3)简析这一“短暂春天”的历史影响。【答案】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建立了中华民
26、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经过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尤其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的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利润的刺激和爱国心的驱使。一战的影响: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行业:纺织业 和 面粉业。 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等。 影响: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解析】【详解】(
27、1)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出辛亥革命的推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经过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尤其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的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利润的刺激和爱国心的驱使。一战的影响: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 行业:根据所学可得出纺织业 和 面粉业。 实业家:根据所学可得出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等。(3)影响:根据所学可
28、得出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留下来不多的工业70%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内地和西部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中西部占68%。材料二 1956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在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材料三 进入20世
29、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富起来,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沿海地区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中国当代史研究(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两个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取得的成就。(2)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工业布局的特点。并分析这种布局形成的主要原因。(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主要指哪一地区?这一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有利条件有哪些?【答案】(1)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东北重工业部门建立起来;武汉长江大桥;兰新铁路;(2)布局特点: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集中
30、在内地和中西部。原因:原来的布局不合理,旧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对付未来战争的需要。(3)地区:沿海地区。条件:政策优惠,有利于引进外资;有较好的经济、文化基础,交通便利;便于对外经济交流。【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交通、制造等方面来分析出,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东北重工业部门建立起来;武汉长江大桥;兰新铁路。(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中西部占68%”可知是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中西部;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从旧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以及对付未来战争的需要回答。(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沿海地区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主要指沿海地区。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政策、经济文化基础、交通和历史因素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