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72279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0页
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 19世纪中期,孟德尔做了如图所示的豌豆杂交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的操作是人工去雄B. 的操作是人工授粉C. 和的操作是同时进行的D. 和的操作后都要对雌蕊套上纸袋【答案】C【解析】【分析】1.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2.题图分析,图中表示去雄,表示人工异花授粉。【详解】A、的操作是人工去雄,去雄后套袋,A正确;B、的操作是人工授粉,B正确;C、花蕊期去雄处理,花成熟后进行

2、人工受粉,C错误;D、和的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D正确。故选C。【点睛】2.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会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1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 )A. 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B. F1产生的雌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不相等C. F1形成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 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详解】A、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是完全显性,是保证子二代31性状分离比出现

3、的原因之一,A错误;B、F1产生的雌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不相等,会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1性状分离比,B正确;C、F1形成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是保证子二代31性状分离比出现的原因之一,C错误;D、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是保证子二代31性状分离比出现的原因之一,D错误。故选B。【点睛】3. 将基因型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将后代中的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据图分析,错误的说法是( )A. a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B. b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显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C. 隐性纯合子的比例比b曲线所对应的比例要小D. c曲线可代表后代中杂合

4、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n,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由此可见,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后代纯合子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多,且无限接近于1;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的比例,且无限接近于1/2;杂合子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且无限接近于0。【详解】A、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自交代数越多,该值越趋向于1,所以a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A正确;B、纯合子包括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并且它们比例相等,因此显性纯合子=1/21-(1/2)n,自交代数越多,该值越趋向于1/2,所以b曲线可代

5、表自交n代后显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B正确;C、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所占比例相等,因此隐性纯合子的比例也可用b曲线表示,C错误;D、杂合子的比例为(1/2)n,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后代杂合子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且无限接近于0,所以c曲线可代表后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D正确。故选C。4. 牵牛花中,叶子有普通叶和枫形叶两种,种子有黑色和白色两种。现用纯种普通叶白色种子和纯种枫形叶黑色种子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F1为普通叶黑色种子,F1自交得F2,结果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下列对F2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F2中普通叶与枫形叶之比为31B. F2中普通叶黑色种子与枫形叶白色种子

6、之比为91C. F2中与亲本性状不相同的个体大约占3/8D. F2的普通叶白色种子中的杂合体占2/3【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分析,用普通叶白色种子纯种和枫形叶黑色种子纯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F1为普通叶黑色种子,说明普通叶对枫形叶为显性,黑色种子对白色种子为显性。且F1为双杂合体,设基因型为AaBb,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详解】A、F2中两对性状分开分析,每一对都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所以普通叶与枫形叶之比为31,黑色种子与白色种子之比为31,A正确;B、F2中普通叶黑色种子(A_B_)与枫形叶白色种子(aabb)之比为3/43/41/41/4=91,B正确;C、与亲本

7、表现型相同的基因型为A_bb和aaB_,F2中A_bb比例为1/43/43/16,aaB_比例为1/43/43/16,故F2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3/8,不同的占5/8,C错误;D、F2的普通叶白色种子(A_bb)中的杂合体占2/3,D正确。故选C。【点睛】5. 某动物细胞中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B、C分别对a、b、c为显性。现用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与aabbcc的个体杂交得到F1,对F1进行测交,结果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则F1体细胞中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现用基因型为AABBC

8、C的个体与aabbcc的个体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为AaBbCc,对F1进行测交,即AaBbCc与aabbcc杂交,那么测交结果应该有八种情形,但现在只有4种,说明有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本题可以四幅图中基因逐项分析,考虑产生配子的种类,或根据四种后代的基因型确定F1产生的配子种类,进而判断连锁的基因。【详解】由于aabbcc只能产生一种abc类型的配子,而测交子代基因型的种类及比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说明AaBbCc产生了abc、ABC、aBC、Abc的4种配子,说明B和C基因、b和c基因连锁,即对应图中A。故选A。6. 下列是关

9、于人体细胞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形态、大小不同的染色体一定不是同源染色体B. 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C. 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D. 同源染色体上携带的遗传信息一定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详解】A、形态、大小不同的染色体可能是同源染色体,如X和Y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但是同源染色体,A错误;B、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分裂后,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

10、但不是同源染色体,B正确;C、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是相同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因为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来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C错误;D、同源染色体上携带的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如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为等位基因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D错误。故选B。【点睛】7. 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关系密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是( )A. 每条染色体含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B. 都能相伴随进行复制、分离和传递C. 都是遗传物质,都能行使生物的遗传功能D. 基因在DNA分子双链上往往成对存在【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

11、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详解】A、每条染色体含一个或两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A错误;B、染色体、DNA、基因都能相伴随进行复制、分离和传递,B正确;C、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其在DNA分子双链上不是成对存在的,D错误。故选B。【点睛】8. 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B. 艾弗里实验证明了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C.

12、赫尔希与蔡斯对同一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采用35S和32P标记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

13、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没有证明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A错误;B、艾弗里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B错误;C、赫尔希与蔡斯对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采用35S和32P标记,C错误;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并未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D。【点睛】9. 下图为人体基因控制性状的模式图,、表示过程,M1、M2表示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正常红细胞( )A. 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B. 出现镰刀形红细胞的原因是基因1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C. 基因2突变,一定会导致人体患白化病D. M1和M2不会在同一个细胞中

14、合成【答案】C【解析】【分析】1.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影响人体内的代谢活动来间接控制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2.题图分析,过程是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过程是翻译,需要tRNA 运输氨基酸。【详解】A、是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是翻译过程,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A正确;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碱基对的替换),是图中基因1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B正确;C、基因2突变,由于密码子的兼并性,可能突变后仍然能够形成正常的酪氨酸酶,此时人不患白化病,C错误;D、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血红蛋白仅在红细胞中表达,酪

15、氨酸酶仅在色素细胞中表达,M1和M2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D正确。故选C。【点睛】10. 下图为人WNK4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已知WNK4基因发生一种突变,导致1 169位赖氨酸变为谷氨酸。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 )A. 处插入碱基对GCB. 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C. 处缺失碱基对ATD. 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答案】B【解析】【详解】A. 首先由赖氨酸的密码子分析转录模板基因碱基为TTC,确定赖氨酸的密码子为AAG,处插入碱基对会使其后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A错误;B. 处碱基对替换后密码子为GAG,对应谷氨酸,B正确;C. 处缺失碱基对会使其

16、后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C错误;D.处碱基对替换后密码子为AAA还是赖氨酸,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11. 下图甲、乙、丙表示变异的几种类型(字母、数字表示基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变异类型中,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有B. 图乙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间片段的交换C. 图丙发生的变异类型属于基因重组D. 图丙变异结果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甲中发生了缺失,发生了易位,发生了基因突变,发生了倒位;乙发生了易位;丙发生了交叉互换型基因重组。【详解】A、图甲变异类型中,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有,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B、图乙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间片段的交

17、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B正确;C、图丙发生的变异类型属于基因重组,即交叉互换型基因重组,C正确;D、图丙变异结果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D错误。故选D。【点睛】12. 下列关于植物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叙述,错误的是( )A. 由合子发育成的生物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B. 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C. 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一般高度不育D. 多倍体植株一般茎秆粗壮,叶片、果实、种子都比较大【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

18、组。2.单倍体是具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3.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二倍体。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属于二倍体。4.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多倍体。如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详解】A、由合子或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A正确;B、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

19、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B错误;C、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一般高度不育,C正确;D、多倍体植株一般茎秆粗壮,叶片、果实、种子都比较大,表现为巨大性,D正确。故选B。【点睛】13.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没有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B. 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会患遗传病C. 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一定是遗传病D. 人类遗传病的遗传不一定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答案】C【解析】【分析】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

20、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2.人类遗传病先天性疾病、人类遗传病家族性疾病。【详解】A、没有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正确;B、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会患遗传病,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携带者正常,B正确;C、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也可能是某种传染病,C错误;D、人类遗传病的遗传不一定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如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遗传

21、一般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D正确。故选C。【点睛】14. 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 a表示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 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 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b表示生殖隔离;c表示新物种形成,d表示地理隔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详解】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

22、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B、b表示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C正确;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故选C。15. 如图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A. 19501980年该种群始终没有发生进化B. 1990年该生物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C. 1960年该种群中Aa基因型的频率为48%D. 变异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答案】D【解析】【详解】A、9501980年问该种群基

23、因频率不断发生着变化,说明种群进化了,A错误;B、1990年该生物已经进化了,但是没有形成两个物种,B错误;C、196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20.40.6=48%,但如果个体间不能自由交配则Aa基因型的频率不一定为48%,C错误;D、1970年以前,A基因频率逐渐降低,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适应新的环境;1970年以后,A基因频率逐渐升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有利于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变异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D正确。故选D。考点: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生物进化、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表格中数据,进行信息转化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能用文字、图表以

24、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和计算能力。16. “超级细菌”是对目前临床使用的绝大多数抗生素均具耐药性的病菌,抗生素滥用是产生“超级细菌”的重要原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超级细菌”具有细胞壁,能抵御任何一种抗生素的作用B.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超级细菌”产生的根本原因C. 长期滥用抗生素对突变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加速细菌的进化D. “超级细菌”的产生属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1、“超级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2、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25、。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根据题干在“超级细菌”是对目前临床使用的绝大多数抗生素均具耐药性的病菌,说明“超级细菌”不具有能抵御任何一种抗生素的作用,A错误;B、“超级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染色体,因此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B错误;C、“超级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而长期滥用抗生素对突变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加速细菌的进化,C正确;D、“超级细菌”的产生属于环境中的抗生素对生物选择的结果,D错误。故选C。17. 如图为某同学在学习DNA的结构后画的含有两个碱基对的DNA片段(其中表示磷酸基团),下列为几位同学对此图

26、的评价,其中正确的是( ) A. 甲说:该图没有什么物质和结构上的错误B. 乙说:该图有一处错误,就U应改为TC. 丙说:该图有三处错误,其中核糖应改为脱氧核糖D. 丁说:如果说他画的是RNA双链则该图就是正确的【答案】C【解析】【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详解】ABC、图中有三处错误:五碳糖应为脱氧核糖,而不是核糖;DNA不含碱基U,而是含碱基T;两个相邻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不正

27、确,应是前一个核苷酸的脱氧核糖与后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AB错误,C正确;D、如果他画的是双链RNA分子,则该图还有一处错误:两个相邻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不正确,应是前一个核苷酸的核糖与后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学生所画DNA结构图,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和RNA的区别,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DNA和RNA分子的差别,能找出图中的错误之处,再准确判断各选项。18. 下列关于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可用蝗虫精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B. 用桃花的雄蕊

28、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C. 洋葱根尖易培养、数量多、染色体数量少,是理想的实验材料D. 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详解】A、蝗虫精母细胞和蚕豆花粉母细胞都属于原始的生殖细胞,可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A正确;B、桃花的雄蕊是雄性生殖器官,能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而且数量多,适

29、宜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桃花的雌蕊中1个大孢子母细胞经1次减数分裂形成4个大孢子,3个退化,1个大孢子经3次有丝分裂形成8核胚囊,分裂细胞数目太少,不易观察到各个时期,一般不宜作为实验材料,B正确;C、洋葱根尖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不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不能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C错误;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D正确。故选C。【点睛】19. 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操作及表述,正确的是A. 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B. 制作临时装片的程序为:选材固定解离染色漂洗制片C.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了

30、改变D. 若低温诱导根尖时间过短,可能难以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答案】D【解析】【详解】A、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是通过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使着丝点分裂后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进而使细胞不分裂而使染色体加倍的,A错误;B、制作临时装片的程序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B错误;C、观察到的大多数细胞都处在分裂间期,看不到染色体的数目变化,C错误;D、若低温诱导根尖时间过短,不能很好地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可能导致难以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解题关键是识记与实验相关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低温抑制有丝分裂前

31、期纺锤体的形成,不影响分裂后期着丝点的分裂;染色前要先漂洗,防止解离液与染色剂发生反应影响着色;细胞周期有一定的周期性,而纺锤体的形成是在分裂前期,如果低温诱导根尖时间过短,可能未能成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难以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20.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下列子课题中最为简单可行且所选择的调查方法最为合理的是( )A. 研究猫叫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B. 研究青少年型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C. 研究白化病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D. 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在全市随机抽样调查【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

32、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能力。【详解】研究病遗传方式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AD错。研究病的遗传方式要选择发病率较高单基因遗传病,如白化病、红绿色盲等,多基因遗传病如青少年型糖尿病症状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调查数据难以反映真实情况,B错,C正确。二、多项选择题: 21. 下列关于孟德尔实验遗传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发生了基因的分离B. 过程具有随机性、机会均等性C. 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中D. 过程发生了基因的自由组合【答案

33、】AB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为受精作用。(1)分离定律研究的对象是一对等位基因,过程是一对等位基因分离,形成2种配子,遵循分离定律;的过程中虽然是两对等位基因,但是单看其中每一对等位基因,也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2)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对象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过程可以看成两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形成4种配子,发生了基因重组;(3)、过程是雌雄配子随机组合,形成受精卵,没有发生基因的分离和重组。【详解】A、分离定律研究的对象是一对等位基因,过程是一对等位基因分离,形成2种配子,遵循分离定律。B、为受精作用,

34、雌雄配子结合具有随机性、机会均等性,B正确;C、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C正确;D、过程是雌雄配子随机组合,形成受精卵,没有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D错误。故选ABC。【点睛】22. 下图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R、S、N、O互为非等位基因B. 基因R、S、N、O的基本单位是四种碱基C. 基因R、S、N、O的碱基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D. 基因R、S、N、O在果蝇所有体细胞中都能表达【答案】A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示意图,图中R、S、N、O都是基因,它们互为非等位基因。【详解】A、基因R、S、N、O在一条染色体上

35、,互为非等位基因,A正确;B、基因R、S、N、O的基本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B错误;C、基因R、S、N、O的碱基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C正确;D、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基因R、S、N、O在果蝇所有体细胞中不都能表达,D错误。故选AC。【点睛】23. 下图为用基因型HHRR和hhrr做亲本培育hhRR新品种的三种方法,下列关于育种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 方法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B. 方法能使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到新品种上C. 方法常需要处理大量的生物材料才有可能获得新品种D. 方法、依据的原理分别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答案】B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方法是单倍体育种

36、过程中的秋水仙素处理过程,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方法是杂交育种过程中的连续自交过程,原理是基因重组;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详解】图示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是单倍体(hR)幼苗,其没有种子,A错误;方法为杂交育种,能使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到新品种上,B正确;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低频性等特点,因此常需要处理大量的生物材料才有可能获得新品种,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方法、依据的原理分别是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体内的几种可遗传变异,确定图中三种育种方法的名称及其所遵循的育种原理。24. 为研究肺炎双球

37、菌R型转化为S型的转化因子是DNA还是蛋白质,研究者进行了下图所示的转化实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实验通过酶解去除单一成分进行研究B. 甲、乙组培养基中只有S型菌落出现C. 蛋白酶处理结果显示提取物仍有转化活D. 实验结果表明DNA使R型菌发生转化【答案】ACD【解析】【分析】1、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在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可以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 2、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详解】A、根据图示,实验

38、通过酶解去除单一成分进行研究,A正确;B、甲、乙组培养基中既有S型菌落出现,也有未转化的R型菌落,B错误;C、蛋白酶处理结果显示,R型细菌转变成S型细菌,故提取物仍有转化活性,C正确;D、实验结果表明DNA使R型菌发生转化,D正确。故选ACD。25. 在某小鼠种群中,毛色受三个复等位基因(AY、A、a)控制,AY决定黄色、A决定鼠色、a决定黑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中基因AY纯合时会导致小鼠在胚胎时期死亡,且基因AY对基因A、a为显性,A对a为显性,现用AYA和AYa两种黄毛鼠杂交得F1,F1个体自由交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鼠种群中的基因型有6种B. F1中,雄鼠产生的不同种

39、类配子比例为121C. F2中A的基因频率是1/4D. F2中黄鼠所占比例为1/2【答案】ABC【解析】【分析】题意分析,AYA和AYa两种黄毛鼠杂交得F1,F1为1AYAY(死亡)、1AYA(黄色)、1AYa(黄色)、1Aa(鼠色),因此黄色鼠色=21,AY的基因频率=1/3,A的基因频率=1/3,a的基因频率=1/3。F1个体自由交配,F2为AYAY(死亡)=1/9、AYA(黄色)=2/9、AYa(黄色)=2/9、Aa(鼠色)=2/9、AA(鼠色)=1/9、aa(黑色)=1/9。因此F2中AYA黄色:AYa黄色:Aa鼠色:AA鼠色:aa黑色=22211,则F2中黄色鼠色黑色=431。【详解

40、】A、由于基因AY纯合时会导致小鼠在胚胎时期死亡,所以该鼠种群中存活小鼠毛色的基因型有AYA、AYa、AA、Aa、aa共5种,A错误;B、F1中雄鼠的基因型有AYA、AYa、Aa,比例为111,所以雄鼠产生的不同种类配子比例为AYAa=111,B错误;C、由分析可知,F2中A的基因频率=(2+2+2)(22+22+22+12+12)=3/8,C错误;D、F2中黄色鼠色黑色=431,因此F2中黄鼠所占比例为1/2,D正确。故选ABC。【点睛】三、非选择题: 26. 下图1为DNA分子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高等植物细胞中DNA复制过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的名称是_,_(填

41、“能”或者“不能”)表示一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吗?A链和B链的方向相反,_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2)图2过程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有_。甲、乙表示DNA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乙酶是_,催化图1中_(填“”或者“”)处磷酸二酯键的形成。(3)将 14N/14N-DNA(轻)、 15N/15N-DNA(重)以及 14N/15N-DNA(中)分别离心处理,其结果如图所示。现将15N/15N-DNA转移到只含中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和)后,将所得DNA采用同重样的方法进行离心处理,则结果可能是下图_。【答案】 (1). 氢键 (2). 不能 (3). 脱氧核糖和磷酸 (

42、4). 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答全得分) (5). DNA聚合酶 (6). (7). C【解析】【分析】1.题图分析,图1为DNA 分子部分结构示意图中,A、B为组成DNA的局部脱氧核苷酸链,为磷酸,为脱氧核糖,为含氮碱基(鸟嘌呤),为氢键,链接一条链中相邻核苷酸之间的酯键,为一个脱氧核苷酸内部的酯键。2.根据图2分析,表示DNA的复制过程,甲为解旋酶,乙为DNA聚合酶。【详解】(1)图1中的名称是氢键,不能表示一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A链和B链的方向相反,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2)图2过程表示DNA的复制过程,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43、中,因此DNA分子复制的场所是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甲、乙表示DNA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乙酶是DNA聚合酶,催化图1中处磷酸二酯键的形成。(3)将15N/15N-DNA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I)所得的DNA都是一条链为14N-DNA,一条链为15N-DNA,所以离心处理后都为中;再连续繁殖一代,所得的DNA中有2个DNA仍是一条链为14N-DNA,一条链为15N-DNA,另外2个DNA都是14N-DNA,所以离心处理后2个DNA位于中,2个DNA位于轻。即C正确。故选C。【点睛】熟知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和DNA分子复制过程和特点是解答本题的重点,能正确辨别图中的各个环节是解答

44、本题的前提。27. 下图1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二倍体动物(2n=4)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图2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图1(1)图1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有_(填数字序号),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填数字序号),处于图2中CD段的细胞有_(填数字序号)。(2)图2中,DE段的变化原因是_,这种变化导致图1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种细胞类型,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有_、_(用图中数字和箭头表示)。(3)图1时期细胞中同时出现A和a基因的原因可能有_,两者的碱基排列顺序_(选填“一定相同”、“一定不同”或“不一定相同”)。(4)若

45、使用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来培养该动物细胞,则该细胞第一次分裂进行至图1中时期时,被N标记的染色体有_条。【答案】 (1). (2). (3). (4).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 (5). (6). (7). 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8). 一定不同 (9). 8【解析】【分析】分析图一: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分析图二:AB段,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为11;BC段;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由11变为12;CD段,

46、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为12;EF段,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为11。【详解】(1)图中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细胞含有1个染色体组。由以上分析可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图2中CD段表示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为12,对应于图一中的。(2)图2中,DE段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由12变成11,变化原因是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和。(3)图1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中同时出现A和a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交叉互换);A和a是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后形成的,而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因此A和a的碱基排

47、列顺序一定不同。(4)若使用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来培养该动物细胞,则该细胞第一次分裂进行至图1中时期时,DNA分子只复制了一次,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此时所有染色体上的DNA都被15N标记,即此时被15N标记的染色体有8条。【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8. 辛德毕斯病毒( Sindbis virus)是内部含有侵染性单链RNA(+RNA)的动物病毒。下图为该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增殖的过程,其

48、中甲、乙表示物质,、表示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宿主细胞表面的病毒受体在介导病毒与靶细胞的特异性结合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化学本质是_。病毒颗粒能够通过“胞饮”“出芽”方式进、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的特点。(2)过程是先以病毒的+RNA为模板合成-RNA(互补RNA),再利用-RNA为模板合成子代病毒的+RNA。辛德毕斯病毒+RNA含有11626个碱基,其中A和G占碱基总数的50%,病毒基因组+RNA合成一条子代+RNA的过程需要碱基U和C共_。(3)过程表示_,需利用宿主细胞的_作为原料,过程和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_(填“相同”或“不同”)。(4)甲、乙是病毒颗粒的主要组成成分

49、,甲、乙合成的场所分别为_(在ad中选填)。a病毒的核糖体 b宿主细胞的核糖体c病毒的核糖体和内质网 d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和内质网【答案】 (1). 蛋白质(糖蛋白) (2). (一定的)流动性 (3). 11626 (4). 翻译 (5). 氨基酸 (6). 相同 (7). b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辛德毕斯病毒为RNA病毒,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当肠道病毒侵入机体后,+RNA进入宿主细胞,以+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形成-RNA,然后再以-RNA为模板形成+RNA,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以+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衣壳,蛋白质衣壳与+RNA组装形成肠道病毒,完成肠道病毒的

50、增殖过程。【详解】(1)宿主细胞表面病毒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糖蛋白);病毒颗粒能够通过“胞饮”“出芽”方式进、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点。(2)辛德毕斯病毒+RNA含有11626个碱基,其中A和G占碱基总数的50%,病毒基因组+RNA合成一条子代+RNA的过程为:先以病毒的+RNA为模板合成-RNA(互补RNA),该过程需要C+U的碱基数为1162650%,再利用-RNA为模板合成子代病毒的+RNA,该过程需要C+U的碱基数为1162650%因此,病毒基因组+RNA合成一条子代+RNA的过程共需要碱基U和C的数目为11626个。(3)过程合成的是RNA聚合酶,该酶属于蛋白质

51、,因此表示翻译过程,该过程需利用宿主细胞的氨基酸作为原料;过程是先以病毒的+RNA为模板合成-RNA(互补RNA),再利用-RNA为模板合成子代病毒的+RNA,该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C-G,与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相同。(4)由图中直接可以看出,甲的合成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乙合成的场所是宿主细胞中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9. 如图为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据图回答下

52、列问题:(1)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_的,其内的培养液成分中是否含有32P_(填“含有”或“不含”)。(2)测定发现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保温培养时间过短,_(从A、B中选填)。也可能是因为保温培养时间过长,_(从A、B中选填)。A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B有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仍存在于培养液中(3)若只有C中含有大量放射性,能否直接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_(填“能”或“不能”)。(4)请你设计一个给T2噬菌体标记上32P的实验:配制适合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_,作为合成DNA的原料;在培养基中接种大肠杆菌,培养一段

53、时间后再接种T2噬菌体,继续进行培养;在培养液中提取出所需要的T2噬菌体,其体内的_被标记上32P【答案】 (1). 大肠杆菌 (2). 不含 (3). B (4). A (5). 不能 (6). 用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 (7). DN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1)由于噬菌体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用于培养大肠杆菌,用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锥形瓶内的

54、营养成分中不能含有32P。(2)测定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较短,有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仍存在于培养液中,故选B。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也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故选A。(3)若只有C中含有大量放射性,由于缺少对照组,不能直接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4)配制适合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用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作为合成DNA的原料;在培养基中接种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接种T2噬菌体,继续进行培养;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培养液中提取出所需要的T2噬菌体,其体

55、内的DNA被标记上32P。【点睛】本题结合实验流程图,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解释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30. 图1是雌雄果蝇体细胞内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图2是果蝇X、Y染色体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对果蝇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测定图1中_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2)18世纪初,美国科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该实验中的白眼、红眼基因位于图2中_染色体的_区段。(3)图2中同源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决定_填(“有关”或“无关”)。(4)已知果蝇

56、的刚毛对截毛表现为显性,等位基因(B和b)位于区段。某一刚毛雄果蝇的体细胞中有B和b两种基因请写出该果蝇可能的基因型,并设计实验探究B和b在性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该果蝇可能的基因型是:_实验设计思路:让该果蝇与基因型为_的果蝇杂交,分析后代的表现型。预测结果:如果后代中雌性个体全为刚毛,雄性个体全为截毛,说明该刚毛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如果后代中雌性个体全为截毛,雄性个体全为刚毛,说明该刚毛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答案】 (1). 5 (2). X (3). 2 (4). 有关 (5). XBYb或XbYB (6). XbXb (7). XBYb (8). XbYB【解析】【分析】1.果蝇作为典型

57、的实验动物的优点是:易饲养、繁殖快、后代数量多、相对性状明显,基因组测定需测定3+X+Y共5条染色体;2.图2中2片段是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女患病率不一定相等;1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即伴Y遗传。【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1中果蝇属于XY型性别决定生物,故对其基因组测序只需测3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X和Y)共5条染色体。(2)美国科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该实验中的白眼、红眼基因位于图2中X染色体的2片段上,即眼色性状的遗传为伴

58、性遗传。(3)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虽然存在等位基因,但上面的基因控制性状的也与性别相关联,如XaXa与XaYA杂交,后代中的雄性个体均为显性,而雌性个体均为隐性。(4)由于B(b)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因此一刚毛雄果蝇的体细胞中有B和b两种基因,该果蝇的基因型可能是XBYb或XbYB。为了检测该刚毛果蝇的基因型,则需通过测交来检测,即让该果蝇与截毛雌果蝇XbXb杂交,分析后代的表现型情况可以确定果蝇的基因型。如果该果蝇的基因型为XBYb,则XBYbXbXbXbYb、XBXb,雌性个体全为刚毛,雄性个体全为截毛;如果该果蝇的基因型为XbYB,则XbYBXbXbXbXb、XbYB,

59、雌性个体全为截毛,雄性个体全为刚毛。【点睛】熟知果蝇的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并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演绎推理并能设计遗传实验、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31. 下图为某家庭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相关基因用D、d表示。请据图回答:(1)该遗传病为_(填“显”或“隐”)性遗传病。(2)若该遗传病是伴Y遗传,则在第代中表现型不符合的个体有_(填图中数字序号)。(3)若该遗传病是伴X遗传,则2的基因型是_,3的致病基因来自_个体,该致病基因的遗传过程体现了_的特点。(4)若该遗传病是苯丙酮尿症(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正常人群中每70人有1人

60、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2与表现型正常的异性婚配,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_;若此夫妇色觉均正常,已经生出一个患红绿色盲的孩子(致病基因用b表示),则再生一个孩子两种病均不患的概率是_。【答案】 (1). 隐 (2). 1、3、4 (3). XDXD或XDXd (4). 2 (5). 交叉遗传 (6). 1/420 (7). 419/560【解析】【分析】对于系谱图中遗传病概率的计算,首先要依据“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判断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再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是两种遗传病相结合的类型,可采用“分解组合法”,即从每一种遗传病入手,算出其患病和正常

61、的概率,然后依题意进行组合,从而获得答案。【详解】(1)系谱图显示,1和2均正常,其儿子1患病,据此可推知该单基因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2)Y染色体仅存在于男性的细胞中。如果该遗传病是伴Y遗传,由于1正常,则1应正常,由于3患病,则4应患病,3应正常,即在第代中表现型不符合的个体有1、3、4。(3)如果该遗传病是伴X遗传,则1的基因型为XdY,进而推知1和2的基因型依次为XDY、XDXd,所2个体的基因型是XDXD或XDXd。男性的Y染色体遗传自父亲、X染色体遗传自母亲,因此3的致病基因来自2,该致病基因的传递过程体现了交叉遗传的特点。(4)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该遗传病是苯丙酮

62、尿症,则1、2的基因型分别为dd、Dd。由1的基因型为dd可知,1和2的基因型均为Dd,进而推知2的基因型是1/3DD或2/3Dd。正常人群中每70人有1人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即在正常人群中,基因型为Dd的概率是1/70。2若与表现型正常异性婚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2/31/701/41/420。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此夫妇色觉均正常,已生一个患红绿色盲孩子(只能是XbY),则此夫妇关于红绿色盲的基因型为XBXb、XBY,则再生一个孩子两种病均不患的概率是(1-1/420)3/4=419/560。【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遗传系谱图中的遗传方式辨析相关知识,需要考生根据遗传系谱图中亲代与子代的表型关系以及题干信息明辨该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并确定有关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基于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和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