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72274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 (每题2分,共48分)1. 公元前632年,晋侯召周王于河阳,以诸侯见。孔子以为,以臣子召见君王,不可以为训,故书曰“天子狩于河阳。”孔子此举意在A. 谴责晋侯公然违背周朝礼制B. 号召史家应尊重历史事实C. 帮助周王维 系中央集权制度D. 维护衰败的周朝礼仪制度

2、【答案】D【解析】【详解】公元前632年,晋侯召周王于河阳,以诸侯见,说明当时周天子的实力下降,而孔子认为臣子召见君王不可以为训,因此书曰“天子狩于河阳”,孔子这一改动是想要维护西周礼制,即以“狩”掩盖礼制崩坏的局面,D正确;孔子并未直接谴责晋侯,排除A;孔子的记载并未尊重历史事实,排除B;西周并未实行中央集权,排除C。2.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司马迁认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都是黄帝的子孙;史记.秦本纪中说秦人是顺顼的后代:史记楚世家中说楚人是顺顼的后代:史记匈奴列传中说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司马迁的这种记史传统A. 强化了华夏认同的思想观念B. 根植于先秦叙史文化传统C. 冲击了尊卑贵贱的等级

3、秩序D. 标志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从“司马迁认为额项、帝喾唐尧、虞舜都是黄帝的子孙“秦人是颛顼的后代”“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等可知,司马迁认为秦人、楚人、匈奴都是黄帝的子孙,这强化了华夏认同的思想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司马迁撰史根植于先秦叙史文化传统,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的思想观念,与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无关,故C项错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故D项错误。3.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中美望厦条约规定:“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

4、平酌办。”12年之后的事是很渺茫的,(王朝中人)正窃喜于“万年和约”换来的太平,他们还不可能体会到自己轻易接受的“修约”一条,包含着极其沉重的分量和无穷无尽的麻烦。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窃喜”反映出统治者对当时世界形势认识不足B. 12年后美国以此为借口率先发动对华战争C. 在此12年中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有了一定发展D. “麻烦 主要指后来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正窃喜于万年和约换来太平,他们还不可能体会到自己轻易接受的修约一条,包含着极其沉重的分量和无穷无尽的麻烦”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把签订不平等条约当成是一种保太平的方式,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这是一种无知的

5、体现,故A符合题意;望厦条约签订于1844年,12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美国无关,排除B;此期间民族工业还没有诞生,排除C;麻烦是指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排除D。4. 1852年3月,英国驻广州全权代办米切尔在-份报告书中兴高采烈的写道:英国资产阶级“一想到和3万万或4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璞鼎查告诉他们,说是他已为他们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广阔,以至兰开夏郡全部工厂出产的衣料也不够供给它一省所需” 。对材料理解符合史实的是A. 英国高估了中国百姓的购买力B.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需求得以满足C. 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D. 通商

6、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广阔,以至兰开夏郡全部工厂出产的衣料也不够供给它一省所需”可知,材料反映中国五口通商会给英国带来无限商机,打开了一个巨大市场,可是,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结果是英国的商品在中国滞销,材料说明英国高估了中国百姓的购买力,故选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扩大市场,结果五口通商后,英国商品滞销,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扩大市场和掠夺原料,“通商”无法体现鸦片战争的性质,排除D。【点睛】5. 有学者指出,“最革命的文献不一定就是纲领,我们不能越组代息,

7、把现代人的观点强加给洪秀全等,硬要他们也接受制度(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太平天国革命纲领的论断。”该学者意在说明A. 洪秀全等未能提出反映农民愿望的口号B. 把制度说成纲领是现代史学家的论断C. 太平天国缺乏指导革命进程的总体纲领D. 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反封建反侵略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不能硬要他们也接受制度(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太平天国革命纲领的论断”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当代学者在解释历史时,把制度强行解析成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这是不公正的,故B正确;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排除A;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所在,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天朝田亩制度的内涵是什么,排除D。6

8、. 辛亥革命是中等阶级的革命,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在大革命时期,“国民”词义近“公民”,包罗了同封建势力对立的全体老百姓,其内涵和外延都超过了中等阶级。从中等阶级革命到国民革命,体现了A.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必然性B. 战争的规模在不断扩大C. 革命的斗争对象发生了变化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国民包罗了同封建势力对立的全体老百姓,国民革命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从中等阶级革命到国民革命,反映了参与革命的阶层更加广泛,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必然性,故选A;从中等阶级革命到国民革命,无法体现战争的规模,排除B;革命斗争的对象仍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排除C;191

9、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D。【点睛】7. 1934年11月的红星报(红军总政治部主办)撰文强调,必须首先从群众切身的利益开始,然后逐步进入苏维埃基本主张的宣传,必须以最通俗的语言、极大的耐心,同群众接近,来启发他们的斗争。这说明此时中国共产党A. 注重宣传策略B. 积极筹建苏维埃新政权C. 动员工人运动D. 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必须首先从群众切身的利益开始,然后逐步进入苏维埃基本主张的宣传,必须以最通俗的语言、极大的耐心,同群众接近,来启发他们的斗争”可知,此时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对群众的宣传策略,故选A;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

10、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成立,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8.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巨浪,漫画家们纷纷投身抗日,拿笔做刀枪,创作抗战漫画。下图是廖冰兄创作的漫画抗战之变化,该漫画主要反映了 A. 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 国际形势的根本好转D. 民族认同观念和意识的增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漫画可知,上图反映的是抗战第一期民众都躲避战争,逃到敌人后方;下图反映的是抗战第二期军民协同作战,齐心努力,痛击日寇,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 D 项符合题意;AC 不能从题干漫画中体现,排除;西安

11、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9. 新生活运动,简称“新运”,是国民政府推行的国民教育运动。以“礼义廉耻”思想为主,“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在民国二十八年(“新运”五周年)时,该思想被修订成“严严整整的纪律,慷慷慨慨的牺牲,实实在在的节约,轰轰烈烈的奋斗”,这一变化说明|A. 国民教育价值导向鲜明B. 遏制共产主义思想影响的扩大C. 冷战思维影响国民教育D. 国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受到重视【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民国二十八年即1939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新生活运动对于廉耻的修订振奋

12、了人们的精神面貌,鼓励了军民的抗战精神,有利于抗战的开展,说明国民教育价值导向鲜明,故选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遏制共产主义思”,排除B;1947年开始冷战,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没有结合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排除。【点睛】10. 1944年7月22日,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邀请,由包瑞德上校率领的美军观察组首批成员率先抵达延安,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热情欢迎。8月7日,美军观察组第二批成员也飞抵延安。材料表明A. 美国准备放弃支持蒋介石的政策B. 美国大力援助敌后战场的抗战C. 中共在抗战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D. 中国的抗战受到国际普遍关注【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军观察

13、组两批次到延安考查与参观,这反映出中共在抗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重视,故C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从材料也法得出,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中共的援助,排除B;材料只涉及到美国,没有体现国际普遍关注,排除D。11. 下表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西北某地农村各阶层土地拥有情况表 据此可知,该地区当时A. 调整了封建租佃关系B. 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变革C. 优先保障中农的利益D. 顺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地主、富窕、中农、贫雇农所占有的平均土地相差无几,说明此地区进行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即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B正确;材料与租佃关系无关,排除A;从材料中看不出中

14、农优先,排除C;从材料“20世纪40年代”这一时间看不出是在民族战争期间,有可能是在40年代末,且地主土地的减少,不利于团结地主阶级支持民族战争,故D项错误。12.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材料表明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B. 政协会议暂行人大职权C. 社会主义中国即将建立D. 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宣布自己执行全国

15、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暂时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故选B;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A排除;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1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是在中印签订的关于西藏地方的通商和交通协定。随后,中印和中缅发表联合声明,确认以上述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普遍指导原则。在亚非会议上通过的十项原则,实际上是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具体化。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 成功解决中印在西藏问题上的矛盾B. 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C. 标志中国外交开始奉行不结盟政策D. 改变中国

16、半殖民地的国际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在亚非会议上通过十项原则,实际上是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具体化”可以看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和认可,并成为一些重要会议所确立的原则的借鉴与参考,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印在西藏问题上的矛盾得以解决,排除A;中国外交开始奉行不结盟政策是在80年代,排除C;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已经改变,排除D。14. 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两岸一家亲”理念,提出“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等政策。这一理念A. 推动两岸多

17、元交流机制的建立B. 直接推动台湾经济发展C. 为两岸和平统奠定情感 基础D. 促进两岸大三通的实现【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 “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为两岸和平统奠定情感基础,故选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两岸多元交流机制,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两岸一家亲”理念对台湾的影响,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大三通的实现”,排除D。【点睛】15. 在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创作的喜剧骑士中,一位将军劝说一位卖香肠的人出来竞选雅典城邦领袖时说:“这是世上最

18、容易的事,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理。”作者这里的用意是A. 暗指雅典民主制度已名存实亡B. 指出雅典民主制存在缺陷C. 讽刺掌控雅典城邦的政治领袖D. 鼓吹雅典应实行平民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雅典任何公民都可以参与竞选城邦领袖,不论出身、品德、学识,因此其反映的是雅典直接民主存在着弊端,故B正确;存在弊端并不代表名存实亡,排除A;C项不是其强调的主旨,排除C;雅典实行的是民主政治,其并不是鼓吹雅典应实行平民政治,排除D。16. 伯利克里重视戏剧,年轻时就参加戏剧演出。他主政期间又通过给贫苦公民以观剧津贴,举行节日音乐竞赛

19、和修筑奏乐馆等措施,使观看戏剧演出成为雅典广大公民的娱乐活动。据此可知,这些措施的实施A. 扩大了享有民主的范围B. 宣传了人文主义精神C. 消除了平民与贵族矛盾D. 有利于公民积极参政【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伯利克里发给贫苦公民观剧津贴,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故选D;公民观剧与扩大民主范围无关,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17. 人们使用大量的比喻来概括罗马法的影响,抛开那些“鬼魂故事”的观念不谈,还有“第一生命说”“人们在它的躯体已经死去后,首次看到了它的光芒”。“第二生命说”反映出罗马法A. 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B. 超越时空影响近代欧洲立法

20、C. 在近代欧洲得到复兴D. 为近代欧洲确立了行为规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人们在它的躯体已经死去后,首次看到了它的光芒”强调的是罗马法的深远影响,结合所学近代欧洲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可知,近代欧洲国家根据罗马法来制定法律,体现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立法的影响,故选B;罗马法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与材料无关,排除A;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体现罗马法确立近代欧洲的行为规范,排除D。18. 在罗马共和国征服意大利过程中,罗马统治者对属下居民的相互关系采取了分别对待的方式。对于“同盟者”,罗马与他们签订的条约有着种种不同的差别,或给予全公民权,或给子半公民权,

21、这就使取得半公民权的地区和居民努力去争取全公民权而不是去摆脱罗马的统治。这一举措表明当时的罗马A. 制度优势促进了国家发展B. 国家实力影响对外政策的制定C. 社会治理缺乏有效方式D. 利用公民权激化各殖民地矛盾【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这就使取得半公民权的地区和居民努力去争取全公民权而不是去摆脱罗马的统治”可知,由于公民权的诱惑力,取得半公民权的地区和居民便竭力去争取全公民权,而不是去摆脱罗马的统治,故这些地区很难形成反罗马的统一阵线,说明制度优势促进了国家发展,故选 A,排除C; 材料反映罗马的对内政策,排除B;材料反映罗马的对内政策,与激化各殖民地矛盾无关,排除D。【点睛】

22、19. 1795年,乔治三世政府颁布了两个迫害民主运动的法令,以致在口头或报刊上要求国王改变政策或政府成分的人都可能成为国事犯,可不经司法程序立刻处死。这-现象说明英国A. 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备B. 国王权力不受议会限制C. 光荣革命成果遭破坏D. 国王具有完整的立法权【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在口头或报刊上要求国王改变政策或政府成分的人都可能成为国事犯,可不经司法程序立刻处死”表明英国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权力,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备,故选A;1689年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现象表明君主立

23、宪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并非破坏了光荣革命成果君主立宪制,排除C;立法权在议会,国王没有立法权,排除D。【点睛】20. 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一个威权国家,政治上推行独具特色的、缺乏议会民主制的君主立宪制:经济上由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地推行福利国家建设,以解决社会矛盾。这种威权国家同时避免了沙俄式的专制和英法的低效。”该学者旨在A. 强调德国政体缺乏民主色彩B. 指出英法等国政体存在弊端C. 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D. 肯定特殊模式利于德国发展【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这种威权国家同时避免了沙俄式的专制和英法的低效”可知,该学着肯定了德国特殊模式对德国发展的积极作用

24、,故选D;A不能反映“避免了沙俄式的专制”,排除;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反映德国特殊模式的优点,无法体现“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点睛】21. 1813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品德的形成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工人阶级”一词。到1817-1818年间,“工人阶级”一词被欧文不断阐释,并作为同“上等阶级”“中等阶级相对立的概念。以后,工人的刊物广泛地接受和使用了“工人阶级”一词,这一现象表明A. 工人阶级接受了科学理论的指导B. 欧文的理论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C. 空想社会主义主张阶级斗争理论D. 社会各阶级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消弥【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欧文的

25、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有关“工人阶级”的表述在不断阐释中被接受与广泛使用,这对之后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来源,故B正确;空想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的理论,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阶级斗争,排除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22. 1946年2月,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他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相整合的国家,因而他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对外政策的首位。据此可知凯南的“长电报”A. 导致美苏从盟友转变为对手B. 是美国推行“冷战”的表现C. 为遏制共产主义提供了参考D. 推动了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

26、材料“他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对外政策的首位”反映出凯南主张遏制苏联的政策,这为后来冷战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参考,故C正确;美苏从盟友转变为对手是因为二战后,国家利益及社会制度的冲突,故A错误;当时还没有开始冷战,排除B;D项是1955年华约的建立,排除。23. 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增加对非洲的经济援助,到1959年已增至1亿美元,1960年突破2亿美元,1963年为4.765亿美元。美国加强对非洲援助意在A.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B. 推动非洲经济发展C. 遏制不结盟运动发展D. 与苏争夺中间地带【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世界形成美苏两极

27、格局,美国和苏联在世界范围内争夺世界霸权,美国加强对非洲援助是为了与苏争夺中间地带,故选D;AB都不是美国的主要目的,排除;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24. 1989年11月9日,在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时任东德统一社会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将原本政府放宽私人出境限制的命令,口误宣布为“柏林墙”立即开放。一个历史的偶然唤起了民意,20分钟后,人们如潮水般向“柏林墙”涌来,高呼口号一同推倒“柏林墙”。这则材料反映了A. 德国结束分裂实现统一B. 柏林墙倒塌宣告冷战结束C. 冷战阻碍了德国的发展D. 东德人民渴望国家的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20分钟

28、后,人们如潮水般向柏林墙涌来,高呼口号一同推倒柏林墙”可以看出,当时东德人民对柏林墙的厌恶和对国家统一的迫切渴望,故D项正确;德国统一是在1900 年,排除A;苏联解体宣告冷战结束,故B项错误;冷战初期,西德和东德在美苏的支持下,都取得较大的发展,故C项说法过于绝对。二、非选择题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文官制度的发展 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很少受到外来的影响,不仅历史悠久、从未中断,而且沿革清晰、源流可考。中国文官制度的主宰和灵魂是皇帝,同时,文官机构又是支撑皇帝专制主义统治的重要支柱。中国自秦汉时起,便开始制订文官律。唐六典的出现,则是文官法成熟的标志。经过宋元至明清,

29、以会典的形式为主,形成了文官法的独立体系。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官制度对世界各国文官制度的发展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唐代文官制度中的制授、敕授、旨授和判补等影响了日本的近代文官制度。13世纪末以来,马可.波罗、利玛窦等人也介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其中便包括文官制度,这对于开阔西方人的视野,传播东方的古代文明起了良好的作用。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材料二 19 世纪50年代起,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3年,斯坦福.诺斯科特和查尔斯.杜维廉爵士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同时提出了改革的原则性建议:(一)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

30、度,择优录用文官:(二)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三)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转调:(四)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提升。这份报告成为英国现代常任文官制度形成的基础。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至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也标志着西方第一个公务员法规的诞生。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

31、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答案】(1)特点:独立性强;历史悠久、沿革清晰;服务于专制王权;影响深远等。意义:提高官员文化素质;规范官吏的选用和管理;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等。(2)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启蒙运动解放思想);旧官吏制度的弊端等。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依据教育程度分类;统一管理,灵活调用;加强考核、注重功绩;渐进改革,日益完善;趋于法制化,专业化等。【解析】【分析】【详解】(1)特点:根据“在

32、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很少受到外来的影响”得出独立性强;根据“历史悠久、从未中断,而且沿革清晰、源流可考”得出历史悠久、沿革清晰;根据“文官机构又是支撑皇帝专制主义统治的重要支柱”得出服务于专制王权;根据“对世界各国文官制度的发展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得出影响深远等。意义:根据“文官机构又是支撑皇帝专制主义统治的重要支柱”得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根据“对世界各国文官制度的发展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得出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根据所学,还可从规范官吏的选用和管理、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等分析总结。(2)背景:根据“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完成);根据“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

33、”得出旧官吏制度的弊端;根据所学,还可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等方面分析总结。特征:根据“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得出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根据“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得出依据教育程度分类;根据“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转调”得出统一管理,灵活调用;根据“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提升”得出加强考核、注重功绩;根据“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得出渐进改革,日益完善;根据“标志着西方第一个公务员法规的诞生”得出趋于法制化,专业化等。【点睛】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柏林危机和古

34、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中最为激烈的两场危机。在冷战的大战略中,美苏双方共同的出发点都是:尽可能不扩大或加深现有的危机,坚决不能把世界推向战争。所以,肯尼迪总统没有在柏林危机和导弹危机的紧要关头向苏联发起进攻,而是选择了克制。同样,赫鲁晓夫也没有在导弹危机的白热化时刻,选择向柏林采取行动。在激烈对抗的同时,美苏双方虽然都想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同时都在寻求和解的办法,力图避免事态的恶化,竭力避免走向核战争。双方冷战博弈的最终结果是美苏双方都做出了一些让步,相互妥协,维持原有的利益。白秀娟美苏冷战博弈材料提供了美苏冷战的相关史实,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

35、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观点一:冷战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冷战是美苏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展的必然结果,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苏联极力伸张“共产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美国极力维持资本主义世界的完整性,推广美式民主制度。在这种不可调和的分歧中,意识形态从社会制度上把世界划分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苏又把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史实准确,与论题相关,合乎逻辑)国家利益的对立,使美苏在广泛的国际事务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和对抗,甚至以核武器作为威胁,加剧了整个世界的紧张局势。观点二:冷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

36、战的爆发。基于冷战整体局势,美苏双方在应对危机时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都是从冷战整体态势的角度探寻自身的解决对策。危机发生时,美国没有在柏林危机和导弹危机的紧要关头向苏联发起进攻,而是选择了克制,苏联也没有在导弹危机的白热化时刻选择向柏林采取行动。美苏之间和互牵制,相互联系,在激烈对抗的同时,又都在寻求和解的办法,最终以谈判、克制、妥协的方式协商解决。(史实准确,与论题相关,合乎逻辑)双方都在对抗中相互震慑了对方,使对方不敢再轻举妄动,避免使用武力,故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中“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中最为激烈的

37、两场危机”信息结合所学可得出冷战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美苏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的根本对立、美苏在广泛的国际事务中发生冲突和对抗等方面进行说明。还可依据材料中“尽可能不扩大或加深现有的危机,坚决不能把世界推向战争”、“但同时都在寻求和解的办法,力图避免事态的恶化,竭力避免走向核战争”等信息结合所学可得出冷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然后结合所学从美苏双方都从冷战整体态势的角度探寻自身的解决对策、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时美苏都保持克制等方面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20 年,弗里德里希.恩

38、格斯出生于德意志莱茵省一个工厂主家庭。17岁时,正在读中学的恩格斯被父亲要求辍学经商。1841年,恩格斯在服兵役期间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并逐渐成为一个坚定民主主义者。1844年恩格斯在巴黎拜访了马克思并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一起创立无产阶级理论。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出版。第一国际成立后,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参加了国际的领导工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肩负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整理和出版马克思遗著、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各国年轻的社会主义活动家和理论家的重任。1888年,恩格斯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

39、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阐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摘自戴维麦克莱伦恩格斯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恩格斯的历史功绩。(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恩格斯能够取得巨大功绩的原因。【答案】(1)功绩:和马克思一起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参与创办第一国际并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培养社会主义活动家;整理编辑和捍卫马克思主义;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2)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阶级矛盾的激化;国际工人运动兴起;德国的民主革命运动;古典哲学以及政治学说的传播;良好的家庭环境;自身对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

40、的不懈追求;马克思的支持与影响。【解析】【分析】【详解】(1)功绩:根据“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出版”得出和马克思一起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根据“第一国际成立后,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参加了国际的领导工作”得出参与创办第一国际并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根据“培养各国年轻的社会主义活动家和理论家”得出培养社会主义活动家;根据“整理和出版马克思遗著、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出整理编辑和捍卫马克思主义;根据“阐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得出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2)原因:根据“1820 年”,联系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得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阶级矛盾的激化、国际工人运动兴起;根据“逐渐成为一个坚定民主主义者”得出德国的民主革命运动;根据“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得出古典哲学以及政治学说的传播;根据“出生于德意志莱茵省一个工厂主家庭”得出良好的家庭环境;根据“整理和出版马克思遗著、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出自身对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的不懈追求;根据“拜访了马克思并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得出马克思的支持与影响。【点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