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选择题1刘邦崇尚黄老之道,但对儒生陆贾的新语大为赞赏,勉励太子读诗书,以太牢祭祀孔子,尊敬三老。这反映了(B)A儒学正统地位已确立B汉代尊儒有一定的延续性C汉初治国思想的转变D汉朝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解析西汉初年的刘邦赞赏儒家学者,祭祀孔子,这说明汉代尊崇儒学有一定的延续性,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汉初的治国思想是黄老思想,排除C项;题干无法得出当时的学术氛围,排除D项。2(2022镇江)汉武帝泰山刻石中记载:“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
2、蕃息,天禄永得。”材料体现了(A)A“大一统”的政治理想B华夷平等的民族观念C“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D郡国并行的地方治理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泰山刻石中强调四海之内统一实行郡县,人民安享太平盛世,体现的是国家“大一统”的政治理想,A项正确;材料并未明确华夷“平等”的民族观,B项错误;“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C项错误;郡国并行的地方治理与“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不符,D项错误。3从“屏藩”愿景到“离心”现实,再到武帝集权强汉,西汉最棘手的内政问题的化解,主要是通过(B)A设立刺史监国B使王国郡县化C推行崇文抑武D实施盐铁官营解析西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由
3、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使王国越分越小,郡县管辖的区域越来越大,从而通过王国的郡县化来解决“离心”问题,故选B项;设立刺史监国只是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排除A项;西汉王朝没有推行崇文抑武政策,排除C项;实施盐铁官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中央集权,但不是解决“离心”问题的主要措施,排除D项。4汉武帝元狩元年,由于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谋反,汉武帝“乃作左官之律”,规定不经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诸侯的官吏即构成“左官罪”。此举旨在(A)A加强对地方的全面控制B废除郡国并行制度C确保君主权力高度集中D巩固贵族政治统治解析汉朝时不经过中央任免而私自担任地方诸侯的官吏构成“
4、左官罪”,此举加强了汉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是针对贵族,排除D项。5(2022青岛)下表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计表,这说明关市的设置(C)时间文献记载备注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史记匈奴列传安帝永初中(公元110年)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刘虞“劝督农植,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后汉书刘虞传A是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B充分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5、C是促进民族交融的重要方式D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解析根据材料“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开上古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等信息可知,“和亲”“关市”等方式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原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丝绸之路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涉及民族交融,但没有体现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排除D项。6西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乡、亭、里三级组织,里以下设什伍组织。里掌百户,什长、伍长分别主十家和五家,三者各司其职。这一设置(C)A有力促进了地方乡绅阶层的发展壮大B推动公共权力在横
6、向上扩展C凸显了基层组织在地方治理中的地位D扩大了郡县长官的行政权力解析西汉在郡县以下设置三级组织,在最基层的里下设什、伍,里长、什长、伍长各司其职,使国家管理几乎渗透到每个家庭,凸显了基层组织在地方治理中的地位,C项正确;西汉在地方上建立严密的管理体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限制而非促进了地方乡绅阶层的发展壮大,A项错误;推动公共权力在横向上扩展与里长、什长、伍长各司其职等不符,B项错误;郡县以下组织严密完整、各司其职,没有扩大郡县长官的行政权力,D项错误。7下表为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年)至太初年间(公元前 104年公元前 101 年)汉武帝分封的部分侯国(据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编制)
7、。据此可知(A)侯国名获封侯身份安成、宜春、句容、句陵长沙定王子丹杨、盱台、湖孰、秩阳、睢陵、龙丘、张梁江都易王子剧、壤、平望、临原、葛魁、益都、平酌、剧魁、寿梁、平度、宜成、临朐淄川懿王子广望、将梁、薪馆、薪处、陆城中山靖王子A大一统政治格局渐趋巩固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加剧C分封宗法制得到局部恢复D儒家纲常伦理影响政治决策解析根据表中统计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将诸侯王的子弟分封诸侯,原来的一个王国分成了几个侯国,这必然会导致王国控制的地域缩小,使其无力对抗中央,从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渐趋巩固,故A项符合题意,正确;表中看不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情况
8、,排除B项;分封宗法制下主要维护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显然不利于维护嫡长子特权,排除C项;儒家纲常伦理的基本精神是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D项显然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8(2022河南高二月考)在面对瘟疫的不确定性时,古代中国人往往从超自然力量来理解瘟疫,并以孝道等道德因素来解释瘟疫的流行和感染。这类解释旨在(D)A展现统治者的仁政爱民B宣扬“天人感应”以警示世人C表达官方或个人的自省D彰显伦理纲常的道德力量解析古代中国人以孝道等道德因素来解释瘟疫的流行和感染,目的是彰显孝道伦常等道德力量,故选D项;从超自然力量和孝道等道德因素解释瘟疫,无法体现统治者的仁政爱民,排除A项;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9、;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9(2022湖北高三其他模拟)下图是春秋战国时出现的理论,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它在秦汉时的一次重大的政治应用是(A)A构建起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王道政治理论B奠定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C确立古代相生相胜周而复始的历史理论D建立起了中国的哲学体系解析图示是阴阳五行相生相胜理论,西汉的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学说,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了“天人感应”理论,作为阐述王道政治主张的主要理论,A项正确;B、D两项不是政治应用,排除;C项是历史循环论且是战国末期邹衍提出的,排除。10自汉代起,朝廷就开设了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的课程“经筵”;到了宋朝经筵
10、则完全制度化,时人曾评价:“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由此可知,中国古代(C)A皇帝权威始终受制于儒家思想B宰相权力日益成为皇权的桎梏C官僚集团对皇权形成制约机制D皇帝的地位呈现逐渐降低趋势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因经筵制度形成而构成的官僚集团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C项;A项中“始终”二字无从体现;材料没有体现B项,且宰相权力日益成为皇权桎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日益”一词说法有误;古代皇权始终呈上升趋势,D项错误。11(2022三明)汉武帝时期,桑弘羊主持的财政改革对盐的生产实行民制官收政策,在市内设官吏定点销售,在不设市的小邑和乡村,特准
11、中小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分销给消费者。此举意在(C)A推动制盐业的繁荣B统一盐价稳定市场C控制盐业增加收入D打击商人消灭割据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对盐的生产实行民制官收政策”“特准中小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分销给消费者”等信息可以看出,此举一方面是加强对盐业经营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故答案为C项;材料只是反映对盐业生产和销售的管理,没有反映是为了推动制盐业的繁荣,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统一盐价,且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稳定市场,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此举意在消灭割据,排除D项。12古老地名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映射了社会的变迁。以下是汉代河套地区的一些县名:西河郡的美稷、广田、
12、谷罗、饶、富昌;五原郡的田辟、宜梁、临沃;朔方郡的沃野、广牧。据此可知,汉代(C)A河套地区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B移民实边政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C政府重视边疆土地资源的开发D儒家文化在边疆得到传播与认同解析由材料可知,河套地区的美稷、广田、谷罗、饶、富昌、田辟、宜梁、沃野、广牧等县名反映了这一地区良田广辟,庄稼茂盛,粮食丰收,富饶昌盛,适宜田牧,反映出农业迅速发展,说明汉代政府重视边疆土地资源的开发,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和畜牧业的比重对比,不能得出汉代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结论,排除A项;县的名称没有体现移民实边政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信息,排除B项;儒家主张实施礼治、德治、人治,宣扬仁、义、礼
13、、智、信、恕、忠、孝、悌的价值观,材料无法体现与此相关的地名,排除D项。13范晔在写后汉书时将东汉皇后与帝王同入纪传体史书的最高体系中,这反映的实质是(D)A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B受少数民族影响深刻C女性政治手腕的高明D皇室母族势力受重视解析将东汉皇后与帝王同入纪传体史书的最高体系中,体现出东汉时期的外戚专权,反映了为加强皇权,打击宗亲和外朝重臣,皇室母族势力受重视,统治者授予外戚重要权力,故答案为D项;在传统“夫为妻纲”的男权社会中,女性社会地位仍然低下,排除A项;外戚专权现象与少数民族关联不大,排除B项;C项未反映实质,排除。14如图为汉武帝时期的“大飞鸿”“玉兔蟾蜍”“延益寿”瓦当,分别代
14、表“太阳”“月亮”“延寿”,寓意“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延年益寿”。这些瓦当体现了(A)A社会观念与艺术审美的结合B科技发展与人文价值的统一C政治统一与经济繁荣的盛况D儒家思想与市井风情的杂糅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的瓦当的取名,寓意“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延年益寿”,说明建筑理念中蕴涵着对统治长治久安的希冀和对长生不老的企盼,体现了建筑艺术与社会观念的融合,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科技发展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故B项错误;仅凭瓦当无法体现经济繁荣,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瓦当属于皇家建筑的构件,与市井风情无关,故D项错误。15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下表是
15、汉代不同时期的部分汉赋介绍。表中信息反映了(D)时期作者作品主要内容西汉初年枚乘七发批判了统治阶级腐化生活,倡导省俭西汉中期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描述了诸侯、天子的游猎盛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在赋的末尾,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惩奢劝俭的用意西汉末年扬雄逐贫赋表达自己甘于贫困,鄙视“贫富苟得”的志趣东汉末年张衡二京赋强烈真切地指责统治阶级荒淫生活A批奢折射出汉代的繁盛B倡俭是汉代主流治国思想C汉赋受到佛道思想影响D时代风貌影响了汉赋创作解析汉赋在两汉时期描述的内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内容是对时代的反映,故汉赋创作受到时代的影响,D项正确;A项与题干中汉初和东汉末年的内容不符,排除;B项与
16、汉武帝时期的内容不符,排除;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6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材料一史料说明史料:穆天子传,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约三千年前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给西王母“锦组百纯(匹)”的记录史料: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砖瓦窑址,发现了百余具骨骸。DNA检测显示,在提取的15个骨骸样本中,有一个属于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史料:俄国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1)指出上述材料的史料类型。材料二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学界说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第二种观点认为早在
17、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2)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以上史料和所学说明。答案(1)文献史料;实物史料。(2)我同意第一种观点。张骞通西域前的中西往来是零星的、不稳定的,主要是民间往来;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成为稳定的商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往来更加频繁,官方和民间交往同时进行。因此,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标志性事件。或:我同意第二种观点。史料,时间上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且文献和实物史料(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因此,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解析(1)根据材料的内容可得出:是文献史料;是实物史料。(2)根据“一种观点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可得出:我同意第一种观点。张骞通西域前的中西往来是零星的、不稳定的,主要是民间往来;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成为稳定的商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往来更加频繁,官方和民间交往同时进行。因此,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标志性事件。也可根据“第二种观点认为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并结合所学得出:我同意第二种观点。史料,时间上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且文献和实物史料(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因此,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