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版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四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71112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四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版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四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2版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四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2版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四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2版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四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2版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四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2版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四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2版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四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2版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四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2版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四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2版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四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2版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四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2版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学案:专题四 二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标志: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2)意义: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2.中共八大的成功探索:(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之路成为党和人民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2)召开:1956年9月,在北京举行。(3)内容:(填写正确序号)。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

2、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重申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强调全党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提出依法治国。(4)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3.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1)背景: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2)导火线: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的文章。(3)开始标志: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4)对

3、民主法制的破坏。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组织冲击中共上海市委,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领导大权,毛泽东对此予以支持。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5)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核心概念】中共八大对主要矛盾的判断(1)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2)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3)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易错点拨】“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

4、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情境思考】思考:上图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有何影响?(历史解释)提示:事件:“文化大革命”。影响: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与法制。二、历史的伟大转折1.背景:(1)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上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2.内容: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

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意义:(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期。【情境思考】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考:邓小平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这些观点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历史解释)提示:观点:加强法制建设。背景:“文化大革命”践踏了民主与法制。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前提:(1)改革开

6、放以后,中国进入政治建设新时期。(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2.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3.修订宪法:时间1982年11月会议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内容(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对国家机构的设置、职责、管理体制等规定做出调整意义成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4.确立依法治国方略:(1)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

7、务。(2)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5.加强基层民主:形式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意义(1)提高了人们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2)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3)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易错点拨】“法制”和“法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新时期法制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指制定和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等。(2)“法治”指的是按照法律规定来治理国家,与“人治”相对应。新时期的法制建设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依法治国还在进一步完善中。【情境思

8、考】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邓小平(1980年)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遭受严重挫折的原因有哪些?(史料实证)提示:封建意识的影响;缺乏民主和法制思想。主题民主政治建设的挫折及历史转折 一、从“文化大革命”的角度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1.从发生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文化大革命”发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2.从严重后果看,“

9、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和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度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这都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难。3.从历史传统看,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封建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淡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世界上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必要。二、全面认识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的特色1.指导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珍惜自己的实践成果,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但绝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的模式。2.引领中国民主政治

10、发展的核心力量具有鲜明的特色。我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力量,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3.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式、步骤具有鲜明的特色。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落后,马上实行普选时机和条件均不成熟。因此,扩大基层民主是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有了这样牢固的基础,再一步步地从地方各级逐渐发展,最终达到覆盖全国的范围。4.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全面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意义1.实现了思想路线

11、的拨乱反正。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前提和先导。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并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3.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4.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使党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史料一全国掀起了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中央文革小组煽动造反派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委员会、各级

12、人民群众团体,这些机关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领导干部以及一些群众被扣上“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帽子而遭到批斗、抄家和监禁。整个社会不断陷于动乱之中。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史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提示:现象:国家机关陷于瘫痪状态,干部群众个人权利无法保障。说明: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史料二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说:“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2)根据史料二回答“文化大革命”对民主和法制

13、建设敲响了怎样的警钟?(历史解释)提示: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和法制教育。1.1956年在北京召开中共“八大”。下列有关中共“八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的新形势下召开B.它正确地分析了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C.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D.“八大”确定的路线被长期坚持下来【解析】选D。中共“八大”是1956年,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背景下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正确分析了当前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并提出今后国家主要任务,“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A、B、C正确;“八

14、大”路线并没有被坚持下来,紧接着1958年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就是重大失误,D错误,符合题意。2.一些中国人的名字往往带有时代烙印,下列人名中体现“文化大革命”时代特征的是()A.援朝B.跃进C.工兵D.改革【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战线一片混乱,高考制度被废止,“工农兵学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方面的表现,“工兵”与之相符。故答案为C。A,抗美援朝是19501953年,“援朝”与之相符,排除;B,大跃进是1958年,“跃进”与之相符,排除;D,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与之相符,排除。【深化点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

15、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文化大革命”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3.“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此“隆中三策”被提炼为党的理论的会议是()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解析】选B。根据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内容的掌握,联系材料中“停止批邓”“冤案一理”“生产狠狠抓”等,较容易得到正确答案。4.(2021郑州高一检测)“截至2018年8月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67件,行政法规756件,地方性法规1

16、2 000多件,涵盖了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这说明()A.基层民主得到了保障B.依法治国得到了落实C.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D.行政权滥用受到遏制【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现行有效法律、法规数量多,门类全,涵盖了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等,说明我国的法律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C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基层民主得到了保障,A错误;依法治国得到了落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行政权滥用受到了遏制,D错误。【备选习题】1.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

17、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与此同时,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具体表现是()A.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B.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解析】选B。A是在1999年,与材料中“1997年中共十五大”不符,故A错误;B符合所学知识,故B正确;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材料中“1997年”不符,故C错误;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与材料中“1997年”不符,故D错误。2.1982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

18、涣散的局面指出:“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所以,现在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邓小平的目的是()A.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B.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C.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解析】选D。强调经济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B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不符,故B错误;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与材料中“1982年”不符,故C错误;D与材料中“针对社会法治涣散”“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相符,故D正确。3.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

19、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做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材料二他们每天都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观察中国(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实现“民治”建立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2)材料二反映了哪个时期的情况?它对政治建设有何危害?【解析】第(1)题注意题干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结合三大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回答。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中的信息“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公开批判”可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文化大革命”时期。危害: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