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夜莺的歌声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
2、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1文中的“小夜莺”指的是_。(A小孩 B漂亮的鸟)“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
3、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2课文以_为线索进行记叙,以_为标志,写了三部分内容:A以歌声_B以歌声_C战斗结束后,“小夜莺”的歌声继续。二 、课内语段阅读。“|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 怎么会剩下我一个 这里有麻雀 乌鸦 猫头鹰 多着呢 夜莺倒_是只有我一个1给第2自
4、然段加标点,并给加点字注音。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继续-( ) 盘问-( )3短文是_和_之间的对话,特点是_,文中“麻雀、乌鸦、猫头鹰”指的是_。从中可以体会到小男孩的_和对敌人的_二、 课内语段阅读。“你这个坏家伙!”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1短文中“野兽”指的是_。2_谩骂_是“蠢东西”,其实真正的“蠢东西”是_。“轻蔑”的意思是_。3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4照样子,写词语。 不慌不忙 不_不_ 不_不_
5、14小英雄雨来一、 带着问题来读书。1课文题目的特点是_(A以故事的内容拟题B以人物的名字来拟题)2课文是作家_(A管桦 B巴金)的作品,本文分成六部分,小标题是1_2_3_4_5_6_二、 课内语段阅读。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雨来疼得直咧( )嘴。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 )起一块,咬着牙拧。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雨来打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 )在炕沿上。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6、2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_的情感。3从短文中找出鬼子军官打雨来的动词_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敌人的_。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一、 带着问题来读书。1、文题中“一个中国孩子”指的是_,他呼唤的是_,因为他_。2、课文属于_文体,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 )的信。二、 课内语段阅读。敬爱的加利先生,在此,我代表我的家庭,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通过您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起 一致)行动起来,(维持 维护)和平,(制止 阻止)战争!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
7、争敲响丧( )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2用“/”画去括号内使用不恰当的词。3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中国孩子向国际社会呼吁“_”的心声。三、 细读课文深感悟。“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销烟”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上还有一些地区存在战争,如_、_。只要有局部的战争存在,整个世界就难保_,所以和平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捍卫。我想对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说一句话:_。四、 课内语段阅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 )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 )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 和平 和平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并给末尾处加标点。2用“_”画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应该用_(A急速激昂B低沉缓慢)的语调,表达了作者_的心情。3文中不仅“我”听见了爸爸的呼唤,有更多的人都听见了,这样重复写为什么?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