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回 延 安八年级 下册 语文 部编 RJ观察以下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课堂导入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省峄县。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 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80年代任中华人民共 和国文化部部长。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后写的。在大会期间,诗人受到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他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书写这次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字词积累读字
2、音一盏()气喘()眼眶()搂定()白羊肚()糜()子ludmizhnchunkung字词积累写字形馍油m()uu几几回回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 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uu糜子: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uu脑脑畔上: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uu赤赤卫卫军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字词积累记词义(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3)会亲人,欢聚话今昔(4)逛新城,旧貌换新颜(5)赞延安,圣地大贡献整体感知诗歌分为几个部分?侧重点各是什么?诗歌分为五个部分,各而侧重。1.写踏上延安
3、土地时的激动情景。2.回忆十年前延安的革命生活。3.写和延安人民欢聚的热烈场面。4.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5.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新课讲解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 “抓”“贴”“搂”“扑”等。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3)拟人化
4、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问题探究2.“手把手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的艰苦斗争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作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枝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诗人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
5、,现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问题探究3.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1)环境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民的热情、好客;(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问题探究1.“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
6、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1)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的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用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品读赏析2.结尾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越发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读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
7、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品读赏析3.诗歌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1)“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从“回”开头,又回的到“回”字,首尾呼应。(2)虽然作者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作者怎能舍得呢?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3)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
8、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未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未来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品读赏析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鲜明的地方色彩知识拓展写作特色诗人始终抓住自己对延安的亲情来写,反复咏叹。如“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
9、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一声声反复呼唤,构成了诗歌的主旋律,作品按照“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的顺序层层递进,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1.着眼于抒情。全诗运用了陕北信天游爬山调的格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悠扬高亢。文中运用了比兴手法,揭示了事理。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前后两句道出的都是浑然一体的有着密切联系的事物,深层次地揭示了事理。2.借用陕北民歌的形式,具有地方特色。写作特色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回延安回延安抒写久别之后,重回延安的感触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闹场景看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其美好未来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