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
2、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
3、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质疑导入“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
4、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出示课题:自然之道。2教师质疑,进入新课:自然之道是什么呢?二、初读识字,了解课文大意看视频,理解课文意思课件出示以下生字词:幼龟 沙滩 侦察 嘲鸫 企图蠢事 返回 拦住 海鸥 帽子响彻云霄 气喘吁吁 愚不可及1那么这篇文章围绕着“太平洋绿龟的幼龟”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浏览课文。2指名说,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1)课文都写了哪些人物、动物?(作者、七个同伴、向导、幼龟和食肉鸟。)(2
5、)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和向导在加拉巴哥岛看到食肉鸟在啄一只幼龟,我们劝向导救了它,结果却害了更多的幼龟,大家很后悔。)(3) 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你有没有读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1)刚才有同学说到“幼龟在爬入大海前要先出来探路”,你找到了描写“幼龟探路”的那一段吗?(2)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3)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幼龟?(小心、谨慎、机警)从哪些词语中感觉到的?(探、侦察、欲出又止、踌躇不前)引导学生理解积累以下词语,并指导
6、朗读。“探”是什么意思?(伸出)为什么不用伸出?(探在这里是不让别人看见它,能看出它很小心、谨慎。伸出,就看不出来。)探的时候欲出又止,能看出小幼龟很机警,有保护自己的生存方法。2.学习第58自然段:幼龟惨遭捕食。(1)探路的幼龟遭遇险情,按理说其他的幼龟们会出来吗?(2)但我们来看看这样的一幕吧:课件出示文中“幼龟出巢遭遇捕食图”。你看见了什么?指名说。看图理解“鱼贯而出”( 写出了幼龟很多)并指导朗读。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这幅图所画的内容?(58段)齐读58自然段。谁能试着归纳这几段内容,拿出习题纸,自己做。向导抱走幼龟后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沙滩上无遮无拦 ,很快引来许多食肉
7、鸟。数十只幼龟立刻成为它们的口中之食 ,不一会儿,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响彻云霄的欢呼声。齐读这一段话。3前后对比,探究原因,理解课文中心句。(1)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令人震惊的惨状呢?(2)自读课文,探究原因,画出相关句子,与旁边的同学讨论交流。(3)集体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错误的信息,导致惨状。幼龟入海原本有它们自己的办法,可现在,看着沙滩上血迹斑斑的幼龟残体,回想我们的做法,如果你就是游客,会想些什么?(愧疚、后悔、自责)谁给出的错误信息?(此处引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发现错误信息的真正导致者是游客,而不是向导)出示向导的话,你怎么理解他的话的?(指名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表情“若无其事”、“极不情愿”。我们这么着急,向导却若无其事,引导学生思考“若无其事”是什么意思?(好像什么事也没有。)想想向导为什么这么说?(食肉鸟啄幼龟,这是自然规律,向导心里有数,所以若无其事。)为什么游客们的好心会变成坏事?(指名说)大自然原本是那样的神奇,每种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存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我们没有遵循规律,不了解自然,不尊重自然,才会好心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