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8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3. 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2.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味优美语言,丰富语言积累。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3分钟)1、同学们,在乡下人家我们欣赏了一道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在牧场之国我们见识了一个自由宁静的牧场王国。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刘益一起去领略美好的田园风光,一起感受舒畅惬意的田园生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麦哨)齐读课题。2、麦哨是用麦秆或麦叶折起来做成的哨子,放在嘴里吹起来叶片
2、震动能发出“呜卟,呜卟”的声音。乡村的孩子都很擅长用麦哨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这节课,让我们去聆听麦哨声吧。二、授课板块一:初读课文,感知语言(7分钟)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3、小组交流。(1)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2)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板块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18分钟)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品味语言的美,写写自己的感受。2、小组内交
3、流,合作探讨。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形象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的生活。预设:(1)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2)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3)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简直
4、”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板块三:回顾课文,积累语言(7分钟)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
5、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再读一读,试着背一背。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三、结课(5分钟)1、作者用极富诗情画意的语言为我们制作了一部田园风光片,其实,那让人向往的田园景色何止这一些
6、呢?诗人刘定安用一首首短诗向我们展示了江南田园美景。(学生自由诵读)惊飞油菜地里/几只鹧鸪/哨音竟沾住了几片白羽?麦哨又是一场雨/好多人被淋湿/湿润的清晨和黄昏/原上草色迷离/雨伞长出叶子/蘑菇戴上斗笠/炸雷翻滚在牛角上/少年心事在风里飞?在雨季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
7、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像我来时一样/油菜花在拂晓开放/凝露的风/在三月的轻烟里/吹过有梦的村庄?三月2、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