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郏县一高20192020学年上学期中段考试高一历史答案(详解版)1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1.【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故A项正确;“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出现在西周时期,故B项错误;“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期间一直存在,故C项错误。2.【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联系史实分析,“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的意思是说,西周之所以失国的原因在于分封制的弊端,而秦之所以灭亡不
2、是他的郡县制度导致的,而是因为秦朝统治过于严酷,因此前后两个“制”代表的分别是分封制与郡县制,A正确;排除BCD。3.【答案】C【解析】A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 B三公九卿制是秦朝中央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 C根据材料所述,公元前221年清朝建立,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分封制,全国推行中央垂直管理的郡县制,正确; D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的政治制度,排除。 4.【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是的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
3、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A项正确; 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 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是土地制度的变革,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5.【答案】B【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东汉时期对察举制进行了完善,侧重强调不光有品德才能还要有具体实践的经验。并没有体现出打破贵族世袭的特权。 B从材料中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注重,对官员统治才能的检测。 C彰显公平竞争的选官原则是科举制的特点。 D材料强调的是官员有具
4、体的实践经验,而不是强调提高行政效率。 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宰相不专任三省长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悉隶三司”可知该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宰相权力的削弱,相权被削弱,说明皇权加强,故B正确,排除A。 官员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办事效率,故排除C。 D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7.【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张居正在生前拥有很大权力,死后以罪状示天下,说明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故C项正确。 内阁无实权,不能制约皇权,皇权与内阁并不存在矛盾,故ABD三项说法错误。 8.【答案】C【解析】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A B两项正确
5、;“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即选C项。9.【答案】B【解析】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这样“相权”的力量是在增强的,当然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故B正确。ACD.此三项的“相权”的力量是在削弱的的,当然是有利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的解决,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 10.【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以看出这些宣誓旨在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11.【答案】D【解析】材料中“经历同一种感受”、
6、“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说明强调的是个人与城邦的关系,个人属于城邦的一部分,而不是强调人人平等,体现民主的开放性和体现调动公民参与政治热情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正确,排除ABC。 12.【答案】A【解析】A.根据材料中“试图激起法官的侧隐之心”“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人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可以看出法官审理案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故符合题意的是A项。BC.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材料中虽然体现出带有情感色彩,但不能由此说明雅典法庭判决不依靠证据,“仅凭”被告情感。体现了以偏盖全错误,故排除D。13.【答案
7、】B【解析】材料表明雅典修改法律的门槛很高,说明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故B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法律的修订,与民主形式和司法程序无关,且材料中也没有显示注重用法律巩固民主制度的内容,故A、C、D项均排除。 14.【答案】C【解析】“家父(家庭首领)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处在绝对家父权之下的家子,能够和家父一样自由地投票和担任行政官员”表明当时罗马公法与私法有兼容的一面,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1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罗马公民权的开放和不强制人们服兵役”可知,罗马法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公正性,故B项正确。 罗马的扩张导致罗马由共和制转向帝制,
8、故A项错误。 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是一种法律观念,故C项错误。 古罗马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行省,故D项错误。 16.【答案】C【解析】A万民法注重实际,排除。B罗马法学成熟的标志是民法大全的颁布,排除。C材料强调万民法的产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的产生是由于罗马帝国版图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外邦人被纳入帝国版图,因此要求法律的调整,正确。D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是十二铜表法,排除。17.【答案】D【解析】根据“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可见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故D项正确。 ABC
9、三项材料未体现,应排除。 18.【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英国责任内阁制特点,国王是虚君,没有统治权,如果英国内阁受到议会的否认,内阁首相同阁员总辞职或者提请国王解散议会进行大选,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C项与史实不符,国王是“统而不治”,不参与决策,排除ACB项。 19.【答案】A【解析】A联系所学知识,题干所给材料表明议会是英国国家权力的中心,英国国王室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在政治生活中并没有实权。 B题干所给材料中“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表明,英王室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C题干所给材料中“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表明,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D题
10、干所给材料中“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表明,议会权力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20.【答案】C【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这种“状态”指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不能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充分参政议政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故C正确; ABD三项都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故排除。 21.【答案】C【解析】根据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规定,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和权力象征,在议会或内阁的委托或建议下,形式上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
11、权和其它权力。但实际是“虚君”“统而不治”,是维系英联邦统一的重要纽带。故可作为国家元首接见外宾;维系英联邦成员关系;按议会大选结果,形式上任命首相组阁,而组阁权力在首相。故符合,而错误。22.【答案】C【解析】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只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23.【答案】A【解析】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总统有权否诀国会的立法,但是如果国会重新表诀,以2/3以上的多数通过的话,则总统的否诀无效。 24.【答案】D【解析】D.材料“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以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之一切条约
12、,均为国家之最高法律;即使其条文与任何一州之宪法或法律抵触,各州法官仍应遵守。”,揭示的是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强调中央意志高于地方,体现了联邦主义原则,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共和主义、集权体制和宪政主义,故ABC错误。25.【答案】C【解析】国民公会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最高立法机构,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初期拥有行政权和立法权。1792年8月10日,巴黎起义军占领杜伊勒里宫,立法议会宣布废黜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普选基础上成立国民公会。这与材料“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吻合,体现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三权分立是美国政治制度的特征,故排除A。
13、 法国大革命后君主已经废除,故排除B。 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26.【答案】C【解析】A选项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排除; B美国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故B项排除; C从材料“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中可以分析出这个国家的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款符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故C项正确; D选项反应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排除。 2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欧美代议制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部法律文件使三个国家都设置了国会或议会,说明正确;英国是君主立宪政体,法国和美国都是民主共
14、和政体在三部法律中能够体现,故正确;三部法律都是在本国资产阶级革命斗争后颁布的,内容都是对本国斗争的总结,正确,故A符合题意;英国权利法案中包含了对选民的财产资格的限制,美国的1787年宪法中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享有和白人同等的权力,这些都说明项错误,排除含有的BCD三项。28.【答案】B【解析】A极端沙文主义是指俄国 B近代德国统一以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带有军事封建色彩,材料中的同东方帝国专制独裁的决策特点结合在一起,也符合这一特点 C德国近代政体,表面是民主,本质是专制的 D德国统一以后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不再是封建国家 29.【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在1871年德意
15、志帝国宪法中带有鲜明的封建残余,君主专制是实,立宪是虚,帝国皇帝拥有一切大权,政治权力大于立法权力,所以与之相符的是D项,故D正确; A项符合英国政治的渐进性,B项符合美国共和政体,C项符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制定故排除ABC项 30.【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明清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项正确;BC项是甲午战争的影响,D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影响
16、,可以排除。故选A。31B【解析】 A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没有出现群体意义上的觉醒。 B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的意识开始觉醒,特别是维新思想的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C八国联军侵华以后尽管中国的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在这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表现。 D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来讲,没有触及国人的觉醒。 3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主要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与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开埠的条款,C符合题意,正确;不平等条约都是在列强对华侵略战争后迫使清政府签订,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得中国在
17、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里沉沦, ABD都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33.【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可知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故正确。 依据题干“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可知是领事裁判权,故正确。 开设工厂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与题干时间“1880年”不符,故错误。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与题干时间“1880年”不符,故错误,故A项正确。 34.【答案】C【解析】C.依据题干“咸丰六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引起了中国的洋务运动
18、,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ABD.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35.【答案】C【解析】A.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冲击一回应”,根据题干要求,外部的冲击挑战,刺激中国的回应,回应又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依据所学知识,太平天国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农民的理想追求,这体现了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一面,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刺激中国进步无关,故不选A。B.联系所学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就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该项表述有误,故不选B。C.联系所学可知,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为救亡图存,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
19、运动,推动中国的进步,故C正确。D.联系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其直接目的是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利,根本目的是为实现民主共和制,故与八国联军侵华没有直接关系,故不选D。36.【答案】(1)图一:君主专制,图二:民主政治。 (2分)(2)政体:君主立宪制。事件: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8分)(3)制度:联邦制;三权分立制;总统共和制等。依据:1787年宪法。(5分)【解析】(1)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一是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君主专制;图二体现的雅典的民主政治。(2
20、)本题考查君主立宪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获取材料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提示词为“国王”和“议会”,可知此文献出自于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颁布的权利法案,此文件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649-1832年中英国在确立与完善这一政体过程中经历的重要历史事件: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3)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模范”在政治方面的表现是联邦制;三权分立制;总统共和
21、制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这些政治制度建立的法律基础是1787年宪法。37.【答案】(1)必然性: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明清时期,中国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必然会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偶然性: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成为其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6分)(2)“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其观点否认鸦片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掠夺性的本质。“两种文明碰撞”的观点是站在全球文明的角度。(4分)(3)兼具破坏性与建设性:破坏性。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
22、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设性。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使新思潮萌发,从而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过渡。(5分)【解析】(1)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依据材料“工业革命、英国、明清时期的中国、禁烟运动”等可知材料所述原因与工业革命和禁烟运动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的侵略扩张,这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而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林则徐虎门销烟则只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 (2)本题主要考查对鸦片战争的认识
23、,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由“商务关系”可知材料抹杀了战争的实质,这是站在殖民者的立场上看待鸦片战争的;第二小问,根据上一小问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企图为英国的侵略辩护,否认侵华战争的本质;第三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两种文明碰撞是指西方的工业文明冲击东方的农耕文明,这是站在全球文明的角度来认识的。 (3)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材料中的破坏和建设体现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加以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消极影响,即破坏性为: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积极影响,即建设性为:鸦片战争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使新思潮萌发,从而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