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识8个生字。2.了解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4.给课文的每部分加上小标题。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教学难点: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 教学用具 ppt课件4. 标签 四年级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理解课题1导语: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
2、小英雄是谁吗?2放录音。配乐诗小英雄啊,雨来!晋察冀边区,有条还乡河。秋天已来到,雨来上夜校。河边有个村,名叫芦花村。在校受教育,学会爱国家。村里有个娃,名字叫雨来。鬼子来扫荡,掩护李大叔。年龄十二岁,游泳本领强。人小志气高,智斗敌人把命保。思考: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你还了解小英雄雨来的其它事迹吗?3小结:通过以上的朗诵以及观看图片,我们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中,我们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熊熊的民族反侵略战争之火。4出示课题(1)理解课题:小指的是雨来的年龄小,是一个少年。英雄指的是雨来的特点。雨来课文中的主人公。课题表现出文章的中心英雄(2)引导到学生质疑: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
3、么?(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一位小英雄?)二、初读课文初识英雄1出示预习提纲,思考题:A文章通过哪件事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B文章的其它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拨。)第一部分: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美?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勇敢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第二部分:从哪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书中用“_”划下来。第五部分: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怎样的赞叹?第六部分:雨来怎样机智脱险?2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注意养成边读、边想、边标画的方法。3通过勾、画、圈、点、注
4、等各种批注方式,找出文本重点句子、重点段落、重点词语、重点人物、重点细节。三、汇报预习,交流解疑1询问学生在预习中的不解之处。2汇报预习的情况。3讨论课文的表达顺序,并按顺序概括小标题。(1)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2)提问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写。(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第一部分:望着妈妈
5、笑(或游泳)第二部分:爱自己的祖国(或读书)第三部分:掩护李大叔(或掩护)第四部分:与鬼子斗争(或斗争)第五部分:有志不在年高(或枪声)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或脱险)也可以是: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掩护李大叔智斗强敌村民夸奖机智脱险4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段,评价检测学生读的情况。 (1)确定重点段:哪段最能表现小雨来是一位小英雄,哪段就是重点段。(第四段写的是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决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2)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没看见”)(3)试着读一读,在组内分角色读
6、一读。(4)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自愿读或者表演。大家评议。四、用自己的话初步谈谈你心目中的小英雄是什么样子的。五、课文链接欣赏英雄1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2播放小英雄雨来与鬼子作斗争的视频。3有机会到区中心还乡河公园小英雄雨来纪念馆及其东部的管桦园看一看。 课堂小结 太阳落下去以后,这里依然是那么美。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善良的村民们。人杰地灵,人们多么希望雨来这个好孩子仍活在大家中间啊! 课后习题 一、给下列字注音还( )乡河 狗刨( )笤( )帚( ) 揉搓( ) 背诵( ) 脊( )背狗吠( )门槛( ) 糠( )皮 刀鞘( ) 咧( )嘴 趔(
7、)趄( ) 劫( )难( )喘( )气 漩( )涡 胳臂( )二、形近字组词晋( ) 耍( ) 挣( ) 慌( ) 棵( ) 喘( )惜( )瑕( )妨( )却( ) 漂( )普( ) 要( ) 睁( )谎( ) 稞( ) 揣( )稀( )假( )防( ) 劫( )飘( )端() 暇( )湍( ) 板书 小英雄雨来望着妈妈笑游泳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
8、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爱自己的祖国读书掩护李大叔掩护“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与鬼子斗争斗争有志不在年高枪声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雨来没有死脱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