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上语文评课-18颐和园人教新课标 评一节语文课最好是分两步走。第一步,看教学内容是否正确;第二步,看教学内容的实施是否有效。黄老师的颐和园这一课共有6个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自由练读课文。教学内容二:识字(读含生字的词语)。教学内容三:读喜欢的自然段。教学内容四:游览顺序。教学内容五: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长廊段)教学内容六:背第2自然段。我们首先来看黄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否正确。(一)教的内容是否是“语文”?可以采用一个比较简易的方法来判定各项内容,其它的学科是否教。如果回答为“否”,基本上可以判定教学内容属于语文学科。但这是不严谨的,有漏洞。为保险起见,我们必须逐项判定,各项内容是否和“
2、语文”(运用语言文字)相关联。练习朗读,和“语文”相关联吗?是是人的发音系统对文字的运用。文字在运用的过程中,变成语言。识字,和“语文”相关联吗?是识字于文字运用的关系,显而易见。游览顺序,和“语文”相关联吗?是不掌握游览顺序,在作游记时,就没有建构篇章的言语形式。抓景物特点来写,和“语文”相关联吗?是准确、具体、生动地运用文字,必有赖于此。背诵,和“语文”相关联吗?是背诵积淀语感,语感支配语言运用。综上所述,我认为,黄老师的教学内容正确教的是“语文”,几乎没有为其它学科打工。(二)教的内容是否指向“课程的语文”。黄老师这六项内容是否指向课程目标,我们将判定的理据列表于下:教学内容课程阶段目标
3、内容于目标是否勾连?教学内容一:自由练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教学内容二:识字(读含生字的词语)。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19个左右会写。是教学内容三:读喜欢的自然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教学内容四: 游览顺序。教学用书要求教在语文课程内容缺失,教材、教学用书顶替课程内容的现状下暂且认定,教材和教学用书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就是课程的要求。教学内容五: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教学用书要求教教学内容六:背第2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是根据上面的分析,我认为,黄老师不仅教的是“语文”而且教的是“课
4、程的语文”合“法”的语文。黄老师能按照课程的要求来教“语文”,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接下来,我们来看黄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实施(教)是否有效?这必须以课堂事实作为判定依据。教学内容二:识字(读含生字的词语)。这个内容实施过程中,黄老师组织学生认读了9个词语:颐和园、耸立、佛香阁、画舫、远眺、堤岸、姿态不一、横槛、琉璃瓦。这每一个词语当中,都包含一个必须认识的字。这个教学环节的有效度是多少?我们必须结合后面朗读时的课堂事实来看。“横槛”一次,在朗读中遭遇时,全班几乎集体卡住;“耸立”的情况相对要好,但少部分同学表现出发音不正确。由此,我们可以判定,这个环节的效度不是100%,至少,在“横槛”“耸立
5、”这两个词语上,教学效度欠佳。教学内容四:游览顺序。中年级组很有几位老师有疑问:学生真的掌握了游览顺序吗?大家对这个内容的教学效度不看好。之所以不看好,是因为黄老师没有将“知”转化为“会”没有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只是教了“语文知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必须经过语文实践。缺了语文实践的语文课,其效度受到质疑是理所当然的事。语文课程追求的是“会”而不一定在于“知”。为什么黄老师教的是课程的语文(她抓住了语文的“本”),而仍然使大家感觉有必要再加以改进?根本的原因是教学内容设置得多了。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在三个以内,比较合适。一堂课,两到三个内容,充足的教学时间有利于我们把语文教出效度来。也就
6、是说,不仅教课程的语文(守住“本”),而且把课程的语文教到“真”(有效)。黄老师若要改进,我认为不必改变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正确的,是有充分理据支撑的。减少教学内容的数量,增加语文实践的分量,即可上出一节更好的语文课。黄老师的这一堂课,我认为是好的语文课。因为,她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正确的。更为珍贵的是,她十分注意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勾连。这是我们很多老师所做不到的。一个需要厘清的概念。前面说到黄老师几乎没有为其它学科打工,是因为黄老师在教长廊一段时,也花了两分钟时间来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学。其实,不必。学生对古代文化遗产的热爱,应该是在朗读中积淀起来的。如果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了,他自然而然地会对颐和园有所感觉。人文就在语文中。人文性常常和朗读密合在一起。还有什么比朗读更能传达生命气息的呢?语言,不就是人的灵魂和生命吗?人文性,指的是人与文本的对话有生命气息,而不是指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