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6330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二 第2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形成体系把握要点1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4个关键点(1)一个组织:拜上帝教。(2)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3)三大事件:金田起义、天京事变、天京失陷。(4)四个阶段:兴起、发展、转折、失败。2有关辛亥革命的4个关键点(1)一个纲领:三民主义。(2)两个组织:兴中会和同盟会。(3)三次斗争:与改良派论战;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4)四个成果:推翻清政府;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课题(一)太平天国运动回扣教材知识一、原因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直接原

2、因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起义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起义二、经过1兴起发展(1)金田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2)永安建制:1851年9月,洪秀全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3)定都南京:1853年3月,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4)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时间1853年冬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内容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实行圣库制度评价革命性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空想性绝对平分土

3、地无法实现;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本性落后性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违背历史潮流2达到全盛(1)北伐:北伐军打到天津郊区,由于孤军深入,最终失败。但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2)西征和东征:东征打破了清军对天京的包围,夺取了富庶的江浙地区;西征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激战,进军江西,巩固天京上游,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3由盛转衰:天京事变时间1856年原因领导者进取心衰退,腐朽思想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性质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经过韦昌辉杀杨秀清及其部属,继而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受洪秀全猜忌率部出走影响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摧折了太平天国的信仰;清军

4、乘机反扑,军事形势急转而下,太平天国由盛转衰4后期斗争(1)组织上: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李秀成,任用洪仁玕主持朝政。(2)政治上:1859年,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目的振兴太平天国内容学习西方,以法治国,民选官吏;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评价进步性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集中反映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局限性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对革命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超越社会条件的空想性(3)军事上:组织军事防御战。5最终失败标志1864年7月,天京陷落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出不切实际的革

5、命纲领,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不能保持革命队伍的长期团结,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缺乏理性的认识;偏师北伐,孤军深入,战略上的失误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反革命力量强大三、评价1促进作用(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因素。(2)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有影响。(3)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阻碍作用(1)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6、(2)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3)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进补课程知识一、圣库制度圣库制度是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公有共享的经济制度。圣库即公库、国库,太平天国以一切财物为上帝所赐,初时又规定唯上帝得称圣,故称公库为圣库。太平军创兴之时,圣库制度对保障部队供给、吸引贫民参加革命和保证军事纪律等方面,都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定都天京后,洪、杨等人又把城市市民的经济生活也纳入圣库的供给范围,而且一度要求“人无私财”的原则施之于民间,其消极作用逐渐暴露出来。太平天国后期,名义上仍继续实行圣库制度,由圣

7、库供给各王、各将领和士兵以各自份额的食物、钱、衣服,但由于他们大都有私财,高级将领更任意取用于公库,供给配额逐渐失去实际意义。二、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倚重汉族官员是清朝后期的既定方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满族官员和八旗军队因腐化堕落丧失了战斗力,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清廷转而鼓励地方办团练,镇压太平军。汉族官员有四五十人被任命为团练大臣。从此,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汉族地主武装中势力最大。他们自招兵将,自筹粮饷,兵归将有,层层效忠,形成独立的军事体系,成为同太平军对抗的主要力量。另外,曾国藩等汉族官僚管辖的地区,不仅是太平天国活动的重要地区,而且也是

8、外国侵略势力深入的地区。在共同对付人民革命的基础上,曾国藩等汉族官僚和外国侵略者迅速勾结起来。这些汉族官僚有外国侵略者撑腰,慈禧太后自然不敢轻视。这样,汉族官僚的势力在清政府中扩大了。 探究重难知识一、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材料一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剑桥中国晚清史材料二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人能造如外邦火轮车准其自专其利

9、,限满准他人仿造。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邮亭以通朝廷文书,书信馆以通各色家信,新闻馆以报时事常变、物价低昂。摘编自洪仁玕资政新篇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点。信息获取材料一揭示了太平天国经济变革的深刻性,同时指出其局限性。材料信息“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反映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实行平分土地和产品的方案,包含有严重的平均主义思想;材料信息“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说明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方案严重脱离实际,无法长期实行,具有明显的空想性。分析材料二关键信息“兴车马之利”、“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邮亭以通朝廷文书”、“书

10、信馆”、“新闻馆”可知,资政新篇是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史论形成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不同点是否符合历史潮流把土地平分给农民,希望把整个社会改造成整齐划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违背当时中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向,具有落后性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潮流,具有进步性空想性的内涵 平分产品,违背农民作为小生产者要求发展私有经济、拥有私有财产的主观愿望没有实行资本主义方案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即社会客观条件财产所有制主张实行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即财产公有制,反对拥有私有财产主张资本主义私有制,保

11、护私有财产对农民阶级的影响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相同点都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都具有反封建性质;都因具有空想性而根本没有真正实行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材料自己以前在思想上总是有一个中国传统社会只有农民战争才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框子,而现在重新审视发现,要推进研究,必须跳出这个框框,应该把太平天国放在中国整个历史进程中去考虑。 虽然太平天国在改变清朝政府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以及推动社会思潮变化,促使人民群众反清革命斗争方面确实有着积极作用,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元的,从某种意义上来

12、说,农民战争只是中国社会改朝换代的动力(即太平天国未能跳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周期律怪圈,未能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著名历史学家茅家琦解读作者主张把太平天国运动放在中国整个历史进程中全面考量,客观评估其历史作用。尽管太平天国运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并不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它主要是改朝换代的动力。史论形成多视角审视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作用(1)从社会经济方面来说,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没有改变土地制度,但是对于封建地主分子的人身消灭和整个地主阶级的经济勒迫,又造成了地主分子的出逃和地主阶级经济的萎缩,部分农民因此而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战争的破坏、大量人口的减少,进一步瓦解了占领地区明

13、清以来形成的长期土地租佃制度,从而产生了相当数量的自耕农,这些自耕农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客观上对于后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2)从社会政治方面看,清朝传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的统治出现自立的倾向,并且汉族官僚的地位不断上升,从而改变着清朝统治集团的力量分配格局。(3)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使得长江流域传统的封闭状态被进一步打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4)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对后来的许多政治力量也发生着间接影响。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借此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接受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正面影

14、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的反面教训。研高考知命题趋向从延伸知识的长度命题1(2018海南高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解析:选A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没有照搬明清科举制度,否定儒家传统文化,故B、C两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士人对此的态度,

15、故D项错误。2(2011全国卷)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解析:选A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洪秀全宣扬拜上帝教,反对孔子思想,而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秀全却大力宣扬孔子的思想,这说明原来的拜上帝教不能稳定政权,故选A项。太平天国运动的前后期以天京变乱为分界点,B项错误;C、D两

16、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太平天国运动对儒家思想态度的变化(1)太平天国以宗教发起,并以拜上帝信仰作为基本意识形态基础。太平天国起义者对包括儒教在内的各种宗教和意识形态横加挞伐,特别是对对立面清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儒教,更是加以猛烈冲击。太平天国激进的文化政策极大疏远了他们与恪守儒教精神的中国农业社会的关系。(2)太平天国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农民政权,它与源于西方的拜上帝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以传统精神资源作为其意识形态。因此,在太平天国政治史上,其实存在着一条儒家化政治的轨迹。由于这条线索被淹没在激烈的军事政治斗争环境中,加之后世对太平天国激进的反孔排儒思潮的注重,所以这一儒家化倾向的政治轨迹

17、仅仅依稀隐显出它的印迹。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3(2014海南高考)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兑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解析:选B清政府当时财政主要来源于税收,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时间1862年以及“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说明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的正常运转,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中洋务派的活动没有控制国家金融体系,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不出“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

18、外国资本冲击”的信息,故D项错误。 题干分析了清政府在财政运作方面的变化,从经济角度阐释了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造成的冲击。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政治经济基础,庞大的军费开支使得清政府面临空前的财政危机,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清政府通过举借内债、增加各种税收来增加财政收入,这不仅仅改善了晚清窘迫的财政状况,也改变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格局,对清政府的财政收支结构和财政体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为洋务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4(2015江苏高考)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

19、本原因是()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解析:选D本题实际上是要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故D项正确。太平军攻下南京后应全师北上,不给清政府喘息时间,定都天京恰恰给了清政府战略上的缓冲时间,这属于太平天国战略上的失误,但这一失误不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B、C两项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题后启智农民阶级局限性从经济上看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分散的小生产者从政治上看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口号从思想上看多

20、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影响从组织上看作为小生产者,因其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浙江和江苏的太平军颁布告示:“令凡有田者,得自征半年租”“业主租收五成”。在这种情况下,地主收租“如乞丐”,佃户“善者给数斗,黠者不理,或有全家避去者”。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A触动了封建生产关系 B得到了农村地主的支持C引发了农民恐慌出逃 D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太平军仅允许地主“征半年租”“租收五成”并且“地主收租如乞丐”,这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不可

21、能得到农村地主的支持,故B项错误;材料中“佃户善者给数斗,黠者不理,或有全家避去者”反映的是当地主收租时佃户避开,并不是恐慌出逃,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太平军依然允许地主收租,说明并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故D项错误。2(2019洛阳期末)蒋廷黻说:“洪秀全得到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太平天国运动中能支持该论断的是()A拒绝英国列强的要求 B平分土地实行圣库制度C等级森严的官制规定 D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解析:选C太平天国“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拒绝英国列强的要求体现不了这一点,故A项错误;平分土地实行圣库制度体现了对新社

22、会的设想,但不能体现“新朝代”,故B项错误;等级森严的官制规定表明洪秀全力图建立的是另一个封建王朝,故C项正确;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体现出建设新国家的设想,故D项错误。3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解析:选A从材料“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曾国藩创办的湘军、李鸿章

23、创办的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此以后,地方汉族地主掌握军务。在这之前,从未有过。故答案选A项。镇压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八国联军,排除B项;C、D两项与“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不符合。4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A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D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解析:选D从1853年至1863年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口、扬州、南京等地”是太平军的活动区域,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导致票号相继撤庄,故D项正确。课题(

24、二)辛亥革命回扣教材知识一、背景经济基础清末实行所谓“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组织基础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二、爆发1有利时机: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三、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5、。四、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主权在民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三权分立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内阁制由议会多数党组织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总统无实权共和代议制议员和总统由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2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五、清帝退位和袁世凯建立北洋政府1袁世凯掌握清朝实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企图挽救危局。袁世凯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袁世凯一向以开明务实著称,拥有强大武装,在清末

26、“新政”中成绩颇著,得到了立宪派的拥护、资产阶级的信任,也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社会动荡,迫切需要一个铁腕人物来维持稳定。2南方阵营的危机: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害怕革命会危及自身利益,也希望袁世凯主持大局。孙中山面对复杂动荡的局势,心有余而力不足,穷于应付,被迫妥协。3南北和谈: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就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接受条件,逼迫清帝退位。4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5袁世凯上台:清帝退位后,孙中山辞职,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六、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1客观:中外

27、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绞杀。2主观: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1)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资产阶级不敢正面去反对帝国主义而耽于狭隘的排满情绪;也不敢从根本上去改变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只满足于清帝退位。(2)脱离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是人民最迫切的要求,但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人民群众热情丧失;也由于资产阶级害怕人民,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在中外反动势力进攻下孤立无援。(3)同盟会软弱无力。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同盟会没有胜任它的历史使命,它既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又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内部四分五裂。(4)没有自己的武装。革命派虽然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往往限于利用

28、会党势力和新军力量进行军事冒险,而始终未建立和掌握一支自己的军队。进补课程知识一、清末新政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击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从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历史上称“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主导力量最初是洋务派,不久立宪派开始推动新政的进程。1背景(1)清政府在“仇洋排外”的对外战争中失利。(2)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革命派蓬勃发展。(3)清政府上下达成一致,不变革就无法继续统治。2内容(1)改革官制,裁撤闲散衙门,添设新机构。(2)改革兵制,扩练新军。(3)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4)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3失败原因(1)清政府掌控全国的能力削弱,执

29、行力下降。(2)改革缺乏诚意,改革措施滞后,统治者陷于孤立。(3)革命打断了改革。4评价: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然归于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特别是在政治上进行的预备立宪措施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二、立宪运动地位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18611895年)、维新运动(18951898年)之后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是使清朝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背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在西安发布“上谕”,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其目的是对外取悦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过程初期的改革并未跳出“中体西用”藩篱

30、,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1905年,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但又以种种借口加以拖延。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的宪政改革。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在保证“君上大权”的前提下,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确认结果1911年5月,在立宪派的一再要求下清政府废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但大权集中在皇亲国戚手中,时人讥称“皇族内阁”,舆论对此多感失望。“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后,部分立宪派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汉族官员更加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三、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政治智慧辛

31、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就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冲突多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谈判、协商、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矛盾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1各派力量实力不足清政府想镇压革命,但国内秩序混乱,清政府统治徒有虚名革命派想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但不具备北伐条件袁世凯想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消灭革命势力,取清代之,但袁世凯没有把握消灭革命军,也不敢背叛清政府英国等列强为了经济、政治利益,想尽快结束战争,议和统一2妥协有效避免了更大规模刀兵之乱

32、,维护了国家统一(1)辛亥革命是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妥协与和解。民族矛盾及民族关系得到妥善处理,保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2)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解,避免了长时间的社会动荡与无谓的流血牺牲。(3)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渡。探究重难知识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一漫画恭祝中华民国万岁。材料二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签署并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21年他却在五权宪法中指出:“在南京定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在一次讨论中他又说:“内阁制,纯恃国会,

33、中国本身基础,犹甚薄弱国会且然,何有内阁?我以为这个执行约法,只有一年半载的事情,不甚要紧,等到后来再鼓吹我的五权宪法,也未为晚。”摘编自李伟迪孙中山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等问题据上述材料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信息获取材料一漫画中的中华民国的“囻”字写法是“口”内一个“民”字,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造,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可知,民是国的核心,民是国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与原则,也表明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基本不符合他的主张,内阁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但孙中山依然签署和颁布了临时约法,原因如下:从当时的政局来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4、规定了主权在民等内容,自身具有进步性;孙中山希望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权力,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础上推行五权宪法,并可以以此弥合各政治派别的分歧。史论形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进步性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中国、也是亚洲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在法律上确立了新的共和代议制,成为近现代中国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2)局限性内容不全: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对责任内阁制的规定尚不完备。既规定了总统的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院

35、各种权力,使得行政权力的划分极其混乱,造成后来的“府院之争”。现实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仅凭一纸约法就要捆住袁世凯手脚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以至于约法最后沦为一纸空文。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观点一“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观点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

36、、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据。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画,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学生的漫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萨尼尔佩弗解读观点一作者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他认为辛亥革命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动摇了中国封建体制的根基,促进了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进步。观点二作者认为辛亥革命及其建立的共和政体以失败而告终,没有触动中国社会的根基,影响有限。作者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为它在中国缺乏实行

37、的社会基础,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治中国的道路。史论形成对辛亥革命的评价(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专制的进步意义。促使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以巨大的震

38、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3)局限: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弱小,只得依靠袁世凯的实力取代清朝,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研高考知命题趋向从延伸知识的长度命题1(2015海南高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立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解析:选A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

39、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因人设法并不能体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内阁制与总统制之争是民国初期政坛的一道风景,随着中华民国的成立,在三权分立模式下,实行总统制还是责任内阁制,是当时中国人必须做出抉择的一个问题。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并锁定了以后宪政体制变迁的基本路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制袁”的良苦用心,却在近代中国宪法发展史上开了一个有害的先例。然而历史并没有给任何一方以机遇,威权主义传统与文化心理催生的军权政治从根本上取缔了民

40、国初期建立内阁制与总统制的可能。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2(2015北京高考)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解析:选B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抗清王朝的运动,认为清朝的发饰容易让中国人忘本,故而提倡“剪辫蓄发”,回归中国古代发饰,而不是与西方文明相对接,同时从太平天国的施政措施来看,其与民主自由不相容,故A、C两项错误;通过材料“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

41、其根本”“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相同的目的便是推翻清政府,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有宗教信仰,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没有,故D项错误。 辫发既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焦点,也是历史的见证,体现了社会领域的多重变异。由剃发到蓄发,再到剪发,既是中国与世界外交礼仪从冲突到趋同的进步过程,更是传统中国在世界文明浪潮冲击下进一步现代化的过程,也反映民主共和时代政治上的进步性。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3(2018江苏高考)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

42、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解析:选B根据材料“近代四川”“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也有官的商的款怕的是外国占路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保路运动。保路运动爆发后,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革命党人趁机发动革命,加速了清政府的垮台,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而保路运动发生于1911年,A项错误。促使五四爱国运动发生的事件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C项错误。推动国民革命兴起的是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D项错误。4(2017海南高考)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43、。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解析:选C材料中“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反映出皇帝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英国式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故A项错误;材料中议员部分是选举产生,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经济重大事务的决策,并不是皇帝个人的独裁,故B项错误;材料中皇帝在政治上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出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

44、反映出皇帝对资政院的控制,不符合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故D项错误。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以来中国所发生的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这次革命的爆发与社会动员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上两题以社会动员为命题视角考查保路运动、“预备立宪”对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保路运动将保卫路权与民族独立结合在一起,“预备立宪”客观上导致了清政府内部的分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农民反对“新政”是晚清最后十年民变中引人注目的内容。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招致农民的普遍憎恶;此外,还有层出不穷的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罂粟之类的斗争。这反映出清末新政()A具有鲜明的封

45、建专制色彩B未对基层民众产生广泛影响C受到思想和经济因素制约D催生了农民的民主革命意识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农民对“新政”的不满,清末新政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民对“新政”的不满,已经对基层民众产生广泛影响,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农民反对“新政”是因为“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 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罂粟”,这反映出清末新政受到思想和经济因素制约,故C项正确;催生了农民的民主革命意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2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

46、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A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D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解析:选A根据材料“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可知,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革命派、立宪派等数个反封建阵营相互合作促成的,故A项正确。3严泉在历史变迁的制度透视中写道: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表明临时约法()A降低了国家行政

47、权力 B赋予议会过大权力C政体的构建存在缺陷 D目的在于维护共和解析:选C临时约法是为了制约即将上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权力,并没有降低国家的行政权力,A项显然偷换了概念,故排除A项;分析题意可知议会权力并没有扩大,只是临时约法没有规定政府如何制约议会而已,议会的权力仍然不变,故排除B选项;题目中指出临时约法在政体构建上存在的缺陷,如“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故C项正确;D项的结论无法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故排除D项。4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和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48、A扩大政权的群众基础 B塑造新的意识形态C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 D应对尊孔复古逆流解析:选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在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提倡自由平等民主等,与封建思想以及忠君的儒家思想是相背离的,临时政府这一举措,更重要的是塑造新的意识形态,故选B项;题干没有体现民众参与政权,无法得出扩大政权的群众基础的结论,排除A项;提高思想觉悟与废除旧有教育政策、教科书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尊孔复古逆流在袁世凯称帝时期流传最盛,排除D项。5有学者认为:“经济上,辛亥革命爆发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

49、,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政权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该学者()A认为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B不认同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C正确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D完全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解析:选B据材料中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可知,该学者并不认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性质,故B项正确。6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材料反映了()A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

50、B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C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D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解析:选D辛亥革命后,国人普遍接受“主权在民”理念,而国会政治却实施了13年就结束了,说明要实现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比较艰难,故D项正确。加练42题强论证能力材料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把封闭古老的中国推上了近代的征程,从此揭开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因而在沉闷宁静的思想界也掀起了阵阵波澜。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洪仁玕,为了巩固太平天国的领导政权,写下了政治巨著资政新篇,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努力寻求拯救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途径,为中国寻找民族独立和社会稳定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浅析洪仁玕的资政新篇问题解读材料,就

51、资政新篇是否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革命纲领作出判断,并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点拨在对资政新篇地位的认识上,主流观点从资政新篇的内容出发,认为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革命纲领;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史家学者则从其特点和效果出发,认为资政新篇不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革命纲领。参考答案观点(一):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革命纲领。论述: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由香港到达天京后,根据当时的“时”和“势”,向洪秀全提出的一个统筹全局的建议书,经洪秀全批准后,作为官方文书正式颁行。在这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诸方面的纲领性文献中,洪仁玕冲破落后狭隘的思想窠臼,大胆地提出了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学习西方国家

52、先进文化思想、科学技术,在中国建立近代工业体系的一系列措施。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资政新篇无愧于太平天国革命政权伟大纲领的地位。观点(二):资政新篇不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革命纲领。论述:资政新篇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文件,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一个在受特定环境影响下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发展资本主

53、义所设计的美好蓝图,经济上要求建立近代化的大工业,政治上要求资本主义的民主和法治,文化上提倡科学和文明,这一切都与其所处的农民政权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它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又缺乏作为一个纲领所应具备的号召力,没有像天朝田亩制度那样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太平天国事业的发展,更没有挽救太平天国每况愈下的局势。所以它不能算作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革命纲领。综合过关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当代著名史学家秦晖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无论作为民变还是作为西化,它都显得十分另类。”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A

54、仍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B旨在化解外来的民族危机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是近代文明转型初期的产物解析:选D材料中秦晖认为太平天国“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说明太平天国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并不仅仅是旧式的农民起义,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目标,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背景之下爆发的特殊性,并没有提到对于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故C项错误;“无论作为民变还是作为西化,它都显得十分另类”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文明转型初期的产物,呈现出新旧交融的特点,故D项正确。2(2019龙岩质检)1859年的资

55、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这反映了太平天国()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解析:选A材料中“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表明态度务实,材料中“不得毁谤国法”表明有所警惕,故A项正确。31851年12月在永安城分封诸王,封原中军主将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资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三、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四、采用新的刑法制度。并强调

56、:“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A落后性与先进性并存 B革命性与民主性并存C空想性与先进性并存 D愚昧性与落后性并存解析:选A题目中“封原中军主将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体现了封建落后性,题目中“三、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四、采用新的刑法制度。并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体现了先进性,故A项正确。4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A受北京条约影响较深 B有效维护国家航运主权C迫切学习西方的

57、强烈愿望 D没有认清列强侵华本质解析:选D太平天国运动反对清政府统治,不会承认清政府所签条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表明没能有效维护国家内河航运权,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太平天国向西方学习的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可知太平天国没有认清英国的侵略本质,对其侵略没有予以有效的还击,故D项正确。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对这一

58、观点准确的理解是()A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B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C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D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解析:选C根据题干“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可知肯定了太平天国在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历史地位,根据题干“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可知作者认为太平天国没有推动历史进步,否定太平天国运动,故C项正确。A项说法与题干肯定太平天国在近代中国民族革命的历史地位不符,排除。B项说法是对题干的片面反映,与题干中否定太平天国运动的信息不符,排除。题干没有涉及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而是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

59、运动的历史地位,排除D项。6(2019滨州期中)李鸿章率淮军出战太平军不久,就发觉太平军之所以“猛不可当”是因为他们作战“专恃洋枪,每进队必有数千杆冲击”。他还将中西方军事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的武器、军队与西方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A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B太平天国运动得到了列强的大力支持C洋务运动开展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D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解析:选A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武器,之后开展了洋务运动,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得到了列强的大力支持且外国参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洋务运动开展的历史必然性,故C项错误;

60、D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7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这反映了清政府()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C变革政体实行民主共和D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解析:选D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已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故A项错误;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但只是自救措施,并非为了发展民族经济,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并未实行民主共和,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61、,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可知清政府注重社会变革以应对统治危机,故D项正确。8徐中约先生在评价中国近代某一团体成立的意义时说道:“它是个涵盖多省份与多阶级的组织,因而能够在沿海、也可以在内地发动起义,它为全国所有革命与进步力量提供了汇聚点。有鉴于此,它当之无愧地享受到中国革命之母的赞誉殊荣。”这一团体是()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C中国共产党 D中国国民党解析:选B兴中会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革命团体,对内地影响较小,故A项错误;中国同盟会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组成的政党,其势力涵盖沿海与内地,并集合当时各种进步力量,故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是后来出现的无

62、产阶级政党,与材料“中国革命之母”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国民党是在中国同盟会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与“中国革命之母”不符,故D项错误。9北洋政府时期的史话中涉及的目录是“武昌升起十八星旗,历史选择了黎元洪。湖南独立内幕。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待价而沽,清政府靠边站”。这体现出()A民国成立前政权纷争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清政府统治已经完全崩溃D辛亥革命取得彻底成功解析:选A材料说明黎元洪在武昌起义后就任湖北军政府主席,袁世凯在待价而沽,说明民国成立之前,各个派别争夺权力的现象,A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后的影响,B项错误;清政府彻底土崩瓦解是在1912年2月,与材料信息不符,

63、C项错误;D项“彻底”与史实不符,且与材料信息不符。10如图为发表于1911年12月14日神州日报的时事漫画万目一的。此漫画反映民众() A触发武昌起义 B反对君主专制C欢庆民国成立 D声讨帝制复辟解析:选B武昌起义是在11月,故A项错误;漫画反映聚焦共和,故B项正确;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故C项错误;帝制复辟是在1915年,故D项错误。111912年5月,有记者问孙中山:“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得到的答复是:“两者皆是。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孙中山的答复旨在说明()A政治妥协的必要性 B袁世凯变为共和派C军事斗争的残酷性 D资产阶级的软

64、弱性解析:选A袁世凯变为共和派说法错误,排除B项;孙中山将大总统的位子让给袁世凯,不是军事斗争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强调孙中山将大总统的位子让给袁世凯是出于大局考虑,并不是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排除D项;孙中山将大总统的位子让给袁世凯以换取民主共和的早日实现,体现了政治妥协的必要性,故选A项。12徐兆玮棣秋馆日记记载:“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材料能说明辛亥革命()A推翻了专制制度 B建立了中华民国C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使书刊立场变化无常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书刊从强调平民

65、政治、国粹到强调共和,这一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沧州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清廷注重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

66、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任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清王朝的覆灭,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迅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

67、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在清廷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央与地方督抚权威一并衰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并攫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 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化,并

68、分析其原因及影响。(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迅速垮台的原因。综上所述,谈谈晚清政府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教训。(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1860年后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得出汉族官员比例迅速攀升。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得出湘淮军崛起,成为清军主力;结合所学,政治上,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冲击,清政府调整政策,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僚地主;经济上,洋务运动兴起,增强了汉族官僚的实力。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一“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

69、份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得出汉族地主的兴起,极大地削弱了清中央政府的权力;结合所学,汉族地主的崛起,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政府统治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固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得出辛亥革命的冲击;根据材料二“摄政王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央集权推至极致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得出皇族内阁并未实现国家集权,反而失去对地方控制;根据材料二“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削弱,实际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得出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根据材料二“中央与地方督抚权威一并衰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

70、出现军人干政”得出军人干预政治;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得出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权威;根据材料二“摄政王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央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得出改革不能有效控制地方,进一步削弱了对地方控制,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根据材料二“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利地逼清帝退位”得出中央失去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最终导致清政府垮台。答案:(1)变化:在地方权力结构中,满汉势力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满洲官员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汉族官员的比例迅速上升。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

71、统治;湘淮军成为清军主力;清廷政策调整,重用汉族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兴起。 影响:短期来看有助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王朝统治;长期来说,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2)原因:辛亥革命的冲击;皇族内阁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内外皆轻”权力格局;北洋军阀势力崛起,军人干政。教训:地方权力过大,造成中央政府政令不行,严重威胁了中央的权威与统治;新政及“预备立宪”影响了地方的稳定与发展;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评论连载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文中对辛亥革命作了生动地描述并指出:辛亥

72、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人们应该有话敢说,有事敢做。同时又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所持之“主义”,是为一般民众所赞成的,但革命行动本身,却缺乏广大民众的参与,没有建立起“民众的大联合”。 鲁振祥孙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毛泽东半个世纪论说述要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辛亥革命的社会价值”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自行拟定一个论题。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

73、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可知,辛亥革命在实现推翻封建政体的同时,也实现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其次,就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可以从辛亥革命对政治体制、经济思想、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最后,对所论述观点作简要总结。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但是它影响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答案:示例:论题: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阐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实业救国思潮进一步兴起;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但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力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