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岳麓版精练:综合检测(二)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62698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岳麓版精练:综合检测(二)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岳麓版精练:综合检测(二)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岳麓版精练:综合检测(二)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岳麓版精练:综合检测(二)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岳麓版精练:综合检测(二)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岳麓版精练:综合检测(二)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综合检测(二)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根据文献记载,安徽六安在西汉时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由此可知()A地方势力遭到削弱B地方管理实行双轨制C王莽新政权废除分封 D汉武帝开始推行新政解析:选A据材料安徽六安由“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可知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异地做官,这样有利于减少与地方的联系,地方割据势力遭到削弱,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而未涉及除分封制之外的地方行政制度,故B项错误;据材料“胶

2、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可知以庆为六安王的统治时期在王莽新政期间结束,而非废除分封,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诸侯异地为官,并非强调开始推行新政,故D项错误。2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A门阀士族政治的形成 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 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解析:选C门阀士族政治的形成是在东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教育,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南朝时期寒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南朝历代君王为了强化皇权,任用寒人,在内朝寒人掌机要,在外朝,寒人通过担任典签对

3、地方进行控制和监察,此外,南朝时的将帅,大多出身寒门,这是专制皇权逐渐加强的体现,故C项正确;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3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这一变化()A避免了决策失误 B有利于权力制衡C削弱了宰相职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可知这种办事的流程提高了行政效率,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均排除。4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

4、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B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解析:选B“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而不是完全依据才学,可见唐代科举制存在局限性,故A项错误;科举制录取考虑“社会名声”,会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故B项正确;材料中考试成绩仍然是重要的参考依据,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唐代科举制的录取依据,没有体现出对君主专制的影响,故D项错误。5(2019福州一模)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据此可以断定的是()史料出处(943年,张

5、易)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郡事亦赖以济。南唐书张易传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四库全书后村集A. 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B南宋通判的职权名符其实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解析:选D据材料“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南唐书”可知南唐时已有通判,但未知始设于南唐,故A项错误;据材料“(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可知没有监察的实权,但有“督经总制钱”的权力,名不符实,故B项错误;地方行政权由州郡长官行使,故C项错误;据材料“听断之事,可否裁

6、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行使监督权,故D项正确。6宋太宗不仅多次鼓励臣下直言,并将左、右补阙改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改为左、右正言。立此新名,“使各修其职业”。宋代监察官员的更名()A强化了监察官的责任感B确立了官员间相互监督制度C限制了官员的监察范围D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析:选A由材料“鼓励臣下直言,并将左、右补阙改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改为左、右正言”“使各修其职业”,可知宋太宗从制度上增强谏官的监察机制,强化监察官的责任感,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反映,均排除。7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

7、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解析:选C“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为边疆地区,元朝时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增加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元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不属于削弱相权、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故B项错误;这些地区由“唐所谓羁縻之州”变成了“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些地区说明由唐朝少数民族自我管理,变成了中央直接管理,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这些地区采取的管理制度是否与其他地区一样,仅是说明这些地区的赋税制度与内地一致,故D项错误。8(2

8、019肇庆一模)明代内阁大学士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上呈给皇帝供其参阅,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这一规定()A弱化了君主权力 B扩大内阁决策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 D使辅政制度完善解析:选D从材料“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可知该规定加强了皇权,故A项错误;从材料“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可知内阁大臣只有票拟权,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规定前后行政效率的对比,不能反映出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大臣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

9、拟”上,皇帝批阅同意后批红,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使辅政制度完善,故D项正确。9(2019石家庄模拟)“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

10、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10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该记载()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处大臣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故A项错误;材料与经世致用无关,故B项错误;清代军机处实际上反映的是专制皇权的强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表明军机大臣需要敏锐严谨,故D项正确。11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

11、历史结论是()叙述出处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之。清圣祖实录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清世宗实录今朕虽逾六衮,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机之劳贳力。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清高宗实录A. 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B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D朝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解析:选D“完全”一词说法属于明显的程度失当,故A项错误;勤政作风是封建王朝兴盛和治世的必然条件,故B项错误;无论是康熙帝还是乾隆帝,材料中都没有对二

12、者批阅奏章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三则材料反映出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都是注重朝纲独断的,故D项正确。12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关于我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理解正确的是()A标志着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B实行独立的垂直管理体制C上位权力和下位权力相互制约D是官僚间权力斗争的产物解析:选B监察官员不隶属于地方行政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所以位卑而权重,故B项正确;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是郡县制的实行,故A项错误;古代监察官只能

13、上位权力监督下位权力,不能反向监督,故C项错误;监察体制是皇帝与官僚间权力斗争的产物,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太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贞观十四年(公元641年),魏征上书唐太宗,说:“臣闻君为元首,臣做股肱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唐太宗也经常对臣下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材料二在明代,以官员批评

14、皇帝为核心的君臣冲突表现的尤为突出。成化四年,宪宗为满足生母周氏愿望,命大臣于帝陵外别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伏哭文华门,竟得如礼”。明中期以后,“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于是“科道”谏言,“天子以四海为家,普天率土莫非所有,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刀锥之利哉”?宪宗迫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天启年间,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熹宗皆不纳。张廷玉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时期君臣共治得以实现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君臣冲突加剧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15、11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到明君臣关系演变的根源。(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魏征上书唐太宗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可知政治开明,善于纳谏;根据材料一“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为其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根据材料一“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对君臣之道进行了有效的约束;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命大臣于帝陵外别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可知

16、群臣对皇室有违礼仪加以谏正极力反对;根据材料二“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宪宗迫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可知群臣对皇室等占夺民业的现象予以反对;根据材料二“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可知群臣反对宦官专权。第二小问,官僚对皇室、宦官集团的指责,不利于政局的稳定,易引发党争加剧。第(3)问,材料一反映出唐代君臣共治,材料二则反映出君主专制强化;根据材料二“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并结合所学可知,党争现象源于对权力的觊觎与争夺。答案:(1)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政治环境宽松,君主善于纳谏;三省六部制成熟完备,提供制度保障;

17、儒家思想有关君臣之道的约束。(2)表现:群臣针对皇室的礼仪、财用问题大加指责;官僚集团和宦官集团争权。影响:导致党争加剧,朝政混乱;统治危机日益严重。(3)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统治集团争权夺利。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12分)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信息确定一个论题

18、,如可确定“重文轻武”促进了宋朝的繁荣和“重文轻武”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两个论题;其次,根据论题从所学中搜寻历史信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例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答案:观点一:“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论述:政治上: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割据势力,清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参政热情高涨。经济上:社会稳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上: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文为贵、武为轻的思想深入骨髓,推动了天文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

19、刷术、造船技术的发展。文化上:宋代的文、史、哲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名著和名作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的全面繁荣。观点二:“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论述:军事上: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以及千方百计地压制武人,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宋朝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外交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弱枝”的思想,导致对外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政治上: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决策。社会风气上:“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尚武精神遭到削弱。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