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3编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6043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3编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3编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3编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3编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3编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3编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3编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3编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3编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3编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3编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3编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3编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3编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3编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人民通史版)第3编 高考讲座3 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讲座(三)世界史高考第卷非选择题突破环 节 一高 考 第 40 题 规 范 答 题 讲 评大家都知道高考评阅非选择题是网上阅卷。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到要点。“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

2、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唆。(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高考示例(2016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表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

3、41941年亚洲移出1 2003 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

4、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作答实录考生甲考生乙名师点评考生甲答题体现了“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要点(1)、(2)、(3)、(4)清晰条理,要点简明有利于阅卷。第(2)问中的原因未能根据特点逐条分析,材料二中的隐性信息是鸦片战后中国移民东南亚,并同祖国保持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后主要移民发达国家。这些都与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有关。“贡献”政治方面作答较好;经

5、济上未注意到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反映了华侨对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做出了贡献。考生乙值得肯定的地方:从作答现状看,该生历史学科基础较差,但在答题技巧上,能依据所学知识,按照设问分要点作答,有些地方也答出了得分点。存在的问题:考生乙未能按“一个前提,两个原则”条理解答非选择题,答题欠规范,有些要点与采分点一致,但在表述过程中,并未明确表述出来。有些要点虽已答出,但表述零乱,阅卷老师并不一定认为是要点。第(1)问要求“概括”,应当注意条理清楚,按表格内容及变化,概括出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第(2)问中的原因未能结合第一小问的特点去分析,显然一句话肯定不能把原因答

6、出来。贡献出现了漏答抗日战争时期华侨为抗战胜利所做出的贡献。 作答寄语(1)避免粗心,平时解答非选择题应严格按照“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训练。(2)强化对主干知识与重要概念的准确理解识记。(3)科学审题是方法,规范解答得分是目的,而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应下苦功。规范答案(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8分)(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6分)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

7、;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4分)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7分)阅卷教师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减轻阅读量的卷面: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2、书写工整,字迹清晰;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做无用功;4、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等符号清楚表述;5、语言要简洁,答中要害;6、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如果卷面做到了以上6点,在“可给分可不给分的情况,从宽给分”的高考评分原则下,将无形中增加了多得分的砝码。运用演练1(2013全国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次世界

8、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材料二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

9、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迷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

10、、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保佑你哩。”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解析】第(1)问归纳原因,注意材料一中的“1919年”“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等信息,由此可联系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结束以及材料中证实爱因斯坦理论的史实。第(2)问应注意回答评析问题的方法辩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来回答。【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

11、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潮。近几年高考试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命制试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运用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掌握好解题技巧是高考中“水平正(超)常发挥”的关键,应特别注意解答非选择题常见失误及解决

12、办法:(1)答题没有思考的过程,看到题目就写,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解决办法:在初读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了解材料的层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2)不按题目要求做题,审题不清,随意性大。解决办法:认真审题。审题意紧抓“题眼儿”,揣摩题意,审题型辨别题型,确定方法;审题分注意题分,看分作答,一般来说,分多的题目答案要点多,分少的题目答案要点少。(3)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材料。解决方法:注意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充分分析和利用材料。(4)角度单一、重复。解决方法: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

13、分析问题。高考示例1(2016全国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

14、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解题思路】本题以社会救济为切入点,考查不同时期东西方国家社会救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综合性强。既涉及学科主干知识,又渗透热点

15、问题,涉及当前精准扶贫这一现实问题。解答应注意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再结合设问条理作答。第(1)问中第一小问,结合中英两国救济的对象及材料“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概括。第二小问相同点从政府作用、救济方式、保障方法、救济规定等角度分析;不同点结合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及材料二“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那里的条件恶劣得多”分析。第(2)问要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落脚在教材主干知识上。【规范答案】(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

16、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的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运用演练2(2014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

17、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

18、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分析相关材料。第(1)问中第一小问根据“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技术”“牛顿自幼喜欢钻研科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应星和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第二小问“背景”结合二人各自生活的时代及个人经历分析。第(2)问从社会氛围、经济发展情况、科技著作与社会转型的联系

19、等角度分析。【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环 节 二 高 考 第 41 题 提 分 捷 径 讲 练全国卷第41题,有人称为“开放性试题”,也有人称为“探究性试题”和“创新能力评价题”。这一类型试题在设问中通常有“说明”“评述”“评析”“探讨”等关键词,主要考查

20、考生对历史观点、历史规律的认知、分析和论证能力。1命题特色试题命制灵活化、探究化(1)从能力要求上看: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本的能力要求。(2)从命题立意上看: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引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逐渐加强了从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转变,试题由过去重视考查记忆能力向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考生全面发展转变。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在41题中的表现特别明显:第一,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论从证出和史论结合;第三,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3)从

21、考查目标上看: 近几年文综第41题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4)从考查内容上看:第近几年高考文综41题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依托,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命制灵活,在覆盖面上属于小切口、深内涵,重视对背景,结果及影响的探究。(5)从开放角度上看:开放性试题是与传统问题中条件结论的“封闭性”相对而言的,它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变通的能力,是否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近几年设问的开放性日益增强、答案设计上也日益体现多元化。2应对策略学科思维史论化、多元化(1)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在当前中国教育大环境

22、下,教科书依然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挖掘好这一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把历史课本当作读本。”(2)注重历史学科的史证思维:“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特有的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作为高中学生研究能力的体现。(3)注重历史学科多元史观:近年来,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日益影响着高考试题的命制。(4)熟练掌握答题技巧方法:考生熟悉答题格式,才会保证答题的完整性。在回答观点、论证问题时,首先需要提出观点,或选择观点,或判断观点。其次是利用史实加以论证,论证时要注重史论结合和语言连贯,形成连贯性思维。同时在论证过程中,注意结合多个史实来进行

23、论证。最后要上升到理论或史观的高度。高考示例(2014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目录A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第二章(略)摘编自世界通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目录B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第二节文艺复兴第三节宗教改革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第二章1

24、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第二节(略)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12分)(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解题思路】细读材料,多角度分析。不同之处的答案,要认真读材料,材料中关于“不同之处”并不唯一。对于“原因”的分析,要结合目录的出处和背景多角度回答。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中教材目录的第一章标题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要表述明确清楚;既可指出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也可指出其他不同。第二小问注意紧扣两本

25、教材编著的时间分析。分析原因时,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如历史史实角度: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历史认识角度:有历史依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辩证地看待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影响,用具体例证加以说明。也可以综合多种角度或另有角度进行分析。【规范答案】示例: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

26、时代的特征。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运用演练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法国某历史学家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按照他的观点,某一“世界时间”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下面内容是根据该史学的观点改编的。世界时间(两汉时期)东方的西安、洛阳西方的罗马城世界时间(14、15世纪开始)世界时间的大挪移;不是自然性的、资源性的,而是政治制度性的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个角度阐述“世界时间大挪移”的表现,并谈谈从中你可以得到的启示。(12分)(要求:阐述的三

27、个角度要明确,阐释要准确、合理。)【解析思路】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抓住时代特征,站在世界通史的高度,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答案】角度一: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角度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成熟,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角度三: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推动了人类自然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启示:世界各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世界时间”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各国(区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因此要创新制度、增强国力、引领世界潮流等。1开放探究型试题

28、的不变开放探究型试题始终不变的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始终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要求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提出修改意见并加以说明,或者指出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说明。2开放探究型试题的应对策略(1)要关注新观点,新知识。由于高考对能力考查的要求很高,考题的材料往往超出教材的范围,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对于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除了牢牢掌握教材上的评价外,还需要经常跳出教材,提出不同的史学观点,发现不同的历史视角,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掌握好这些,有利于同学们拓宽历史视野,不至于在考试中看到不同于教材的学术观点就无所适从。(2)运用好三段式的论证。所谓三段式

29、论证,就是第一段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段分几个角度进行论证,第三段进行小结,升华观点。加强开放性试题练习,逐步提升自己的论述能力。(3)注重历史学科多元史观近年来,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日益影响着高考试题的命制。高考示例(2015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12分)(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

30、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要围绕“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论述“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的公式,注意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规范答案】论证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一等(129分)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二等(85分)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有

31、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三等(40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运用演练4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

32、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材料二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材料三 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根据

33、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进行论证。(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解析】本题是一道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以文明史观立意,通过开放探究的形式,直指“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其隐喻是工业文明的发展在解放人力、释放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也使人沦为了机器的附庸,扼杀了人性,从而彰显了“文明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进步,工业文明的发展需要更加关照人性的解放”的主题思想。解答时先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进行解读,再结合所学史实进行论证,要求史实性论据确凿,史论结合,条理要清晰,逻辑要严谨;也可以从大机器生产的人性、非人性或兼而有之等角度论述。【

34、答案】示例:两次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日益成为人类生产的主要形式,推动了世界近代化进程。它一方面使许多人力劳动被机器劳动所取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产品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也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人只负责生产中的某一环节,这样,由于机器生产的高效率与长时间,工人必须与机器同步工作,这大大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使工人日益成为机器的奴隶,体现出工业生产的非人性特点。大机器生产的流水线作业为资本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有利于资本家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生产力水平。但也使工人长期从事单调危险而又紧张的工作,严重摧残了工人的身心健康。资本家应当一方面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器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另一方面则合理安排工人的工作强度与工作时间,防止工业生产中出现非人性化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