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精练:专题检测(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60257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精练:专题检测(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精练:专题检测(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精练:专题检测(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精练:专题检测(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精练:专题检测(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精练:专题检测(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精练:专题检测(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精练:专题检测(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检测(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条内容为“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天朝上国”不得不接受耻辱B宗藩体制不得不接受条约体制C为此后实现长期和平奠定基础D国际平等原则得到了很好贯彻解析:选B材料中“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不等于耻辱,故A项错误;宗藩体制体现了华夷关系,而材料中“1842年南京条约”是近代条约,“大清大皇帝”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被迫签

2、订承认英国在华特权的不平等条约,故B项正确;材料中“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没有长期和平,1856年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故C项错误;材料中“1842年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故D项错误。2(2019贵阳摸底)在次签约仪式上,英方谈判代表认为:“条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北京驻使,没有这一项,这个条约是一文不值的。”而清政府认为:“准夷酋之伪钦差驻京,动受挟制”,此条“为患最剧,断难允行”。这表明()A中英两国进行了平等协商B英国试图在外交上控制中国C中英分歧巨大,致签约流产D清政府竭力维护国家主权解析:选B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没有取得和英国平等协商的地位,故A项

3、错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便于列强对清政府施加压力,控制中国,故B项正确;中国在近代处于外国侵略的境地,只能被迫接受不平等条约,导致签约流产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不是侵犯国家主权,故不能体现出清政府竭力维护国家主权,故D项错误。3洪仁玕资政新篇记述:“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是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B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C严厉批评天王独断专行 D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解析:选D太平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其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故A、B两项错误

4、;“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表明对天王的尊重,不是严厉批评,故C项错误;“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故D项正确。4(2019蚌埠一模)如图版画名为高丽月夜大战牛阵得胜全图,作于甲午战争期间。画中,狂牛角上绑有利刃,背上负有灯笼,直冲日军而去,日军士兵或瘫软在地,或仓皇返身逃跑。这幅版画()A利于安抚民心维护清政府统治B表明了清政府坚决抗日的决心C表现清军将领战术思想先进D全景再现了平壤战役的情景解析:选A版画作于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利于树立清政府的正面形象,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高丽的清军击败日军,且甲午

5、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李鸿章避战保船,故B项错误;反映近代战争的版画竟然引用战国时期田单火牛阵图,是战术落后的表现,故C项错误;版画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高丽战争,平壤战役中有没有使用火牛阵图不得而知,故D项错误。5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此战争后()A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B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C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D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解析:选D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材料中所体现

6、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符,故A项错误;B、C两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材料中所体现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符,故B、C两项错误;材料中“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表明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此后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的主流,故D项正确。6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这反映出()A革命军内部缺乏权威领导 B全国的革命形势如火燎原C清王朝统治已经名存实亡 D革命党人防止袁世凯夺权解析:选A临时政府建立时期,各区域旗帜不一,各自为政,说明革命军内

7、部缺乏权威领导,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主要在南方地区影响较大,故B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形成与清政府南北对峙的政权,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革命军内部问题,而非对袁世凯的政策,故D项错误。7五四运动中学生痛殴章宗祥、火烧赵家楼,下表为时人对此事件的看法。这反映了()梁漱溟论学生事件“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俞颂华北京学生之表示与法律本位之受迁“以法律之实质论,(学生)非但无背于法律之精神,且为促进法律本位之元勋”陆才甫学生无罪“其居心之光明磊落,可以质诸天地鬼神而无愧”,因而无罪于知非评梁漱溟君之学生事件论“可是侵犯人的,要是出于群众的行动,那就

8、不能这样的说法了(指侵犯他人自由)”康有为请诛国贼救学生电“学生此举,真可谓代表四万万之民意,代伸四万万之民权,以讨国贼者”A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社会广泛认可B对自由边界与法律维度的认识冲突C新文化运动从更深层面解放了思想D五四运动增强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梁漱溟、于知非两人对学生漠视甚至无视法律的行为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故A项错误;梁漱溟、于知非两人与俞颂华、陆才甫、康有为三人对待自由边界与法律维度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与冲突,故B项正确;材料中所提及的是五四运动而非新文化运动,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国人民族民主意识的任何提及,故D项错误。81927年7月毛泽东提出农民武装可以

9、“上山”,以造成军事实力的基础;同月,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负责领导武装暴动。这些意见和决策()A初步总结了大革命的教训 B促进了国民革命的新发展C贯彻了八七会议的新方针 D标志着革命重心转入农村解析:选A“1927年7月毛泽东提出农民武装可以上山,以造成军事实力的基础”可以理解为初步总结了大革命的教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1927年7月”,国共合作已经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故B项错误;根据“1927年7月”可知八七会议尚未进行,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负责领导武装暴动”可知党中央此时的工作重心依然以夺取中心城市为主要任务,故D项错误。

10、9在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大量电文中,仅1934年10月1日至10月10日前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的各类命令和指示就有100多个,大多标注“十万火急”、“万万火急”字样,足见当时()A第五次“围剿”前山雨欲来之紧迫B华北事变之际国家局势之危难C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的紧迫与仓促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之必要解析:选C第五次反“围剿”的时间为1933年10月1934年10月,故A项错误;华北事变是1935年,故B项错误;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题干反映了长征前的紧迫,故C项正确;长征途中,1935年8月1日红军发表“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即八一宣言,故D项错误。10九一

11、八事变之后,再生杂志复兴月刊等一些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这揭示出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A主要出现在近代出版界和知识界B在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C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D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出版界和知识界出现民族复兴意识,但不能推断主要出现在这些领域,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社会不同领域探讨“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但没有体现出分歧,故B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社会不同领域探讨“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从而成为社会思潮,故C

12、项正确;材料中社会不同领域探讨“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但没有体现出付诸实践,故D项错误。11(2019滨州一模)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切实整顿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这一指示的贯彻()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缓解了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C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解析:选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题目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精兵简政”“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可知,缓解了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与题目

13、不相符,故C项错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1927年三湾改编,故D项错误。12(2019皖南八校联考)毛泽东说:“从中国革命的将来看,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而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这一战略思路的提出()A适应了国民革命的需要 B促进了土地革命的结束C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反攻 D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析:选D国民革命的波及范围并没有到达东北地区,故A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势力范围主要是在南方的湘赣地区和西北的陕甘宁地区,在东北没有根据地,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

14、控制范围没有达到东北地区,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之前,东北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唯一在兵力和实力上超越国民党的战区,而且后来中国共产党以东北解放区为战略基地逐步实现了全国的解放,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

15、”,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

16、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建立的历代帝王庙”体现出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由材料“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得出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

17、同;由材料“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体现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第二小问,从政治、民族、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只有建立国家认同感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得出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联;从材料二中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派及孙中山的言论可得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根据所学可得出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第二小问,从民族意识、民主革命进程、民族凝聚力等角度回答。答案:(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背景:巩固统

18、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联;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开过众多“革命借条”,如下表中所列的三张代表性“革命借条”。时间、地点名称内容1930年湖北孝感“因我们红軍现在扩大武裝經濟特向杨長銀先生借大洋四百元经济困难队长涂杏(印章)红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七大隊孝感县特務营第一分隊”1945年湖南宝庚(今邵阳)

19、“借爱国人士周莲池先生大米陆拾肆斗、大肥猪壹条、银元肆佰贰拾块、铜钱伍佰块、小钱十贯,祖国统一时来中央。八路军贺龍(盖有贺龙和陈菊生的印章)一九四五年三月”1949年湖南宁远“今借到张先生土荣家马壹匹此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军区湘南司令部朱印十一月十三日条”据湖南发现1945年八路军借条等整理根据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革命借条”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财政困难在不同时期向一些人士借用了一些物资或钱财,围绕革命借条拟定论题时一是从借条的背景出发,阐述借条出

20、现的背景,展示党对人民的信用;二是从把借条作为历史材料的角度出发,要对借条的真伪进行辨别,这就牵涉史料研究,看借条信息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情景。答案:示例一:论题:艰难的革命环境催生“革命借条”。阐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无产阶级的军队,财政来源少,经济困难,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与打压,不断扩充的革命队伍、作战费用的增加等使部队财政供应十分紧张。为了进一步开展革命斗争,部队不得不借助于殷实之家,并在当时无法偿还的情况下立下借据。这些从民间借来的钱物对民主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助。示例二:论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出的“革命借条”的真伪需要辨别。阐述:“革命借条”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真伪需要辨别。在辨别时,应注意以下要素:时间上,其使用的纪年方法是否正确;字体上,繁体与简体的使用是否合理;内容上,措辞是否得当,如“祖国统一”;字迹、署名和印章是否与经办人相吻合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