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59802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糖原和纤维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B. 胆固醇属于脂质,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C. 细胞膜的流动性与脂质有关,而选择透过性与脂质无关D. 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等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1、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1)直接原因:氨基酸分子的种类不同;氨基酸分子的数量不同;氨基酸分子的排列次序不同;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2)根本原因:DNA分子的多样性。2、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功能分类 化学本质分类 功 能 储藏

2、脂类 脂 肪 储藏能量,缓冲压力,减少摩擦,保温作用 结构脂类 磷 脂 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的重要成份 调节脂类 固醇 胆固醇 细胞膜的重要成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及雌性动物的性周期 维生素D 促进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调节钙磷的平衡 【详解】A、糖原和纤维素都是多糖,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A正确;B、胆固醇属于脂质,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B正确;C、细胞膜细胞膜的流动性与脂质有关,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选择透过性也与脂质有关,C错误;D、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等有关,D正确。故选C。2.

3、细胞内的各种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内的生物膜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B. 细胞膜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C. 内质网、中心体等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D. 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2、生物膜系统的功能:(1)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生物膜内或者膜表面进行。细胞内的广阔的膜

4、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3)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详解】A、细胞内的生物膜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A正确;B、细胞膜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B正确;C、中心体无膜结构,不参与生物膜系统的组成,C错误;D、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具膜小泡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D正确。故选C。3. 如图是真核细胞中的两种细胞器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和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B.

5、在甲、乙中,的功能都只是控制物质出入C. 中除了含有相关的酶,还含有少量DNAD. 光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的薄膜上进行的【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甲为线粒体,乙为叶绿体,为外膜,为内膜,为叶绿体基质,为基粒(由类囊体垛叠形成)。【详解】A、和为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双层膜,它们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A正确;B、在甲、乙中,的功能都有控制物质出入,其中线粒体中内膜还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B错误;C、为叶绿体,其中除了有暗反应所需的酶,还含有少量DNA,C正确;D、光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的薄膜上进行的,D正确。故选B。4. 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相

6、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B. 人体不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都是协助扩散C. 抗体、神经递质和胰岛素的分泌过程属于胞吐作用D. 护肤品中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名称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实例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不需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要不需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需要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详解】A、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A错误;B、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

7、协助扩散,小肠上皮细胞等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B错误;C、抗体、神经递质和胰岛素的分泌过程属于胞吐作用,体现膜的流动性,C正确;D、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D错误。故选C。5. 下列关于“探究温度影响淀粉酶活性”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合理设定实验温度属于控制实验的自变量B. 淀粉与淀粉酶应分别达到设定温度后再混合C. 淀粉的用量和保温时间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D. 可选用碘液或斐林试剂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答案】D【解析】【分析】1、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

8、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2、淀粉和蔗糖是非还原性糖,当淀粉(或蔗糖)分解时会产生还原性糖。淀粉+碘液蓝色;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详解】A、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合理设定实验温度属于控制实验的自变量,A正确;B、“探究温度影响淀粉酶活性”实验,应先将淀粉与淀粉酶应分别达到设定温度,再将淀粉与淀粉酶两溶液混合,B正确;C、淀粉的用量和保温时间属于无关变量,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D、斐林试剂使用时要加热,会影响酶的活性,故不可用做对实验结果的检测,D错误;故选D。6. 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成熟的菠菜叶可用作光合色素提取的

9、材料B. 研磨时加入SiO2可防止色素被破坏C. 画滤液细线时重复的目的是增加色素的含量D. 分离出的四条色素带中最宽的是叶绿素a【答案】B【解析】【分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详解】成

10、熟的菠菜叶含有较多的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可用作光合色素提取的材料,A正确;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色素被破坏,B错误;画滤液细线时重复的目的是增加色素的含量,C正确;叶绿素a在四种色素中的含量最多,因此分离出的四条色素带中最宽的是叶绿素a,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7.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其结构组成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成深色B. 图中染色体上含有一条双链DNA分子C. 染色单体在细胞周期中

11、形成并出现于分裂前期D. 人体细胞中的DNA都分布在染色体上【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成深色,A正确;图中含有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双链DNA分子,B错误;染色单体在细胞周期中形成于间期,出现于分裂前期,C错误;人体细胞中的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也存在于线粒体中,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与DNA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8. 下列关于植物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B. 细胞分化过程中将导致遗传物质发生改变C. 幼小的

12、植物体内也存在衰老的细胞D.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答案】B【解析】【分析】1、每个细胞都含有该个体的整个基因组,这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基础。在离体条件下,加上其他合适条件就可以使基因组基因表达,从而发育成某个器官或个体。2、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人体是多细胞个体,细胞衰老和死亡与人体衰老和死亡不同步,而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详解】A、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A正确;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B错误;C、幼小植物体内存在衰老的细胞,如衰老死亡的导管细胞,C正

13、确;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对生物体是有利的,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D正确。故选B。9. 下列各项中,能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是( )A.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B. 孟德尔的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C. 孟德尔的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D. 细胞的全能性实验【答案】A【解析】【详解】A、摩尔根的果蝇眼色的杂交实验证明了萨顿提出的假说“基因与染色体具有平行关系”,即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A项正确;B、孟德尔的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说明了基因的分离定律,B项错误;C、孟德尔的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说明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项错误;D、细胞的全能性实验证明了高度分化的细胞仍然具

14、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D项错误。故选A。10. 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两条单链反向平行,相互缠绕形成双螺旋结构B. 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与磷酸构成的C. 若一条链上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也是ATGC1234D. 遗传信息蕴藏在DNA的4种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之中【答案】C【解析】分析】(1)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绕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

15、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2) DNA分子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就蕴藏在组成DNA分子的4种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中。【详解】A、组成双链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反向平行,相互缠绕形成双螺旋结构,A正确;B、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即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与磷酸构成的,B正确;C,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一条链上的A、T、G、C分别与另一条链上的T、A、C、G相等,若一条链上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上的ATGC2143,C错误;D、DNA分子的遗传信息就蕴藏在组成DNA的4种

16、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之中,D正确。故选C。11. 下列有关某生物体各细胞分裂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B. 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内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C. 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为8条D. 四幅图可排序为,可出现在该生物体精子的形成过程中【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不含同源染

17、色体,也不含姐妹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详解】图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细胞内有2对同源染色体、4对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由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B错误;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含有2条染色体,则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条,C错误;根据四幅图所处细胞分裂的时期,可排序为,且图中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因此可能出现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12. 下列有关科学家对近代

18、遗传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的叙述,正确的是:A. 孟德尔用豌豆杂交试验,发现了遗传的三个基本规律B. 艾弗里在格里菲斯的实验基础上通过研究,首先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D. 摩尔根通过对果蝇性状的研究,发现了基因分离规律【答案】C【解析】【详解】A、孟德尔用豌豆杂交试验,发现了遗传的二个基本规律,A错;B、艾弗里在格里菲斯的实验基础上通过研究,首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C、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C正确;D、摩尔根通过对果蝇性状的研究,发现了基因连锁互换规律,D错。故本题选C。【点睛】1

19、3. 有关真核细胞的DNA复制和转录这两种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两种过程都可在细胞核中发生B. 两种过程都有酶参与反应C. 两种过程都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D. 两种过程都以DNA为模板【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复制转录的知识,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详解】A.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DNA的复制和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A正确;B.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DNA转录需要RNA聚合酶,B正确;C.DNA复制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转录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C错误;D. DNA复制以DNA两条链为模板,转录以DNA其中一条链为模板,D正确;答案选C.14. 下列有关变异的说

20、法错误的是( )A. 基因突变普遍存在,可以自发产生B.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C. 无籽西瓜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 某些病毒也能引起宿主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答案】B【解析】【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

21、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A、基因突变普遍存在,可以自发产生,A正确;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C、无籽西瓜属于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正确;D、某些病毒也能引起宿主细胞发生基因突变,D正确。故选B。15.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物种B. 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C. 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关【答案】A【解析】

22、【分析】1、隔离:(1)生理隔离-量变-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可能产生可育的后代。(2)地理隔离-质变-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分成不用的种群,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注:一个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生殖隔离出现时才标志了新物种的产生(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地理隔离产生新条件,生殖隔离是长期地理隔离的结果,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效果不一样,使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基因库发生不同基因频率的改变,当这两个种群的个体相遇时,也不能自由交配或产生不可育后代,这时已是两个物种。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

23、离(地理,生殖)。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详解】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B、生殖隔离出现时才标志了新物种的产生,B正确;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C正确;D、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而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料,故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关,D正确。故选A。16. 在反射弧中,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

24、器,原因是兴奋在下图所示结构上的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器。根据图示,是突触后膜,是突触前膜,因此,兴奋只能由传递到,不能由传递到,故选C。点睛】17.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 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C. 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答案】A【解析

25、】【分析】内环境中含有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信息分子,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详解】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B、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B正确;C、HCO3、HPO42等分别与H2CO3、H2PO4构成缓冲对,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C正确;D、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血浆中,其内环境就是淋巴、血浆,D正确。故选A。【点睛】内环境存在与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举例归类类别物质举例存在的营养物质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甘油代谢产物淋巴因子、血浆蛋白、神经递质、激素、抗体、溶菌酶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不存在

26、的细胞内特有呼吸酶、血红蛋白、DNA聚合酶、糖原细胞膜上载体、受体消化道中的消化酶不被吸收的麦芽糖、纤维素18. 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的体温来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能量B.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C. 人的体温就是通过大脑皮层来调节的D.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答案】C【解析】【分析】寒冷刺激使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增加产热有骨骼肌颤栗、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几乎于全身

27、每一个细胞,使细胞代谢增强,从而增加产热。另一方面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排汗等使散热减少。 炎热环境时,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增加散热主要有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汗液增加等。【详解】A、人的体温就是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将物质氧化分解后释放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的那部分就是用来维持体温,A正确;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B正确;C、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D、体温的相对恒定就是机体通过保持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来实现的,D正确;故选C。19. 下列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对应一致的是( )A. 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

28、浸泡种子促进种子萌发B. 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成熟的果实可以获得无子果实C. 生长期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促进种子的形成和果实的发育D. 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加速叶片的黄化速度【答案】A【解析】【详解】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A项正确;未成熟的果实已经有种子形成,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雌蕊柱头,可以获得无子果实,B项错误;乙烯利促进果实的成熟,C项错误;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可延缓叶片的黄化速度,D项错误。【点睛】五种植物激素对应的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名称对应生长调节剂应用生长素萘乙酸、2,4D促进扦

29、插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农业除草剂赤霉素赤霉素促进植物茎秆伸长;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休眠,用来提早播种细胞分裂素青鲜素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存时间乙烯乙烯利处理瓜类幼苗,能增加雌花形成率,增产脱落酸矮壮素落叶与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20.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标志重捕法调查某鸟类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造成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小B. 湖泊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C. 依据种群年龄组成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解析】【分析】1、标

30、志重捕法前提是标志和未标志的生物在被重捕获是被捕获的几率相等,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但不能过分醒目,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和不能改变标记动物与其捕食之间的关系等。2、群落的结构特征: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31、详解】A、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标志个体数,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A错误;B、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C、种群年龄组成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C正确;D、防治稻田害虫可改变能量流动关系,但不能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和能量传递效率,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21. 下列是有关实验与探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根最适浓度时,做预实验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B. 用抽样检测法探

32、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C.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D. 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实验的自变量是酸或碱的滴数【答案】A【解析】【分析】1、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2、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索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3、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

33、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详解】A、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根最适浓度时,做预实验是为了减少浪费,摸索实验条件,A错误;B、用抽样检测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B正确;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C正确;D、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实验的自变量是酸或碱的滴数,D正确。故选A。22. 如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可合成ATP并伴随热量的散失B. 若没有化石燃料的燃烧,则和的速率基本相等C. 碳元素就是沿着甲丙丁这条食物链

34、传递的D. 、过程中碳元素的流动形式是有机物【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甲是生产者,乙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库,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表示光合作用,表示呼吸作用,表示捕食关系,表示生产者、消费者流向分解者。【详解】A、表示光合作用,和表示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均可合成ATP,其中呼吸作用过程会伴随着热量的散失,但光合作用过程不会伴随热量的散失,A错误;B、由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不会都通过呼吸作用出生物群落,因此的速率要大于的速率,B错误;C、丁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C错误;D、过程均在生物群落内部进行,而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

35、的形式流动,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23. 下图为某学生用紫色的洋葱鳞片叶进行某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为了实现此目的_(填“可以”或“不可以”)用硝酸钾溶液代替蔗糖溶液。(2)在D步骤观察到的细胞如图所示,图中_(填序号)合起来称为原生质层。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除存在中央液泡外,其结构上的原因还有原生质层比_的伸缩性大。(3)在F步骤观察细胞,发现原生质层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在此过程中,中央液泡的大小和颜色变化是_。(4)如果F步骤观察时,视野中的细胞与D步骤看到的完全一样,最可能的原因是_。【答案】 (1). 不可以 (

36、2). (3). 细胞壁 (4). 变大、变浅 (5). 细胞(失水过多)已死亡【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表示细胞壁,表示细胞膜,表示细胞质,表示液泡膜,表示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的间隙。【详解】(1)植物细胞会吸收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使细胞液浓度上升,故要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不可以用硝酸钾溶液代替蔗糖溶液。(2)图中表示一个正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其中细胞膜、细胞质和液泡膜合起来称为原生质层。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3)在F步骤观察细胞,发现原生质层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在此过程中,植物细胞吸收水分,中央液泡变大,颜色变浅。(4)如

37、果F步骤观察时,视野中的细胞与D步骤看到的完全一样,说明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最可能的原因是细胞失水过多已死亡。【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4. 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示意图,A、B、C、D代表反应过程,代表物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代表的物质依次是_、_,B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2)ATP合成除发生在A过程外,还发生在_过程(填字母代号)。C过程中的丙酮酸也可以转化成酒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3)如果将该植物在缺乏镁元素的土壤中栽种,会导致_合成不足,直接影响图中_过程。(4)当该植物叶肉细胞内有

38、产生,但不能释放到细胞外时,该细胞处于的生理状态是_。(5)某同学以该植物绿色叶片为材料,探究不同温度对细胞呼吸速率的影响,该实验需要在_条件下设置不同温度进行实验。【答案】 (1). O2 (2). ADP、Pi (3). 叶绿体基质 (4). C和D (5). 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6). 叶绿素 (7). A (8). 光合作用强度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9). 黑暗(无光)【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B表示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C表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D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为

39、O2;为NADP+;为ADP和Pi;为C5。【详解】(1)由分析可知,水的光解产生的为O2,ATP水解产生的为ADP和Pi,B表示暗反应过程,场所为叶绿体基质。(2)除了光反应阶段可以合成ATP外,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产生ATP。缺氧条件下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将丙酮酸转化成酒精和CO2。(3)镁是叶绿素的主要组成元素,缺镁会导致叶绿素的合成受阻,影响光反应过程。(4)当植物细胞内有O2产生,说明存在光合作用,但不能释放到细胞外,说明产生的O2都被呼吸作用消耗,此时的生理状态为光合作用强度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5)探究不同温度对植物绿色叶片细胞呼吸速率的影响,应排除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影响,需要在

40、黑暗或无光条件下进行。【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意在强化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变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25. 排尿反射是一种简单反射,但受大脑皮层中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当健康成年人饮水不足时,会使尿量显著减少。回答问题:(1)健康成年人饮水不足时,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_,引起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进面引起_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2)当健康成年人饮水过多时,一段时间后会使膀胱中尿液充盈,膀胱中的相应感受器就会感受到刺激,产生_并传递到脊髓排尿中枢,且能上传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如果排尿条件不成

41、熟,大脑能抑制脊髓排尿中枢,这体现了神经调节具有_的特点。(3)当尿液进入尿道后,尿道感受器兴奋,兴奋传入脊髓排尿中枢并加强其活动,这是一种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4)如果某人胸部脊髓因外伤而截断,排尿反射可以完成吗?请简要说明原因_。【答案】 (1). 升高 (2). 肾小管和集合管 (3). 神经冲动(兴奋) (4). 分级调节 (5). 正反馈 (6). 可以,因为排尿反射的反射弧还是完整的【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平衡的调节和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1、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

42、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2、脊髓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如排尿中枢、排便中枢、膝跳反射中枢、缩手反射中枢,它的反射活动要受到大脑的控制。【详解】(1)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2)当机体饮水过多时,一段时间后会使膀胱中尿液充盈,膀胱中的相应感受器就会感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传递到脊髓排尿中枢

43、;同时,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纤维向上传到大脑,使人产生尿意;如果排尿条件不成熟,大脑就暂时抑制脊髓中的排尿中枢而不排尿。可见,脊髓里的神经中枢受大脑的控制,这体现了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3)当尿液进入尿道后,尿道感受器兴奋,兴奋传入脊髓排尿中枢并加强其活动,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4)如果某人胸部脊髓因外伤而截断,但排尿中枢位于脊髓腰段,由于排尿反射的反射弧还是完整的,因此可以排尿。【点睛】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弧的相关知识,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功能。26. 如图表示细胞中与基因有关的物质和

44、结构,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_, 它的基本单位是_。(2)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a_,一条a上的DNA分子数是_个。(3)b被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_(填图1中的字母)(4)图2是h合成的过程的一部分,h是_(物质),h 合成时的直接模板来源于_过程。【答案】 (1). DNA (2). 脱氧核苷酸 (3). 染色体 (4). 1或2 (5). d、e、f (6). 蛋白质 (7). 转录【解析】【分析】分析图1:图1为细胞中与基因有关的物质或结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b为DNA,c为脱氧核苷酸;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因此a为染色体,h为

45、蛋白质;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组成,因此d、e、f为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g为C、H、O、N、P。分析图2:和为DNA分子的两条链,为mRNA,为核糖体,为多肽链。【详解】(1)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DNA,其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2)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a染色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或2个DNA分子。(3)b为DNA分子,其初步水解产物是四种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即图中d、e、f。(4)图2中h是蛋白质,蛋白质是通过翻译过程合成的,其合成时的直接模板是mRNA,来源于转录过程。【点睛】本题结合细胞中与基因有关的物质或结构图解,考查组

46、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尤其是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7. 玉米高杆(A)对矮杆(a)为显性,抗病(B)对易感病(b)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1)用两株玉米亲本杂交,F1性状比例如上表,则亲本的基因型是_,这两株亲本产生的杂合子占后代的_。(2)用表现型为矮杆易感病的玉米产生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若得到两种表现型的单倍体,原因可能是_。(3)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后期,一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和未标记的染色体

47、条数比为_。(4)在玉米叶中,有的细胞具保护作用,有的细胞具输导作用,有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_。(5)中国返回式卫星所搭载的玉米种子,返回地面后,经种植培育出的玉米产量高、蛋白质含量增加,生长周期缩短,这种育种方式属于_。(6)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二倍体玉米种子,可得到四倍体玉米植株,原因是_。【答案】 (1). AaBb和aaBb (2). 3/4 (3). 花粉产生了基因突变 (4). 1:1 (5).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6). 诱变育种 (7). 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丝(体)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

48、需要考生认真审题,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同时,对一些难点也要善于总结,例如:DNA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去向分析如果用3H标记细胞中的DNA分子,然后将细胞放在正常环境中培养,连续进行2次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不同,因为有丝分裂是复制1次分裂1次,因此这里实际上包含了2次复制。【详解】(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F1中高秆(501):矮秆(491)1:1,说明双亲为测交组合;F1中抗病(783):易感病(246)3:1,说明双亲基因型均为杂合子的自交,故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这两株亲本产生的纯合子占后代的比例为1/2aa1/4BB1/2aa1/4bb1/4,则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1/4

49、3/4。(2)矮杆易感病的玉米的基因型为aabb,用其进行花药离体培养的植株在正常情况下获得的是基因型为ab的单倍体,但若得到表现型不同的两种单倍体的原因可能是花粉在形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的结果。(3)DNA分子为半保留复制。根据题意可知,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第一次有丝分裂完成后,每个子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为20条(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均为一条链含32P,一条链不含32P)。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玉米细胞中有40条染色体,而其中的一半,即20条染色体被32P标记,还有一半,即20条染色体未被32P标记,所以,一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和未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比为11。(4)在

50、玉米叶中,有的细胞具保护作用,有的细胞具输导作用,有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说明不同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5)将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称为太空诱变育种。(6)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原因是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丝(体)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造成染色体复制后不能平均分到子细胞而导致染色体加倍。28. 为治理生活污水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某地用芦苇、凤眼莲、藻类植物(轮叶黑藻)、鱼、浮游动物、细菌、真菌等构建的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如图1所示),取得了良好的

51、效益,请回答下列问题:(1)凤眼莲能分泌对藻类繁殖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凤眼莲通过传递_信息与藻类形成_的种间关系。通过放养鱼苗、水禽等动物,种植莲藕、芦苇等水生植物,可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2)该湿地的植物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沉水植物等,湿地植物的这种分布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湿地中能分解污水中有机物的细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向水体中通入空气能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原因是_。(3)图2是该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其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有_,若蝌蚪从水蚤和植物中同化的能量比例相同,则流入蝌蚪的能量每增加12KJ,按能量传递效率为20%计算,需要消耗植物同化的能量为_KJ。【答案】

52、 (1). 化学 (2). 竞争 (3). 抵抗力 (4). 垂直 (5). 分解者 (6). 促进细菌、真菌的有氧呼吸,加快有机物的分解 (7). 鱼、蝌蚪、甲虫 (8). 180【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是某地用芦苇、凤眼莲、藻类植物(轮叶黑藻)、鱼、浮游动物、细菌、真菌等构建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图2是该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其中生产者是水藻等植物,初级消费者水蚤和蝌蚪,次级消费者是鱼、蝌蚪、甲虫,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食肉动物。【详解】(1)凤眼莲能分泌对藻类繁殖具有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因此凤眼莲通过传递化学信息与藻类形成竞争的种间关系。通过放养鱼苗、水禽等动物,种植莲藕、芦苇

53、等水生植物,增加了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因此提高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2)该湿地的植物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沉水植物等,湿地植物的这种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其中分解污水中有机物的细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向水体中通入空气能促进细菌、真菌的有氧呼吸,加快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从而提高污水处理效果。(3)据图2信息可知,食物网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有鱼、蝌蚪、甲虫。若蝌蚪从水蚤和植物中同化的能量比例相同,则流入蝌蚪的能量每增加12KJ,按能量传递效率为20%计算,需要消耗植物同化的能量为1220.2+1020.20.2=180KJ。【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