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二生物一、单项选择题1.蛋白质、糖类和脂肪都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有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糖类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但并非所有的糖类都可以作为生物体的能源物质B. 相同质量的糖类和脂肪相比较,脂肪完全氧化分解需要更多的氧气C. 糖蛋白可以与某些信息分子特异性结合而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D.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一个羧基和一个含碳的R基【答案】D【解析】【分析】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2、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2、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3、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详解】A、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但是有些糖类不是能源物质,如纤维素、核糖、脱氧核糖,A正确;B、与糖类相比,脂肪中的H含量多,氧化分解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B正确;C、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能与某些信息分子特异性结合而传递信息,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D、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C
3、原子上,其R基中不一定含有碳,如甘氨酸,D错误。故选:D。2.下列有关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不正确的是A. 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B.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接受更多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C. 叶绿体内类囊体膜堆叠使膜面积增大,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D. 线粒体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有利于有氧呼吸快速进行【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较多的附着位点,细胞内许多化学反应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的;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生物膜的功能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
4、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详解】A、生物膜系统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A正确;B、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形成突触前膜,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受体蛋白位于突触后膜,B错误;C、叶绿体内类囊体膜堆叠使膜面积增大,有利于附着更多的光合色素,从而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C正确;D、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向内突起形成嵴,有利于附着更多的有氧呼吸酶,从而有利于有氧呼吸快速进行,D正确。故选:B。3.关于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红细胞的形成与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有关,而与细胞分化无关B. 细胞衰老表现为多种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增大C
5、. 细胞凋亡对于维持多细胞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D. 细胞癌变导致细胞黏着性降低,易分散转移【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基因表达情况不同,如血红蛋白基因只在红细胞中表达。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
6、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详解】A、红细胞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实质是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A错误;B、衰老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细胞体积变小,但核体积增大,B正确;C、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稳定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C正确;D、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易分散转移,D正确。故选:A。4.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将已经解离、漂洗、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B. 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
7、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C. 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研磨绿叶时应加一些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等D. 检测试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葡萄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后,摇匀并观察颜色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和观察,其中制片步骤中需将根尖置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后再盖上载玻片,然后进行压片,使细胞分散开来。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要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时,需要现配现用、混合使用,且要水浴加热。
8、【详解】A、在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将已经解离、漂洗、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再盖上载玻片进行压片,之后再镜检,A错误;B、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盖上盖玻片,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B错误;C、色素不溶于水,但可以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研磨绿叶时应加一些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等,C正确;D、检测试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葡萄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后,需要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D错误。故选:C。5.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流动性的基础是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流动的B. 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
9、磷脂分子具有特异性C. 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 钾离子通过主动运输形式进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2、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详解】A、流动性的基础是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A正确;B、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而磷脂分子没有特异性,B错误;C、细胞的胞吞和胞吐通过膜融合完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D、细胞膜
10、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钾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故选:B。6. 下列有关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B. 人体在紧张或愤怒状态下,细胞内产生ATP的速率大大超过产生ADP的速率C. 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或化学能D. 人体在剧烈运动中,通过机体神经和体液调节,细胞产生ATP的速率迅速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在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ATP在细胞
11、内含量很少,但转化速度很快,这样能避免能量的浪费,又保证了及时供应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详解】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A正确;人体在紧张或愤怒状态下,细胞内产生ATP的速率与产生ADP的速率相当,但两者速率都增大,B错误;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或化学能,C正确;人体在剧烈运动中,通过机体神经和体液调节,细胞呼吸强度增加,则ATP的合成速率增加,D正确。【点睛】1ATP的再生和利用2ATP是生命活动直接能源物质,是所有生物的共性;正常生物体内,ATP与ADP的含量相对稳定,人体在剧烈运动中,通过机体神经和体液调节,细胞消耗ATP的速率增大,产生ATP的速率也迅
12、速增加。7.图是人体内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期的细胞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B. 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cd段某一时期C. 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纺锤体的出现发生在在bc时期D. 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ef期的细胞都含两个染色体组【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为1,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复制后变为2;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
13、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详解】A、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其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A错误;B、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cd段某一时期,B正确;C、该图若为有丝分裂,人体内的细胞纺锤体形成于有丝分裂前期,即cd段,C错误;D、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ef期表示后期和末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46对和23对,后期含4个染色体组,
14、末期由4个染色体组变成含2个染色体组,D错误。故选:B。8.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种群的基因库就是这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所有基因B. 每一个基因都控制着一定的性状C.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D. 有多少基因就控制着多少遗传性状【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可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通常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或更多对等位基因控制,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可以表现出来。【详解】A、种群的基因库就是这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所有基因,A正确;B、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基因都控制着一定的性状,B正确;C
15、、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C正确;D、基因与性状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通常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或更多对等位基因控制,D错误。故选:D。9. 下列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 减数分裂中配对的染色体B. 有丝分裂中配对的染色体C. 配子中两两配对的染色体D. 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的染色体【答案】A【解析】同源染色体指的是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不一般的是性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不相同)都相同,其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仅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配对,有丝分裂不配对,故A正确,B、C错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的染色体,还必须形状
16、和大小一般都相同,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时能配对,才能构成同源染色体,故D错。本题选A。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而与基因无关B. 萨顿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C.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精髓:生物体遗传的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 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答案】C【解析】【分析】1、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3、性别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详解】A、
17、性别受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因此性别与基因有关,A错误;B、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摩尔根通过实验证明了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B错误;C、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重要假说:生物体遗传的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C正确;D、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控制的,D错误。故选:C。11.下列对双链DNA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若一条链G的数目为C的2倍,则另一条链G的数目为C的0.5倍B. 若一条链A和T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A和T的数目也相等C. 若一条链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相应碱基比为2143D. 若一条链的GT12,另一条链的CA21【答案】D【解析
18、】一条链G与C分别与另一条链上的C与G配对,因此一条链G与另一条链上的C相等,一条链的C与另一条链上的G相等,故若一条链G的数目为C的2倍,则另一条链G的数目为C的0.5倍,A正确;在双链DNA中,一条链上的A与另一条链上的T配对(相等),一条链上的T与另一条链上的A配对(相等),因此若一条链上A和T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上的A和T数目也相等,B正确;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一条链上的A与另一条链上是T相等,一条链上的G与另一条链上是C相等,因此,若一条链上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也是A:T:G:C=2:1:4:3,C正确;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一条链上的G与另一条链上是
19、C相等,一条链上的T与另一条链上是A相等,因此若一条链的G:T=1:2,则另一条链的C:A=1:2,D错误。12. 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B. DNA中的遗传信息是通过转录传递给mRNA的C. DNA中的遗传信息可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D. DNA病毒中没有RNA,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不遵循中心法则【答案】D【解析】【分析】中心法则的内容:RNA的自我复制和逆转录只发生在RNA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过程中,高等动植物体内只能发生另外三条途径。【详解】中心法适用于所有生物的遗传信息传递,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20、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含有少量DNA,则遗传信息的传递也符合中心法则,A正确;DNA中的遗传信息是通过转录传递给mRNA的,属于中心法则的内容之一,B正确; DNA中的遗传信息传递给mRNA,然后由mRNA上的密码子决定氨基酸,C正确;DNA病毒中虽然没有RNA,但它可借助寄主细胞完成DNA到RNA的转录过程,故其遗传信息传递仍遵循中心法则,D错误。【点睛】注意:中心法则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适用于所有生物体内存在的遗传信息流动,但不同的细胞或不同生物在不同时期发生的信息流动内容不同。13.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重组可以产生多对等位基因B. 发生在生物体内的突变和
21、重组都能遗传给后代C. 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现为新的表现型D. 基因重组会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答案】C【解析】【分析】1、基因重组可以产生多种基因组合,而不能产生多对等位基因。2、发生在体细胞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般不传给子代,发生在生殖细胞的能遗传。3、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现为新的表现型,比如AA和Aa的表现型是相同的。4、基因中的遗传信息只有在发生基因突变时才会改变,而基因重组不会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详解】A、基因重组会生成多种新基因型,基因突变才产生多种新等位基因,A错误;B、发生在生物体内的突变和重组不一定能遗传给后代,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并且要完成受精作
22、用后发育成后代,才能遗传给后代,B错误;C、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现为新的表现型,如AABB和AaBb表现型相同,C正确;C、基因重组只是原有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结构,不改变基因遗传信息,基因突变能改变基因的遗传信息,D错误。故选:C。14.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A. 只要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会发生生物进化B. 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会发生基因频率改变C. 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 生物进化了就一定有新物种形成【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判断生物进化的标准,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基因
23、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进化是量变,物种形成是质变。【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只要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就会发生进化,A正确;B、只要生物进化,就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C、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错误;D、生物发生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D错误。故选:A。15.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1结构和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不同B. 如图的组织细胞处于时缺氧状态时,C液中的pH会明显下降C. A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通过3层膜结构D. 当人进食1小时后,A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
24、迅速升高【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其中A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1是毛细血管壁,2是毛细淋巴管壁,3是组织细胞。【详解】A、结构1是毛细血管壁,该处细胞所处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而结构2是毛细淋巴管壁,该处细胞所处的直接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A正确;B、如图的组织细胞处于时缺氧状态时,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故C液中的pH不会明显下降,B错误;C、A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通过一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的
25、膜+2层线粒体膜=5层膜结构,C错误;D、当人进食1小时后,血糖浓度升高,A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下降,D错误。故选:A。16.下列生理活动不能在突触小体中发生的是A. 丙酮酸氧化分解B. 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 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答案】B【解析】【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借助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详解】A、突触小体内含有线粒体,丙酮酸可以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A不符合题意;B、在突触小体内会发生“电信
26、号”“化学信号”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符合题意;C、兴奋在通过突触进行传递时,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C不符合题意;D、神经递质释放时,发生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D不符合题意。故选:B17.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B. 在太空中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C. 植物的向光性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中应该改成处理柱头,不是花;而且必须是在花还未授粉的时处理,即花蕾期;故错误;极性运输是有植物体
27、自身决定的,与外界条件无关,B错误;植物的向光性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C错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因为生长素促进作用具有最适浓度,在低于或高于该浓度时有可能具有相同的效果,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18.下列哪一个生产实践或实验过程不能使用吲哚乙酸A. 处理青色的香蕉,使其加速变为黄色B. 处理打插的月季枝条,促使其加快生根C. 处理去掉雌蕊的番茄花蕾,获得无子果实D. 处理切去胚芽鞘尖端的燕麦幼苗,使其继续生长【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的化学
28、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详解】A、乙烯处理青色的生香蕉,加速转变为黄香蕉;A错误;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的月季枝条的下端,促使加快生根;B正确;C、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去掉雄蕊的番茄花蕾,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培育出无籽果实;C正确;D、生长素处理切去胚芽鞘尖端的燕麦幼苗,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增大细胞体积促进生长;D正确。故选:A。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有的动
29、物属于分解者,有的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 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C. 分解者可以通过分解消费者的粪便,从而获得该消费者所摄入的能量D. 食物链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不会再提供给其他生物【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详解】A、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但少数动物如蚯蚓能够分解腐败的食物,属于分解者,食草动物都处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B、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能够通过
30、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B正确;C、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粪便量,因此分解者可以通过分解消费者的粪便,从而获得该消费者所摄入的能量,C正确;D、食物链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不会再提供给其他消费者,但尸体、皮毛能提供给分解者,D错误。故选:D。20.下列有关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 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D.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
31、较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基质与环境条件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森林阶段杂草阶段灌木阶段阶段森林阶段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详解】A、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B正确;C、人
32、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错误;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动态变化,D错误。故选:B。21.下列信息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A. 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积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B. 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C. 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D. 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楝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详解】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积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属于化学信息;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
33、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属于物理信息。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22.下列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是A. 植食性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植食性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 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中获得含氮养料C. 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D. 废弃多时的耕地上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能够保持生态系统的稳态,系统内的各种生物的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动态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详解】A、植食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
34、而引起植食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A正确;B、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养料,说明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共生关系,B错误;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是自然现象没有体现自动调节能力,C错误;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是群落演替,D错误。故选:A。二.非选择题23.下列各组实验的对照设置与观察结果的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实验目的实验条件设置观察结果的方法A.验证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组通气适量酵母菌培养液重铬酸钾溶液澄清的石灰水对照组酵母菌,不通气等量酵母菌培养液B.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组适量豆浆适量蛋白酶双缩脲试剂对照组等量
35、淀粉溶液等量蛋白酶C.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组适量H2O2溶液适量过氧化氢酶产生气泡的速度对照组等量H2O2溶液等量蒸馏水D.验证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实验组饲喂含胰岛素的饲料斐林试剂测尿样对照组饲喂等量不含胰岛素的饲料(1)A组实验中,空气通入酵母菌培养液之前要用氢氧化钠溶液除掉其中的_(2)B组实验缺乏可操作性,因为无论反应是否进行,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都一样,呈_色(3)C组实验设计也不恰当,是因为酶的高效性是相对无机催化剂而言的。应该用_溶液替换蒸馏水作为对照。(4)D组实验设计的不当之处是,胰岛素是蛋白质,如果饲喂给实验动物,胰岛素会被消化,起不到对实验动物的_调节作用。(5
36、)对照实验的设计一般要遵循_原则,变量之外的条件一般适宜且相同。【答案】 (1). 二氧化碳 (2). 紫 (3). (等量)FeC13 (4). 血糖浓度(降低血糖) (5). 单一变量(控制变量)【解析】【分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
37、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详解】(1)A组实验中,酵母菌细胞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而空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故实验时空气通入酵母菌培养液之前,要用氢氧化纳溶液除掉其中的二氧化碳,避免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干扰。(2)B组酶的成分也是蛋白质,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变紫色,因此无论反应是否进行,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都一样,呈紫色。(3)C组实验设计不恰当,对照组设计不合理,
38、因为酶的高效性是相对无机催化剂而言的,故应该用(等量)FeC13溶液替换蒸馏水作为对照。(4)D组实验设计的不当之处是,胰岛素是蛋白质,不能用饲喂法,如果饲喂给实验动物,胰岛素会被消化,起不到对实验动物的血糖浓度(降低血糖)调节作用。(5)探究实验、验证实验等对照实验的设计一般要遵循单一变量(控制变量)原则,除自变量之外的条件一般适宜且相同。【点睛】易错点:实验设计时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对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等,并不是所有实验都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观察线粒体、叶绿体等观察类实验则不需要设计对照。24.下图表示光照强度对不同叶龄大豆幼苗叶片吸收CO2量的影响。请分析回答: (1)分析图中3月
39、龄苗的大豆,限制B点的环境因素可能是_,若光照强度在2000单位持续60s,再黑暗处理180s,该叶片_ (填“能”、“不能”)正常生长。当光照强度为_单位时叶片的光合速率不受苗龄的影响,_月龄苗适于在遮阴条件下生长。(2)如果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大豆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绿光照射,则短时间内细胞中C5的含量变化是_ (填“上升”或“下降”或“基本不变”)。大田种植大豆时,“正其行,通其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_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以增加产量。研究发现沙尘天气影响大豆生长,分析认为:首先,沙尘蔽日直接影响叶绿体中的_产生,其次沙尘堵塞大豆叶片气孔,影响光合作用的
40、_阶段。(3)大豆种子萌发早期某阶段测得CO2释放量比O2吸收量多,这说明_,此阶段细胞内丙酮酸被分解的场所是_【答案】 (1). 二氧化碳浓度或温度 (2). 不能 (3). 050(或低于50) (4). 3 (5). 下降 (6). 增加CO2浓度 (7). ATP和H (8). 暗反应 (9). 种子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在进行 (10).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中在光照较弱时,3月龄苗和6月龄苗的光合速率相同,超过50molm-2s-1后,6月龄苗的光合速率将大于3月龄苗;但是3月龄苗超过1000molm-2s-1后,光合速率将有所下降。【详解】(1)分析
41、图中3月龄苗的大豆,B点达到光饱和点,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因此限制B点的环境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或温度;若光照强度在2000molm-2s-1持续60s,再黑暗处理180s,该叶片光合作用积累量=660-2180=0,因此不能正常生长;当光照强度为050(或低于50)molm-2s-1时叶片的光合速率不受苗龄的影响,3月龄苗适于在遮阴条件下生长。(2)如果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大豆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绿光照射,由于植物对绿光吸收最少,导致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和H含量减少,抑制暗反应中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导致短时间内细胞中C5的含量下降;大田种植大
42、豆时,“正其行,通其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增加CO2浓度提髙光合作用强度以增加产量。研究发现沙尘天气影响大豆生长,首先,沙尘蔽日直接影响叶绿体中的ATP和H产生;其次沙尘堵塞大豆叶片气孔,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3)种子在完全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相等,完全进行无氧呼吸时,不消耗氧气,但产生二氧化碳,若某阶段测得CO2释放量比O2吸收量多,这说明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进行有氧呼吸时,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代谢,进行无氧呼吸时,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代谢。【点睛】易错点:进行细胞呼吸时,如果二氧化碳释放比氧气吸收多,则说明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多出的二氧化碳
43、即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25.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下图表示某种果蝇纯合亲本杂交产生的1355只F2代的个体,体色由基因A/a控制、眼色由基因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均属于细胞核基因。请回答(1)果蝇眼色遗传中_为显性,F2代红眼个体中纯合子占_。(2)有性生殖过程中,两对等位基因间发生自由组合的前提是_,图中数据不能证明眼色和体色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3)假定控制眼色和体色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F1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_. _F2中黑檀体红眼个体占_:F2黑擅体红眼中雌雄个体的比例约为_【答案】 (1
44、). 红眼 (2). 1/3 (3). 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4). 图中数据是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分析的结果,不能表明两对相对性状之间的关系 (5). AaXBXb (6). AaXBY (7). 3/16 (8). 2:1【解析】【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2、由分析可知,子二代果蝇中灰体:黑檀体=3:1,说明灰体对黑檀体是显性性状,红眼:白眼=3:1,说明红眼对白眼是显性性状
45、,且两对相对性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详解】(1)由图分析知,红眼:白眼=3:1,说明红眼对白眼是显性性状;子代的基因型是Bb,子二代的基因型是BB:Bb:bb=1:2:1,红眼个体基因型有BB、Bb,纯合子的基因型是BB,故F2代红眼个体中纯合子占1/3。(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使用条件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使用条件是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由分析可知,图中数据是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分析的结果,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分离定律,但是不能表明两对相对性状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证明眼色和翅色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3)如果两对等位基因分别
46、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可以确定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或aaXBXB 、AAXbY,因此F1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F2中黑檀体红眼个体基因型为aaXB-,占=1/4aa3/4XB-=3/16;F2黑擅体红眼中雌雄个体的基因型有1aaXBXB、1aaXBXb、1aaXBY,即雌雄比例约为2:1。【点睛】易错点:符合分离定律的两对等位基因,可能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并不一定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符合。26.蚕豆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
47、12,科学家用3H标记蛋豆根尖细胞的DNA,可以在染色体水平上研究真核生物的DNA复制方式实验的基本过程如下:I.将蚕豆幼苗培养在含有3H的胸腺啶核苷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放射性情况。II.当DNA分子双链都被3H标记后,再将根移到含有秋水仙素的非放射性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放射性情况。请回答相关问题(1)蚕豆根尖细胞进行的分裂方式是_:秋水仙素能使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其作用的机理是_(2)I中,在根尖细胞进行第一次分裂时,每一条染色体上带有放射性的染色单体有_条,每个DNA分子中,有_条链带有放射性。II中,若观察到一个细胞具有
48、24条染色体,且二分之一的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则表明该细胞的染色体在无放射性的培养基上复制_次,该细胞含有_个染色体组(3)上述实验表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_【答案】 (1). 有丝分裂 (2). 抑制纺锤体形成 (3). 2 (4). 1 (5). 2 (6). 4 (7). 半保留复制【解析】【分析】1、秋水仙素一般可用于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其作用机理为:在有丝分裂前期时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不能一分为二,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2、DNA复制的特点为半保留复制。【详解】(1)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时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分开的染色体不能移向两
49、极形成两个子细胞,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2)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中,在根尖细胞进行第一次分裂时,以没有标记的DNA母链为模板,利用3H的胸腺嘧啶核苷作为原料,因此复制形成的每个DNA分子中有1条链带有放射性,并且每条染色体上两条染色单体都带有放射性。中,开始亲代DNA分子双链都被3H标记,而后来一个细胞具有24条染色体,并且每条染色体上只有一条染色单体又放射性,说明已完成一次有丝分裂且染色体数目加倍,该细胞可能处于第二次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因此细胞染色体已复制2次,并且含有4个染色体组。(3)该实验表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点睛】易错点:本题注意是提供放射性标记的原料
50、,是提供的放射性标记的模板,再依据半保留复制做题。27.下图为人体有关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图,请据图回答问题(A,B,D,G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 C, E, F为调节物质):(1)血液中物质C的含量过高,而抑制下丘脑和A的分泌活动的调节方式称为_。(2)图中下丘脑参与的生理调节方式有_,下丘脑除参与图示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_,由甲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3)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中的_ (填代号)増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_ (填代号)的过程,同时图中结构_ (填代号)合成分泌功能降低,以維持机体的血糖平衡(4)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通过突触只能单向传递原因是_。(5)图中A分
51、泌的激素只能作用于B,说明激素调节具有_的特点。请列举一种能几乎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的激素_【答案】 (1). 负反馈调节 (2).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3). 抗利尿激素 (4). F (5). 肝糖元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6). D (7).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8). 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9). 生长激素【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A为垂体、B为甲状腺等腺体,C是B分泌的相关的激素;E分泌的激素B能使血糖浓度降低,因此D为胰岛B细胞,激素E为胰岛素;G分泌的激素F能使血糖浓度升高,因此G为胰岛A细胞,激素F为胰高血糖素。
52、【详解】(1)据图可知,血液中物质C的含量过高,而抑制下丘脑和A的分泌活动的调节方式称为负反馈调节。(2)图中下丘脑既参与通过释放激素对A、B的体液调节,又参与通过有关神经对G的神经调节;下丘脑除参与图示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由甲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3)由题图分析可知,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中的F胰高血糖素増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肝糖元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同时图中结构D胰岛素合成分泌功能降低,以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4)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通过突触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5)图
53、中A分泌的激素只能作用于B,说明激素调节具有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能几乎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的激素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等。【点睛】易错点:激素调节具有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但并不是所有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都唯一,如甲状腺激素则可作用于全身细胞。28.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元素的循环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A、B(B1、B、B3)、C共同构成了_,图中食物链是_ (用图中字母和简头表示)。(2)碳元素通过_途径进入生物群落,为生物的_作用。(3)成分C所起的作用是_(4)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中的作用是_ 。(5)若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
54、能为600KJ,则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得到能量_KJ。【答案】 (1). 生物群落 (2). AB1B2B3 (3).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4). 呼吸 (5). 将动植物尸体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去 (6).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7). 6【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为生物的呼吸作用,为化石燃料的燃烧。【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ABC三中生物成分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必须以生产者为起点,为AB1B2B3。(2)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和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为生物的呼吸作用。(3)成分C为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去。(4)气味属于化学信息,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5)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600kJ,若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则应按最低的传递效率10%进行计算,根据能量流动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得到能量为60010%10%=6kg。【点睛】易错点:若下一营养级得到的能量最少,按最低的传递效率计算,若最多,则按最高的传递效率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