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七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人民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59111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七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七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七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七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七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七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人民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七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人民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七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北京丰台区模拟)青年杂志的封面上印着“LA JEUNESSE”,就是法语“青年”的意思。封面用法语来标注“青年”不是偶然的,最可能的原因是()A.陈独秀曾留学法国,喜欢法语B.这本杂志是和法国人合作编写C.上海是法租界,在杂志出版时必须附上法语 D.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解析】选D。陈独秀曾留学日本而非法国,并且这也是一个偶然因素,故A错误;青年杂志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创立的,与法国人无关,故B错误;上海是公共租界而不仅是法租界,故C错误;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深受法

2、国启蒙思想的影响,所以在青年杂志上用法文标注“青年”,故D正确。2.(2020莆田模拟)东汉班固认为在周代“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先生认为:商代遗民在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即西周人对此类人的蔑称,两种说法反映了()A.时代和个人因素直接影响史学论断B.王朝更替造成儒家社会角色的转变C.儒家在源流和功用上存在着多元性D.商周社会文化转型模糊了后人认识【解析】选A。题干中前者是东汉班固对儒家的认识,因为汉代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所以班固对儒学的认识是重教化;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儒家思想是彻底的否定,才有忽视儒学的认识,据

3、此分析可知材料中两种认识源自时代和个人因素,故A正确;材料中两种对儒学的不同认识不是因为王朝更替,是因为认识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儒家的多元性进行阐释,故C排除;胡适的认识不是因为文化转型,而是因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封建文化全盘否定而造成的,故D排除。3.(2019天津五校联考)20世纪20年代前后是近代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科技期刊就是在这个时期创办的,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非自然科学期刊也大量刊登自然科学文章。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中国科技事业的全面发展 B.维新变法对封建思想的冲击C.近代民族工业初步的发展 D.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文化的倡导 【解析

4、】选D。我国的近代科技并不发达,并未获得全面发展,故A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是20世纪20年代,与维新变法无关,故B错误;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C错误;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积极传播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导致自然科学的发展,故D正确。4.钱玄同1913年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但不几年,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这说明()A.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发展教育必先实现共和C.钱玄同对儒学态度摇摆不定D.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力很大【解析】选D。民族危机加深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教育与共和的关系,故B

5、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钱玄同对儒学态度摇摆不定,而是在不同的时期,钱玄同对儒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故C错误;从钱玄同推广孔子时代的服饰到后来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体现出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力很大,故D正确。5.梁启超在1921年出版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时代思潮”这样阐释:“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价值,而又适合其时代之要求者也。”由此可知,1921年方兴未艾的时代思潮是()A.实业救国思潮B.民主科学思潮C.三民主义思潮D.科学社会主义思潮【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宣传、探索和追寻,故选D;实业救国思潮在19世纪末20

6、世纪初广泛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民主科学思潮在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中兴起,故排除B;三民主义在1905年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6.1916年胡适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据此,胡适认为“造新文学”的关键在于()A.遵循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模式B.打破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框架C.传承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优势D.借鉴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方法【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胡适认为“造新文学”不仅要遵循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模式,还要有所创新,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打破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框架的信息,故B错误;材

7、料中没有涉及中国文学,故C错误;据材料胡适认为“造新文学”的关键在于借鉴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方法,故D正确。7.(2019广东名校联考)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A.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C.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解析】选A。由材料“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不为多数赞成”可知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故A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封建陋习而非传统文化,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封建习俗而非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8、,故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习俗而非民主政治,故D错误。8.回眸百年中国历史,研究新文化运动有着“返本以开新”的特殊意义,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主要原因在于()A.“新文学”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B.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C.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D.“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解析】选D。新文化运动宣扬的“民主”“科学”精神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故D正确;A并非主要原因,排除;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故B错误;C不能体现其“返本以开新

9、”的作用,排除。9. 1919年前后,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少年中国学会等;在新青年的影响下,新式刊物如新潮国民等也纷纷发行。上述现象反映出()A.五四运动唤起国人对政治的关心B.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革命路径C.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新思潮的涌动D.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解析】选D。根据题干可知,学生社团组织涌现、新式刊物大量发行,说明学生组织和刊物推动了思想的传播,故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D正确。10.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儒学的批判,一方面以西方现代性启蒙话语为理念背景,从而将古今问题延展为中西问题;另一方面又将孔孟、庄子哲学及传统文化特质回溯至封建专制

10、时代,将中西问题还原为古今问题,从而凸显了西方价值理性的现代普遍性意义。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A.批判有失偏颇B.重视传统文化的转化C.强调思想解放D.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解析】选A。据材料“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儒学的批判将古今问题延展为中西问题将中西问题还原为古今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儒学的批判过于绝对,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完全肯定西方文化,体现了批判有失偏颇,故A正确。11.(2019“江淮十校”联考)李大钊在青春中华之创造一文中号召青年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

11、之宗教,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这说明李大钊()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明B.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C.对东西方文明存在偏激认识D.主张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解析】选C。根据材料“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可知,李大钊在这里对中西方文化持绝对的否定和肯定态度,存在着很大的认识偏差,故C正确。12.(2019湖北重点中学模拟)1919年7月,当西方列强对华仍固守传统的殖民路线之时,莫斯科的工农苏维埃政府代理外交人民委员则在一项宣言中提议“废除沙皇政府与中国签订的所有秘密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无偿放弃一切的在华特权和

12、利益”。这一宣言()A.使中国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C.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D.加深了苏俄对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吸引力【解析】选D。据材料“西方列强对华仍固守传统的殖民路线之时工农苏维埃政府废除所有秘密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无偿放弃一切的在华特权和利益”可知苏俄的做法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很大的吸引力,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和平、秩序和统一并未出现。道德沦落、君主复辟和军阀割据长期困扰着孙中山,他求援的西方政府只支持各地军阀,对他发展中国的计划完全不感兴趣。而受

13、过西式教育的新知识分子纷纷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思想领域进行激烈的变革,那些对凡尔赛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开始大量涌现,追求知识和言论自由的北京大学则成为激进主义的温床。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公开承认信奉马克思主义,并称赞布尔什维克革命能媲美法国大革命,是“伟大的、世界性的及基本的力量”。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界逐渐形成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马克思主义成了一些书籍报刊、学术研讨的主题,并进入欧美大学的课堂;一些著名学者称其是“不可超越的哲学”“要探索人类发展前景就势必求教于马克

14、思主义”;各种牌号的“马克思主义”竞相出台,甚至神学也试图把自己与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热潮虽然在苏联解体后冷却了一阵,但世纪之交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又逐渐回温,马克思还被西方权威媒体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应该看到,这是马克思高贵人格、科学理论产生的巨大魅力,也是西方资本主义为各种无解的问题寻找出路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对20世纪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并改变了世界。 摘编自马理文世纪思潮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主要因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热潮的特点,并指

15、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世界的进步意义。(15分)【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从国内政治、经济、阶级、教育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总结。第(2)题第一问,由材料二“成了一些书籍报刊、学术研讨的主题,并进入欧美大学的课堂”可归纳为形式以学术研究为主;由材料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形成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到“热潮虽然在苏联解体后冷却了一阵,但世纪之交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又逐渐回温,马克思还被西方权威媒体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可归纳为思潮起伏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由材料二“是西方资本主义为各种无解的问题寻找出路的必然结果”可归纳为主要用途是针对西方的社会问题。第二问,先由材料二“是西方资本主

16、义为各种无解的问题寻找出路的必然结果”可知马克思主义被资本主义国家借鉴,这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进步;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开创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成功两方面入手分析。答案:(1)因素:辛亥革命未能改变社会性质;西方列强不断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近代教育发展与知识分子的进步追求。(10分)(2)特点:形式以学术研究为主;思潮起伏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主要用途是针对西方的社会问题寻找出路。(6分)意义: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模式;指导了无产阶级革命,产生了苏联、中华人

17、民共和国等一批影响巨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被资本主义国家借鉴,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进步。(9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欧阳哲生严复评传“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截然相反,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评述。其态度截然相反

18、的背后,有何相同点?并谈谈你对文化嬗变的认识。【解析】本题围绕文化嬗变组织材料,考查“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五四”前即资产阶级维新派托古改制,“五四”后即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新文化运动,用西方文化批评中国文化,而两者也有共同点,即学习西方;对该题的认识要看到文化嬗变的继承与发展。答案:(1)态度:“五四”以前: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以中国固有文化的眼光去赞赏西方文化;“五四”以后: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宣传西方文化,其实质是在用新文化批评旧文化。(6分)(2)相同点:向西方学习,建立现代民主政治。(2分)(3)认识:文化嬗变受经济政治影响并服务于经济政治;文化嬗变与历史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文化嬗变在批判与创新中发展。(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