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综合测评(三)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隋唐、宋元时期(公元5811368年)(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从大量记载中可以看到,唐朝皇帝和中央对各地各部门的各项行政过程、行政结果实施追踪式的连续控制。许多在汉朝无须也不可能由皇帝过问的事情,现在都要奏报呈送,经过三省和政事堂的审理,取得皇帝的旨意之后,再以诏令的方式下达指令。这反映出唐朝()A行政制度的日益完备 B皇权与相权矛盾缓和C皇权不受制度的限制 D专制集权体制的强化D根据材料“汉朝无须也不可能由皇帝过问的事情取得皇帝的旨意之后,再以诏令的方式下达指令”可知,唐朝许多事件需由皇帝决策,这反映出专制皇权
2、的加强,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皇帝和中央对各地各部门的控制加强,无法体现行政制度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交集或冲突,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知皇权是否受制度限制,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体系之下,门下省可以对皇帝的诏令进行封驳,即皇权并非完全不受限制,排除C项。2(2020德阳模拟)公元729年,群臣上表请求每年以唐玄宗的诞辰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建议“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这些建议很快得到玄宗的肯定答复。唐代千秋节的设置()A由基层政治力量推动 B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C展示出国家繁荣景象 D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B根据材料“以唐玄宗的诞辰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建议
3、很快得到玄宗的肯定答复”可知,唐代千秋节的设立和皇帝诞辰有关,而它的确立得到皇帝的认可,说明专制皇权影响节日的设立,故选B项;根据材料“群臣上表请求”可知,“群臣”非基层政治力量,排除A项;“以唐玄宗的诞辰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与国家繁荣景象无关,排除C项;“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主要涉及的是统治者,民众的生活水平不可能提高,排除D项。3(2020内江模拟)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全国十五道置采访使,以“六条”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姚州,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 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C注重维护君
4、主的权威 D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D根据材料“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姚州,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故选D项。4(2020漳州模拟)唐朝前期,科举考试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B根据材料“唐朝前期,科举考试科目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可知,唐中后期科举科目更加关注时
5、事,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家政治形势对科举考试的影响,故选B项;唐朝并未形成经世致用思潮,排除A项;“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反映的是科举制选拔对象的变化,而非考试内容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科举考试科目内容的变化,与“考试程序的改革”无关,排除D项。5(2020宜昌模拟)欧阳修认为,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但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反映了()A赋税征收更公平合理 B赋税制度因时因势调整C土地兼并已不受限制 D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B材料中欧阳修论述的是开元以后因形势变化,租庸调法无法继续实行转而
6、实行了两税法,这说明赋税制度因时因势调整,故选B项;材料并未将两种赋税法进行对比,无法看出哪一种更公平合理,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态度和措施,无法说明土地兼并不受限制,排除C项;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是“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带来的结果,但材料论述的是其原因,D项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6唐都长安的东、西两市一共占有四坊之地,全城有百余坊;唐朝货币是钱绢兼行。这反映了唐朝()A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水平B长安是当时商业最繁华的城市C长安布局市坊分明的特点D最主要流通的货币是开元通宝A材料体现的是唐朝东西市场的占地面积以及货币类型等与商品经济和货币交换相关的信息,从材料中可以
7、看出唐朝商品经济和货币交换的发展水平,故选A项;仅凭长安的市场的占地面积和使用的货币,没有其他商业城市的对比,无法看出长安是当时商业最繁华的城市,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长安中市场的占地面积,但没有体现出市场与居民住宅的坊之间的严格界限,故体现不出坊市分明的特点,排除C项;由材料“唐朝货币是钱绢兼行”可知,当时货币既可是钱又可是实物,但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是以金属货币为主还是以实物货币为主,排除D项。7宋代宅制规定,“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六品以上宅舍许做乌头门,凡庶民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由此可见,宋代宅制的规定重在()A使建筑物
8、在整体上条理井然B维护宋代社会的等级秩序C加强官府对民众的严格控制D规划坊、市空间格局位置B根据材料“六品以上宅舍许做乌头门,凡庶民家,不得而已”可知,宋代宅制对于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规定,这体现了对宋代社会等级秩序的维护,故选B项;宋代宅舍因主人身份的不同而呈现参差不齐的特点,并不能使建筑物在整体上条理井然,排除A项;宅舍按照等级进行规划建设,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官府对民众的控制,但“严格”一词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市的规划,且宋代坊、市的空间格局界限已被打破,排除D项。8北宋时期,京东郓州士子,即以谤议官政而闻名全国:“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更有狂狷之士,敢于冒犯宰相。据此可知
9、,北宋时期()A普通民众参政意识较强 B君主专制遭到削弱C重文传统影响政治氛围 D宰相权威有所下降C根据郓州士子“以谤议官政而闻名全国”等信息并结合北宋时期重文轻武的政策可知,文人士子对政治的影响较大,形成了文人议论朝政的政治氛围,故选C项。9(2020亳州模拟)武则天在位期间创立殿试,使得“恩归有司”变为“恩由主上”,使贡举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宋朝的新及第举人不再向宰相、知贡举官谢恩,而是向皇帝谢恩,称作“朝谢”。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帝非常喜欢当主考官 B宋代比唐代君主更开放C君主意欲亲自选拔人才 D君主专制集权得到加强D及第举人由主考官谢恩到向皇帝谢恩,避免了士人结为朋党,有利于皇帝亲掌
10、取士大权,强化君主专制,故选D项;皇帝让及第举人向自己谢恩的目的在于强化君主专制,并非热衷于当主考官,排除A项;宋代及第举人向皇帝朝谢并不代表宋代君主较前代更开放,排除B项;C项反映的是表象,而非材料背后的实质,排除。10(2020宁波模拟)有著作描述:“由御街南往,过州桥,两边多饮食店东去东角楼,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门面广阔,每一交易动即千万;东区,有瓦子;东十字大街为鬼市子,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对这一记载解读正确的是()A由“鬼市子”可推测出是唐朝B由“瓦子”可推测出是元朝C由“御街”可知都市商业繁荣D“草市”交易已经通宵达旦C根据题干可知御街有饮食店、金
11、银彩帛交易场所、有瓦子、夜市等,这说明都市商业繁荣,故选C项;夜市在唐朝晚期才出现,唐朝之后的朝代也有夜市,排除A项;瓦子在宋代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夜市的地点是东十字大街,不是草市地点,排除D项。11北宋初期,朝廷重视科举选士,但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学者纷纷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在民间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植的共同推动下,书院得以蔚然肇兴。据此可知,宋代()A书院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B理学兴起推动了书院发展C书院兴起促成教育形成完整体系D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A在民间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植的共同推动下,北宋书院得以快速发展,服务于朝廷选拔人才的需要,故选A项;书院发展得益于“民间兴学热潮以及
12、官方扶植”,而非理学,排除B项;“完整体系”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12朱子语类卷十三中记录朱熹与弟子讲话: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这表明朱熹主张()A存天理灭人欲B人们的基本需求是天理C服从三纲五常D通过格物致知探求真理B根据材料“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可知,朱熹认为人的基本的需求是天理,而人的过分要求则是人欲,体现了朱熹对于天理和人欲的认识,故选B项;材料体现出朱熹认为人的基本
13、需求是天理,而过分的要求则是人欲,并未体现朱熹要求压制人们的欲求,排除A项;三纲五常是儒学对于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以及为人处世的行为规则,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格物致知是指通过研究世间万物探求天理,材料中只体现了朱熹对于天理和人欲的认识,排除D项。13(2020济宁模拟)据载,唐代的佛寺中,有的信徒在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有的僧侣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修行方式。这些现象反映出()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B佛教开始出现中国化的趋势C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D中华文化在融合中逐步发展D根据题干“念诵父母恩重难报经僧侣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提倡孝道,道教注重养生,题干
14、信息反映唐代三教合一现象,儒、佛、道思想互相融合,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唐代宗教政策,排除A项;“开始”说法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唐代儒学地位受到佛道冲击,排除C项。14(2021茂名联考)宋代的宗室、外戚、宦官等各种非理性政治因素在政治领域受到了比较成功的抑制,两宋300余年间基本上没有出现宗室谋篡、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宋代()A文官政治的发达 B皇权专制的不断削弱C科举制的完备 D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A宋代官僚政治运行成熟,文官政治发达,“各种非理性政治因素在政治领域受到了比较成功的抑制”是宋代的官僚机制对宗室外戚等权力形成一定制约的结果,A项正确;B项不符合皇权
15、专制不断加强的史实,排除B项;科举制的完备和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都是文官政治发达的表现,不能全面解释题干现象,排除C、D两项。15(2020泰安四模)宋代儒学家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该观点()A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B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C对女性道德贞节要求更加严苛D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C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儒学。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的人性的束缚,是对女性道德贞节要求更加严苛的体现,C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是对女性的压制而非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对女性的压制
16、而非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压制而非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6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A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A根据题干可知,将军带兵光复幽蓟,驱逐敌寇所获得的荣耀,都比不上科举高中状元所获得的荣誉,反映了宋朝文人地位高于武将,这是宋代重文轻武观念导致的结果,A项正确;题干通过科举中状元与边关大将的对比,表现出的是重文轻武的观念,而不是文武
17、并重的观念,也不能体现科举制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的繁荣,排除B、C两项;武将专权表现最突出的是唐朝的藩镇割据,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0山东新高考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中叶是中国税制史上赋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两税法的实施一举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使田赋在整个赋税总额中的比例顿然突出。宋朝建立以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两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削减。与此同时,商税急剧增长,构成了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但就农业税本身来说,终两宋300余年,也基本维持一个大致稳定的水平
18、而未下降。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社会不存在纳税人或纳税人组织与官府争夺税权的斗争,大至赋税结构的演变,小至某项税额的增减,一概由官府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偶然出现商税超过农税的现象自然是官府控制的结果。摘编自顾銮斋中西中古社会赋税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1)概括唐宋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并说明其演变的原因。(8分)(2)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两税法的实施一举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得出第一个趋势即人头税比重下降;从北宋到南宋以两税为代表的农业税比重下降,商税比重上升,但同时农业税的绝对征收额并没有下降,可概括出第二个趋势;再结合所学
19、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赋税由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过渡。第二小问,两税法的出台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由此得出第一个原因;商税比重不断上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得出第二个原因;无论是唐代的两税法改革还是宋代的王安石变法都是政府主动进行赋税制度改革的结果,由此得出第三个原因。第(2)问,宋代“三冗”问题严重,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收入,但因为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和统治的根基,政府就将赋税的负担转移到商业上,故商税比重不断上升,这在客观上是不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答案(1)趋势:人头税比重下降,征收时间基本固定;农业税绝对征收额未发生大的变动,但比重下
20、降,非农业税特别是商税比重上升;由实物征收转向货币征收。原因:土地兼并严重,以均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衰败;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主动进行税制改革。(2)影响:维护了小农经济,使中国社会陷入相对停滞状态。18(2021湖北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儒家思想的演变材料一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皆有儒生弟子传承。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据汉书儒林传、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
21、、道教盛行,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隋文帝从巩固中央集权出发,推行以儒学为本、三教并用的政策,“超擢奇隽,厚赏诸儒,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得以复苏。据隋书儒林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与隋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历史背景之异同。(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汉朝建立后,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皆有儒生弟子传承”可得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是:传承先秦儒家经典;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时期,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
22、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可得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材料一“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博士虽不参加实际政务,但常得预闻政务会议,因此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此外,为博士设立弟子员。自此渐有文学入仕之正途”可得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是: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参与政务,教授儒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途径还有: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郡国学校,儒学教育官方化;汉武帝重用儒生,表彰六经。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部环境不同、方式不同等角度分析汉与隋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历史背景的不同之处;从儒学都面临困境、为加强统治
23、的需要、重视程度等角度分析汉与隋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历史背景的相同之处。答案(1)途径:传承先秦儒家经典;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府设立五经博士,参与政务,教授儒生;中央设太学,地方建立郡国学校,儒学教育官方化;汉武帝重用儒生,表彰六经。(2)异:外部环境不同:汉代儒学面临道家等学说的压力,隋朝儒学面临佛教、道教的挑战;方式不同:汉代排斥别家思想,而隋朝吸纳了佛教、道教思想的合理因素。同:儒学都面临困境;都是为加强统治的需要;都重用儒生、重视儒学教育。19(2021河北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水浒传等章回体小说,其中很多内容对于宋朝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引用
24、时需要加以辨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且不说宋江中军渡江,却说润州北固山上,哨见对港三百来只战船,一齐出浦,船上却插着护送衣粮先锋红旗号。南军连忙报入行省里来。摘编自施耐庵等水浒传材料二宋真宗时,西京洛阳县有一官人,姓刘,名弘敬,字元普。其子天佑状元及第,天赐进士出身,兄弟两人,青年同榜。那刘天佑直做到同平章事。摘编自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材料三汴京开封府祥符县人裴刺史获罪下狱死,其女兰孙卖身葬父。恰逢刘刺史年老无儿,要娶个偏房。当下一边是落难之际,一边是富厚之家,并不消争短论长,已自一说一中,整整兑足了一百两雪花银子,递与兰孙小姐收了,就要接她起程。摘编自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材料中划线部分
25、有两处不符合宋朝史实,请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4分)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行省制度设立于元朝,是元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宋代没有行省,故说法错误;宋代的货币主要是钱币,包括铜钱和铁钱,而且宋代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是在明代,所以说法错误。答案行省制度设立于元朝。宋代的货币主要是钱币,包括铜钱和铁钱,而且宋代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是在明代。20(2020重庆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汉字发展及传播简表(部分)时期发展和传播概况秦汉秦朝统一以小篆为标准字体。西汉进一步规范文字,世界最古老的字书之一说文解字问世。书中,“草部
26、”“禾部”“米部”“土部”“田部”等字占有很大比重。岭南百越、南诏等已使用汉字,汉字成为朝鲜半岛的官方文字,并开始传入日本、越南魏晋南北朝纸张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促使篆隶草行楷各书体发展完备,北魏曾颁布一千余字作为标准字形。南北朝后期,南北书风交流融合,都向现行楷体靠近唐宋唐代科考设明书科,“楷法道美”成为铨选官员的四大要求之一,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形成了作为印刷体并沿用至今的宋体字。西夏、契丹、女真等民族仿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日本也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出假名文字摘编自陆锡兴汉字传播史等根据材料信息,任从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
27、论结合)(12分)解析根据材料“秦朝统一以小篆为标准字体。西汉进一步规范文字,世界最古老的字书之一说文解字问世”“北魏曾颁布一千余字作为标准字形”“唐代科考设明书科,楷法道美成为铨选官员的四大要求之一”等信息可知材料论题为汉字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围绕着所选观点从相关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分析汉字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关系,最后对所论证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综合或升华。秦朝统一以小篆为标准字体。西汉进一步规范文字,世界最古老的字书之一说文解字问世。战国时,各国文字不同,形体纷繁。秦统一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文字,到汉代继续在全国推行并规范文字的统一使用。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28、认同和法令的推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唐宋时期,各少数民族仿汉字创制自己的文字,学习中原文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也推动了各民族的认同与融合。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汉字的发展与传播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案示例:论题:汉字与统一多民族国家。阐述:战国时,各国文字不同,形体纷繁。秦统一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文字,到汉代继续在全国推行并规范文字的统一使用。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认同和法令的推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唐宋时期,各少数民族仿汉字创制自己的文字,学习中原文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也推动了各民族的认同与融合。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汉字的发展与传播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