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58219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56页
2012届高考语文福建人教版学海导航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件:第2章第5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2)庆历三年,我刚刚进入少年时代,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问先生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上的一人,(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

2、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学校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我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唯独范文正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古代的君

3、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都是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到汉高祖,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

4、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1.B。“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错,在苏轼为其作序时,范仲淹已不在人世。一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品性坚贞正派,才情气度精明强直,善于理顺各类文书簿册。(贞观初年)大理寺缺一名副职,唐太宗说:“大理寺审理的案件,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死。戴胄清正刚直,就这个人吧。”当日就任命戴胄为大理少卿。有一天,长孙无忌被太宗召见,没有解下佩刀就进入东上阁门。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定罪认为:监门校尉没有发觉,该判

5、死罪;长孙无忌罚款赎罪。戴胄反驳说:“监门校尉与长孙无忌二人所犯的罪性质是相同的,二臣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帝王面前都不能有什么失误。法典明确规定:供皇上用的汤药、饮食、舟船,即使是失误也都得处死。陛下如果看在长孙无忌的功劳的分上,要原谅他是可以的。如果只是处罚长孙无忌,却要处死监门校尉,这样判决,不能说是符合法典规定。”唐太宗说:“法律是天下人公有的,我怎么能偏袒皇亲国戚呢!”于是下令重新判定二人之罪。封德彝坚持己见,唐太宗打算许可。戴胄急忙争辩说:“不能这样处理。监门校尉是因为长孙无忌才获罪的,按法律规定应从轻处罚。如果都算失误,就不该只处死监门校尉。”因此,长孙无忌和监门校尉二人都被赦免

6、。当时,参加取士选官的士人们都聚集到京城来,有的士人假报资历、出身家世或造假凭证,希望获取委任。唐太宗下令,准许这种人自首;如不自首,一经查实就处死。不久,有个作伪得官者行为败露了,罪证收集齐全后,戴胄按照法律判处流放。唐太宗责问戴胄说:“我下了命令,作伪者不自首一经查实就处死,可你现在却只判流放,你这是向天下人宣示我不讲信用,你是卖弄权力(去讨好人)呀?”戴胄说:“陛下如果立即杀掉他,那就不是我的职权所管得了的。可是,既然已经移交给我处理,我敢毁坏法律吗?”唐太宗说:“你自然是恪守法律了,却让我失信于天下人,你说怎么办?”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公布最大的信用的,您的话只是发泄了一时

7、的喜怒情绪。陛下出于一时情绪激动打算杀掉他,冷静考虑觉得不能这样做,之后押送大理寺依法惩处,这正是克制个人情绪而留存大的信用。如果曲从个人情绪背离法律所应有的信用,我就要替陛下惋惜了。”唐太宗听了大受感动而醒悟,赞同了戴胄的说法。贞观六年,戴胄被调任尚书左丞。唐太宗同情他家贫困,特地下令赏赐给他十万钱。2.A。B项,“民主思想”,拔高了人物的思想,且概括不全;C项和D项弄错了原文的重心,本文的中心人物是戴胄。七月三日,将仕郎、国子监四门博士韩愈,恭谨地上书给尚书阁下: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显荣于当世的原因,莫不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他们的引导者;读书人能够留下壮美的光辉,照耀着后世的原因,也

8、莫不有后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他们的继承者。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彰显;没有人做他的继承者,即使功业盛大也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尝不互相依赖。不过这种情况要经过千百年才能够碰上一次三啊!难道是在上位的人没有可以攀缘的,在下位的人没有值得推举的吗?为什么互相依赖这样密切,而互相知遇却这样少呢?它的原因在于在下位的人仗恃他的才能不肯讨好他上面的人,在上位的人仗恃他的权位不肯关心他下面的人。因此有才能的人往往处于忧伤的困顿之中,身居高位的人也没有发出显赫的光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不对的,没有去请求他,不可以说上面没有提携后进的人;没有去物色他,不可以说下面没有值得推举的人。我叨念这

9、些话好久了,没有敢把它讲给别人听。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不平凡的才能,立身行事不同一般,道德方正而办事讲究实际,进退不遵循时俗,文武人才都加以任用,难道不正是我所说的那种能引导后进的人吗?但是没有听到哪个后进之士得到您的赏识,受到您的重用,难道是物色人才而没有得到吗?或者是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到可以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吗?为什么应该听到的举荐人才的消息而长久听不到呢?我虽然不是人才,可是自己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可能是寻找人才却没有得到吧?古人有句话:“(招揽人才)请从我郭隗开始。”现在我急需早晚买草料、买口粮、雇佣仆人、租赁房屋的资金,这些只不过花上您

10、一天享受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的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上可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韩愈所敢于知道的。社会上狭隘而无远见的人,既然不值得把情况告诉他,磊落而卓越伟大的人,又不肯听我的倾诉,那我就只好相信自己命运困顿了。我恭谨地呈上过去写的十八篇文章,如果承蒙您看一下,也足够了解我的志向所在。韩愈惶恐地拜两次呈上。3.A。文章并无尖锐批评之意。传言不能不明察,多次传说后白的就变成黑的了,黑的变成白的了。本来狗像玃,玃又像母猴,母猴又像人,可是人与狗相比就相差太远了。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一如果听到传言能辨清,就是一种幸运;如果听到传言不去辨明,

11、就不如没有听到了。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听说了管子,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听说了孙叔敖,他们能仔细考察这两个人,所以齐桓公、楚庄王能在诸侯中称霸。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说了越王勾践,智伯从张武那里听说了赵襄子,没有仔细考察这两个人,所以自己丢失性命,国家也灭亡了。凡是听到传言一定要仔细论证,这对于人来说一定要用道理去验证。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的确是这样吗?”孔子回答:“从前舜要用音乐教化天下人,于是让重黎从民间推举出夔并且进用他,舜让他做了乐正。夔于是确定了六律,使五音和谐,八音平和。天下人非常佩服他。重黎还要多举荐一个人,舜说:音乐,是天地万物的精华,是表现得失的关键。因此只有圣人才是能够

12、让音乐从根本上做到和谐的人。夔能够让音乐和谐,让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位就足够了。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一只脚啊。”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没有水井,就到外面洗衣服、打水,经常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里挖了水井,家人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一个人。”有一个人听说了这件事,传言说:“丁家挖井得到一个人。”国中人都传说这件事,让宋国君主听到了这件事。宋国君主让人向丁氏询问此事,丁氏回答说:“我们得到了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的传言,不如没有听到。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有读史书的人说:“晋国军队有三头猪渡过黄河。”子夏说:“不是这样,这是己亥。己与三字字形相近,豕与亥字形

13、相似。”子夏到晋国后问这件事,当地人说,晋国军队在己亥这天渡过了黄河。传言大多看似是错的却是正确的,看似正确的却是错误的,正确错误的界限不能不分明,这是圣人最谨慎的。那么怎样做到谨慎呢?要根据事物的情况和人的实情,把它作为传闻的内容,这样就能做到谨慎了。1.A。“信”应解释为“确实,的确,果真”。可根据下文孔子的话“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判断。鲁哀公问传言是否真实,而不是问孔子是否相信传言。一2B。两个“于”虽都是介词,但意思不同。第一个“于”意为“在”“从”,第二个“于”表比较,相当于“过”。A.两个“则”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C.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

14、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D.两个“之”都是代词,意为“这件事”“这种情况”。一3B。均能体现本文主旨: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虽是对反面事例的总结,但句子本身并不能体现主旨。句强调要分清是非界限,不能体现主旨。一4 D。“有的事例类非而是”表述不当,文中没有举“类非而是”的例子。原文末段有“辞多类非而是”的话,命题人据此设下陷阱,在选项中变为“有的事例类非而是”,迷惑学生。一5(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2)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一只脚”啊。(3)有读史书的人说:“晋国军队有三头猪渡过黄河。”一一个人如果心中有仰慕的人,一定喜欢这个人的种种行为。有人选取这个人的性情、

15、品德、才能技艺方面的特长,以及这个人的穿戴服饰、仪表气度等,以想象这个人的样子进行模仿。更有甚者,到了改变自己的姓名,与仰慕的人同名同姓的程度。这是他的爱好兴趣,自有他的道理,是不能改变的。我的朋友高思诚先生,修缮自己的居室作书房,选了白居易的绝句张挂在墙上,题署书房名二“咏白”。他大概是想每天在眼中玩赏,在嘴里朗诵白居易的诗啊!一天,他告诉我说:“我平生特别仰慕白居易的为人,尤其喜欢他的诗,所以题书房为咏白,你觉得怎么样?”我说:“像白居易这样的人物,我还能说什么呢?你能在这方面用心,这番爱好兴趣怎么会不好呢?但是仰慕一个人,是想要自己学他,学他是想要自己像他。仰慕他却又不学他,学他却又不像

16、他,那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什么呢?白居易为人冲淡平和,宁静谦让,通达道理,顺从命运,不因为赞誉而高兴,不因为困窘而焦虑,是所说的那种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自得自在的人啊!你现在整天想的是做官发财的事,急于升迁,得和失的想法在胸中斗争,这是不可以和白居易相提并论的。白居易的诗,明白平易,直抒自然的情趣,符合自然的道理,满足自己的想法,从不矫揉造作来刺激世俗人的感官。你的诗却一味雕琢粉饰,难免会有夸张放纵之心从诗句中流露出来,这又是不能与白居易相提并论啊!虽然这样,你仰慕白居易的诗风,那你的归宿也一定是白居易式的平淡自然。你正当青年,气概豪迈,人生就如同大河正在涨水,没有边际,发展的势头决定了你现在的为人和

17、做诗不得不如此。如果随着你年岁的增长,学问越来越广博,达到心境平和,气闲神定,了解天下的变化,而回归自得自在的境界,那么,到那时你大概可以和白居易一样了。姑且等到那时候,我再来给你看看,发表评论吧!”6A。厌:满足。二7C。说明高思诚仰慕白居易,喜好他的诗,是说高思诚年轻豪迈。二8B。A.这是作者列举别人的表现,且“首先”“其次”“再次”等也不符合原意。C.说“不适合学习白居易”与原文意思不符。D.“一定可以”太绝对,原文是“庶乎”,即“大概可以”的意思。二9(1)他大概是想每天在眼中玩赏,在嘴里朗诵白居易的诗啊!(2)仰慕他却又不学他,学他却又不像他,那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什么呢?(3)不因为赞

18、誉而高兴,不因为困窘而焦虑,是所说的那种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自得自在的人啊!二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年轻时生活在乡里,为人耿直,不随便同人结交,有人指出他的过错就高兴。唐震考取进士以后做了小官,有个权贵用文书推荐他,他把文书放入小箱子中,不久他参与政事,就取出文书还给那个权贵,文书的封条尚未打开,那人十分惭愧。后来唐震担任其他官职,他所到之处都以公正廉洁著称。咸淳年间,他由大理寺司直而兼任临安府通判。当时潜说友担任京城的长官,他依仗贾似道的势力,十分傲慢,处理政事时三一切都无所顾忌退让。恰好府中有案卷将要用来定罪量刑,唐震极力辩说其中的错误,潜说友争论不过他,就把这事上呈刑部,最终刑部认为唐震的意见

19、是正确的。咸淳六年,江东发生大旱灾,唐震被提拔为信州知州。唐震上奏请求减少纲运米,免除当地的租赋,下令每个街坊设置一个小吏,登记那里的户口,劝说富人分发粮食,让街坊的小吏主持供给饥民。有的小吏劳累不堪,唐震就为他们上陈情况,使他们恢复原来身份。小吏们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办事十分尽力,救活的饥民不计其数。州里有个百姓雇佣小孩放牛,牛棚发生了火灾,小孩逃走了,孩子的父亲状告雇主杀死他的儿子并投入火中,那个百姓禁受不住拷打,自己捏造事实服罪了。唐震看案卷后怀疑这事,就暗中查访,终于在临近的郡中找到了小孩。唐震拿这事来诘问孩子的父亲,(孩子的父亲)回答跟当初一样,唐震就叫出他的儿子让他看,案件于是得以纠

20、正。唐震被提拔为浙西提刑。赵氏家族有个看守墓地的僧人十分凶暴蛮横,唐震派遣官吏去逮捕惩治他,贾似道写信来营救,唐震不予理睬,最终按照法律判了刑。贾似道恼怒了,让侍御史陈坚弹劾唐震,使他被免职。咸淳十年,朝廷又起用唐震做饶州知州。当时兴国、南康、江州诸郡都已经归附元朝,元军开始攻取饶州。饶州驻军只有一千八百人,唐震发动州民登城防守,天不亮就出去整治军队,直到半夜才入睡。他上书要求朝廷救援,没有得到回复。元军派人进入饶州来取宋军表示投降的款项,通判万道同暗中派人在他部下中筹集白金、牛酒,备办投降时的礼物,寓居饶州的士人全都听从他。万道同婉转地劝说唐震投降,唐震大声呵斥说:“我能忍心苟且偷生辜负国家

21、吗?”城中的年轻人被唐震的话感动了,就杀了元军的使者。有个叫李希圣的百姓图谋出城投降,结果被戴上刑具投入监狱中。第二年二月,元军大批到来,都大提举邓益逃离了饶州,唐震拿出府中所有的金钱,写出官府文告张贴在城墙上,招募能够奋勇应战的人并奖赏他们。众人心里畏惧,不能应战,元兵登上城墙,众人就溃散了。唐震走进府中的玉芝堂,他的仆人上前请求说:“情况紧急了,潘江门敌军还没合围,赶快出去还可以脱身。”唐震骂道:“城中百姓的命运都跟我连在一起,我如果听从你的话得以不死,城中百姓却死了,我有什么脸面活着呢?”左右的人不再敢劝说,都走出去了。不久,元兵进来,拿文书铺在桌上,让唐震签名投降,唐震把笔投在地上,不

22、肯屈服,终于为此而死。10.C。掠:严刑拷打。三11A。是对当时情况的客观陈述,是表现唐震办案认真,这两句均不能表现其正直忠诚。三12D。“将至”和唐震拿出“自己”全部金钱募人出战,不合文意。三13(1)小吏们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办事十分尽力,救活的饥民不计其数。(2)拿这事来诘问孩子的父亲,(孩子的父亲)回答跟当初一样,唐震就叫出他的儿子让他看,案件于是得以纠正。(3)唐震拿出府中所有的金钱,写出官府文告张贴在城墙上,招募能够奋勇应战的人并奖赏他们。三古代的善于赏赐的人,费财少却可以勉励大众;善于施罚的人,刑法简约却可以禁止奸邪;善于给予的人,用度节俭却可以成为大德;善于取得的人,获取多而别人

23、没有怨言。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解围之后奖励有功人员五人,高赫列为首功。近臣说:“晋阳被围之难中,高赫没有大功,现在却得了头赏,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被围,我本人和社稷都处在四危急之中,国家危险,群臣都有些骄恣轻慢的心情,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的礼节。”因此赏赐一人,天下尽忠之臣,没有不愿意忠于他的国君的。这就是赏赐虽少却可以勉励很多为善之人。齐威王在厅堂之中设置大鼎,一一列举无盐县令的罪状时说:“赞誉你的话一天天传到我的耳朵里,考察你的政绩,田野荒芜,仓库空虚,监狱满满的,你用奸谋来对待我。”于是便把他烹了。齐国从此三十二年间,在道路上没有人拾取丢失的东西。这是刑罚少却可以禁止奸邪的例子

24、。秦穆公到外地出游而车子坏了,右边驾车的一匹马跑丢了,被乡下人捉住。穆公一直追到岐山的南面,乡下人正在煮马肉吃。穆公说:“吃了马肉,不再喝些酒的话,有伤身体。我担心伤了你们大家。”(于是)让乡下人全部饮了酒,穆公才离开。过了一年,秦穆公与晋惠公在韩原交战。晋军包围了穆公的车子,晋国大夫梁由靡牵着穆公车上的骖马,即将捉住穆公。吃马肉的三百多人,都出死力在车下为穆公拼杀。最终战胜了晋军,又俘虏了晋惠公而归。这是使用俭约而能成为大德的例子。齐桓公将要征伐,武器不够用。下令有重罪的人,出一副硬甲、一个戟;有轻罪的,按照出金分量多少赎罪;打官司不胜的,出十二支箭。百姓都很高兴。于是修治箭矢,冶炼金属制成

25、兵器,用来讨伐不义之国,征伐不义之君,于是称霸天下。这是获取多而百姓没有怨言的例子。因此圣贤之人按照百姓所欢喜的事情,勉励他们做善事;依照百姓所厌恶的禁止奸邪。因此赏赐一人,而天下人民赞誉,惩罚一人,天下百姓畏惧。所以最高的赏赐是不虚费钱财,最高的刑罚是不滥用刑罚。孔子杀了少正卯,鲁国的奸邪就被堵塞了;子产杀了邓析,而郑国的奸诈便被禁止了。用近的来使人知道远的,用小的来使人知道大的。因此圣贤之人持守简约而治理广泛,说的就是这样的事。14.C。“事”是动词,侍奉。四15C。是善赏,是善罚,是“野人”报恩,是齐桓公称霸,是作者议论。四16D。“文章借此说明劝善禁奸的重要性”错,要说明的应该是“至刑不滥”的重要性。四17(1)善于给予的人,用度节俭却可以成为大德;善于取得的人,获取多而别人没有怨言。(2)因此赏赐一人,天下尽忠之臣,没有不愿意忠于他的国君的。(3)因此圣贤之人按照百姓所欢喜的事情,勉励他们做善事;依照百姓所厌恶的禁止奸邪。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