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板块 古诗文阅读【导语】古代诗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其对象主要有文言文、古代诗歌和名句名篇。新高考评价体系对古代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1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古代诗文,并能将古代诗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艺术、历史、科学等领域的基本常识。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彰显语文学科独特的美育特质,如通过古代诗歌的鉴赏感受文学的意象之美、形象之美、色
2、彩之美,甚至语言文字精练之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情趣,涵育审美修养,养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3掌握语文课程标准涉及的背诵篇目等相关知识内容。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考情分析切高考之脉搏KAO QING FEN XI QIE GAO KAO ZHI MAI BO2020 新高考卷、2021 八省市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考查情况如下:20202021卷别新高考卷(2020)新高考卷(2020)八省适应性(2021)文本体裁人物传记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文本出处明史左光斗传明史海瑞传汉书霍光传考查重点选择题10.文言断句(3 分)11文化知识解说(辇下东 宫殿 下追比)(3 分)
3、12内容概括和分析(3 分)10.文言断句(3 分)11文化知识解说(乡试宦 官晏 驾执政)(3 分)12内容概括和分析(3 分)10.文言断句(3 分)11文化知识解说(不讳结 婚休 沐发觉)(3 分)12内容概括和分析(3 分)翻译题13.翻译句子(8 分)13.翻译句子(8 分)13.翻译句子(8 分)简答题14.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 斗?救 助 成 功 没有?请简要说明。(3分)14.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 一 棺,诀 妻子”?请简要说明。(3 分)14.文末说到霍光最终一举清除政敌,其政敌最为严重的罪行是什么?(3 分)20192020 课标卷考查情况如
4、下:2020卷别全国卷全国卷全国卷文本体裁人物传记选文出处宋史苏轼传宋史王安中传晋书王彪之传第 10 题文言断句(选择题)(3 分)第 11 题文化知识解说(选择题)(3 分)主司 殿试 司农 当轴方士 保任 禁中 四六之制太守 立嗣 周公 居摄第 12 题内容概括和分析(3 分)第 13 题翻译句子(10 分)2019卷别全国卷全国卷全国卷文本体裁人物传记选文出处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史记商君列传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选择题第 10 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第 11 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诸子百家 诏令 礼缪 公 汤 武 变 法 殷
5、 纣 武 王 三 晋 乐 就国黥令尹第 12 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翻译题第 13 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从高考卷命题情况来看,文言文阅读呈现如下特点:1.始终坚持“浅易”原则。新高考卷则难易不一,2020 新高考卷和三套课标全国卷延续了往年课标卷的考查难度,选文上出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是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文章用词均为常用词和常见句式,考生可在脱离写作背景的情况下读懂。2题型稳中有变。近几年课标全国卷考查文言断句、文化知识、分析综合和翻译句子,2020 年新高考卷、增加了一道简答题,其他省市新高考自命卷也有简答题型。3“内”
6、“外”兼顾,以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为主。选文是课本外的,但答案却能在课本内找到。断句题、文化知识题、翻译题,甚至分析综合题,皆体现出这一特点。阅读指导提知识之纲领YUE DU ZHI DAO TI ZHI SHI ZHI GANG LING一、文言文阅读的文本特点1选文特点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本多为五六百字的史传文,一般较为浅易,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和抒情。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2选人特点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
7、仁、义、礼、智、信、勇”。文官或有治国方略,为民造福;或秉公执法,公平公正;或为官清廉,忠于职守;或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等等。武将或为忠君爱国,屡建战功;或英勇善战,攻城略地;或英勇无畏,临危不惧;等等。3行文特点传记文体结构固定,行文线索明显。古人作传,常在文首介绍人物的籍贯、字号、家世、官职以及主要性格特点等,这些文字对把握全篇内容往往能提供有效的信息。接着,以时间为序,依次介绍传主何时何地做了何事有何结果,这是传记的主体内容。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句。这些文字有助于我们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理解全文内容。传记的结尾一般为对传主的逝前身后作一交代,或作“盖棺论定”
8、。4用语特点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概括,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的几个字词点到为止。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不放过每一个字。二、文言文阅读的读文流程人物传记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行和才能,赞扬人物的精神品质。这类文言文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语言精练简洁。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要根据写人记事的特点,建立模板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法。第一步:初读文本,勾画时间、地点、官职等词语,把握主人公经历。写人记事类文言文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用“_”标注时间、地点、官职的变换,用“”标注人物
9、,从而厘清层次,整体把握人物经历。这里要特别关注三类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这是正史人物传记的主要叙述线索,考生应当掌握一些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职的地位和职责。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正史一般不用干支纪年,而以年号纪年,故传记中的“三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号的“三年”“五年”。而皇帝的即位或驾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传记中特意交代,往往表明传主在旧朝和新朝的地位有所变化。泛指时间变动的词语。如“数日”“累年”“既而”“向”“旋”等。此外,正史以顺叙为主,但不排除有些传记插叙相关事迹。这些插叙往往通过“初”“先是”等词引出,需要格外留心。第二步:结合尾注、选项
10、等内容,再读文本,厘清各个事件的前因后果。阅读文言断句选项,有助于读通文句,梳理文脉;阅读古代文化常识题,有助于了解人物,弄清事件;阅读概括分析题,四个选项基本上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而设置的,即每个选项对应的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在读文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僻的、难懂的字词从而造成阅读障碍,此时可先读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将四个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内容,通过一一比对,既可以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为解答概括分析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依据,虽然其中一个错误项在里面,但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正确项去看。提前看问题,对于理解文言文,读懂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第三步:精心比对选
11、项和原文,细致翻译画线的句子,完美解答文言文试题。一般来说,选项所给的信息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内容,要想筛选出正确的答案就必须对所给信息句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明白每一个信息句对或错的原因,一旦拿定哪一个信息句与题干要求不相符时,就可排除包含该信息句的选项。然后,逐字逐句翻译画线的句子,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句顺。文言文简答题要找准区间,精准归纳。典题导引明解题之规范DIAN TI DAO YIN MING JIE TI ZHI GUI FAN 典题文本阅读导引【典例】(2020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
12、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
13、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第一步:初读文本,勾画时间、地点、人物、官职等词
14、语,把握主人公经历。1文中人物文中主要人物为左光斗,还提到了邹元标、刘朝、杨涟、魏忠贤等。2人生经历结合官职变动、主要事迹,勾画出左光斗的主要人生经历,如:“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至则下诏狱酷讯忠贤乃矫旨,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福王时,追谥忠毅。”第二步:结合尾注、选项等内容,再读文本,厘清各个事件的前因后果。(1)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2)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3)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4)
15、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第三步:精心比对原文和选项,细致翻译画线的句子,完美解答文言文试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
16、先遣妻子南还/【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第二步,结合文意,分析选项。断句分析:_(“忠贤及魏广微”是并列结构,是动词“劾”的对象,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 A、C 项。“拟”是打算、准备的意思,“十一月二日”是“上之”的时间,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 D 项)。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自主试笔】_【答案】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
17、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第二步,迁移知识,分析选项。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解说分析:_(C 项解说有误。“殿下”是中国古代对皇后、皇太子、公主、诸王的敬称,不能称丞相为“殿下”。其他项解说正确。)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自主试笔】_【答案】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B左光斗
18、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家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第二步,阅读文本,比对选项。A 项,原文信息:左光斗,字遗直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比对分析:_(与原文信息一致)。B 项,原文信息:出
19、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比对分析:_(与原文信息一致)。C 项,原文信息: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比对分析:_(与原文信息一致)。D 项,原文信息: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忠贤既诛福王时,追谥忠毅。
20、比对分析:_(“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说法有误。母亲是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光斗同族兄弟子侄十余人是被拘捕,不是被迫害致死)。第三步,整理思路,做出答案。【自主试笔】_【答案】D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第二步,字斟句酌,分析句子。除 把 大 意 翻 译 出 来 外,还 应 注 意 以 下 关 键 词 和 特 殊 句 式 的 翻 译:(1)“承”,_(招认);“已而”,_(不久、继而);“为酷刑所毙”
21、,_(被动句,被严刑拷打而死);“冀”,_(希望);“图”,_(动词,谋划)。(2)“以”,_(动词,认为);“所司”,_(有司,指主管的官吏);“趣”,_(副词,通“促”,催促);“诸”,_(各人,各个)。第三步,整理思路,做出答案。【自主试笔】_【答案】(1)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2)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5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规范解题】第一步,审明要求,明确方向。第二步,阅读文本,筛选信息。结合语段“容城孙奇逢者,节
22、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分析,可知:_(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结合语句“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分析可知:_(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第三步,整理思路,做出答案。【自主试笔】_【答案】示例: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参考译文】左斗光,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考中进士。后来升为中书舍人。被选拔授予御史,负责巡视内城。其间收捕处理了吏部的一些凶悍作恶的官吏,收缴假印七十多枚,查出假官一百多人,整个京城都为之震动惊悚。出京管理
23、屯田,于是分条呈上“三因十四议”,皇帝下诏都允许他们实行。农田水利大规模地兴修,北方人开始知道种植水稻。邹元标曾经说:“三十年以前,京城的人民不知道稻草是什么东西,现在到处都是水稻,这是兴修农田水利的好处。”宦官刘朝声称有东宫的旨意,索取外戚废弃的庄园,左光斗不拆封退回了,说:“国家的每一尺土地都是殿下的,今天怎么敢私下授人呢。”宦官气忿地离开了。杨涟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和他一起谋划,又和高攀龙一起揭发崔呈秀贪赃,魏忠贤和他的党羽都被激怒了。等魏忠贤驱逐了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以后,接着将驱逐杨涟、左光斗。左光斗很气愤,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和魏广微三十二条当斩罪,准备十一月二日呈上奏章,预先将妻
24、子儿女返回原籍。魏忠贤侦知此事,提前两天将他和杨涟二人一起免职。奸邪小人还不解恨,又设计制造汪文言案,将左光斗的名字挂上,派差役前往逮治。父老乡亲抱着马头号哭,声震原野,差役也为之流泪。到京后,左光斗被关入诏狱,严刑拷问。许显纯诬蔑他们收受杨镐和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众人都违心承认了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左光斗也被定了收受贿银二万两的罪名。魏忠贤于是假借圣旨,仍命许显纯每五天就追赃拷打一次,不交给法司,杨涟等人这才后悔自己失算了。容城人孙奇逢,是一个节义侠气之士,和定兴人鹿正因为光斗为官时对京城所管辖地区的人民有恩德,
25、倡议为他们凑齐钱款,人们争相响应。共捐得数千两银子,商量要代他们缴纳罚金,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害,当时是天启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终年五十一岁。左光斗死后,赃物追查还未结束。魏忠贤命令抚按严厉追缴,拘捕左光斗同族兄弟以及子侄辈十四人。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魏忠贤被杀后,朝廷追赐左光斗为右都御史,录用了他的一个儿子。后来,再次追赠左光斗为太子少保。福王时,追加谥号为“忠毅”。分点突破一 理解文言词语逐点突破建知识之架构ZHU DIAN TU PO JI
26、AN ZHI SHI ZHI JIA GOU导图指引考向分析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涉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知识。考向(一)考查通假字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本该使用甲字,却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那么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翻译句子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之感。典例 1 推断加点词语的意义。(1)荀彧请曰:“(华)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自主试笔】_(2)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
27、厚。【自主试笔】_【解析】句意:(1)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2)关羽字云长,是河东解人。建安五年,曹操东征,擒住了关羽,回来后授予关羽偏将军之职,礼遇他很厚重。【答案】(1)“县”,通“悬”,相关,牵涉。(2)禽,同“擒”,擒拿、擒住。考向(二)考查古今异义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古今词义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诗”“书”,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2)词义缩小。如“金”,“金就砺则利”,古代泛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谷
28、”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3)词义转移。如“劝”古代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4)色彩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5)程度变化。词义的弱化,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词义的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现在则表示仇恨、怨恨。(6)说法改变。文言文
29、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中的“目”现已改用“眼睛”,“寡不敌众”的“寡”现已改用“少”。文言文中使用古今异义词,翻译的时候就要按照古义进行翻译。特别注意单音节词和复音节词的不同。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尤其需要注意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当然,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典例 2 推断加点词语的意义。(1)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自主试笔
30、】_(2)明年#,左右#有言南海之胜者,帝将往幸#。(王)治率同官谏阻,皆不听。至则荒莽沮湿,帝甚悔之。【自主试笔】_【解析】句意:(1)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中吗?”(2)第二年,左右大臣中有人称南海为胜景之地,皇帝打算前往。王治率领同僚劝阻,皇帝全都不听。到了目的地眼见一片低湿荒凉苍莽之地,皇帝非常懊悔。【答案】(1)委:丢弃。赤子:百姓,人民。(2)明年:第二年。左右:左右大臣。幸:皇帝幸临某地。考向(三)考查多义词语文言实词尽管义项丰富,但一旦进入具体语境,它的意义则变为单一义项。因此,判别其义项,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
31、解题原则,依据其上下文作出选择。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典例 3 推断加点词语的意义。(1)(2017全国卷)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自主试笔】_(2)徐绩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绩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
32、,使者使绩杖之,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自主试笔】_【解析】句意:(1)这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一向和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他,我希望饶他一命。”皇上说:“官吏守法,法律不可不遵。再说说别的要求吧。”赵王没有说其他的。(2)徐绩字元功,是宣州南陵人。考中进士,选任为桂州教授。朝廷的军队讨伐交趾,转运使发文征召徐绩从军。运军饷的道路凶险瘴气弥漫,应当服役的百姓大多躲避藏匿,(官府)捕获一千多人,使者命徐绩杖打百姓,徐绩说:“这些人的确有罪,但都是些饥
33、饿瘦弱困乏之人,不能承受杖打,姑且染黑臂膀以示警戒,这样做就可以了。”使者发怒,想要连同徐绩一起弹劾,徐绩据理力争,秉持自己的主张,使者不能让他改变主张。【答案】(1)终:死。奉:遵守、奉行。枉:不遵守、曲解和破坏。(2)举:科举考中。王师:朝廷军队。檄:公文,这里是发公文。杖:杖责。胜:承受。夺:改变,这里指改变徐绩的主张。考向(四)考查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句中只有“园”的意
34、义。2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作息”一词只有“作”的意义。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只有“异”的意思。偏义复词在意义上偏向其中一个语素,完全受特定的语言环境所决定,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是偏义的,因此判定偏义复词的“偏义”和“正义”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分析上下文词语的照应;联系前后文相承贯通的句意;考虑遣词造句的语法关系;忽略单纯为凑足音节需要而连带提及的偏义词。对于偏义复词,翻译时,要将“陪衬义”去掉。典例 4 推断加点词语的意义。(1)韩之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多人。多人不能不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自主试
35、笔】_(2)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自主试笔】_【解析】句意:(1)韩国与卫国,相距不太远,如今去刺杀人家的宰相,宰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势下不能去很多人,人多了难免不发生意外,发生意外就会走漏消息。(2)秦国的号令严明,赏罚分明,地理位置有利,天下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的。凭这些攻取天下,天下无需费力就可兼并占有。【答案】(1)“得失”偏指“失”,差错,弊端;“得”起陪衬作用。(2)“利害”偏向“利”义,“害”无义,起陪衬作用。考向(五)考查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词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
36、词用,这就叫词类活用。高考中对常见词类活用的考查,是指在阅读与翻译中加以运用,因而高考考查的重点就放在理解与运用的层次上。1考查名词的活用名词的活用有下面几种情况。(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名词宾语。例如: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穿)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做)名词介宾短语。例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吹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所名词。例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标记号)置人所罾鱼腹中。(网捕,捕捉)状语修饰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汉水又东。(向东流)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水)
3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以礼对待)名词处于谓语的位置,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开花)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权,然后知轻重。(衡量)(2)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表示比喻。例如: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像狐狸一样)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表示处所。例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在草里;在露水
38、中)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表示动作进行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3)名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具有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例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长肉)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使称臣)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例如:令尹南辕反旆旆(pi),末端像燕尾的旗。(使向南)(4)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成为用如意动
39、的名词所具有的特征,即“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什么”的意思。一般译成“以为”或“认为”或“把当作”。例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把放在前面;以为后,把放在后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以为宾客,把当作宾客)父利其然也。(以为利,认为有利)另外,代词用法同名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5)名词的为动用法名词的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例如: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为办丧事)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为诊脉)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为穿鞋)典例 5 把文言句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词语的用法。(1)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40、“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选自旧唐书)【自主试笔】_(2)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选自新序杂事第一)【自主试笔】_(3)召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于一人”(选自周公安民)【自主试笔】_(4)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选自徐文长传)【自主试笔】_【答案】(1)唐太宗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因此而召集百官,对百官们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我)。如果每一件事都
41、能够这样处理的话,还用担心不能治理好国家吗!”(廷、面:均为名词作状语)(2)我听说,能自己选择老师的诸侯,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王、霸:均为名词作动词)(3)召公退出,周公入内,武王问他:“该如何处置殷纣王的战士、百姓?”周公说:“让他们各人回各人的家,各种各的田,从前现在没有什么变化,亲近那些有道德的人,#百姓有错,全是纣王一人的责任”(名词作动词)(4)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当时所谓的高官显贵、诗人文士,文长都大声地呵斥,把他们看作奴才,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而不来往,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可
42、悲啊!#(奴:名词的意动用法)【微知点】名词活用的判定方法(1)名词不作主语,是用来修饰谓语的。这里特别注意有些句子省略了主语的情况,如“狐鸣呼曰”;有些句子中的名词易与主语成分混在一起,如“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的“犬”,就要解释为“像犬一样”,这里的“犬”就是名词作状语,很容易与“其一”混同为主语。(2)名词带了宾语。名词是不带宾语的,名词带了宾语,就可能活用。2考查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有下面几种情况。(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4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可以带有宾语。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救活)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使归)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使归顺)有时候,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宾语。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又是主语使得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例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逃跑)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之,
44、见(xin)其二子焉。(使出现)(3)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一般译为“为(宾语)”。例如: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文嬴请三帅。(替请求)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为而死;为而死)典例 6 把文言短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词语的用法。(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阙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召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召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选自周公安民)【自主试笔】_(2)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
45、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选自马蹄)【注】陆:通“踛”(l),跳跃。义():通“峨”;“义台”即高台。路:大,正;寝:居室。雒(lu)之:“雒”通作“烙”,指用烙铁留下标记。皁(zo):饲马的槽枥。栈:安放在马脚下的编木,用以防潮,俗称马床。【自主试笔】_(3)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
46、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餐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选自战国策)【自主试笔】_【答案】(1)周武王消灭了殷朝之后,召来姜太公问他说:“将如何处置殷纣王的战士、百姓?”姜太公回答说:“我听说谁如果喜欢一个人,那么连那个人屋上的乌鸦都喜欢;如果憎恨一个人,连那人的墙壁角落都恨到。全部杀掉我们的敌人,让他们统统死光,怎么样?”周武王说:“不可以!”姜太公退出,召公入内,武王问他:“该如何处置殷纣王的战士、百姓?”召公回答说:“有罪的杀掉,无罪的
47、释放,怎么样?#”(活:动词的使动用法)(2)马,蹄可以用来践踏霜雪,毛可以用来抵御风寒,饿了吃草,渴了喝水,性起时扬起蹄脚奋力跳跃,这就是马的天性。即使有高台正殿,对马来说没有什么用处。等到世上出了伯乐,说:“我善于管理马。”于是用烧红的铁器灼炙马毛,用剪刀修剔马鬃,凿削马蹄甲,烙制马印记,用络头和绊绳来拴连它们,用马槽和马床来编排它们,这样一来马便死掉十分之二三了。饿了使它们饿着,渴了使它们渴着,让它们快速驱驰,让它们急骤奔跑,让它们步伐整齐,让它们行动划一,前有马口横木和马络装饰的限制,后有皮鞭和竹条的威逼,这样一来马就死了超过半数了。#(饥、渴、驰、骤: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3)中山国
48、君宴请国都里的士人,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其中。由于羊羹没有分给自己,司马子期一生气便跑到楚国去了,还劝楚王攻打中山,中山君逃亡。在中山君逃亡的时候,有两个人提着武器跟在他身后。中山君回头对这两个人说:“你们是干什么的?”两人回答说:“我们的父亲有一次饿得快要死了,您赏一壶熟食给他吃。他临死时说:中山君有了危难,你们一定要为他而死。所以特来为您效命。”#中山君仰天长叹,说:“施与不在多少,在于正当人家困难的时候;仇怨不在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人家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使国家灭亡,因为一壶熟食得到了两个勇士。”(死:动词的为动用法)【微知点】动词活用的判定方法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概括起来看,动词的活用主要有
49、三种情况:(1)动词处在主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2)动词处在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3)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或“为宾语怎么样”的意味。3考查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有下面几种情况:(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常常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例如:将军身披坚执锐。(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长处;短处)积善成德。(善行)(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卒使上官
50、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说坏话)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例如: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用尽)(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词,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既来之,则安之。(使来;使安)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使急,逼迫)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凄;使寒)(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用如意动,即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一般译为“认为宾语如何”“觉得宾语怎么样”。例如:渔人甚异之。(以为异,认为奇怪)邑人奇之,稍
51、稍宾客其父。(以为奇,认为才能非凡)成以其小,劣之。(以为劣)(5)形容词的为动用法形容词的为动用法就是“主语为宾语怎么样”。例如:稷勤百谷而山死。(为勤劳不息。)(参考译文后稷为播种百谷而勤劳不息,最后累死在山路上。)典例 7 把文言短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词语的用法。(1)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也。(选自资治通鉴)【自主试笔】_(2)!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选自问说)【自主试笔】_(3)贤于
52、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选自问说)【自主试笔】_【答案】(1)古人云:如果君主圣明那么大臣就正直。裴矩在隋朝时谄媚讨好而到了唐朝却忠心耿耿,这并不是他的本性有什么变化呀!君王厌恶听见自己的错误,那么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王喜欢听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佞之臣就会变为忠诚之臣。#由此可知,君主好比测量日影的标竿,而大臣好比标竿的影子,标竿动那么影子也就跟着动啊。(忠、佞:均为形容词作名词)(2)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
53、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请教;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请教;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请教。#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请教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轻:形容词作动词)【微知点】形容词活用的判定方法概括起来看,形容词的活用主要有三种情况:(1)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2)形容词带宾语,有时具有“使宾语怎么样”“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为宾语怎么样”的意味。(3)形容词
54、受能愿动词修饰,处于谓语位置。4考查数词的活用数词活用的情形比较少,一般来说,数词处于主语、谓语的位置就可能活用。数词的活用有下面几种情况。(1)数词活用作名词作主语,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山;一座山)作宾语,例如:故知胜有五。(五种情况)(2)数词活用作动词或使动、意动作谓语,例如: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3)数词活用作形容词作谓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专一)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一样)典例 8 把文言句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词语的用法。(1)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选自唐雎不
55、辱使命)【自主试笔】_(2)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必一其神,令志在针。#(选自针灸问对)【自主试笔】_(3)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民三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选自左传)【自主试笔】_【答案】(1)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现在加上我,就将成为四个人了。#(四:数词作动词)(2)针刺时,刺者应如深居幽静一样,静察病人的精神活动,又如同紧闭的门窗一样,心神贯注,一定使精神专一,让意念全在针上。#(一:数词作形容词)(3)把山上的木材运到市上去卖,并不比山里的贵;鱼盐蜃蛤运到城里去卖,也不比海上贵。
56、老百姓把自己的劳动所得分成三份,其中两份要交给公室,而自己的衣食只占一份。#(三:数词作动词)【微知点】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有些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较难区分,必须紧扣上下文,研究句子本身所表达的意思,方能确定是何种用法。【例】试看下面两个句子,比较加点字的区别。小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解析】句中的“小”是“使小”,即“使它小了”。句中的“小”是“以为小”,即“认为鲁地小了”“认为天下小了”。由以上两句不难看出,使动侧重于客观行动,而意动侧重于主观感受,是个人的看法,事实未见得如此。“小天下”,其实天下并未变小,变小只是孔子的一种主观感
57、受罢了。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使用率高,用法灵活,因此必须掌握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一些技巧。考试大纲共规定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尤其是“以”“为”“之”“其”等试卷中出现的高频词,翻译时要格外留心,保证翻译到位。考向(一)考查设为采分点的高频虚词用法所 谓 高 频 虚 词,是 指 在 翻 译 中 被 设 为 得 分 点、使 用 频 率 较 高 的 虚 词,主 要 有“以”“其”“因”“乃”四个。高频虚词常见用法以主要考查其介词义,如“用”“把”“根据”“凭借”等;也考查其连词义,如“因为”。其考查较多的是
58、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另一重点是其语气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还是”等。因主要考查的是“于是”“趁机”“通过”“用来”等义项。乃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典例 9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词语的翻译。时(耿)弇年二十一,乃辞况奉奏诣更始,因赍贡献,以求自固之宜。弇道闻光武在卢奴,乃驰北上谒,光武留署门下吏。因说护军朱祐,求归发兵,以定邯郸。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大意哉!”因数召见加恩慰。(选自后汉书)(1)乃#辞况奉奏诣更始,因#赍贡献,以求自固之宜。【自主试笔】_(
59、2)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大意哉!”因#数召见加恩慰。【自主试笔】_【答案】(1)就辞别耿况带着奏章去面见更始帝,趁机进贡财物,来谋求稳固自我。(乃:副词,于是、就。因:副词,趁机。)(2)光武帝笑着说:“小孩子竟然还有这么大的抱负!”于是多次召见他加以慰劳。(乃:副词,竟然。因:副词,于是、就。)【参考译文】当时耿弇二十一岁,就辞别耿况带着奏章去面见更始帝,趁机进贡财物,来谋求稳固自我。耿弇在路上听说光武帝在卢奴,就快马北上去拜见他,光武帝留他做了门下的一名小官。耿弇就去劝说护军朱祐,请求回乡征发士兵,来平定邯郸。光武帝笑着说:“小孩子竟然还有这么大的抱负!”于是多次召见他加以慰劳。考向(
60、二)考查可设为采分点的常见副词用法一些常用副词在翻译中出现频率高,设为采分点的不少。常见的副词主要有:类别举例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表共同共、同、并、相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表语气必、诚、信、固、果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典例 10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词语的翻译。“冒荣苟进之畴,必非所求之旨,徒开偷薄之门而长流弊之路。或有执志丘园、守心不革者,犹当崇其操业以弘风尚,而况含艰履戚之人,勉之以荣贵邪?”时安西将军庾翼镇武昌,尚数诣翼谘谋军事。尝与翼共射,翼曰:“卿若破的,当以
61、鼓吹相赏。”尚应声中之,翼即以其副鼓吹给之。(选自晋书列传四十九)(1)或#有执志丘园、守心不革者,犹当崇其操业以弘风尚,而况#含艰履戚之人,勉之以荣贵邪?【自主试笔】_(2)尝#与翼共射,翼曰:“卿若#破的,当以鼓吹相赏。”【自主试笔】_【答案】(1)有时候有人志在田园守心不变,还应推崇他们的节操以弘扬高洁的风尚,更何况那些含悲怀痛的不幸之人,还要去鼓励他们谋取富贵荣耀吗?(或:有时。而况:更何况。)(2)谢尚曾经和庾翼一起射箭,庾翼说:“你如果射中,我就把军中的鼓吹奖赏给你。”(尝:曾经。若:如果。)【参考译文】“贪图荣耀苟且仕进之辈,必定不是追求宗旨的,这只会打开苟且不淳厚的大门,成为相
62、沿下来的社会弊端。有时候有人志在田园守心不变,还应推崇他们的节操以弘扬高洁的风尚,更何况那些含悲怀痛的不幸之人,还要去鼓励他们谋取富贵荣耀吗?”当时,安西将军庾翼镇守武昌,谢尚多次到庾翼处商议军事。谢尚曾经和庾翼一起射箭,庾翼说:“你如果射中,我就把军中的鼓吹奖赏给你。”谢尚应声射中,庾翼就把他的备用鼓吹送给谢尚。考向(三)考查特殊虚词的用法所谓特殊虚词,一是指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两个字不能拆开硬译,如“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等;二是兼词,即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可按两个词翻译,如“焉(于此/于何)”“诸(之于/之乎)”“盍(何不)”等。典例 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
63、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词语的翻译。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选自巨贾渡河)(1)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自主试笔】_(2)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自主试笔】_【答案】(1)你刚才许诺给我百
64、两银子,如今却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可以吧。(无乃乎:固定结构,表推测。恐怕吧。)(2)有人说:“为什么不救他呢?”渔夫说:“这是那个许诺了金钱却不兑现的人。”(盍:何不。诸:之乎。)【参考译文】济阴有位商人,渡河的时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着的枯草上呼救。有一位渔夫驾着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济上的大户,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渔夫说:“你刚才许诺给我百两银子,如今却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可以吧。”商人马上变了脸说:“你是个打鱼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
65、。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着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说:“为什么不救他呢?”渔夫说:“这是那个许诺了金钱却不兑现的人。”于是,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着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了一阵就沉没于河水之中了。考向(四)考查结构或语气助词用法有一部分虚词,兼有结构或语气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乎”等,其结构、语气助词一般情况下皆可不译,但不能把其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重点虚词常见用法之一是作结构助词:定语或定语后置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
66、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译时应省去;凑足音节,可不译。二是作语气助词:“之”无实义,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如“久之”。焉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当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者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须译出;二是作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均不译。典例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词语的翻译。杨玄感之反也,帝遣蕴推其党与,谓蕴曰:“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不尽加诛,则后无以劝。”蕴由是乃峻法治之,所戮者数万人,皆籍没其家。帝不怿曰:“我
67、去尚犹未克,鼠窃安能济乎?”威出后,蕴揣上意,奏威罪,帝付蕴推鞫之,乃处其死。(选自隋书)(1)蕴由是乃峻法治之#,所戮者#数万人,皆籍没其家。【自主试笔】_(2)帝不怿曰:“我去尚犹未克,鼠窃安能济乎#?”【自主试笔】_【答案】(1)裴蕴因此就严法究治,所杀的有几万人,都登记没收他们的家财。(之:代词,也可不译。者:代词,的人。)(2)炀帝不高兴地说:“我去尚未打下来,这些鼠辈怎能成事?”(乎:疑问语气词,可不译,也可以译为“呢”。)【参考译文】杨玄感造反时,炀帝派裴蕴追究他的党羽,对裴蕴说:“杨玄感一呼,随从他的就有十万之众,不都杀掉,那么以后就无法警戒他人。”裴蕴因此就严法究治,所杀的有
68、几万人,都登记没收他们的家财。炀帝不高兴地说:“我去尚未打下来,这些鼠辈怎能成事?”苏威出去后,裴蕴揣测皇上的心意,奏告苏威有罪,炀帝把苏威交裴蕴推问,裴蕴判处他有死罪。技法指导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什么技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除落实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外,我们还应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1)形体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 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很多时候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元
69、”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参考译文先轸脱下头盔冲入狄军中,死在战阵上。狄人送回他的脑袋,面色像活着一样。)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寇”由“宀(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参考译文搜刮财货,只能招来盗寇,使敌人得利,是一条亡灭国家、危及于身的绝路。)(2018天津卷)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
70、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参考译文杨君先前治理舒地,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姓安康。)(2)联想迁移法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如:庭除#甚芜,堂庑甚残。句中的“除”,我们可以联系苏武传:“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由此来推断,“除”也是“台阶”之意。韩轨遂投#城遁走。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可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
71、语典故,这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此处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联系兰亭集序,可知“信”是“的确、实在”的意思。(参考译文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3)语法推断法句子结构一般是“主语谓语宾语”,根据词语在文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如: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微”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微行入古寺。“微”作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微”作定语,修饰“风”,
72、释为“微小、微弱”。(4)结构对举法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用结构对举法可帮助考生快速判断实词的含义。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固”的词义,我们从该句的对仗特点来看,“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是“动宾动宾”式的并列短语,“生”“死”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而“丧”对应动词“养”,据此判断,“丧”应为动词性词语,是形容词的为动用法,意为“
73、为办理丧事”。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导不厌,所以治人也。(选自说苑)“智”与“愚”相对,意思相反,分别为聪慧和愚笨,“私”与“公”相对,意思相反,分别为谋私和为公,“巧伪”与“拙诚”相对,意思相反,分别为奸诈虚伪和笨拙诚实。【参考译文】聪慧却用来谋私,不如愚笨却为公着想。所以说奸诈虚伪不如笨拙诚实。求学问道毫不倦怠,是用来修养自己的;教诲人不厌倦,是用来教育别人的。2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什么技巧?(1)语境分析法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是指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加以理解,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个虚词具有哪些用法。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
74、,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如: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以”是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相当于“在”。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以”与其后的“之”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兴”的状语,因此,作介词,释为“凭借”或“因(此)”。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选自三国志)“以”是连词,是表明“以诸生意待之”的原因,释为“因为”。(参考译文诸葛亮于是向北走去拜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诸葛亮)年纪比较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2)语法分析法虚词在不同的语法结构中,用法也是不同的。先妣抚之#甚厚。“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
75、”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辍耕之#垄上。“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3)结构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对文,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通过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
76、表修饰的连词,那么“以”也应当是连词的用法。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选自说苑)“以”和“为”处于对应位置,“为”是介词“因为”的意思,由此可推断“以”也是“因为”的意思。(参考译文士人不会因为私利而转移志向,不会因为祸患而改变节操。做孝敬忠信的事,即使死也不会后悔。)(4)句式分析法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吾其#还也。“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2018天津卷)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参考译文早先谢、柳治郡,喜爱山水,颇多高尚的情致,但没听说有好的政绩;龚、黄治郡,心忧百姓,有好的政绩,但没有听说有美好的情致。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