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56872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夏津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礼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邑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这一“制度”指的是A. 禅让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大致意思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此现象体现的是分封制的内容和特点,故选B;禅让制是部落推举首领的方式,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制度,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制度,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2. 秦兼天下以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

2、守郡尉和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A. 等级制度日趋固化B. 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 创立官僚政治体制D. 郡国并行体制终结【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立百官之职而不师古”、“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等信息可知,其体现了秦朝创立了以三公九卿、郡县制为主的官僚体制,故C项正确;A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秦朝没有郡国并行制,排除D。3. 根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判断,示意图中的“?”应是A. 郡国并行B. 刺史C. 中外朝D. 三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设立丞相”、“政事堂”、“废除丞相”等信息可知题意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

3、汉时期设立了中外朝制度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C;郡国并行是地方行政制度,刺史是监察制度,排除AB;三省作为中央机构是在隋唐时期,排除D。4. 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包括选举任免的官员在内,所有官职均非一人充任,而是以多人,通常是10人担任同一官职。其目的是A. 防止出现个人专权B. 体现公民平等原则C. 激发公民竞争意识D.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包括选举任免的官员在内,所有官职均非一人充任,而是以多人,通常是10人担任同一官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通过多人担任同一官职来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防止个人专权的出现,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中

4、的措施目的是防止出现个人专权,与体系公民平等没有直接的关系,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所有官职均非一人充任,而是以多人,通常是10人担任同一官职”可知,雅典通过上述手段来防止个人专权的出现,而不是为了激发公民竞争意识,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一官职多人担任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D选项错误。5. 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并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其中规定除传统封建捐税外,任何赋税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为取得全国公意许可,需召开大会议。这表明英国A. 国王权力受法律约束B. 君主立宪政体逐步确立C. 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D. 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答案】A【

5、解析】【详解】大宪章的内容中对国王的收税权有所限制,故选A;君主立宪政体在光荣革命后才确立,B不对;权利法案颁布以后议会才成为权力的中心,C不选;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是通过光荣革命,D排除。6. 下列关于近代英美两国政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 国家元首都由人民选举产生B. 政府的首脑都要对议会负责C. 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D. 国家元首都掌握最高的军政大权【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英美两国建立的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故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是世袭产生,而非人民选举产生, 故A项不是共同点,排除;美国实行三权

6、分立,政府首脑是总统,他对宪法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 故B项不是共同点,排除;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是虚君,没有掌握最高军政大权, 故D项不是共同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英美两国政体之间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学生在学习或复习的过程中可用列表法予以归纳比较。7. 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这一现象A. 揭示了民国政治统治的弊端B. 推动了近代政党政治的产生C. 直接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 为国民革命的开展奠定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辛亥革命后

7、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政党出现并开展活动,竞争激烈,故B项符合题意。A项,政党竞争是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故并非弊端,排除。C项,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国民大革命发生于1925至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8. 下面是黄安地区民谣青年当红军的歌词对白。父亲:“要跟着共产党拥护苏联,打破那旧世界革命实现,建立了苏维埃人人平权。” 儿子:“我今日去参军开上前线,替工农争自由夺取政权,消灭了反动派实现共产,全中国受苦人齐把身翻。”该民谣的流传反映出( )A. 红军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发动民众B. 人们对苏维埃政权的支持与拥护C. 长征成为播撒革命火种的播种机D.

8、共御外辱是全体国人的共同心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归纳、概括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建立了苏维埃人人平权”、“我今日去参军开上前线,替工农争自由夺取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体现的是人们对苏维埃政权(中共)的支持与拥护,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各种形式”表述具有片面性,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排除;C项“长征”,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排除;D项“共御外辱”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共十年对峙相关状况9. 1979年7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相关决议和法律,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

9、委员会;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以上举措A. 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B. 完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C. 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县和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可以看出,我国的制度在不断的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与多党合作无关,排除A;C项是1954年;D项是要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10.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

10、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

11、,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故选C。11. 1903年,清政府成立了商部,并参照英、日商法,制定了钦定大清商律,还根据商人出资办实业的情况给予相当的官衔。这说明A. 朝廷开始放宽民间办厂限制B. 传统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C. 晚清政府用法治取代了人治D.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制定了钦定大清商律,还根据商人出资办实业的情况给予相当的官衔”可知清政府做出了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说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故选B;朝廷开始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A;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民族资产阶级在19世纪末就已经登上历史舞台,排

12、除D。12. 1979年.新华社报道了山东临清赵汝兰一家植棉纯收入10239元的新闻,被多家媒体转载。第二年又报道了兰州雁滩公社李德样从生产队分到一万元,被社员们称为“万元户”的通讯。“万元户”一词由此开始流行。这反映了A. 市场经济模式初步形成B. 农村改革由东向西推进C. 社会价值观念逐渐转变D. 人民公社体制焕发生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植棉纯收入10239元的新闻,被多家媒体转载”“报道了兰州雁滩公社李德样从生产队分到一万元,被社员们称为万元户的通讯”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人们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了解深化,社会价值观念逐渐转变,故

13、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是21世纪初,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社会价值观念也随之逐渐产生转变,没有体现农村改革的方向问题,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中国已经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人民公社体制逐渐被废除,故D选项错误。13. 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子,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A. 察举制B. 科举制C. 编户制D. 刺史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汉代推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选拔的标准是品德、才

14、能。结合材料“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可知选A。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B错误。编户制度是古代的户口制度,排除C。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选官制度,关键信息是郭巨埋儿,因此被举荐为孝廉。14. 如图为中国古代官员的公务印章,这枚公务印章最可能出现在A. 秦朝B. 西汉C. 唐朝D. 元朝【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刺史”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创立的刺史制度分为十三部州,每刺史监察一州,冀州刺史部为其中之一,因此B选项正确。秦朝时期尚未出现刺史一职,A选项错误;冀州刺史部在隋朝灭亡后被废除,C选项错误;元朝时期刺史一职名废,不再

15、使用,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5. 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反映出两宋时期A. 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B.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C. 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D.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两宋时期,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有:高级官员、中级官员、低级官员、无官职记录,其中无官职记录人数最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改革科举制度,使得选官的范围扩大,社会阶层流动性得以加强,故选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世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与材料所述时间“两宋时期”不符,排除A项;表格信息反映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未涉及削弱相权,排除B项;“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是宋代科举

16、制的影响并非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反映的本质,排除D项。16. 19世纪中期,首先建立文官制度的是A. 法国B. 美国C. 德国D. 英国【答案】D【解析】【详解】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并于1853年制订了一整套行使至当代的制度。故D项正确;ABC项较之英国更迟,排除。17. 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这一规定体现了文官制度的突出特点是A. 公开考试B. 政治中立C. 职务常任D. 工作隐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

17、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可知,该法律要求公务人员独立于党派斗争和更替之外,体现了公务人员政治中立的特点,故选B;材料并未涉及到考试问题、职务常任以及工作隐名等内容,故排除ACD。18. 玛格丽特撒切尔在唐宁街岁月中曾说:“英国文官制度的绝对专业化素养,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的差错和最高的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说明文官制度A. 实现了国家治理法制化B. 保证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C. 杜绝了不同党派间纷争D. 吸收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的差错和最高的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可知撒切尔认为英国的文官制度能够使英国保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

18、故选B;材料仅能说明英国文官制度在保证政府工作连续性方面的积极作用,ACD项中的内容均无法体现,排除。19.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学堂选官制度,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结果分为最优、优、中、上、最下5等,获得相应的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再被分配、担任相应的官职。这A. 促成了教育的近代化B. 动摇了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C. 废除了科举选官制度D. 表明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答案】D【解析】【详解】学堂选官制度将毕业考核成绩与官品相对应,而且官品显示着浓厚的风建色彩,由此证明当时的学制改革具有浓厚的封建性,选项D正确;材料主旨在于说明当时的改革是将学堂和选官结合

19、,并不能得出教育近代化的结论,排除A;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而且当时清政府在学堂中教授的内容依然以儒学为主,排除B;科举制度废除是在1905年,排除C。20.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考试法规定,允许女子参加考试。这一转变使其文官选拔更加A. 开放和平等B. 民主和科学C. 严密和严格D. 繁琐和无序【答案】A【解析】【详解】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有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考试则允许女子参加,相比较而言更加的开放和平等,故选A;允许女子考试只能是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的开放和平等,无法体

20、现其民主和科学、严密和严格、繁琐和无序等,排除BCD。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是A. 公开考试B. 平等竞争C. 择优录取D. 党管干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党管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故选D;ABC都是干部选拔原则,而非管理原则,排除。22. 周人认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天衿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主张“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这表明A. 周人的天命观中理性成分增加B. 天神崇拜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C. 周人对鬼神世界保持排斥态度D. 周人的世界观具有迷信的色彩【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事鬼敬神而远之”“民之

21、所欲,天必从之”“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等信息可知周人更加关注人世界,对鬼神更加理性,故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在中国局域统治地位的是敬天法祖,而不是“天神崇拜”,故B项排除;材料中对鬼神是“而远之”,并非是排斥,故C项排除;迷信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点晴:解题时紧扣“而远之”“天衿于民,民之所欲”“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强调了对人的关注。23.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A. 独尊儒术已成定势B. 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C. 文官阶层主导立法D 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答案】B【解析】春秋中的事例、长孙无

22、忌用的经、义均体现了儒学理念,而这些事例、经、义却具有和法律等同的效力,反映的本质问题只能是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仁政思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影响分析解答。24. 我国古代将“亲亲相隐”制度称为“亲亲得相首匿”、“同居相为隐”等,是法律规定中一种互相隐瞒和包庇的制度,告发的行为被其视为不孝不亲和伤情败法的行为,要对其进行惩罚的。这表明A. 儒家伦理超越法律规定B. 统治者重视宗法血缘

23、关系C. 古代法律体系不健全D. 人伦关系影响法律【答案】D【解析】材料“告发的行为被其视为不孝不亲和伤情败法的行为,要对其进行惩罚的”反映出,中国古代法律中有许多关于亲属容隐的规定,这体现出伦理道德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法律建设,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超越”;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对血缘关系的重视,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法律体系的完善,故C项错误。25. 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 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 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C. 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

24、学D. 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答案】A【解析】【详解】乡约是利用理学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讲皇帝圣谕作为主要内容,这一变化是皇权借助乡约向基层社会扩张够正确选项为A;官方推行乡约,宣讲圣谕虽然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能力的加强,但据此认为,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到基层社会,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度解释,排除B;南宋后期,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排除C;材料所示变化实际上是儒学士人自发的社会教化被官方化,成为宣扬国家意志的工具,而儒学本身也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以这一变化实际上有利于促进儒学的传播,排除D。二、非选择题26.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

25、历史时期(秦朝、唐前期、元朝)的形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判断图1、图2、图3所对应的朝代并说明依据。(要求:每个依据不少于3条。)【答案】图1:元朝。依据:都城是大都;地方行政区划名称为行省;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元朝设有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图2:唐朝。依据:都城为长安;府、州为地方行政层级单位;设置有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图3:秦朝。依据:都城为咸阳;推行郡县制;在战国秦、赵、燕三国长城基础上修筑长城。【解析】【详解】本题要求根据朝代形势图判断其所属的历史时期,因此要提取形势图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判断,如根据图一的大都判断是元代,都城是大都;地方行政区划名称为

26、行省;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元朝设有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根据都城为长安;府、州为地方行政层级单位;设置有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等信息判断图二是唐代;根据都城为咸阳;推行郡县制;在战国秦、赵、燕三国长城基础上修筑长城等信息可判断图三是秦代。27. (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

27、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冶”。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

28、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并结合时代背景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变法的要求、科举制

29、的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等角度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一信息“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和材料二信息“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价,积极方面可从打击旧学、传播新学、促进思想解放、促进新式教育发展等方面分析,消极方面可从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等方面分析。【点睛】本题以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改革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戊戌变法的认识。本题契合的热点是高考改革,引导学生关注新时代国家的重大

30、改革和发展战略举措,体现了高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特点。本题考查的素养有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哪一重要原则?该原则实施于哪一历史时期?谈谈你对该原则的认识。【答案】原则:“三三

31、制”原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认识:“三三制”原则是在抗日根据地严重困难时期实施的,是当时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些措施的实施,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来调整革命的方针政策。通过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权建设的探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原则:根据“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得出“三三制”原则。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原则实施于抗日战争时期。认识:根据“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

32、意孤行,把持包办”并结合所学可知,“三三制”原则是在抗日根据地严重困难时期实施的,是当时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些措施的实施,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来调整革命的方针政策。通过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权建设的探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29.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大量政府官职被总统和政党作为犒赏和馈赠的“礼品”分发给同党亲信和追随者,甚至国会议员手中也有大量的联邦政府职务可以出售和馈赠,许多官员把公职权力作为交换条件

33、,中饱私囊。1883年,联邦政府签署了由议员彭德尔顿提交的改革议案彭德尔顿法。法案规定:第一,文官必须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第二,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也不得强迫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提供政治捐款;第三,文官在政治上要保持“中立”。该法案第一次确立了联邦政府用人制度的三项基本原则:即竞争考试、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通过文官制度改革,美国联邦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界定了官员的身份和权限,对用人上的腐败进行了强有力的治理;同时强化舆论监督,对腐败发起强大攻势,使其难以藏身,腐败逐渐呈现下降趋势。摘编自石庆环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

3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影响。【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两党制形成,政治斗争激烈;旧文官制度弊端导致腐败滋生。(2)影响:提高了文官系统中官员的文化素质;增强了政府的执政水平;协调了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其他国家治理腐败提供了经验借鉴。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世纪中后期”涉及到的社会背景,以及材料中的“许多官员把公职权力作为交换条件,中饱私囊”等信息,从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两党制形成政治斗争激烈和旧文官制度弊端导致腐败滋生等方面来回答。(2)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通过文官制度改革,美国联邦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界定了官员的身份和权限,对用人上的腐败进行了强有力的治理”“同时强化舆论监督,对腐败发起强大攻势,使其难以藏身,腐败逐渐呈现下降趋势”等信息,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增强政府执政水平、协调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巩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以及为其他国家治理腐败提供经验借鉴等方面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