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刷题精选练习:第二部分 专项5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56742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刷题精选练习:第二部分 专项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刷题精选练习:第二部分 专项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刷题精选练习:第二部分 专项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刷题精选练习:第二部分 专项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刷题精选练习:第二部分 专项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刷题精选练习:第二部分 专项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刷题精选练习:第二部分 专项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刷题精选练习:第二部分 专项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刷题精选练习:第二部分 专项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刷题精选练习:第二部分 专项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刷题精选练习:第二部分 专项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刷题精选练习:第二部分 专项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刷题精选练习:第二部分 专项5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项525分12分非选择题综合练(一)1热点主题:政治体制(2019河南4月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据罗志田等主编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材料二传统社会,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

2、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这就是“乡绅”阶层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乡绅一方面被国家利用控制基层社会,另一方面又作为乡族利益的代表或代言人与政府抗衡,并协调、组织乡族的各项活动。摘编自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材料三1982年九届人大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报告,正式拉开国务院精简、合并机构的序幕。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于1983年也开始精简机构。在经济发达地区,将省辖中等城市周围的地委、行署与市委、市政府合并,由市领导周围各县。同时,中央决定下放权力,扩大地方的自主权。主要是扩大省市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权

3、限,中央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开始由直接管理向间接控制过渡。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传统“乡绅”阶层兴起的原因及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对地方政府管理机构进行了哪些改革探索。答案(1)特点: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对广大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原因:封建政权难以真正深入基层;管理范围太过广大;基层社会和地方政府缺少联系的通道。意义:弥补了传统社会地方政府管理

4、的不足;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维护了基层社会秩序;沟通了基层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3)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精简机构;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扩大地方自主权。(任答两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并结合所学得出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据材料一“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并结合所学得出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一“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

5、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得出加强对广大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传统社会,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并结合所学得出封建政权难以真正深入基层,管理范围太过广大;据材料二“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得出基层社会和地方政府缺少联系的通道。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乡绅一方面被国家利用控制基层社会”“协调、组织乡族的各项活动”并结合所学得出弥补了传统社会地方政府管理的不足,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维

6、护了基层社会秩序;据材料二“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得出沟通了基层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第(3)问,据材料三“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于1983年也开始精简机构”得出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精简机构;据材料三“在经济发达地区,将省辖中等城市周围的地委、行署与市委、市政府合并,由市领导周围各县”得出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体制;据材料三“中央决定下放权力,扩大地方的自主权。主要是扩大省市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权限,中央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开始由直接管理向间接控制过渡”得出扩大地方自主权。2热点主题: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19河南新乡三模)阅读材

7、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

8、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材料三(英国)文官职责是执行政府的政策。他们是“非政治分子”,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并

9、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答案(1)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作用: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任答三点)(2)原因: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3)影响: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了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与完善。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说明选拔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由材料一“创立科举制,把

10、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说明选拔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以考试的形式,按成绩选官,因而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第二小问作用,中国古代文官选拔择优录取的选拔性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中国古代文官选拔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也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公开竞争的平等性选拔了大量人才,也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第(2)问,由材料二“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可知,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由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

11、老产业”可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结合所学可知,在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前,英国官员由贵族世袭,这与“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不符,因而是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第(3)问,由材料三“(文官)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可知,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文官制度建立后,其他西方国家效仿,因而也促进了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与完善。3热点主题:法律与教化(2019山东枣庄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汉的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经过

12、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经学与律学关系密切。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使儒家学说法典化。明朝朱元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让民间推荐年高德劭之人向民众宣读并讲解大诰大明律等,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各地还普遍设立了“旌善亭”,以为表彰劝善之用。最终得以教化大行,秩序安定。据陈鹏生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材料二面临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严复有鉴别有选择地译述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经典著作。严复认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的安定幸福、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法治的力量。严复主

13、张依法治国,法律应当维护国民的自由权利,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构,以期伸张正义,维护公理。林平汉严复对中国近代法制思想的贡献材料三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毛泽东确定“五四宪法”的重要使命。宪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及其步骤都做了规定。宪法在制定的时候就被确定为过渡性宪法,被作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它成为中国宪法史上不可逾越的界碑,成为现行宪法的母本。据蔡定剑主编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法制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3)根据

14、材料三,说明“五四宪法”的历史意义。答案(1)特点:将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条文中;礼法并用;以德辅法(重视德治);法律制度具有延续性。作用:推动儒家学说法典化;规范人们行为,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统治。(2)进步性:主张依法治国;注重保障人民权利;健全法制,维护公理。背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近代西方启蒙思想(民主法治思想)的传入。(3)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推动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两汉的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经学与律学

15、关系密切”可知,两汉的法律条文中蕴涵着儒家思想;材料“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使儒家学说法典化”说明礼法并用,以德辅法(重视德治);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明清,法律制度绵延不绝,始终服务于统治阶级。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得出推动儒家学说法典化,根据“得以教化大行,秩序安定”得出规范人们行为,稳定了社会秩序;结合所学可知,古代法律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统治。第(2)问,第一小问进步性,根据材料二“严复主张依法治国”得出主张依法治国;根据“法律应当维护国民的自由权利”得出注重保障人民权利;根据“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构,

16、以期伸张正义,维护公理”得出健全法制,维护公理。第二小问时代背景,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近代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三“宪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及其步骤都做了规定”,结合所学得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根据“宪法在制定的时候就被确定为过渡性宪法”得出推动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根据“它成为中国宪法史上不可逾越的界碑,成为现行宪法的母本”得出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4热点主题: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2019山东潍坊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儒家论述的“天下

17、”,其实往往关键在“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随着核心区域逐渐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渐融入中国,而渐渐膨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人们口中的“天下”,有时候指的是“中国”,有时候则包括了“中国”和“四夷”。汉代之后特别是到了隋唐,“天下”越来越兼带“中国”与“四夷”。此后,在“天下”观念里始终有“内”“外”的区别,有“华”“夷”的不同,也有“尊”“卑”的差异。据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对殖民侵略的反抗过程,也是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的建构过程,正是同仇敌忾的反抗侵略斗争,成就了中华民族;对满族王权的反抗过程,同时也是“新民”的建构过程,将

18、大清皇帝的子民改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因此正如“民族国家”这个合成词所表达的那样,“民”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政治属性,她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国家,而是人民之国家;“族”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文化属性,她是中华民族之国家。据翟志勇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前期推动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意义。答案(1)特点: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强调等级秩序;范围不断扩大;未形成明确的民族观念。原因: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传统儒学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民族融合的不断发展;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形态。(2)背景: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封建统治腐朽。各阶级、阶层积极进行反侵略斗争;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掀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民族民主运动;近代西方民族民主观念传入。(3)意义: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了民族平等与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可得出中华文明为核

20、心,强调等级秩序;根据材料“随着核心区域逐渐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渐融入中国,而渐渐膨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可得出范围不断扩大;根据材料“在天下观念里始终有内外的区别,有华夷的不同,也有尊卑的差异”可得出未形成明确的民族观念。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随着核心区域逐渐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渐融入中国,而渐渐膨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可得出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民族融合的不断发展;根据材料“古代儒家论述的天下,其实往往关键在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可得出传统儒学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形态。第(2)问,根据材料二“正是同仇敌忾的

21、反抗侵略斗争,成就了中华民族”可得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阶级、阶层积极进行反侵略斗争;根据材料“对满族王权的反抗过程,同时也是新民的建构过程,将大清皇帝的子民改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可得封建统治腐朽;根据材料“民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政治属性,她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国家,而是人民之国家;族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文化属性,她是中华民族之国家”可得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掀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民族民主运动,近代西方民族民主观念传入。第(3)问,根据材料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可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了民

22、族平等与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5热点主题: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2018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

23、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3)根

2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历史背景: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解析第(1)问,“变化”,依据材料一“宋代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得出,宋朝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

25、容;依据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建立民间组织明清时期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得出,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据材料一“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第(2)问,据材料二的时间信息“清末”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第(3)问,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角度分析。6热点主题:货币与税收(2019湖南岳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个人所得税自1799年在英国诞生以来,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税收体系中举足轻重的税种。材料一20世

26、纪初,处于内外交困中的清政府为了挽回危局,被迫实行新政。1909年,清政府组织编写了所得税章程。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所得税条例共27条,第二年又制定了实施细则16条。1936年,国民党立法院通过了所得税暂行条例,同年,行政院颁布了施行细则,规定自1936年10月起,先行对薪给报酬所得和公债利息所得课税,其余各类所得自1937年1月起全部课税。摘编自刘妍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研究材料二1787年宪法对于税收体系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该宪法第1条第9款第4项规定:“除非得到各州一定比例直接投票者的同意,不得征收任何直接税。”从1789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会都是通过关税和特定物品消费税来维持联

27、邦政府存续。1812年战争期间,大部分税收得以恢复征收,以支付战争开支,个人所得税也临时启用。1913年,美国终于通过宪法第十六修正案:国会有权对任何来源的收入规定并征收所得税,无须在各州按比例进行分配,也无须考虑任何人口普查或人口统计数据。编自许多奇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制度之历史嬗变、基本特征及其借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近代中国不同时期个人所得税征收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政府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作用。答案(1)晚清:清政府内外交困,为挽救封建统治,实施新政的需要。北洋时期:袁世凯坚持专

28、制独裁统治,加紧复辟帝制的需要。国民党时期:国共对峙,国民党军持续围剿中共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为抵御日本侵略作准备。(2)起点较早;个税因战争而开征;从临时性到制度化;逐步法制化(具有强制性)。(3)作用: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调节收入差距,平衡利益分配等;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完善国家治理体系。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处于内外交困中的清政府为了挽回危局,被迫实行新政北洋政府颁布所得税条例共27条1936年,国民党立法院通过了所得税暂行条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政府新政、北洋政府袁世凯专制独裁、国民党围剿中共根据地、抵御日本侵略等方面分析原

29、因。第(2)问,根据材料二“支付战争开支,个人所得税也临时启用国会有权对任何来源的收入规定并征收所得税”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起点早、因战争开征、制度化、法制化等方面概括特点。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财政收入、宏观调控、平衡分配、国家治理体系等方面说明作用。7热点主题: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2018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

30、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3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3)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

32、同体的构建。解析第(1)问,“特点”,由材料中“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并结合所学不少农作物是我国先民首先培育和栽种的,可以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等信息,可以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等信息,可以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由材料中“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33、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等,可以得出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由“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并结合所学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可以得出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是备荒物资。第(2)问,由材料中“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并结合所学早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由“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可以得出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由“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

34、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并结合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也是原因之一。第(3)问,由材料中大豆推广到美洲,在美国广泛种植和用途得到广泛开发这一具体的事例,以及“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可以得出物种交流是世界各地文明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由材料中中美都对大豆的种植和用途开发做出了贡献,可以得出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8(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

35、相互作用和影响。)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略解析首先结合材料明确题目中“自然进程”和“人文进程”的含义。其次要结合题目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从两者中选取一个或者两者兼顾,进行论述。在论述时要结合材料提供的重要史实,说明自然进程中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注意要全面;如果叙述人文进程,可结合材料提供的重大史实,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最后,说明人类社会在两个进程发展中不断进步。9(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

36、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表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黑奴吁天录(1901年译)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话剧黑奴吁天录(中国留日学生改编,1907年)黑人奴隶奋起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为了独立和自由,手持长枪与奴隶主殊死搏斗,最后胜利出逃。话剧黑奴恨(1961年上演)突出汤姆的阶级觉悟,最后一幕安排他因反抗而遭受火刑,临死前发表痛斥殖民者罪行

37、和鼓舞被压迫者抛弃幻想、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演说。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略解析本题一定要注意中国翻译此书的时间,而翻译的情况和改动部分的原因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由此提出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即可。10(2018全国卷)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

38、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略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本题时,考生首先要阅读材料,根据对材料的解读,发现和提取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启示,注意启示应该表达成要怎样或者应该怎样的形式,例如:现代化发展要适合国情,不可盲目照搬别国经验;现代化要注意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现代化发展要因地制宜;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科技创新;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发展会经历曲折;现代化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的等等。然后再调动和运用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用具体的史实(可以是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来说明所提出的启示。需要注意的是,“启示”是由以往历史上的史实得出的对今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或者可吸收借鉴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