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李时珍夜宿古寺苏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5534 上传时间:2025-11-0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李时珍夜宿古寺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李时珍夜宿古寺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李时珍夜宿古寺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7、 李时珍夜宿古寺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条理。教学重点: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条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李时珍,导入1、同学们,在我国明代,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医药学家,你知道他是谁吗?2、(投影出示李时珍的画像)简介李时珍及本草纲目。3、(板书课题)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4、请大家带着问题读课文,看你能不能找到答案。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播放课文

2、录音3、指导读课文4、 指导学习生字词语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1、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加以概括,列出提纲。2、教师巡视指导3、鼓励质疑。4、教师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能引导学生自行解决的当堂解决。四、作业。1、抄写生字词语。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激发兴趣,集中注意1、听老师介绍,增加对李时珍的了解。设问: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是什么样的古寺?他在古寺里做了些什么?生听课文录音,画出生字词语,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2、交流汇报课文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李时珍不顾年纪大,为修好本草住古寺、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提的事迹。)同桌互读课文,重在正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1

3、)同桌互相交流如何记住生字,并练习描红,抄写。(2)对文中不懂得的词语,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在小组内交流。二、理解课文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投宿古寺-师徒对话-记载草药)2、讨论分段。第一段(1-4)因赶路错过客店,李时珍和弟子庞宪决定在一座古寺住一夜;第二段(5-7)师徒二人啃干粮、住古寺,但为修好本草都不觉得苦;第三段(8-13)入夜后,李时珍借着月光认真记载白天的寻访收获。生对自己在读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质疑。李时珍(1518-1593)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受家庭影响,自幼爱好医学,曾随父学医,医术精湛。在长期行医过程中,他发现以往的本

4、草书有不少错误,而且有些用药经验不切实际,于是立下了重修本草的宏愿。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研读过800多本中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访问,采集药物标本,行程一万余里。他倾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巨著。第三课时一、复习反馈二、问题导入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呢?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寺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2、(投影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蜘蛛网。”3、过渡:夜幕降临了,师徒俩一边喝水、啃干粮,一边交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并说说你从中体

5、会到了些什么。4、过渡:入夜,李时珍在用砖块垒成的简陋桌子上开始记录一天的寻访所得。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看李时珍在记录草药时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投影出示:“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生嚼无涎”这句话,引导合作探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李时珍这样做仍然为的是“万民”,进而体会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5、小结:为了万民得福,李时珍不顾自己年事已高,甘心吃苦,勇于冒险品尝药物,严谨认真地修订本草。功夫不负有心人,近三十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近二百万字的经典医药著作。三、总结谈话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四、积累内化练习复述课文1、默写本课

6、词语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3、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关键句子。读一读板书设计“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

7、,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6、李时珍夜宿古寺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破败)喝水、啃干粮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边忆边写端详、扯下、嚼嚼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踏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