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三颗纽扣的房子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5307 上传时间:2025-11-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三颗纽扣的房子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三颗纽扣的房子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三颗纽扣的房子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三颗纽扣的房子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三颗纽扣的房子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三颗纽扣的房子北师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三颗纽扣的房子北师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三颗纽扣”的房子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错误的一项是( )A.王冠(gun) 啪啪(p)B.倒(do)水谋(mu)生C.首都(d) 仆(p)人D.塞(si)进 大臣(chng)2.看拼音,写词语。叔叔把旧木屋刷上红色的yu q( ),用dn zi( )把画挂在墙壁上,摆上鲜花。转眼间,新木屋出现了。3.读句子,完成练习。“待得下十二个人,就待得下十三个人。”三颗纽扣鞠着躬嘟囔说,“待得下国王,就待得下国王的马。”(1)“待”在句子中读 ,用它的另一个读音组词: 。(2)由“嘟囔”,我联想到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ABAC型的词语: 。4.把词语与其表达的意思连起来,再选择两个词语,写一句

2、通顺的话。1.我哪来的钱租屋子呢?(改为陈述句)2.照样子,改写句子。例:没车了,我只好住在同学家里了。没车了,我不得不住在同学家里了。这样,三颗纽扣只好离开这个地方了。3.“喂,”开汽车的说,“你们快靠边,快把房子挪开!”( 改为提示语在后的句子)1.本文是一篇(寓言童话)故事。(选择正确答案,打上“”)2.“雷声越来越响”是 描写,暗示了这样的天气还会有许多人来 。(一)课内欣赏天快亮的时候,沉重的云块低低地掠过大地上空,雷声隆隆,像是在开大炮。这时有人挺神气地用拳头敲门,嘭嘭嘭,敲得整间小房子都震动起来了。三颗纽扣把门一打开,只见门外是“让我的马进房子。”这陌生人吩咐说。他身上的整件长袍

3、湿透了,头上的王冠却闪闪发光,不用说,这是国王!“待得下十二个人,就待得下十三个人,”三颗纽扣鞠着躬嘟囔说,“待得下国王,就待得下国王的马。”国王进了房子,就着闪电的亮光向四下里看了看。“从外面看,你的房子好像很小。”“我是给我一个人做的。”“用什么木?” 用栗木 国王陛下 栗木不会像橡皮那样伸缩啊 我真有点弄不明白了 “我也弄不明白,我这么间小房子怎么待得下这么多人?”三颗纽扣沉思地说。国王陛下也沉思起来。“看来问题不在于小房子,而在于心。”他最后说。“心?”“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这些睡觉的人都是谁呀?”国王问道。1.从选文中找到表示声音的词语,写在下面横线

4、上。2.给文中“”处加标点。3.文中画“ ”句子要用 的语气来读。4.“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这是全文的 ,第一个“心”指 ,第二个“心”指 。说明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只要 ,就能为他人带来 。(二)课外畅游懒惰的小猪树林里住着一只懒惰的小猪。他从来不干活,家里乱得一团糟也不收拾;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响,他也不做吃的。幸好他有一个很能干的邻居小兔。小兔不仅能干而且心地特别善良,她总是任劳任怨地帮助小猪。小猪屋子乱了,她帮着收拾;每天还很大方地做好吃的给小猪送去。小兔把小猪喂得胖乎乎、圆滚滚的,像个小皮球。有一天,小猪觉得身上像被什么东西咬了似的,痒痒得难受。仔

5、细一想,原来是自己很长时间没洗澡了,他就想请小兔帮自己洗澡。由于小猪每天享受着小兔给予的帮助,所以吃饱了睡,睡醒了吃,很久都没出门了,身子已经胖得不行,肚皮都快贴到地上了。走起路来,很慢很慢,而且走得很吃力,没走两步,小猪就气喘吁吁了。虽然小兔就住在小猪家隔壁,但他却觉得很远。小猪慢慢地挪动着肥胖的身体,这时,一只正在觅食的老虎看见了小猪。老虎馋得口水直流,他猛地向小猪扑去,美美地饱餐了一顿。懒惰的小猪就这么白白地送命了!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1)比喻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2)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2.根据故事内容填空。故事中的小猪真 ,他不 ,不 ,不

6、,不 ,结果被老虎美美地 。说明人要 ,不能 的道理。3.用“ ”画出小兔帮助小猪的句子。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小兔能干、心地善良,却离小猪家很远B.“小兔把小猪喂得胖乎乎、圆滚滚的,像个小皮球”是比喻句C.老虎喜欢和可爱的小猪一起玩耍下面( )比喻浑身湿透或名利受到极大损失的人。A.落汤鸡B.替罪羊C.铁公鸡“三颗纽扣”的房子教师版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错误的一项是(D)A.王冠(gun) 啪啪(p)B.倒(do)水谋(mu)生C.首都(d)仆(p)人D.塞(si)进大臣(chng)2.看拼音,写词语。叔叔把旧木屋刷上红色的yu q(油漆),用dn zi(钉子)把画挂在墙

7、壁上,摆上鲜花。转眼间,新木屋出现了。3.读句子,完成练习。“待得下十二个人,就待得下十三个人。”三颗纽扣鞠着躬嘟囔说,“待得下国王,就待得下国王的马。”(1)“待”在句子中读di,用它的另一个读音组词:等待。(2)由“嘟囔”,我联想到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ABAC型的词语:自言自语。4.把词语与其表达的意思连起来,再选择两个词语,写一句通顺的话。示例:春节时,人们欢天喜地地放鞭炮,噼里啪啦的,真热闹!1.我哪来的钱租屋子呢?(改为陈述句)我没有钱租屋子。2.照样子,改写句子。例:没车了,我只好住在同学家里了。没车了,我不得不住在同学家里了。这样,三颗纽扣只好离开这个地方了。这样,三颗纽扣不得不离

8、开这个地方了。3.“喂,”开汽车的说,“你们快靠边,快把房子挪开!”( 改为提示语在后的句子)“喂,你们快靠边,快把房子挪开!”开汽车的说。1.本文是一篇(寓言童话)故事。(选择正确答案,打上“”)2.“雷声越来越响”是环境描写,暗示了这样的天气还会有许多人来躲雨。(一)课内欣赏天快亮的时候,沉重的云块低低地掠过大地上空,雷声隆隆,像是在开大炮。这时有人挺神气地用拳头敲门,嘭嘭嘭,敲得整间小房子都震动起来了。三颗纽扣把门一打开,只见门外是“让我的马进房子。”这陌生人吩咐说。他身上的整件长袍湿透了,头上的王冠却闪闪发光,不用说,这是国王!“待得下十二个人,就待得下十三个人,”三颗纽扣鞠着躬嘟囔说

9、,“待得下国王,就待得下国王的马。”国王进了房子,就着闪电的亮光向四下里看了看。“从外面看,你的房子好像很小。”“我是给我一个人做的。”“用什么木?”“用栗木,国王陛下。”“栗木不会像橡皮那样伸缩啊。我真有点弄不明白了。”“我也弄不明白,我这么间小房子怎么待得下这么多人?”三颗纽扣沉思地说。国王陛下也沉思起来。“看来问题不在于小房子,而在于心。”他最后说。“心?”“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这些睡觉的人都是谁呀?”国王问道。1.从选文中找到表示声音的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雷声隆隆嘭嘭嘭2.给文中“”处加标点。3.文中画“”句子要用缓慢、惊讶的语气来读。4.“人的心只

10、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第一个“心”指人的心脏,第二个“心”指善良、宽广的心胸。说明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只要心里装着他人,就能为他人带来温暖。(二)课外畅游懒惰的小猪树林里住着一只懒惰的小猪。他从来不干活,家里乱得一团糟也不收拾;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响,他也不做吃的。幸好他有一个很能干的邻居小兔。小兔不仅能干而且心地特别善良,她总是任劳任怨地帮助小猪。小猪屋子乱了,她帮着收拾;每天还很大方地做好吃的给小猪送去。小兔把小猪喂得胖乎乎、圆滚滚的,像个小皮球。有一天,小猪觉得身上像被什么东西咬了似的,痒痒得难受。仔细一想,原来是自己很长时间没洗澡了,他就想请

11、小兔帮自己洗澡。由于小猪每天享受着小兔给予的帮助,所以吃饱了睡,睡醒了吃,很久都没出门了,身子已经胖得不行,肚皮都快贴到地上了。走起路来,很慢很慢,而且走得很吃力,没走两步,小猪就气喘吁吁了。虽然小兔就住在小猪家隔壁,但他却觉得很远。小猪慢慢地挪动着肥胖的身体,这时,一只正在觅食的老虎看见了小猪。老虎馋得口水直流,他猛地向小猪扑去,美美地饱餐了一顿。懒惰的小猪就这么白白地送命了!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1)比喻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任劳任怨)(2)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气喘吁吁)2.根据故事内容填空。故事中的小猪真懒惰,他不干活,不收拾家,不做吃的,不洗澡,结果被老虎

12、美美地饱餐了一顿。说明人要勤劳,不能懒惰的道理。3.用“”画出小兔帮助小猪的句子。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A.小兔能干、心地善良,却离小猪家很远B.“小兔把小猪喂得胖乎乎、圆滚滚的,像个小皮球”是比喻句C.老虎喜欢和可爱的小猪一起玩耍“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

13、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下面(A)比喻浑身湿透或名利受到极大损失的人。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14、。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A.落汤鸡B.替罪羊C.铁公鸡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