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高效整合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重商主义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展开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等保护国内市场。这是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2自由主义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3凯恩斯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称为国家垄断
2、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它形成于罗斯福新政中,二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推行。4混合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二、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及其特点中外关联1三大发展模式类型“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西方模式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私有制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农业生产形式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资本主义大农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
3、场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两院制、内阁制等2.特点(1)苏俄: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西方: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三、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19171
4、927年(1)主题: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2)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219281953年(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2)措施:“斯大林模式”。(3)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苏联解体(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5、(2)措施: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3)特点: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仅仅是做了一些修补;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四、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中外关联比较项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不同点背景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同点都是在面临国内经济困难的背景下展开的。都采用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都符合本国国情与经济发展规律,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