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西藏拉萨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4576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西藏拉萨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解析》西藏拉萨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解析》西藏拉萨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解析》西藏拉萨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解析》西藏拉萨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解析》西藏拉萨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解析》西藏拉萨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解析》西藏拉萨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解析》西藏拉萨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解析》西藏拉萨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解析》西藏拉萨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解析》西藏拉萨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解析》西藏拉萨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1届高三第五次月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 下列有关细狍的分化和全能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细胞中检测到ATP合成酶不能作为判断细胞已经分化的依据B. 细胞分化的过程中会有新的蛋白质的合成C. 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红细胞和白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D. 离体的植物细胞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激发其全能性【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体所有细胞都能合成ATP,因此检测到ATP合成酶不能说明细胞已经分化;细胞分化过程中有新蛋白质的合成,体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包括离体,营养物质,激素,无菌,适宜

2、外界条件等。【详解】A. ATP的合成发生在所有活细胞,含ATP合成酶不能说明细胞已经分化,A正确;B. 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发生选择性表达,因此会有新的蛋白质合成,B正确;C. 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红细胞和白细胞是细胞分化,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D. 离体的植物细胞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激发其全能性,D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化和细胞全能性的知识,考查学生对细胞分化概念的理解,并能根据概念做出判断,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理解相关生物学概念,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 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方法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下列有关实验材料或方法的选择,正确的是( )A.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

3、真核细胞模型概念模型B.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研究生物膜的流动性荧光标记法C. 提取并研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公鸡的成熟红细胞D. 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人口腔上皮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1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实验材料的原因:(1)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但省去了去除细胞壁的麻烦,而且无细胞壁的支持、保护,细胞易吸水涨破。(2)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易用离心分离法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2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

4、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详解】A、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物理模型,A错误;B、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研究生物膜的流动性荧光标记法,B错误;C、鸡不是哺乳动物,其成熟的红细胞中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存在内膜系统的干扰,不适宜用于制备细胞膜,因此提取并研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时应该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C错误;D、口腔上皮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用于观察叶绿体,D错误。故选B。【点睛】结合细胞膜提取的材料的选

5、取、模型构建等知识分析选项。3. 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加入少许二氧化硅可使绿叶研磨充分B. 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色素被破坏C. 胡萝卜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最快D. 滤纸条上叶绿素a的色素带最宽是因其溶解度最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B.加入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加入少许碳酸钙可防止在研磨时色素被破坏,A、B正确;C.胡萝卜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最快,C正确;D.滤纸条上叶绿素a的色素带最宽是因其含量最多,D错误。故选D。4. 下列关于生物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叙述错误的是( )A. “一次施肥不能太多”,避免土壤溶

6、液浓度过高,引起烧苗现象B. “低温、干燥、无氧储存种子”,更能降低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C. “正其行,通其风”,能为植物提供更多的CO2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D. “轮作”是利用了不同作物根系对矿物营养元素吸收的差异,从而避免土壤肥力下降【答案】B【解析】【分析】农业生产中,很多的生产生活实际都蕴含着生物学原理,生产管理也应该遵循植物生长规律;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色素、酶等。【详解】A、一次施肥太多,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失水,即烧苗现象,A正确;B、储存种子需要在低温、干燥、低氧的环境中,B错误;C、“正其行,通其风”,保证空气流通,能为植物提供

7、更多的CO2提高光合作用速率,C正确;D、“轮作”,即交替种植不同的作物,可以利用不同作物根系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的差异性,避免土壤肥力下降,D正确。故选B。5. 如图所示,下列遗传图解中可以发生基因重组的过程是()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因发生交叉互换而发生基因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发生非等位基因的重组。【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程是一对等位基因分离,形成2种配子,没有发生基因重组;、过程是雌雄配子随机组合,形

8、成受精卵,没有发生基因重组;过程是两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形成4种配子,发生了基因重组。综上分析,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故选C。6. 下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 a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B. L点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C. 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D. MN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a阶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b阶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A正确;B、M点所示为受精过程,该过程依赖于

9、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C、GH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此阶段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OP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C错误;D、MN段表示受精作用,该过程中核DNA含量发生了加倍,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分析曲线图:图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其中a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规律;b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c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

10、体数目变化规律。二、综合题(共4小题,39分)7. 如图是某种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b、c两点中通过改变温度条件可明显提高反应速率的是_,原因是_。(2)某同学为验证温度对该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操作步骤操作方法试管A试管B试管C1淀粉溶液2 mL2 mL2 mL2温度处理()3710003淀粉酶溶液1 mL1 mL1 mL4碘液2滴2滴2滴5现象X变蓝变蓝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若反应时间相对充分,请在表格中X处填写合适的内容:X_。操作步骤4_(填可以或不可以)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液。能不能利用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来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

11、响原因?_。原因是_。【答案】 (1). c (2). 低温抑制酶活性,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是可逆的,而高温使酶失活,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是不可逆的 (3). 温度 (4). 不变蓝 (5). 不可以 (6). 不能 (7). 温度对H2O2分解的速度有影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解析】【分析】根据低温和高温下温度影响酶活性机理分析图中b、c两点温度变化时酶活性的变化;根据H2O2分解特点分析不能利用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来验证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原因;根据斐林试剂使用条件分析温度影响酶活性实验中不能选择斐林试剂检测试验结果的原因。【详解】(1)图中c点时,酶的空间结构不变,升高温度,酶的活性会

12、升高,反应速率会升高。b点时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即使降低温度,酶的活性也不会恢复,反应速率不会升高。即图中b、c两点中通过改变温度条件可明显提高反应速率的是c,因为低温抑制酶活性,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是可逆的,而高温使酶失活,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是不可逆的。(2)验证温度对该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的不同。唾液淀粉酶的适宜温度为37,若反应时间相对充分,37时淀粉被彻底水解,X处应不变蓝色。由于斐林试剂使用时需要加热,会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操作步骤4不可以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液。由于H2O2分解速率本身受温度影响,因此不能利用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来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点睛】答题关键在

13、于掌握温度影响酶活性实验设计与分析。8. 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问题。(1)图1中分离色素的方法是 _。(2)如图2将对称叶片左侧遮光右侧曝光,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12小时后,从两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a和b(单位:g)。则b-a所代表的是12小时右侧截取部分_。(3)种植蔬菜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如图3所示。图中B点的含义是_;一昼夜内植株是否显示生长现象?_,请说明理由_;图中C点时植物根尖细胞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有_。 (4)图4表示在不同温度下光照强度对植物氧气释放速率的影响。图中该植物在15、8千勒克斯的

14、光照条件下,单位叶面积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_mg。如果在25、4千勒克斯的光照条件下,植物单位叶面积在一天内(15小时光照)葡萄糖的积累量是_mg。【答案】 (1). 纸层析法 (2).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 (3). 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4). 是 (5). 因为一昼夜内的CO2浓度有所下降,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有积累 (6).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7). 50 (8). 1125【解析】【分析】1、分离色素时,用层析液,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越快,距点样处越远。距点样处的距离由近到远的色素依次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

15、和胡萝卜素。2、图2中,可视为一组对照实验,照光与不照光部分的生理过程中差别是光合作用是否进行。3、图3中,B点和D点为二氧化碳的平衡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在618h之间二氧化碳之所以不断下降,是因为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比较图中的A点呵D点,可以看出一昼夜后即D点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因此表现出生长现象。4、图4表示不同温度条件下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曲线。【详解】(1)图1中分离色素的方法是纸层析法。(2)照光与不照光部分的生理过程中差别是光合作用是否进行,但同时它们都进行呼吸作用,b=叶片原重量+总光合作用-呼吸消耗,a=叶片原重量-呼吸消耗,因此b-a=光合作用合成的有

16、机物(总量)。(3)据图3分析,B、D两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比较图中的A点和F点,可以看出一昼夜后即F点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该二氧化碳用于合成有机物储存于植物体中,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有积累,因此表现出生长现象。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所以C点根尖细胞中呼吸作用能产生ATP,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4)据图4分析,该植物在15、8千勒克斯的光照条件下,呼吸作用速率为每小时10mg氧气,净光合作用速率为每小时40mg,单位叶面积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10+40=50mg。在25、4千勒克斯的光照条件下,净

17、光合作用速率为每小时20mg氧气,呼吸作用速率为每小时20mg氧气,植物单位叶面积在一天内(15小时白天)释放的氧气总量为15(20+20)-(24-15)20=120mg,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知植物单位叶面积在一天内(15小时白天)葡萄糖积累量是120180632=112.5mg。【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光合作用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测定、光合作用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知识,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及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掌握。9. 下列甲、乙、丙图分别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生物细胞分裂的相关图。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细胞的名称是_,该图中同时出现B、

18、b的原因是_。(2)图甲中细胞处于图乙_段,图甲中,处于图乙HI阶段的是_(填数字)。(3)图丙中完成了图乙中的_段的变化。(4)图乙中GH段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答案】 (1). (第一)极体 (2). 基因突变 (3). AB (4). (5). BC (6).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并进入到不同的细胞中。【解析】【分析】1分析甲图: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2分析乙图:虚线之前表

19、示有丝分裂过程,虚线之后表示减数分裂;3分析丙图:a表示染色体、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DNA;中无染色单体,染色体 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 DNA含量=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详解】(1)图甲中,根据细胞的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应为第一极体。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图中同时出现B、b的原因是基因突变。(2)图甲中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于图乙中的AB段;图乙HI阶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对应

20、于图甲中。(3)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丙II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因此图甲中细胞对应图丙II时期;图丙中III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对应于图乙中的BC段。(4) 图乙中GH段,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变为0,说明此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并分别进入不同的细胞中。【点睛】结合卵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及特点分析题图。10. 图一表示某自花传粉植物的花色遗传情况,图二为基因控制该植物花色性状方式的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1)利用该植物进行杂交实验,应在花未成熟时对_(填“母本”或“父本”)进行去雄,在去雄和人工授粉后均需要套袋,目的是_。(2)该植物花色性状的

21、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判断依据是_。(3)现有一纯合白花植株,为了确定其基因型的具体类型,请设计杂交实验加以证明,并预测实验结果(假设除了待测的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未知外,其他可供杂交实验的各种花色植株的基因型都是已知的)。设计实验:_结果预测:_。【答案】 (1). 母本 (2). 避免外来的花粉的干扰 (3). 图一中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4,说明F1紫花植株能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从而说明控制该植物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4). 选择纯合蓝花植株与待测纯合白花植株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和比例 (5). 如果杂交后代全开蓝花,说明待测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

22、b;如果杂交后代全开紫花,说明待测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解析】【分析】分析图一:由于子二代出现9:3:4的比例(类似9:3:3:1),说明花色遗传由两对独立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分析图二: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蓝花的基因型为A_bb,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aaB_。【详解】(1)利用该植物进行杂交实验,应在花未成熟时对母本进行去雄,在去雄和人工授粉后均需要套袋,目的是避免外来的花粉的干扰。(2)控制花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判断理由是子二代出现9:3:4的比例,符合9:3:3:1的特殊分离比,说明F1紫花植株能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从而说明控制该植物花色

23、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3)纯合白花的基因型有aabb、aaBB2种,为了确定其基因型的具体类型,可将待测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蓝花个体杂交,若后代全为紫花,说明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若后代全为蓝花,说明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使用条件,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解答问题。三、选修题(任选一题,15分)11. 某研究小组发现类产碱假单胞菌对黄脊竹蝗有较强的感染力,并可引起其发病死亡,该小组成员以此展开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用来培养类产碱假单胞菌的培养基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

24、基,在此培养基中,为微生物提供碳源的物质是_。培养基配制时,灭菌和调pH的先后顺序为_。对培养基进行灭菌所用的仪器是_。 (2)在培养类产碱假单胞菌的过程中,培养皿应倒置培养,其原因是_。(3)进行实验时,若要频繁使用类产碱假单胞菌,可以采用_的方法对其进行保存,这种方法的缺点是_。(4)研究发现;黄脊竹蝗幼虫在自然状态下感染类产碱假单胞菌后,于24小时后开始死亡,72小时达到死亡高峰,染病后出现行动迟缓,伴有轻微痉挛现象。为验证此菌是蝗虫致死的原因,该研究小组成员从病死虫尸中提取并分离得到该菌,并用该菌_,观察到的现象是_。【答案】 (1). 牛肉膏、蛋白胨 (2). 先调pH,后灭菌 (3

25、). 高压蒸汽灭菌锅 (4). 防止皿盖上凝结的水珠滴落到培养基上造成污染 (5). 临时保藏 (6). 保存的时间不长,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 (7). 感染生理状况良好的黄脊竹蝗幼虫 (8). 感染后的幼虫出现行动迟缓,伴有轻微痉挛现象【解析】【分析】1、培养基的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2、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其基本过程为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五个步骤。3、菌种的保藏:甘油管藏法和临时保藏【详解】(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为微生物提供碳源的是牛肉膏和蛋白胨;配制培养基需要先调节pH,在灭菌,以防止调节pH过程中引入杂菌;灭菌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所以需

26、要用到高压灭菌锅。(2)为了防止皿盖上凝结的水珠滴落到培养基上造成污染,所以培养皿应倒置培养。(3)频繁使用类产碱假单胞菌,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保存;该方法保存的时间不长,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4)为证明产碱假单胞菌是蝗虫致死的原因,需要从病死虫尸中提取并分离得到该菌,并用该菌感染生理状况良好的黄脊竹蝗幼虫,如果感染后的幼虫出现行动迟缓,伴有轻微痉挛现象,即可证明。【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的基本知识,需要考生识记培养基的营养、配制方法及菌种的保藏方法。12.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推动了医药学、免疫学的发展,依据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回答下列问题:(1)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100

27、年,借助辅助生殖技术(即试管婴儿技术)诞生的人数可能将达到全球总人口的3.5%约4亿人。试管婴儿技术是体外受精技术、早期胚胎培养和_技术等人工助孕技术的俗称。通常情况下,医生会为受孕者移植13枚胚胎以提高受孕率,往往是借助于胚胎分割技术得到多个胚胎的,胚胎分割操作过程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将_均等分割。(2)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免疫排斥。目前临床上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的主要措施是使用_,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这些药物可使免疫系统中的_淋巴细胞增殖受阻。人们还可以通过对患者的_进行诱导定向分化培育出特定人造组织器官,进而解决免疫排斥问题。(3)单克隆抗体制备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杂交瘤细胞外

28、,还有_,细胞融合体系中出现多种细胞类型的原因是_(答两点即可)。【答案】 (1). 胚胎移植 (2). 内细胞团 (3). 免疫抑制剂 (4). T (5). 胚胎干细胞(ES/EK细胞) (6). 未融合细胞、B淋巴细胞相互融合成的细胞、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 (7). 融合是随机的,且融合率达不到100%,融合细胞和未融合细胞能共存【解析】【分析】试管动物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不足等,器官移植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可以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T细

29、胞的增殖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详解】(1)试管婴儿技术是体外受精技术、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等人工助孕技术的俗称;进行胚胎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2)器官移植后悔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应该用免疫抑制剂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处理,使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增殖受阻,进而减少对移植器官的排斥;若用患者的胚胎干细胞(ES/EK细胞)进行定向分化,可培育出特定的人造组织器官,进而解决免疫排斥问题。(3)在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过程中,由于融合是随机的,且融合率达不到100%,所以单克隆抗体制备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杂交瘤细胞外,还有未融合细胞、B淋巴细胞相互融合成的细胞、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试管婴儿技术、细胞免疫调节过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明确器官移植发生的免疫排斥反应属于细胞免疫,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