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4440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第25讲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考纲要求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考点生物进化理论1早期的生物进化理论(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基本观点:物种是可变的,所有现存物种都是从其他物种演变而来的;生物本身存在由低级向高级连续发展的内在趋势;“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意义:为达尔文的进化学说的诞生奠定基础。(2)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基础观点a物种是可变的。b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c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足:对于遗传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变异起作用等问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2现代综合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

2、基因。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不定向地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物种形成3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4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

3、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内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原因:生物的共同进化。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1判断常考语句,澄清易混易错(1)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2)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3)突变可以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4)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种()(5)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6)某种抗生素被长期使用,药效下降,是由于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对药物有抗性的变异()2分析命题热图,明确答题要点如图表示某物种进化的基本过程,请分析:(1)图中X、Y、Z分别指什么

4、?提示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2)与原种相比,图中“新种”产生是否一定经历过地理隔离?提示不一定。1. 种群和物种的比较项目种群物种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范围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由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判断标准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交配能够产生可育后代主要是具

5、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无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联系(1)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2)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2.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项目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概念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不同的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够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够产生可育的后代特点自然条件下不进行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进行基因交流联系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一般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也可能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

6、成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只有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能产生新物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知识拓展生殖隔离的常见类型生殖隔离3“图解法”把握物种形成的两种典型模式(1)渐变式经长期地理隔离产生(2)骤变式主要是通过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4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及原因分析从分子水平看:DNA多样性(根本)蛋白质多样性(直接)生物性状多样性;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命题点一自然选择学说与

7、现代进化理论的比较1(2016福建四地六校联考三)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图解如下),下列叙述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其补充、完善的是()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答案D解析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如图所示的是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变异,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C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抗该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

8、趋近1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答案B解析观察题图可知,类个体是在施用杀虫剂之前,已经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性基因的个体,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能来源于原种群中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杀虫剂在此只起选择作用,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A正确、B错误;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不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而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故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C正确;施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D正确。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间接对象根本对象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

9、状(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即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命题点二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关系3(2016九江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皮康霜治疗皮肤病,使用一段时间后,药效下降。这是由于引起皮肤病的病原体接触药物后,诱变产生抗药性变异B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不育的“狮虎兽”,说明狮子和老虎存在生殖隔离C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D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灰色桦尺蠖演变成新物种黑色桦尺蠖答案B解析病原体发生变异后,药物的选择作用使病原体的抗

10、药性增强,A错误;狮虎兽不育,说明狮子和老虎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华南虎和东北虎是同一个物种,没有形成生殖隔离,C错误;桦尺蠖的体色发生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没有形成新物种,D错误。4(2016大连20中月考)如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答案C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11、的出现;a地区的环境在变化,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乙、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也有较大的差异;甲、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但是乙物种是从甲物种进化来的,二者的基因库组成可能部分相同。是否为同一物种及发生进化与否的判断(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2)判断种群是否进化,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命题点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5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不同物种之

12、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都能共同进化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表现为共同进化C非洲野牛与狮子之间可通过种间竞争、捕食等实现共同进化D4亿年前光合生物产生了氧气,而氧气也为生物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属于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答案B解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都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进化,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正确;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的比例变化表现出桦尺蠖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而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之间并未表现出共同进化,B错误;非洲野牛与狮子之间可通过竞争水资源、狮子捕食野牛等实现二者的共同进化,C正确;光合生物产生的氧气改变了大气环境,

13、也为生物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典型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实例,D正确。6(2016郑州模拟)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答案B解析长期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A正确。消费者的出现,一方面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另一方面对植物的进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消费者对具有某些性状的某种生产者的捕食可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使该种群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B错误。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

14、化是相互影响的,D正确。共同进化的实例分析共同进化类型包含类型实例不同物种之间互利共生有细长吸管口器的蛾与有细长花矩的兰花捕食猎豹和斑马寄生噬菌体与细菌竞争农作物与杂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地球早期无氧环境厌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了氧气出现好氧生物一、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1已知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用定义公式计算,即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总个体数2)100%。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以将百分号去掉,按定义公式计算或直接用“某基因的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百分比杂合子百分比的1/2”来代替。如基因A的频率

15、AA的频率1/2Aa的频率,基因a的频率1基因A的频率。1已知人的褐眼(A)对蓝眼(a)是显性。在一个有30 000人的群体中,蓝眼的有3 600人,褐眼的有26 400人(其中纯合子12 000人)。那么,在这个人群中A、a的基因频率各是多少?()A64%和36% B36%和64%C50%和50% D82%和18%答案A解析因等位基因成对存在,30 000人中共有基因30 000260 000(个),蓝眼3 600人中含a基因7 200个,褐眼26 400人,纯合子12 000人含A基因24 000个,杂合子14 400人含28 800个基因,其中A基因14 400个,a基因14 400个。

16、则A的基因频率(24 00014 400)/60 000100%64%,a的基因频率(7 20014 400)/60 000100%36%。2(2016福建四地六校联考三)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A30%,21% B30%,42%C70%,21% D70%,42%答案D解析亲本中AA占55%,aa占15%,所以Aa占30%,则A基因的频率为55%30%(1/2)70%,a基因的频率170%30%。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在不考虑基因突

17、变的情况下,可利用遗传平衡计算,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二、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p为XA频率,q为Xa频率)3在一次红绿色盲的调查中共调查男女各200名,调查发现,女性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是()A4.5% B6% C9% D7.8%答案B解析解本题的关键是求得红绿色盲基因的总数以及红绿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个数。因为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男性为XY,红绿色盲基因(用b表示)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基因b共有36(即15152111)个,因此,红绿色盲基因的频率100%6%。4在某人

18、群中对血友病进行调查后发现,基因型为XHXH的比例为42.32%,XHXh为7.36%,XhXh为0.32%,XHY为46%,XhY为4%。则在该地区XH和Xh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6%、8% B8%、92%C78%、92% D92%、8%答案D解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是指某基因占该染色体总数的比例。首先求该人群中X染色体的总比例,即为42.32%7.36%0.32%46%(1/2)4%(1/2)75%,Xh的比例为7.36%(1/2)0.32%4%(1/2)6%,XH的比例为42.32%7.36%(1/2)46%(1/2)69%。所以该地区XH的基因频率为69%75%92%,Xh的基因频率为

19、6%75%8%。三、利用遗传平衡公式计算基因频率1前提条件:(1)种群非常大;(2)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3)没有迁入和迁出;(4)没有自然选择;(5)没有基因突变。2计算公式: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时(A、a),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基因型AA的频率p2基因型Aa的频率2pq基因型aa的频率q25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0.32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就一定会形成新物种D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

20、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40%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基因型频率为0.64,则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20.80.32;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0.4,则a的基因频率为0.6,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64%。6已知苯丙酮尿症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据调查,该病的发病率为1/10 000。请问,在人群中苯丙酮尿症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和携带此隐性基因的杂合基因型频率各是_。答案1%、1.98%。解析由题意可

21、知基因型aa的频率为1/10 000,计算得基因a的频率为1%,所以基因A的频率11%99%,基因型Aa的频率为299%1%1.98%。四、自由交配与自交条件下的基因频率计算1自交:种群个体自交时,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自交过程不改变基因频率。2自由交配:在无基因突变、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相同时,处于遗传平衡的种群自由交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间种群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不变。如果一个种群没有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但改变基因型频率。7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

22、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答案C解析种群中,A基因频率16%1/2(116%36%)40%,a基因频率为6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不变。16%AA16%AA;48%Aa48%(1/4AA1/2Aa1/4aa),即12%AA24%Aa12%aa;因此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频率16%12%28%,A基因频率28%1/224%40%。8(2016南昌一模)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频率为20%,Aa基

23、因型的频率为8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A1/5 B1/4C3/7 D11/21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得出,A的基因频率60%,a的基因频率40%,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60%60%36%,Aa240%60%48%,aa个体致死,因此AA基因型的个体占36%/(36%48%)3/7。9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0p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子B只有pb时

24、,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子Cpa时,显性纯合子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D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子比例为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该群体的基因频率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当亲代只有HH和hh存在时,由于其基因型的比率不同,p的值也不同,取值范围为0p1,A项正确;若亲代只有杂合子,则H、h的基因频率均为,F1中HH、Hh、hh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对应图中b点,B项正确;当pa时,由图可知,Hh基因型频率hh基因型频率,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2a(1a)(1a)(1a),解得a,F1代显性纯合子的比例为aa,C项正确;当pc时,HH基因型频率Hh基因型频率,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cc2c(1c),解得

25、c,则F1代,HH,Hh,hh,F1自交一代,其子代杂合子Hh,纯合子比例为1,D项错误。“假说演绎法”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某种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定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就是“假说演绎法”的充分体现。高考复习中,通过挖掘“假说演绎法”内涵,运用它解答遗传设计题时分解为3步:提出假说,正向演绎推理(结论结果),逆向答题(结果结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某科研小组对野生纯合小鼠进行X射线处理,得到一只雄性突变型小鼠。对该

26、鼠研究发现,突变性状是由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某基因突变产生的。该小组想知道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中的位置,设计了如下杂交实验方案,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将下列方案补充完整。(注:除要求外,不考虑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相应基因用D、d表示。)(1)杂交方法:_。(2)观察统计:观察并将子代雌雄小鼠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数量填入下表。野生型突变型突变型/(野生型突变型)雄性小鼠A雌性小鼠B(3)结果分析与结论:如果A1,B0,说明突变基因位于_;如果A0,B1,说明突变基因为_,且位于_;如果A0,B_,说明突变基因为隐性,且位于X染色体上;如果AB,说明突变基因为_,且位于_。(4)拓展分析:如果基因位

27、于X、Y的同源区段,突变性状为_,该个体的基因型为_。答案(1)让突变型雄鼠与多只野生型雌鼠交配(3)Y染色体上显性X染色体上0显性常染色体上(4)显性性状XDYd或XdYD解析让该突变型雄鼠与多只野生型雌鼠交配,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子代中雄性全为突变型小鼠;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子代中雄性全为野生型小鼠,雌性全为突变型小鼠;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子代中雄性全为野生型小鼠,雌性也全为野生型小鼠;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子代雌雄性都有突变型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突变后性状发生改变,说明突变性状为显性性状,该个体的

28、基因型为XDYd或XdYD。2(2016山东实验中学第一次月考)在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由A、a控制);棒眼与红眼为一对相对性状(由B、b控制)。现有两果蝇杂交,得到F1表现型和数目(只)如下表。请据图回答:灰身棒眼灰身红眼黑身棒眼黑身红眼雌蝇1560500雄蝇70822623(1)该种群中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_染色体;控制棒眼与红眼的基因位于_染色体。(2)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_、_。(3)F1中黑身棒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4)1915年,遗传学家Bridges发现用红眼雌果蝇与X射线处理过的棒眼雄果蝇进行杂交,总能在某些杂交组合的

29、F1中发现红眼雌果蝇。该种红眼雌果蝇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父本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上缺失了显性基因B。已知没有B或b基因的受精卵是不能发育成新个体的。请你设计简单的杂交实验检测F1中红眼雌果蝇出现的原因。杂交方法:_。结果预测及结论:若子代_,则是由于基因突变。若子代_,则是由于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上缺失了显性基因B。答案(1)常X(2)AaXBXbAaXBY(3)黑身棒眼雌蝇黑身棒眼雄蝇黑身红眼雄蝇431(4)让F1中红眼雌果蝇与正常棒眼雄果蝇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接近11(或雌果蝇雄果蝇数量比接近11)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接近21(或雌果蝇雄果蝇

30、数量比接近21)解析(1)子代雌蝇中黑身灰身5015613,雄蝇中黑身灰身(2623)(7082)13,故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子代雌蝇全是棒眼,雄蝇中棒眼红眼(7026)(8223)11,故控制棒眼与红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2)子代黑身灰身13,亲本相关基因型为AaAa;子代雌蝇全是棒眼,雄蝇中棒眼红眼11,亲本相关基因型为XBXbXBY,故亲本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3)F1中黑身棒眼雌果蝇为aaXBXb()、aaXBXB(),黑身棒眼雄果蝇为aaXBY,故有2种杂交组合:aaXBXbaaXBY,子代为(黑身棒眼雌蝇黑身棒眼雄蝇黑身红眼雄蝇)。aaXBXBaaXB

31、Y,子代为(黑身棒眼雌蝇黑身棒眼雄蝇),故F2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黑身棒眼雌蝇黑身棒眼雄蝇黑身红眼雄蝇()()431。(4)根据题意用假说演绎法解决,要探究F1中红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父本发生了基因突变还是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缺失了显性基因B,必须让该F1中红眼雌果蝇与棒眼雄蝇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和比例,作出判断;如果是由于父本基因突变,则该红眼雌果蝇为XbXb,而棒眼雄蝇为XBY,杂交子代为1XBXb1XbY,即子代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11;如果是由于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缺失,则该红眼雌果蝇为XXb,而棒眼雄蝇为XBY,杂交子代1XBXb1XbY1XBX1XY(致死),即子代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

32、蝇21。3二倍体动物缺失一条染色体称为单体。大多数单体动物不能存活,但在黑腹果蝇中,点状染色体(号染色体)缺失一条可以存活,而且能够繁殖后代。(1)果蝇群体中存在无眼个体,无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将无眼果蝇个体与纯合野生型个体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无眼野生型F1085F279245据此判断,显性性状为_,理由是_。(2)根据上述判断结果,可利用正常无眼果蝇与野生型(纯合)单体果蝇交配,探究无眼基因是否位于号染色体上。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实验步骤:让正常无眼果蝇与野生型(纯合)单体果蝇交配,获得子代;统计子代的_,并记录。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若子代中出现_,则说明无眼基因位于号染色体上

33、;若子代全为_,说明无眼基因不位于号染色体上。答案(1)野生型F1全为野生型(F2中野生型无眼约为31)(2)性状表现野生型果蝇和无眼果蝇且比例为11野生型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F1全为野生型,F2中野生型无眼约为31,所以野生型是显性性状。(2)要判断无眼基因是否在号染色体上,让正常无眼果蝇与野生型(纯合)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交配,假设控制无眼的基因为b,如果无眼基因位于号染色体上,则亲本为bbBO(BO表示缺失一条染色体),子代中会出现bOBb11,即无眼果蝇和野生型果蝇,且比例为11。如果无眼基因不在号染色体上,则亲本为bbBB,子代全为野生型。构建知识网络必背答题语句1种群的描述是:生活

34、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基因库的描述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种群在生物进化上的地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4突变和基因重组在进化上的作用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5生物朝一定方向不断进化的原因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6物种的表述为: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7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重温高考演练模拟1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

35、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选项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但突变生物与原生物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B、D选项错误;据图中信息知:野生型昆虫细胞的靶位点与杀虫剂结合后,杀虫剂进入细胞内,说明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并不会形成抗药靶位点,pen基因突变型昆虫细胞的抗药靶位点不能与杀虫剂结合,说明抗药靶位点的形成可能与靶位点结构发生变化有关,A选项错误。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所得的三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

36、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答案D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三倍体西瓜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可育后代,不是一个新物种,B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3(2014广东,3)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答案C解析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

37、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吸食花蜜不会使蛾的口器变长,D错误。4(2015安徽,5)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75% B50% C42% D21%答案C解析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两种群A、a基因频率的平均值,A基因频率(8

38、0%60%)270%,a基因频率(20%40%)230%。该种群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选C。5(2013海南,15)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答案B解析因该果蝇种群长期保持vv的基因型频率为4%,由此算出v的基因频率为0.2,V的基因

39、频率为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前,vv基因型的果蝇有0.0420 0008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20.20.820 0006 4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0.80.820 00012 800只。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后,v基因频率为(80026 400)/(40 0002)0.1,V的基因频率为10.10.9,A正确、B错误;因Vv、vv基因型的果蝇的数目不变,而该种群个体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频率降低50%,C、D正确。6(2015全国,32)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

40、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A基因频率为_。(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答案(1)111210.5(2)A基因纯合致死11解析(1)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对于只有一种基因型Aa且雌雄个体数目相等的果蝇群体而言,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1。从理论上分析,Aa随机交配相当于Aa自交,故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aa的数量比应为121,A基

41、因频率为0.5。(2)依据上述分析,若产生第一代中不是1AA2Aa1aa,而是2Aa1aa,则可推知,该群体存在显性纯合子(AA)致死现象。由第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可计算A、a所占比例为:A1/3,a2/3,故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21/32/3)(2/32/3)11。1(2016大庆铁人中学一模)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则下列对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形成新物种B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答案D解析根据现

42、代生物进化理论可推断a、b、c分别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A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地理隔离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错误。2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和基因突变的方向C自然状态下得到的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不是同一物种D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答案B解析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基因突变、种群的迁入

43、和迁出、自然选择等,A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是不能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自然状态下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的后代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所以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物种,C正确。生殖隔离的产生是物种形成的标志,D正确。3(2016六安一中一模)树棉和草棉之间能够杂交形成F1,但F2极少见。原因是F1所结的种子通常不能萌发,或萌发后长出的幼苗很瘦弱,不久后就会死亡。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A树棉和草棉之间能够杂交产生子代,不存在生殖隔离B树棉和草棉属于同一个物种CF1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DF2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被淘汰答案D解析树棉和草棉

44、为两个不同的物种,尽管两者能杂交产生F1,但F2一般不存活,树棉和草棉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树棉和草棉属于不同物种,B错误;据题意可知,F1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种子,C错误;据题意可知,F1所结的种子通常不能萌发,或萌发后长出的幼苗很瘦弱,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被淘汰,D正确。4. (2016江西重点中学盟校一模)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 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段发生剧变C在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DAa个体在、段数量均

45、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答案A解析在、段,AA减少、aa增多,说明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A正确;导致基因型频率在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进行了定向选择,B错误;在段内,AA的基因型频率是40%,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Aa的基因型频率是40%,则A的基因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40%1/240%60%,C错误;在段,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aa的基因型频率是40%,Aa的基因型频率是40%,则A的基因频率20%1/240%40%,而在段内,A的基因频率60%,即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D错误。5在阿拉斯加地区,棕熊生活在树林里,

46、北极熊生活在雪原和浮冰上,它们生活的环境不同,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但在动物园两者可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棕熊和北极熊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北极熊白色皮毛是雪原和浮冰环境诱导发生突变的结果C棕熊与北极熊在自然环境中基因无法交流D北极熊和棕熊皮毛颜色的形成都是长期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B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雪原和浮冰环境只起到选择作用,B错误;棕熊和北极熊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基因无法交流,C正确;北极熊和棕熊皮毛颜色的形成都是长期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6在一个含有A和a的自然种群中,AA个体很容易被淘汰,在此条

47、件下该物种将()A不断进化 B不断衰退C产生新物种 D丧失基因库答案A解析AA个体很容易被淘汰,导致A的基因频率下降、a的基因频率增大,该种群发生进化,A正确、B错误;产生新物种要出现生殖隔离,C错误;该种群只是基因频率改变,没有丧失基因库,D错误。7(2016乌鲁木齐二模)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Bb过程表示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c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D在自然状态下,物种1和物种2相互交

48、配可能产生不育后代答案B解析根据物种的形成过程可以判断a、b、c分别为地理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及自然选择,A正确;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B错误;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生物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8(2016山西康杰中学、忻州一中、临汾一中、长治一中第二次联考)如图甲、乙、丙代表不同的种群,甲和乙原本属于同一物种,都以物种丙作为食物来源。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太清楚甲和乙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若甲和乙在一起还能进行自由交配,则它们就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B甲和乙的关系一

49、定为竞争C若甲和乙仍然为同一物种,则它们具有共同的基因库D甲和乙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了它们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答案D解析两种群能自由交配且产生的后代可育才说明两种群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竞争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甲和乙若为同一物种,则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每一个种群都有自己的基因库,甲、乙属于两个种群,不具有共同的基因库,C错误。9(2016上饶二模)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细

50、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答案D解析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A正确;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正确;细菌中原来存在各种各样的突变个体,在接触青霉素后,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存活了下来,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青霉素选择出了抗药突变个体,而不是细菌接触青霉素后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D错误。10(2016陕西西北工大附中月考)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B突

51、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生殖隔离的产生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答案C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不能说明新物种形成,A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B正确;“骤变式”产生物种(多倍体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C错误;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正确。11(2016辽宁实验中学期中)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

52、是_,外因是_,进化的实质是_。(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_。(3)迁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_。(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10%,a的基因频率为90%,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_;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基因频率逐渐下降,A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答案(1)遗传变异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已形成生殖隔离(3)形成新的物种(答案合理即可)(4)1%、18%、81%逐渐减少解析(1)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环境不同以及地理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

53、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当两个种群不能发生基因交流时,说明二者之间已经形成生殖隔离。(3)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使B物种不能与C物种自由交配,故B会形成新物种。(4)根据题意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是10%10%1%,Aa的基因型频率是290%10%18%,aa的基因型频率是90%90%81%;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基因频率逐渐下降,A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将逐渐减少。12回答下列问题:(1)将原产于某纬度的一种一年生植物甲,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将植物甲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

54、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_,它们与_、_共同构成了物种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2)在对动物乙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理由是_。答案(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2)没有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解析不同纬度地区的植物甲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正常传粉表明存在生殖隔离,形成新物

55、种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根据第一年的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及Dd占20%计算出D基因频率为20%;根据第二年的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及Dd占32%计算出D基因频率为20%,基因频率没有变化,表明该种群没有进化。13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种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一所示 ,请回答:(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一中杀虫剂处理后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增加的原因:螺旋蛆蝇中存在_,在杀虫剂作用下,_。(2)在电离辐射后,会产生图二所示的基因突

56、变。请阐述你从图二中获得的基因突变的有关信息:_;_;_;_。(3)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即消灭螺旋蛆蝇,但所需时间较长,除第(2)小题中所述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_。答案(1)抗药性基因突变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2)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是可逆的基因突变可产生复等位基因(内容正确即可)(3)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大解析(1)根据自然选择学说,杀虫剂起到了选择作用,通过选择使抗药个体增加,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2)观察图二可知,A可以通过诱变处理得到多个等位基因,且Aa,aA,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且是可逆的。(3)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所以诱变处理较长时间后才会达到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