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一、 选择题1. “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 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 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B. 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 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 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2. “如果把比作一个战役的话,那么,1949年9月召开的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则是完成了战役的方针、原则、战略部署的制定工作;而1954年9月召开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
2、及其以前的选举代表等,只是组织实施战役计划的具体执行工作。”材料中省略的内容应该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政治协商制度3.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 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B. 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C. 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D. 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4. 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
3、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A. 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C. 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 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5.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 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A. B. C. D
4、. 6.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回忆录中说:“我只想把香港留在英国的治下。但这不可能。于是我想到了邓先生的一国两制,这为保持香港的独特性提供了机会。”材料中“香港的独特性”是指()A. 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B. 保留英国对香港的治权C. 自由港和世界金融中心D. 保持香港既有的社会制度7. 全球冷战一书中说:“会议在亚非国家之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的同时,也在华盛顿和莫斯科引起了严重的关切。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断定,第三世界国家新近获得的采取一致行动的能力,意味着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的战场正在转移。”该会议是()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C.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 第一届不结盟政府
5、首脑会议8.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规定了在发生与第三国冲突时互助的义务。在理论上,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而实际上,也意味着如果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保障了中苏双方的国家安全 B. 实践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D.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9. 原新华社记者高梁曾回忆道:“我作为代表团先遣小组的成员,亲身经历了这些激动心弦的日日夜夜在三天之内办理了一切出国手续,赶制了行装秘书处未再安排为我国举行升旗仪式,而是采取了更换旗帜的做法秘书处不清楚,我国国旗的位置是按中国(CH
6、INA)的C,还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第一个字母P来排列。”根据材料判断,此文所反映的外交事件是()A. 国家领导人率领代表团访问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B.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C. 中国代表团参加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D.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10. 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些史实反映出()A.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已开启 B. 中
7、美关系面临转折的契机C. 美苏在军事防务中直接对抗 D. 中美苏构成了制衡的局面二、 非选择题11. 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被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材料二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
8、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材料三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99
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2) 根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3)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12. 一个国家的外交和内政存在着彼此联动、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推行这一政策不仅有意识形态的共性,也有实际的考虑: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需要依靠
10、苏联的援助和保护,以防止像布尔什维克革命后发生在西伯利亚的那种西方列强的干预。中国领导人前往苏联寻求一项友好同盟条约。斯大林给予一项军事同盟和3亿美元的贷款,并答应派遣专家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后来的援越抗法和抗美援朝政策尽管都包含着维护国家主权的目的,但也成为一些周边亚洲国家对新中国恐惧的一个重要原因。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开始建立对中国的包围圈,在中国周边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增加驻军和建立军事同盟,这对新中国构成了长期的威胁。1951年朝鲜战争局部化的趋势出现后,中国领导人在2月间认为,经济建设成为中国的“中心任务”,经过22个月的准备,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
1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在此形势下,过于突出意识形态的外交政策调整势在必行。牛军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历史含义材料三有学者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战线和强化意识形态的内政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政策及其对我国经济、政治的影响。(2) 根据材料二,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并指出调整后的外交政策与之前的不同之处。(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三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专题四1. A解析:材料中“这个划时代的会
12、议”是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民族资产阶级参加讨论成立新中国,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故A项正确;B项是1956年,C项是1953年,D项是1954年,故B、C、D三项错误。2. A解析:1949年9月的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此可见,材料体现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过程,故A项符合题意。3. C解析:1954年宪法制定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53年是“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开始之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54年宪法作为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有利于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故答案选C。4
13、. D解析: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与本题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转折的情况下,积极通过经济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故D项正确。5. C解析:通过“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争霸的史实可知它的梦是要称霸世界,这与中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梦是截然不同的,排除含的选项。6. D解析:“一国两制”允许香港保留既
14、有制度,从而保持了香港的独特性,故D项正确。7. B解析:解题时要抓住材料中的“会议在亚非国家之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这一信息,说明该会议是亚非国家参加并加强了亚非间团结。杜勒斯的断定提供了会议参加者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进一步佐证了会议判断。日内瓦会议参加国包括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会议也未能加强亚非间的团结,故A项错误。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参加国包括各种类型的国家,故C项错误。不结盟会议参加国为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故D项错误。答案选B。8. A解析:“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而实际上,也意味着如果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
15、表明条约保障了中苏两国的国家安全,故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的,1950年从时间上无法进行实践,故B项错误;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的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故C项错误;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故D项错误。9. D解析:“采取了更换旗帜的做法”反映出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应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参加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故选D项。10. B解析: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苏联妄图建立孤立中国“亚洲集体安全体系”遭到美国的反对,说明美国在中苏对抗问题上支持中国
16、,这有利于改善中美关系,故B项正确;苏联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直接目标是针对中国不是美国,故C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美苏作为世界的超级大国争夺霸权,中国不可能与美苏构成制衡的局面,故D项错误。11. (1) 前提:新中国的成立。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2) 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策略:依法治国。(3) 制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特点:广泛性、直接选举等特点。(4) 特征:初建;曲折;发展完善。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等。(言之有理即可)12. (1) 政策:“一边倒”。影响:经济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2) 原因: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不同:前者侧重意识形态,后者淡化意识形态。(3) 观点论证和论据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战线成就巨大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会后与更多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强化意识形态的内政建设成就巨大政治召开一届人大,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经济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三大改造文教制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制定“双百”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