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39324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总分80分)1.史记殷本纪载:“(商王)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史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朝后期王位继承的情况。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宗法制由母系家长制发展而来 嫡长子继承制在商代已初具雏形地位的尊卑影响了王位的继承 王位继承制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微子启和辛都是帝乙的儿子,但是因为母亲的地位不同,最后导致辛继承国家大统,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在商代已初具雏形和地

2、位的尊卑影响王位的继承,符合题意,B正确;宗法制是由父系家长制发展而来的,错误,AC排除;王位继承制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的说法明显和少子辛继承王位冲突,错误,D排除。故选B。2.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个朝代的统治机构示意图,其中处的机构应该是A 中书省B. 门下省C. 尚书省D. 政事堂【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是对元朝一省二院制的描述,据此可以推出处的机构是中书省,A正确;元朝时期门下省和尚书省的机构被取消,BC排除;政事堂不属于机构,属于宰相的办公场所,D排除。故选A。3.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3、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的门下省B. 宋朝的枢密院C. 明朝的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官员,据此可以推断管监察的唐朝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A;B属于军事机构、CD分别是明清时期皇帝的侍从机构,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4.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度,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下列评析,较为合理的是两种制度都有利于社会阶层的上下流

4、动察举制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两种制度都采用自上而下方式选拔人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体现一定的公平性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察举制和科举制都有利于下层民众进入管理层,促进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察举制也具有其历史合理性,故、项正确;察举制主要是地方官员针对本地区的优秀人物进行推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科举制主要是读书人自主参加考试,通过乡试、会试、殿试等程序,获得考试成绩然后出仕做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故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选官任人唯亲的弊端,体现了公平性,故项正确。综上分析,正确,错误,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5.明

5、代内阁大学士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据此可以看出明代内阁大臣地位始终低下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君主专制的强化司礼监制约并控制内阁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说明内阁大臣地位也曾提高,故错误;“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说明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并且加强了君主专制权力,故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司礼监,并且司礼监没有控制内阁,故

6、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点睛】组合式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错误的项目,然后排除这些项目即可。6.1840年7月2日,当英军舰队开到定海海面布下阵势时,当地水师总兵还以为是被海风吹来的外国船只,最后竟然是临时“雇民船十余为军艇,借米肆口袋为战篷”。这说明鸦片战争清军失利的直接原因是A. “天朝上国”的观念B. 情报体制缺失C. 清军缺乏战斗意志D. 英军船坚炮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当英军舰队开到定海海面布下阵势时,当地水师总兵还以为是被海风吹来的外国船只”可知,中国对英国侵略中国的情况一无所知,情报体制缺失是鸦片战争清军失利的重要原因,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7、“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A;材料并没有反映中国和英军战斗的信息,无法体现清军缺乏战斗意志,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中英交战的情况,无法体现英军船坚炮利,排除D。7.鸦片战争之后,英国认识到随着传统中国对外关系体制被打破,其他国家也必定会向中国要求条约特权。为维护英国在列强对华关系中的领导地位,英国遂从中国攫取了A. 领事裁判权B. 片面最惠国待遇C. 居住及租地权D. 协定关税的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最惠国待遇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

8、,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因此据材料“英国认识到随着传统中国对外关系体制被打破,其他国家也必定会向中国要求条约特权”可以判断出是片面最惠国待遇,B正确;领事裁判权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A排除;居住及租地权与材料无关,C排除;协定关税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破坏的是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与材料无关,D排除。故选B。8.台湾巡抚唐景崧在马关条约签署当日上奏清廷“挽救英、俄为同盟,许其保辽、保台”。台湾绅士代表向英国领事提出:在中国保有主权情况下,将行政权与各种捐税交予英国以换取英国的保护。上述行动说明台湾官绅A. 在保台策略上分歧严重B. 寄希望于国际干预C. 放弃了

9、自主保台的努力D. 主张国际共管台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挽救英、俄为同盟,许其保辽、保台”、“以换取英国的保护”可得出这是台湾官绅寄希望于国际干预来保卫台湾的主权,看不出国际共同管理台湾,B正确,D排除;台湾的官和绅都主张利用国际力量来保护台湾,A排除;台湾士绅的主张实际上就是自主保台,C排除。故选B。9.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 日本力

10、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 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

11、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10.有学者评论近代某条约:“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而巨额的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该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马关条约C. 辛丑条约D. 九国公约【答案】C【解析】【详解】“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

12、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而巨额的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表明该条约是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故C正确;ABD均无法体现“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排除。11.有亲历者回忆,我们在这个阵地上坚守了20多天,与日军展开了阵地战,地下水位很高,挖不多深就冒出水来。那些日子,日军飞机狂炸,军舰乱轰,步炮兵不断发起强大攻势。我对官兵们说:“弟兄们,要趁着夜晚,赶快挖好战壕。我们胜利了,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复兴地

13、;如果我们牺牲了,也是为自己准备好坟墓。”他回忆的是A. 卢沟桥事变B. 长城抗战C. 淞沪会战D. 百团大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日军、阵地战、挖不多深就冒出水来”可以判断出该战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沿海地区,结合选项可知C符合题意,故选C;卢沟桥事变位于北平,长城抗战是中国抗日军民在长城沿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百团大战主要以游击战为主,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2.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它A. 是八路军正面战场的战区之一B. 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C. 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D. 是敌后战场的组成部分【答案】D【解析】【详

14、解】据所学可知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在这次会议指导下,1938年中共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故D正确;据所学可知,正面战场是对国民党战场的称呼,A错误;据所学可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开辟的,且新四军的主力在南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北方,B错误;据所学可知,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陕北的延安,C错误。13.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

15、新气象”主要是指(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 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C. 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 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 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的信息说明国共两党创立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故D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

16、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全面抗战开始。14.抗日战争时期,一份延安各界祝捷电报中写道:“我英勇八路军一举克复娘子关等无数据点,继则正太、平汉、津浦、平绥、北宁等路交通齐予破坏,敌伪丧胆,奸贼寒心,提高抗战必胜之信心,证明自力更生之正确。”延安各界此次祝捷的战役是A. 平型关战役B. 台儿庄战役C. 枣宜会战D. 百团大战【答案】D【解析】【详解】百团大战是1940年下半年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场由共产党主动出击的以正太铁路为基轴展开的交通破袭战,极

17、大的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抗战信心。为此据材料关键信息“八路军”、“正太铁路”、“交通齐予破坏”可以推断出是百团大战,D正确;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配合友军作战的典范,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在山西战场,A排除;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属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典范,B排除;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军队驻武汉的第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的一场作战,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C排除。故选D。15.如图为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派三股力量之间博弈”知识结构框架图。对该图内容解读正确的是清政府为维护君主专制打出了“预备立宪”的幌子立宪派与革命党的博弈,说明

18、彼此间不存在同一性袁世凯在三股力量之间的博弈过程中完全置身于外博弈的实际结果是以革命派为主体的共和政府成立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末的“预备立宪”的本质是将君主专制合法化,正确;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派三股力量之间博弈的结果就是辛亥革命的爆发,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政体,正确,因此A符合题意;立宪派和革命党代表的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错误;袁世凯是晚清的弄臣,游走于三者之间,错误,因此BCD排除。故选A,16.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开始。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建立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C. 张勋复辟

19、的丑剧草草收场D. 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的社会转型,故选择B;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属于政党建设,排除A;张勋复辟是在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之后,排除C;国民大革命的对象是北洋军阀,排除D。17.图甲和图乙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补药的广告。从两幅图可以看出,本质上当时的中国社会A. 实业救国思想逐渐高涨B. 清朝统

20、治已经土崩瓦解C. 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D. 民主共和发展趋势明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中文字“专制与共和之过渡”可知,“人造自来血”的广告折射出民主共和成为中国社会的时代潮流,因此民主共和发展趋势明显,故选择D;实业救国思想是指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的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覆灭,排除B;图片信息体现不出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排除C。18.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 立法服从于政治B.

21、行政服从于司法C. 从人治走向法治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故此次我军长驱而北,不两月已克武汉,进兵豫赣,得助于农民群众者,实为至多参与材料中这次军事行动的军队应该是A.

22、武昌新军B. 国民革命军C. 工农革命军D. 晋冀鲁豫解放军【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国民革命期间北伐军在群众的支持下,不到两个月便攻克武汉三镇,随即向河南、江西进军。B正确;武昌新军10月10日打响起义,12日便攻克武汉三镇,不符合题意,A错误;工农革命军的进军方向是向南,且未攻克武汉,C错误;晋冀鲁豫解放军进军方向是自北向南,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B。20.中共一大党纲明确提出要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主张实施A. 社会主义革命B. 土地革命C. 新民主主义革命D.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答案】A【

23、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党纲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故A选项正确;土地革命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与材料无关,故B选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不是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故C选项错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也是反帝反封建,不是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社会主义革命”、“土地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概念和含义,能够正确区分其不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往往是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据

24、此即可正确判断。21.某史书记述说,这是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但十二个政治局委员只有六个参加,五个政治局候补委员倒有四个参加。这次会议使毛泽东返回政治局的权力核心。据此判断,这次会议应该是A. 八七会议B. 遵义会议C. 洛川会议D. 七届二中全会【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这次会议使毛泽东返回政治局的权力核心”等信息来看,这次会议应该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故答案为B项;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排除A项;洛川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各项具体政策,排除C项;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

25、转移,排除D项。22.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毛泽东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A. 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B. 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C.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答案】C【解析】【详解】1945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是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C正确;抗日战争于1945年8

26、月15日就已经结束,日本于9月2日正式投降,A排除;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是在1946年6月26日,B排除;三大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D排除。故选C。23.请看下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 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B. 北京市人大、政协等相关政权组织已经产生C. 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D. 该消息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答案】A【解析】【详解】图片报纸中规定印刷牌匾中“北平”改为北京,说明北京将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故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有人大,是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故项错误。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于年月,故错误。年召开的中国人民

27、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正式将北平改为北京,并确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故项错误。【点睛】本题容易错误选择B项和D项,错误的原因之一是不知道北京市政府成立的时间,其二是不知道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正式将北平改为北京,从而导致失分。24.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缺图)A. 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B. 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C. 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D. 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世界处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时期,而中国属

28、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方,因此国际社会不可能普遍认可新中国,故C项符合题意;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故A不符合题意;1949年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故B项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排除ABD。25.“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此段话符合下列哪一文

29、件的精神A. 临时约法B. 共同纲领C. 五四宪法D. 八二宪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新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属于共同纲领的内容,故B正确。临时约法,属于中华民国时期,故A排除。五四宪法,不存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故C排除。八二宪法,也不存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故D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共同纲领2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毅然抛弃了不

30、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个被抛弃的“左”的错误方针是A. “城市中心论”B. “大跃进”C. “以阶级斗争为纲”D. “两个凡是”【答案】C【解析】【详解】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造成了全国性的内乱,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故选择C;“城市中心论”出现在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大跃进”是在195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1978年,排除B;“两个凡是”是坚持文革“左”的错误,排除D。27.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已经经历了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四

31、次修正案,对其进行修改。下列内容属于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的是A.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C.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属于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 1993年修正案,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属于 1988年修正案,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属于2004年修

32、正案,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8.对如图漫画所体现的制度认识正确的是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制度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职工代表大会体现的是职工通过代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突出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符合题意,C正确;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错误,A排除;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改革开放之前就有,错误,BD排除。故选C。29.有诗曰:“国耻深仇,百余载,今朝洗雪。忆往事,全民怒吼,英夷作孽。炮舰侵疆强贩毒,群豪抗敌甘流血。腐清廷,

33、割地又赔银,金瓯缺。龙昂首,英旗撤。存两制,棋超绝。让山河更美,国强民悦。澳岛归来时亦迫,台湾回返疆无裂。待此时,把酒祭轩辕,觞英烈。”下列项中,与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1840年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一国两制”的构想首次得到成功运用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中国在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清政府割让香港岛是在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后,错误,AD排除;关于香港回归的描述都是正确的,C正确,B排除。故选C。30.1991年2月,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了“国统纲领”,设计两岸统一的进程为:“近程交流互惠阶段,中程互信合作阶段,远程协商统一阶段。

34、”这说明当时A. “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B. “九二共识”得到认同C. 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D. “台独”势力主导台湾政局【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的是香港、澳门的回归,并未在台湾问题上实现,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九二共识”达成是在1992年的“汪辜会谈”,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了国统纲领,规定两岸统一的进程”得出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故C项正确;台独势力不赞同“一个中国”,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31.周恩来说:“尽管过去我们跟美国吵架也有过经验,但那是野台子戏;这次是一次正式的国际会议,我们登上国际舞

35、台了,是一次正规戏、舞台戏,所以要本着学习的精神去做。”这次会议A. 体现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B.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联系C. 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D. 打破了西方国家封锁中国的局面【答案】C【解析】“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是一次正规戏、舞台戏”说明该会议是日内瓦会议,该会议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C正确;A是20世纪70年代;B是万隆会议;D中打破说法错误。 32.有学者指出,1972年中美共同发表的某声明“牵制了苏联势力的进一步扩张,在东亚率先改变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敌对的冷战结构”。该“声明”发表的地点是A. 北京B. 香港C. 上海D. 杭州【答案】C【解析】据材料“1972年

36、中美某声明”、“在东亚率先改变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敌对的冷战结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美发表的上海联合公报,故C选项正确;1972年中美没有在北京发表联合声明,故A选项错误;1972年中美没有在香港发表联合声明,故B选项错误;1972年中美也没有在杭州发表联合声明,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的关键点:1972年中美声明、牵制了苏联势力的进一步扩张等,学生应该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美关系的发展史出发得出上海联合公报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33.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本次会议取得的重大成果有实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提出建立社

37、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邓小平理念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A. B. C. D. 【答案】D【解析】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治国的基本方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与十五大无关;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正确,错误,故选D。34.曾经有人问梭伦,住在哪一个城邦最好?梭伦回答说:“就是那一种城邦,其中未曾受害的人也和受害人一样,都尽

38、力惩罚罪犯。”在梭伦颁布的下列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 颁布“解负令”B.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 设立“四百人会议”D. 所有公民都可成为陪审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就是那一种城邦,其中未曾受害的人也和受害人一样,都尽力惩罚罪犯”体现的是雅典公民拥有独立的司法权,其中所有公民都可成为陪审员的史实最能体现这一说法,D正确;颁布“解负令”最大的影响就是稳固公民内部团体,A排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适应了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参与政权的需要,B排除;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无审判权,C排除。故选D。35.“罗马人认识到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永恒不变、具有普遍

39、适用性,但他们并没有由此明确地引申出自然法可以否定人们所制定的实在法这一革命性的结论。”据此分析罗马人认识的“自然法”是A. 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B. 罗马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C. 近现代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D. 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的法律观念【答案】D【解析】据材料“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永恒不变、具有普遍适用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法是高于实在法并具有普遍性的法律观念,故D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法学高度成熟,故A选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说明自然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而不是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故B选项错误;近现代法学的渊源是罗马法而不是自然法,故C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

40、“自然法”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自然法被罗马法学家界定为:自然法是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罗马法学家把古希腊的自然法哲学注入法律,且被后人冠以“不言而喻的真理”人是生面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自然权利法律的一切规定都必须以此为最高原则。36.苏格拉底严重质疑雅典民主政治之下公民们的政治能力,他说公民们既没有做好事的能力,也没有做坏事的能力,“他们只是随便行动”。为此,苏格拉底A. 强烈反对在雅典实行轮流坐庄B. 强调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C. 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D. 反对古希腊人个人意识觉醒【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公民们既没有做好事的能力,也没有做坏事的能力”并结

41、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苏格拉底认识到雅典公民参政素质较低,缺乏理性判断力,故他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苏格拉底反对在雅典实行轮流坐庄,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故B错误;苏格拉底没有反对古希腊人个人意识觉醒,故D错误。37.公元前 561 年,雅典山地派领袖庇西特拉图没有通过选举方式,而是在一场政变中成了雅典实际上的统治者。上台后他的政策仍明显更倾向于普通民众。庇西特拉图处理国政比较温和宽厚,拨款借贷贫民,设立地方巡视法庭,包括他自己也经常下乡处理争端。但庇西特拉图还是两次遭到驱逐。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A. 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B.

42、平民没有政治权利C.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D. 贵族垄断国家政权【答案】C【解析】“颇得民心”等字眼反映了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巡视法庭等表明雅典的政治生活并不缺乏法治基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平民也是有政治权利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材料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38.梭伦改革后,雅典骑兵由第一、二等的公民组成,重装步兵由第三等级组成,轻装步兵和海军由第四等级组成。这反映出A. 所有雅典人都要服兵役B. 贵族掌握了军队指挥权C. 军队兵种与财产相挂钩D. 第四等级承担更多义务【答案】C【解析】据材料“雅典骑兵由第一、二等公

43、民组成轻装步兵和海军由第四等级组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将公民按照财产多少分为四个等级,材料反映了军队兵种与财产相挂钩,故C选项正确;“所有雅典人都要服兵役”说法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贵族掌握了军队指挥权,故B选项错误;“轻装步兵和海军由第四等级组成”也不能说明第四等级承担更多义务,故D选项错误。故选C。39.王国维曾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旨在强调A. 把新发现的材料与古史结合起来可以获得对古

44、史的新解B. 古史中的实录只有通过考古发现才能证明它们真实可信C. 传统考证之学向近代新考据学变化成为学术发展的必然D. 二重证据法必须成为以后历史学家重要的史学研究方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体现的是王国维主张把新发现的材料与古史结合起来可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A正确;实录经过多方考证是可信的,不一定经过考古,B排除;C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A。40.自传是作者本人对其所亲历和亲见的事情进行记述的回忆性作品。卢梭在其自传忏悔录中说:“我的忏悔录的本旨,就是要正确地反映我一生的种种境遇,那时的内心状况。我向读者许诺的正是我心灵

45、的历史,为了忠实地写这部历史,我不需要其他记录,我只要像我迄今为止所做的那样,诉诸我内心就成了。”这说明A. 自传是研究作者本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史料B. 自传由亲历者记述,因此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C. 由于主观性较强,自传的文学价值高于其史学价值D. 使用多种类型的史料进行比较研究,更能接近历史的真相【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我向读者许诺的正是我心灵的历史,为了忠实地写这部历史,我不需要其他记录,我只要像我迄今为止所做的那样,诉诸我内心就成了”体现的是卢梭忏悔录在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明自传是研究作者本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史料,A正确;自传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不一定能真实的反映历史,B排

46、除;史学的价值明显高于自传文学价值,C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代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所谓天下四大名镇。其中,汉口镇明初还是汉阳城外一处荒郊,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年间成为镇。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有居民32209户,嘉庆十八年(1813年)增为36929户。汉口在清代是淮盐的销售中心,同时又是木材、花布、药材的集散地。当时人们形容这里“帆樯满江,商贾毕集”、“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己购机器搬运到湖北,成立湖北织布局,在武昌建厂。次年张之洞在汉

47、阳建立湖北铁政局,同年开采大冶铁矿,后又在汉阳兴建铁厂,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建成。据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等整理材料二 当年武昌起义之爆发绝非偶然,当年卷起革命风暴也不属于意外,因为历史的合力已经汇流成河到达了那一步,所以即使不在这里发生也一定会在那里发生,即使不在这个时候也一定会在那个时候,总之一定会发生。(但)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地区)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据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

48、代文明所赐等整理(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时期武汉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变化。(注:不得照抄材料,否则不得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首义”的“幸运之果”之所以掉在武汉地区的原因。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是英雄的人们。请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再举两例加以简要说明。【答案】(1)变化:人口快速增长;专业市场形成;市镇经济繁荣;民用(或民族)工业创办。(2)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民族资产阶级(或革命派、立宪派、新军)力量的壮大(阶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思想);湖北革命党人十年期间,遵循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基础)。举例:

49、北伐战争期间攻克武昌(或成功收回汉口英租界);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会战(或枣宜会战),抗击日军侵略。【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有居民32209户,嘉庆十八年(1813年)增为36929户”可归纳出人口增长;根据材料“汉口在清代是淮盐的销售中心,同时又是木材、花布、药材的集散地”可归纳出专业市场形成和市镇经济繁荣;根据材料“成立湖北织布局,在武昌建厂”可归纳出民用企业的创办。(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武昌起义的原因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阶级变化、思想宣传、群众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举例:如北伐战争期间攻克武昌(或成功收回汉口英租界);抗日战争时期武汉

50、会战(或枣宜会战),抗击日军侵略。42.近代平等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赛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述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

51、“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在哪里?概括材料一,西塞罗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材料二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52、: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2)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答案】(1)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在自然法系下,人人生都有资格享有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2)侧重: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侧重: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

53、,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整理发展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解析】【详解】(1)方式,根据所学知识,从阅读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析可知,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主张,根据材料一“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可知,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根据材料一“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可知,在自然法系下,人人都有资格享有基本权利。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从自然法提出了人类自然平等思想的角度分析可知,从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

54、度成熟。(2)首先,阅读材料,表明观点,如侧重第一种观点,根据材料“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反映的历史信息,从阶级史观分析,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如侧重第二种观点,根据材料“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反映的历史信息,从吸收西方思想、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角度分析,进行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