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5延安,我把你追寻人教版(2019)第二单元的课文以“革命情怀”为话题,第一篇课文是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 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而形象地讴歌了延安精神,热情地抒发了追求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过去,诗歌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修辞手法,不厌其烦,但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一节课下来,收效微乎其微。 这首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这种红色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特别是那段历史
2、对学生来说很是陌生,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难度很大。一开课,我充分激发学生质疑解难的兴趣。首先以课题为点,让学生质疑。例如:“我”到延安追寻什么?为什么要追寻?课文中这两个关键问题就是让学生自己找出,并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解决的。整堂课既有学生个人的读、思活动,又有小组的讨论、交流,有学生代表的发言,也有教师随机的补充、小结。学生得到了学习上的满足和乐趣,形成了“自学,靠自己学”的思想。 二、抓住重点,教出特点,交给学生一把自学的金钥匙。 在学习了我校的“真人教育”的“112”工程后,我就想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试行。这节课上我从教材的特点出发,做到“有扶有放,半扶半放”,
3、着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交给学生一把打开自学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如,这节课把解答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追寻什么”作为“扶”的重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结合去年暑假学校组织我们到延安之旅的经历,把拍到的照片做成ppt,把从导游那里听来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课堂上亲自唱了歌颂当年359旅的南泥湾,使学生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延安精神”有了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基本弄清第一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学生获得了一把自学的金钥匙。因此,对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追寻”,我凭借班级小组管理的特色,以组长为核心,积极组
4、织组员参与讨论,交流。使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三、着眼于练习,一练到底,把课后的“理解运用”融于教学之中。 这首诗写的是延安时期的事,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且语意含蓄深刻,小学生学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我把“练”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将课后三个思考练习题恰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巧妙地把讲与练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水到渠成。如在教学中让学生仿照第一节的写法,自己也做一回诗人来写诗。诗的第一节是这样的: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夕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小高潮。现摘录部分发言如下:(延安,我把你追
5、寻)像沙漠里的人们,在追寻生命的源泉;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在追寻美丽的花儿;像刚出世的小鹰,在追寻遥远的希望;像美丽的花草,在追寻灿烂的阳光;像可爱的少先队员,在追寻雷锋的脚步;像闪烁的星星,在追寻夜晚的到来;像贫困山区的孩子,在追寻上学的一天;像三月的桃花,在追寻人们的目光从学生精彩的发言中,我再一次认识到了:学生的潜力其实是非常大的,我们应该相信他们,在课堂上多给他们一些展现自我的机会,多创设一些培养他们发射性思维的情景,让学生敢想、感说、敢于发表他们个性化的见解和观点,这也是语文新课标所极力倡导的! 课后贺校长就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时间少了,以读代讲,以读代写,课堂会更高效。雷主任也要求语文老师多读历史和古代文学,发扬国学经典。有领导为我们毕业班领航把舵,相信我们每一步都会都得更扎实!